楊開慧胞弟想當廳長,毛主席說不要有任何奢望,毛岸英替他慚愧

2020-12-21 江郎說史

1949年,在湖南長沙農場工作的楊開智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在開國大典前夕到達了毛澤東手中。

許久未能收到故友消息的毛澤東大喜過望,當即給楊開智回了信,兩個人互相敘了敘舊。

可是在建國之後,毛澤東又收到了楊開智一封信。在信中,楊開智希望毛澤東可以給他安排一個廳長的職務,在湖南和北京都行。

毛澤東一向反對這種裙帶關係。因為現在是新中國,不是舊社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舊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了。隨後毛澤東就給楊開智回信:

長沙上營盤街三十號楊開智先生:希望你在湘聽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京。湖南省委派你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不要使政府為難。

楊開智作為毛澤東多年的好友,他的親人(妹妹楊開慧,女兒楊展)都為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而且楊開智一家對毛澤東一家有恩。在妹妹楊開慧犧牲後,楊開智和夫人不顧自身安危,從監獄裡接出了毛澤東的三個孩子,讓孩子們從軍閥何健的大牢裡順利脫險。

更別說楊開智還是1925年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的學生。在當時那個年代,大學生極度匱乏,楊開智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高級知識分子。

楊開智要學歷有學歷,要關係有關係,但是毛澤東就是不讓他來北京工作。他不但寫信告訴楊開智不要來北京,隨後還給湖南省軍政委員會委員王首道寫了一封信:「楊開智等不要來京,在湘按能力分配適當的工作,任何無理由的要求不應允許。」

本期文章,筆者帶大家來了解楊開智的一生,看看這位對毛澤東恩重如山的烈士家屬為什麼沒有得到毛澤東的重用。

1898年8月25日,楊開智出生在湖南省倉板鄉的一個書香世家。

楊家祖上都是讀書人,他的祖父是清末的進士,還做過清朝的國子學監學錄。

其父楊昌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極力擁護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變法主張。

作為當時的有志青年,楊昌濟不滿舊社會封建禮教對人的束縛,在楊開智出生後楊昌濟還曾出國留學,接受國外思潮的洗禮。

楊開智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家庭環境註定楊開智思想境界的領先,他在學習方面十分刻苦,書香世家的資源更是使他如魚得水。

楊昌濟從國外留學歸來後,在湖南高等師範學校當教授,他的學生毛澤東和鄧中夏等人經常來家裡找楊昌濟探討問題。

楊開智在旁聽時積極參與幾人的探討。在這個過程中,楊開智兄妹二人也和毛澤東等人接下了深厚的友誼。

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對楊昌濟早有耳聞,他認為這種大才不該局限於三湘,應該走出湖南,面向全中國乃至世界,於是他邀請楊昌濟去北京大學任教。

北大是中國頂尖學府,這裡匯集著全國各地的精英學子,對中國的影響十分巨大。一心想要救國的楊昌濟認為只有改變了學生才能救中國,所以欣然赴約,去了北京。

伴隨著父親的工作變動,楊開智也來到了北京,進入北京匯仁學校就讀。

楊昌濟來到北京大學後依舊掛念著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在得知這些即將去國外留學的學生沒有足夠的留學經費後,楊昌濟就想著幫助他們,給這些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

楊昌濟給毛澤東找了一個在北京大學的圖書館當管理員的工作,這個工作既有一定的收入,還能讓毛澤東在北大學習。

為了感謝恩師的恩情,每逢節假日,毛澤東等人都會來到楊家拜訪楊昌濟,幾位進步青年在一起談論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學說。

在這段時期,楊開智接觸到了共產主義學說,成為一名進步人士;楊開慧和毛澤東互生情愫,兩個人戀愛了。

1920年,楊昌濟病逝在北京。楊開智為了給父親送葬,帶著一家人回到了湖南老家安葬楊昌濟。作為楊家的準女婿,毛澤東也跟著楊開智回到湖南,給楊昌濟送葬。

在一年後,楊開智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也就是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

楊開智很早就開始接觸共產主義,他受了毛澤東、蔡和森的影響,也有革命的意識。

在同窗鄧中夏的幫助下,楊開智創辦了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社會主義研究小組,擔任了社會主義研究小組組長,在農業大學研究、學習馬克思主義。

在楊開智學習生涯,外界早已是翻天覆地般變化。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了,並且茁壯發展,與國民黨一起展開了大革命。

原本形勢一片大好,革命成功就在眼前,但是國民黨右派的蔣介石想要獨裁,悍然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迫害共產黨員。

伴隨著大革命的失敗,毛澤東再次提出「武裝奪取政權」的路線,並且領導了秋收起義。

這是夢開始的地方,中國共產黨第一次開闢農村根據地,開闢了新的道路。

美好總是短暫的,國民黨在意識到危機後,迅速組織部隊圍剿紅軍,並且在全國各地逮捕共產黨員。

在白色恐怖蔓延全國時,楊開智極力支持毛澤東和妹妹楊開慧的革命鬥爭,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革命。

在這個背景下,毛澤東曾先後四次來到長沙板倉進行革命活動。每一次毛澤東和楊開慧遇到危險的時候,楊開智都會想盡辦法幫助二人,保護他們二人不被發現。

楊開智幫助二人,不僅僅是因為這兩個人是他的妹妹妹夫,更因為楊開智深受共產主義學說的影響。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思想的,湖南軍閥何健就不認可共產主義。為了維護軍閥統治,何健大力迫害共產黨人,並且開始把重點放在楊開慧的身上,想要通過抓捕楊開慧來威脅毛澤東。

楊開慧與國民黨反動派鬥智鬥勇,多次化險為夷,但最終還是不幸被捕,自己和三個孩子鋃鐺入獄(ps:三個孩子是指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

得知消息後,可急壞了楊開智和楊老太太。為了救出妹妹楊開慧,楊開智帶著自己年邁的母親在南京城裡四處奔走,希望南京的德高望重的人可以出面營救楊開慧。

在楊開智的努力下,一大波社會名流嚴厲抨擊南京政府。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南京政府下令何健不要殺害楊開慧。

但是何健並沒有聽從南京政府的命令,此時的何健幾乎都快瘋了,為了保住地位,他極力圍剿紅軍以及紅軍家屬,現在抓住了紅軍大腦毛澤東的妻子,他怎麼可能放過。

為了震懾其他紅軍,何健下令殺害楊開慧女士。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年僅29歲。

在犧牲前,楊開慧看向井岡山的方向,說道:「我死不足惜,願潤之的事業早日成功!」這還是多麼偉大的精神啊,面對死亡絲毫無懼,一心希望革命成功。

楊開慧雖然犧牲了,但是她和毛澤東的三個孩子還在獄中。楊開智在得知妹妹犧牲了以後,強忍悲痛,安葬了妹妹的屍體,同時下定決心要好好保護妹妹的三個孩子。

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湖南當局最後迫於壓力決定放了這三個孩子。不過這只是表面上的,湖南當局認為毛澤東肯定會來看望這三個孩子,所以想要趁毛澤東看望孩子的時候抓捕紅軍的領袖毛澤東。

湖南當局放了這三個孩子的時候,楊開智和妻子早早來到湖南長沙的監獄裡。二人冒著生命危險,從監獄裡把三個孩子接走。

從這個時候開始,楊開智一家就已經被國民黨盯上了。無奈,楊開智帶著孩子們過起了東躲西藏的日子。從安穩體面的生活到顛沛流離,楊開智毫無怨言。

與之對比的就是那群勢力的親戚們,當他們帶著孩子倉皇逃竄跑到親戚家的時候,親戚們避而不見,視其為瘟神。

楊開智是那時為數不多的大學生,而且出生於書香世家,可能他也沒想到過,有一天,他會過上了顛沛流離的日子。

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這三個孩子,楊開智和妻子放棄了安穩的日子、體面的工作,把他們自己的孩子寄養在嶽父家中,然後開始冒著風險尋找中共地下黨。

1931年,楊開智通過中共地下黨把孩子送到了上海,在上海中共地下黨的照顧下幾個孩子暫時脫離危險。

之後楊開智細心教育女兒,並且把妹妹楊開慧的故事告訴小楊展,從小就給兒女傳遞共產主義思想。

楊展從小就把姑姑楊開慧當成自己的榜樣,姑姑壯烈犧牲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楊展,楊展的心中也埋下了要接下楊開慧肩上的革命重擔的種子。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展受到了中共地下黨的指引,在學校積極開展救亡圖存活動。

1938年,楊展決定放棄學業去延安,她要想要更好的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努力。楊開智認為女兒還小,勸說女兒等畢業了,然後再去從事革命,畢竟磨刀不誤砍柴工。

但是,楊展卻告訴楊開智:「我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畢業證,而是為了革命。」

楊開智被女兒的話打動了,他同意了女兒去延安的請求。但是這次楊展離開就再也沒有回來,父女二人也就永別了。

在1941年,楊開智唯一的女兒楊展,用生命鋪墊了革命勝利的道路。

楊展死的那一年才21,那一年的楊開智43歲,就被迫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楚。考慮到這一痛楚,楊展臨死前告訴同志們:「我不行了,不能和同志們一起轉移了,我死了,請你把情況告訴黨和同志們。待抗戰勝利了,請轉告我的父母。」

大家都沒有把楊展的死告訴楊開智,整整八年間,楊開智都沒有得到一點兒關於女兒的消息。

長沙解放後,楊開智看著許多為國奔忙的年輕人都回到了家中,而此時的楊家卻顯得格外冷清。自己的女兒楊展多年沒有了消息,楊開智不能再等待下去了,他給毛澤東寫信,先是告訴毛澤東家裡一切安好,隨即問了女兒楊展的消息。

最開始毛主席也沒忍心告訴楊開智,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時候,毛澤東才寫信告訴他楊展的死迅。

在回信的末尾,毛主席這樣寫道:「展兒於8年前在華北抗日戰爭中為國光榮犧牲。她是百萬犧牲者之一,請你們不必悲痛。」

楊開智得到自己女兒的死訊的時候,他已經51歲了。八年來的期盼,八年來的心酸,在收到信的那一刻便化為泡沫。

這位年過半百的老人,或許前幾天還站在門口期盼著女兒的歸來,誰也不知道他收到信的那一刻是何等的心酸。

在中國革命這條道路上,註定會有許多人的犧牲,楊開智十年間先後失去兩位至親,他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所有為新中國而奮鬥的革命人士都值得我們尊敬。

新中國成立之後,楊開智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他希望毛澤東可以給自己一個在北京的廳長職位。不過這個要求被毛澤東拒絕了,毛澤東告訴他:「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京。

毛澤東不願意讓楊開智來北京,並不代表他不關心楊開智,只是國是國,家是家,必須要公私分明。

隨後毛澤東寫了一封信給王首道,在信中毛澤東要求王首道按照楊開智的能力給他分配合理的工作。

同時為了讓楊開智放心,毛澤東也給楊開智寫了一封信告訴他「湖南省委委派你什麼工作你就做,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不要讓政府為難。」

被毛澤東拒絕了以後,楊開智還是有些不死心,他讓自己的表弟向三立給毛岸英寫信,希望毛岸英能夠勸一下毛澤東。

楊開智是毛岸英的娘舅,要不是這個娘舅帶著他東躲西藏,估計毛岸英都無法活下來。

楊開智想著毛岸英應該會念念舊情,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毛岸英的想法和毛澤東的想法是一樣的。

因為裙帶之門不能開,一旦開了楊開智這一例,那其他親人會不會索要工作?一旦毛澤東給家屬安排了工作,那麼其他領導人會不會給家人安排工作?

毛岸英沒有顧及年幼時楊開智對他的恩情,他給向三立的回信洋洋灑灑寫了三千多字,說道:

來信中提到舅舅楊開智「希望在長沙有廳長方面的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慚愧。新的時代,這種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極端落後了,而尤以通過我父親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國之所以不同於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不同於國民黨,毛澤東之所以不同於蔣介石,毛澤東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於蔣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在於此。皇親貴戚仗勢發財,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靠自己的勞動和才能吃飯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在這一點上,中國人民已經獲得根本的勝利。而對於這一層,舅舅恐怕還沒有覺悟。望他慢慢覺悟,否則很難在新中國工作下去。

毛岸英的這些話讓楊開智十分愧疚,一個小輩都能有如此覺悟,自己怎麼就做不到哪?

楊開慧、楊展兩位都已經為革命犧牲了,難道他們兩個人的生命是自己上位的墊腳石嗎?

想明白這一點的楊開智再也沒有想過去北京,他根據湖南省省委的安排,安安心心的在湖南工作。先後擔任了湖南省農林廳技正兼研究所主任,省茶葉公司副經理,省茶葉經營管理處副處長。

雖然楊開智沒能去到北京工作,但是在湖南這個地方工作時盡心竭力,利用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為湖南的農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毛澤東拒絕楊開智入京的請求以後,楊開智沒有因為毛澤東拒絕他的請求而怨恨他。

在楊開智母親八十大壽的那一天,毛岸英帶著毛澤東的親筆信來給楊老太太祝賀,一家人其樂融融,絲毫看不出半點兒嫌隙。

後來毛澤東也經常讓兩個孩子去湖南看望舅舅外婆,在給楊開智的信裡,毛澤東寫道:「我們兩家是一家,不分彼此。」

晚年時的楊開智身體大不如前,組織上決定讓楊開智退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楊開智的工作結束了,退休後的楊開智,有了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業。

他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他堅持拖著病軀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通過編寫書籍向青少年宣傳革命事業,教育青少年要繼承革命傳統。

現在我們回到上面的問題,為什麼毛主席不給楊開智安排工作?要知道楊家對毛澤東的恩情很大,從其父親楊昌濟,再到妹妹楊開慧、女兒楊展,他們都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犧牲。

楊家人對毛澤東的恩情可不是一星半點兒的,但是毛主席就是不願意把楊開智調到北京,不是因為楊開智沒有那個本事,而是想要讓楊開智堵住悠悠眾口。

要知道楊開智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大學生,在當時可是非常少的人才。而且在學校期間,他還成立了共產主義學說小組,對共產主義事業,他也是堅決擁護。

作為一個有學歷有能力又有經驗的知識分子,楊開智無論從哪裡來說都有資格去北京工作。但就是因為楊家對毛澤東恩重如山,楊開智和毛澤東這種特殊的親戚關係,這才讓毛澤東不同意楊開智去北京工作的請求。

新中國成立意味著這是一個完完全全不同於舊社會的新社會,是絕不能出現「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情況,毛主席更是對這種裙帶關係深惡痛絕。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覺悟的,建國後,毛主席的親人紛紛請求毛主席安排工作,都想著進京城當皇親國戚。

楊開智是毛主席的親戚,一旦給楊開智搞了這個特殊,那麼其他人就不願意了,必然會指責毛主席不公平。其他親人也會相繼來找毛澤東,希望能有個一官半職。

所以毛主席堅持不給楊開智「開後門」,也讓楊開智「不要有任何奢望。」堵住其他人的口,也堵住其他親人的口。

畢竟楊開智這樣的關係,這樣的學歷都沒能去北京,其他人又怎麼好意思求毛主席安排工作哪?如果毛主席沒有給自己的親戚安排工作,那其他官員又怎麼好意思給家人安排工作哪?

理解毛主席的用心之後,楊開智也看淡了,他不再想著去北京,一心一意的在家鄉工作。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楊開智一樣的。毛主席的親人文運昌曾經也拜託毛主席安排工作,在毛主席拒絕之後,一直懷恨在心。

晚年的時候,抱怨道:「毛澤東作為國家主席,貴為「天子」,為什麼這麼忘恩負義、不近人情。

其實文運昌有這種思想也能理解,畢竟文運昌出生於封建時期,他的腦海裡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不容易去除。

好在毛主席守住了底線,並沒有給自己的親人安排任何工作。作為國家領導人,毛主席大公無私,始終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拒絕以權謀私,將感情與事業分開,公私分明。

正是因為毛主席等人拒絕給家人安排工作,這才避免新中國像舊社會一樣,斬斷了裙帶關係的根系。

晚年的楊開智住在長沙舊居希聖園8號,生活十分簡樸,前來拜訪的陸潛看到之後十分震驚,他怎麼也想不到國家主席的大舅哥會如此節儉。

楊開智倒是覺得沒什麼,畢竟這樣的生活可比舊社會要好很多,只可惜自己的妹妹、女兒沒能看到新中國的成立。

1982年1月26日,84歲的楊開智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閉上了自己的雙眼,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相關焦點

  • 朗讀者·紅色家書:毛岸英批舅舅:「非常替他慚愧」
    楊開慧胞兄楊開智,託人捎信給毛澤東,希望能二選一:要麼進京,要麼於長沙謀得「廳長方面位置」。此時,表弟向三立已在京,楊開智圖「雙保險」,寫信請他出面說情。向三立寄書毛岸英,轉述了楊開智訴求。壞傳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共產黨人必須破除。親屬要官,毛澤東態度鮮明:一個也不給!
  • 朗讀者·紅色家書⑬:毛岸英批舅舅:「非常替他慚愧」
    資料圖毛岸英這封家書,與共和國同齡。70年前,新中國開國元年,國家大廈急需大批棟梁支撐。不少人「身子進入了新時代,腦子卻沒一塊過來」,念叨著「苟富貴,勿相忘」,攀親附貴跑官要官。毛澤東一些親屬,也有了「想法」。楊開慧胞兄楊開智,託人捎信給毛澤東,希望能二選一:要麼進京,要麼於長沙謀得「廳長方面位置」。
  • 毛主席與楊開慧,舉辦一場不同於世俗的婚禮,楊開慧始終不敢相信
    毫不誇張的說,那個時候的主席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打工人」。一個人獨自生活在異鄉,一無所有。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開始了自己的初戀。我們一定想不到,主席與楊開慧相戀的地方,就是在嶽父楊昌濟的家裡。而兩人的相識,是發生在4年前。
  • 楊開慧犧牲後,他強忍悲痛,含淚說了一個四字典故
    眼淚……我不要這樣悲痛,孩子也跟著我難過,母親也跟著難過。我真想要是肚子裡有了小寶寶能留住你,但我看也是不能,我們現在有了幾個孩子了呀,簡直太傷心了,太寂寞了,太難過了。我想逃避,但我有了幾個孩子,怎能……五十天上午收到貴重的信。
  • 得知楊開慧犧牲後,毛主席致電楊家:「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楊昌濟點了點頭,然後又忙碌於書桌之上,國家危難之中,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楊昌濟是學者,更是教育者,他欣賞一個學生,但做的是教書育人,去教導更多的學生。楊開慧看著父親正在忙碌,於是推門走了出去,手中還拿著那篇文章,她突然很想,很想見到這個叫做毛澤東的人。
  • 楊開慧最後一篇手稿:他一定是丟棄我了,他不來信一定有他的道理
    我不要這樣悲痛,孩子也跟著我難過,母親也跟著難過。即使他死了,我的眼淚也要纏住他的屍體。一個月一個月半年一年以至三年。他丟棄我了,一幕一幕地,他一定是丟棄我了。他是很幸運的,能得到我的愛,我真是非常愛他的喲。不至於丟棄我,他不來信一定有他的道理!父愛是一個謎,他難道不思念他的孩子嗎?我搞不懂他。
  • 毛主席靠什麼贏得楊開慧的愛情?一個習慣見證偉人不凡!
    要說偉大領袖毛主席最愛的妻子,絕對是楊開慧,江青並非毛主席最愛,楊開慧堪稱主席的初戀。眾所周知,楊開慧是毛主席的小師妹,楊開慧的父親是湖南著名學者楊昌濟。1908年,楊昌濟從國外留後來後,在長沙湖南省第一師範教書。
  • 毛主席的後人為何大多默默無聞,只因主席說了這句話
    毛主席在中國可算是家喻戶曉了,不管是讀書的還是沒讀書的,城裡的還是鄉下的,應該都聽過毛主席的名字。但是,奇怪的是,毛主席的後人在中國卻並沒有多少名氣,知道他們的人並不是很多。或許有人會說,毛主席的兒子不是在朝鮮戰場上犧牲了嗎?
  • 九霄楊柳春常在——李淑一祭奠楊開慧紀實
    [來源:華聲在線]      又有多少人知道,毛澤東在作詞「答李淑一」的同時,還有囑託李淑一替他祭奠楊開慧之事呢?    黃柏強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毛澤東詞《蝶戀花·答李淑一》,寄託了他對夫人楊開慧烈士和親密戰友柳直荀烈士的無限深情。該詞一經刊出,即被廣為傳播。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毛澤東在作詞「答李淑一」的同時,還有囑託李淑一替他祭奠楊開慧之事呢?
  • 毛岸英回韶山,毛主席指示:下馬步行!岸英給媽媽掃墓,跪地痛哭
    但是毛澤東實在太忙了,新中國百廢待興,有太多事情等待他處理,他實在抽不出時間。1950年初,毛澤東決定讓長子毛岸英代替他回故鄉看看。毛岸英從出生起就跟著爸媽顛沛流離,幾乎沒有故鄉的記憶。毛澤東想讓毛岸英回去尋根省親,讓他看看他的父輩成長的環境,了解中國農村的真實現狀。1950年也是楊開慧母親向振熙老人八十大壽。
  • 毛主席大「搞」十四條「特殊」,偉人意志名不虛傳!
    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動請求入朝參戰,毛主席身邊許多人包括彭總考慮到主席為革命已失去了好幾位親人,怕再失去毛岸英,均表示反對。毛主席為了滿足岸英入朝作戰的心願,破例為其要彭總開後門,在家宴上舉杯替兒子求情,感動了彭總,終於使其成為志願軍第一兵。不久,毛岸英光榮犧牲。當毛主席獲悉噩耗,痛惜之餘,發出的第一句話竟然是:「誰讓他是我毛澤東的兒子!」
  • 一代「驕楊」楊開慧,面對唯一活命機會,誓死不與毛澤東脫離關係
    對於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愛情,我想只要是知道的人都會為那樣一個情比金堅的女子所感動,楊開慧,號霞,字雲錦,1901年11月6日生於長沙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更是當時曾留學日本、英國、德國,是知名學者和教育家楊昌濟,她和毛主席的相識都是因為父親。
  • 全面展現毛澤東父與子故事 《毛岸英》聚焦父子情
    信報訊(記者王大鳴)電視劇《毛岸英》將於10月20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該劇細膩地展示了毛澤東和毛岸英之間的父子深情,及毛岸英與母親楊開慧、妻子劉思齊、兄弟毛岸青等親人間的美好親情。  《毛岸英》第一次在螢屏上全面展現了毛澤東父與子的故事,史料翔實準確,劇情忠於歷史原貌,許多情節鮮為人知,比如毛岸英迫不及待要與劉思齊結婚,當時劉思齊不夠法定結婚年齡,而毛主席堅決不準岸英結婚,是因為「你是毛澤東的兒子」等。
  • 讀毛主席的兩首悲壯詩詞讓人悽然淚下
    上中學的時候她是毛主席夫人楊開慧的同窗好友,後來經楊開慧介紹她與革命先驅柳直荀結婚,應該說毛主席從那時就認識李淑一。毛主席為此寫下了著名的《蝶戀花•答李淑一》,以寄託他對楊開慧和柳直荀烈士的哀思。毛主席於同年5月11日回信:「淑一同志:惠書收到了,你過于謙讓。我們是一輩的人,不是前後輩關係,你所取的態度不適當,要改。已指出巫峽,讀者已知所指何處,似不必再出現三峽字樣。大作讀畢,感慨系之。開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寫了吧。有《遊仙》一首為贈。
  • 楊開慧給毛澤東的情書:藏牆縫中50多年,主席寫「答李淑一」緬懷
    關於毛主席我們知道的更多的是他的英雄事跡,但是少有感情方面的事情被提及,楊開慧便是毛主席最刻骨銘心的愛戀。有一句著名的毛主席寫的詩詞「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就是紀念夫人楊開慧的。甚至在入黨之後她沒有過任何的職務,有的只是毛主席的家屬。
  • 毛岸英14歲被張學良送往蘇聯,28歲犧牲朝鮮,毛澤東勸劉思齊改嫁
    1950年11月25日16時,時任中央辦公廳機要室主任的葉子龍,把一封尚在朝鮮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的彭德懷的一封電報,送到了周恩來的手上,周恩來看過電報,心情複雜,他在電報上批示,讓劉少奇和朱德先看電報,因為最近毛主席的身體不太好,暫時不要讓毛澤東觀看。就這樣,時間來到了1951年的元旦,元旦的第二天,彭德懷又發來了一封電報,周恩來讓葉子龍把電報送給毛澤東。
  • 毛岸英犧牲後,毛主席對身旁的葉子龍說了14個字,字字戳心
    司令部頓時燃起熊熊大火,彭德懷立即指揮各位戰士進行救火,突然他眉頭一皺,口裡叫到:「不好!還有人困在火裡沒出來嗎?」眾人都相互看了看,意識到彭德懷的兩個秘書毛岸英和高瑞欣不見了。於是他們趕緊加快手腳,用最快的速度撲滅了大火。然而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還是發生了,只見灰堆裡有兩具燒焦的遺體,很明顯這就是毛岸英同志和高瑞欣同志的。
  • 毛岸英赴朝前的一封信,言語謙遜真誠,書法一看就是「家傳」
    首先,這是毛岸英在隨意狀態下寫出來的,是最真實、最自然的,所以字裡行間帶著溫度;其次,書寫雖然放鬆,但使轉依然流暢,能看出有很好的基礎;再次,內容讀起來感人至深,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
  • 殺害楊開慧的儈子手,40年後被抓,槍斃前說出一秘密!!
    ,之後楊開慧成了毛主席的助手。兩年後,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取名毛岸英,楊開慧一邊帶孩子,一邊協助毛主席工作,這看似一場幸福的革命婚姻,卻給楊開慧帶來了災難,但是在楊開慧心中,她永遠也不曾後悔嫁給偉大的英雄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