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風的小草
毛主席可以說是一個全才,集思想家、政治家、戰略家、無產階級革命家於一身。在學術上,他在詩詞、書法方面的造詣頗深。毛主席是中國書法界公認的20世紀的書法大家,他8歲入私塾,對毛筆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生善於學習、勤思、苦練形成獨特的&34;書法藝術。
毛體書法藝術受到書法愛好者的推崇和熱愛,經久不衰,現今中國各地成立了專門研究毛體書法的學會、研究會、藝術館、創作中心,模仿毛體的人不計其數,可見毛主席的書法堪稱一代大家。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大地遍地狼煙,戰火不斷,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大地雖然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但是各行各業對未來充滿希望,積極開展重建,恢復發展,教育行業也不例外。
當時全國人民對毛主席是敬服不已的,那個時代很多單位都想在重建的時候求得毛主席的題字,即使得不到毛主席的親筆題詞,也想盡辦法使用毛體,這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大學作為知識的殿堂,更是注重校名的題寫。校名是學校的標籤,更是學校的標籤,大意不得,必須求得書法大家墨寶,才能與「大學」身份相得益彰。毛主席不僅是書法巨匠,更是偉大的人民領袖,這讓毛主席的墨寶成為各大學爭相求之的寶物。
據我了解到的史料顯示,全國有幾百所高校的校名都出自毛主席的手筆,但大多數都是集字(從毛主席的書信、其他題字中摳字集合在一起),真正被毛主席完整題寫校名的大學只有20所。
1938年毛澤東為魯迅藝術文學院(今改名魯迅文學院)題名;1950年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湖南大學、中央戲劇學院題名;1951年為復旦大學、北方交通大學(今改名北京交通大學)、貴州大學、湖南農學院(今湖南農業大學)題名;1952年為廣西大學、華南農學院(今改名華南農業大學)題名;1958年為湘潭大學、安徽大學題名;1974年為北京語言學院(今北京語言大學)題名。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等,現已不存在
毛主席的部分書法作品
毛主席為大學題寫校名,很多都是應邀,能得到毛主席的親筆提名並非易事。絕大多數得到毛主席提筆題名的高校都很珍惜這項殊榮,將毛主席題名的校名沿用至今,並視為學校的驕傲,作為光榮校史的一部分,津津樂道。
這些高校也成為其他高校羨慕的對象,不少高校得不到毛主席的親筆題名,但他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集字。這是因為毛主席的筆跡遍布全國,散落在各行各業的每個角落,為他們「集字」組合成校名創造了便利條件。
毛主席的書法以楷書、行書和草書為主要形式,不事篆隸。主要是各種公開題詞(黨、國家各單位,報紙,學校,紀念碑等),以及大量私人書信、手稿、書自作詩詞和古詩詞為主要內容留下來的稿紙。後面幾種絕大部分在他逝世後才由有關部門整理出版。很多報刊雜誌、單位、建築物上都留下了他的字跡,如人民日報、人民郵電、新華書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等。全國著名的報紙和大部分省報,都是毛主席題寫的報頭。
著名高校武漢大學的校名就是從毛主席親筆寫給農學院的一封信裡摳出來集齊的 ;武漢理工大學多摳兩個字「理工」湊齊了校名;山東大學的校名是從毛主席寫給一位教授的信裡摳出來的;全國許多交通大學乾脆將毛主席題寫的「北方交通大學」中「交通」兩個字收集起來用了……
據說,還有許多著名高校的校名都是採用類似辦法,如: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
令人稱奇的是,這些集字而成的校名一點也沒有違和感,這些字來自不同的地方,卻不約而同地渾然一體,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
當眾多高校在絞盡腦汁使用毛體校名時,有一所高校卻把毛主席親筆題名的校名束之高閣,棄而不用,這是為何呢?
毛主席親筆題詞的部分高校校名
將毛主席親筆題名棄而不用的這所高校是北京語言大學,這所高校是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1962年在周總理的親自關懷下創立。
北京語言大學的校名是幾經更改,剛創立的時候叫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1965年1月9日,經過周總理審定,定名叫「北京語言學院」。1965年2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為北京語言學院題寫了校名。1971年10月19日「北京語言學院」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合併。
正當學校準備「大幹一場」時,特殊歲月開始,各項教學及科研工作陷入停頓。1971年中美外交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其他國家開始紛紛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到1972年10月,40多個國家紛紛要求往我國派遣留學生,為了外交工作需要,10月16日,北京語言學院各項工作在周總理的批示下開始恢復。
1974年9月9日,毛主席為「北京語言學院」親筆題寫了校名。這也是毛主席為大學題寫的最後一個校名,「北京語言學院」因此該校把9月9日定為校慶日。
1996年,「北京語言學院」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校名簡化為北京語言大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北京語言學院」已經發展為中國唯一一所以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國際型大學,素有「小聯合國」之稱,已成為我國中外語言、文化研究的學術重鎮和培養涉外高級人才的搖籃。
北京語言大學目前校門上的校名題字用的是郭沫若1965年的題字,而毛主席1974年為其題寫的校名,校方卻一直沒有正式使用,只在校內立了塊石頭,把毛主席的字刻在上面。
毛主席題字,當時寫的是北京語言學院,「大」不知道是後來從哪裡摳來的
要說,郭沫若的字也不差。1949年到毛主席逝世期間,中國有三位書法大家:毛主席、郭沫若,舒同。他們三個的影響力最大,風格迥異。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的書法風格向外柔內剛、柔以抒情的方向發展,呈現出淡雅之風,喚起人們的愉快、向上、平和之情,給人無限的美的享受。郭沫若以行草為勝,是典型的文人才子書法。舒同是軍隊高級官員,1981年任中國書法家協會首任主席。他的書法出自顏真卿和何紹基雄健豪放
若論書法造詣,形體外觀,三人難分伯仲,難有定論。但若論規格和歷史影響力,顯然毛主席遠勝郭沫若,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考量,北京語言大學將毛主席親筆題名棄而不用,都讓人難以理解。
郭沫若的題字
為此,坊間也是議論紛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種猜測說法都有。據說校方有人曾回應(沒有正式報導,不能確定是否是校方的真實做法)說:沒有正式使用是不合適。理由是1974年毛主席為學校題字的時候,是在病床上寫的字,字跡比原來那些相比,有一些潦草,學校兩相對比之後,覺得用郭沫若的字會更好些。
看到這個說法的時候,我心裡很不贊同,但也不能說什麼。畢竟,用誰的字,那是學校的自由,本無可厚非。但是,學校為了應對外界壓力,立了一塊石碑,把毛主席的題字刻上,這是什麼操作和態度呢?
要用就大方使用,要不用就徹底不用,這才是大學自由與獨立精神的體現。這為了平衡,採用厚此薄非的方式,在我看來,不是明智之舉。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過一句名言:「大學之大不在於大樓之大,而在於大師之大。」這句話用在這裡也很合適,校名題字選擇不在於字形外觀之美,而在於背後的內涵和精神之豐富。
其實,孰優孰劣,大家自有公論,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