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書店紛紛倒閉折射了什麼?都是滑鼠惹的禍?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上帝和魔鬼一起來到速讀時代

  北京特約記者 東川

  【新聞分析】

  近日,鼎盛時期曾擁有31家連鎖門店的民營書店「光合作用」歇業。本周,「光合作用」書店重組小組已經成立,正與10餘家意向投資的企業磋商,「光合作用」廈門總部稱,資金到位後,北京直營書店有望重張。

  民營書店面臨的困境並非一日之寒。早在去年初,曾是全國最大民營書店的北京第三極書局停業;而今年,以6月北京人文學術書店風入松宣布停業為高點,之後上海季風書店多家門店關閉。這些被認為是城市文化地標的人文書店正逐漸消失……據北京新華書店執行長劉建華介紹,從2007年到2010年,中國民營書店已經銳減了1萬餘家之多。《中國文化報》記者江心撰文用「閱讀者的悲劇」來形容這一文化現象。

  「一些問題一旦湧來就會使思考者驚愕」,儘管眾多民營書店倒閉的背後暗含著許多疑竇,但概括起來卻折射出諸多國人早已習以為常的東西。

  書店倒閉折射讀書之輕

  「讀書之輕」的根源當然是閱讀危機,在滿世界充斥信息而非知識的現實社會,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我們對著滿屋書架可能會相當陌生乃至漠然以對。人們通常對一本書的耐心從百年前的一年,到十年前的三天,再到現在的三分鐘甚至三秒鐘。

  當你拿著iPod、iPad 、iPhone草草滑頁像似閱讀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感染了人類速讀時代的惡習——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即使世界名著、文化經典之類,也常常被人當做堂屋的裝飾品,甚至北京近年來出現了專門為富豪房屋裝修精心設計的假名著,以供客人瞻仰。

  在一個信息爆炸復又空前物化的金錢時代,書似乎不再等同於知識,再加上內外環境的擠壓,國有新華書店的書還看不過來,或者少有人光顧,民營書店的紛紛倒閉似乎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書店倒閉折射市場之重

  四年之內民營書店倒閉萬家,除了閱讀的大環境所致,是租金逼退了文化?還是文化嚇阻了租金?其實許多書店並沒有逃脫一個致命相似的結局,那就是市場。有的因為資金鍊斷裂,有的因為內部經營不善,有的因為盲目擴張上市,還有的因為定位不準……記者認識的北京許多民營文化出版公司的朋友曾說,這年頭,賣書有時還真不如賣豬肉甚至賣花生米掙錢!

  與網上書店相比,實體書店的進貨價格一般能在六折、七折,如果以四折、五折來銷售的話,低於進貨成本,肯定是會賠錢的。而近年來電子商務、網絡購書對於傳統書店生存空間的擠壓亦可謂步步緊逼,刀刀見血!

  民營書店在相對發達的國內大城市,如京廣滬等地,各種負擔,比如房租、水電等費用,越來越居高不下,一邊是費用的上升,一邊是銷售的下跌,很多書店只好關門。

  書店倒閉折射機制缺失

  在北京,作為民營書店象徵的席殊書屋,位於北京大學旁邊的風入松以及北京中關村第三極書局的關閉最為引人嘆息和無奈。是大勢所趨,還是答案尚在風中?

  沒人敢預測民營書店倒閉潮會持續到何時,同樣沒人能預測民營書店何時能東山再起,重現上世紀90年代的輝煌。在被命名為「飄世紀」的今天,不知道什麼事與什麼事會發生莫名其妙的關聯,讓人無法預料。但有一點卻可以明確,那就是與民營書店倒閉潮形成鮮明對照的各地國有新華書店卻基本屹立不倒,箇中原因何在?

  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國有書店的信譽保障,國有新華書店一直以來享有教輔類書籍的優先發行權和售賣權,要知道這幾乎撐起了其半壁江山;位於全國各地的新華驛站連鎖、新華音像租賃發行等等相關聯業務,也讓新華書店受益匪淺。教育部《神州學人》雜誌編審蒙梓認為,最重要的因素還有民營書店的倒閉潮很大程度也是源於競爭的非公開化。國有書店不必承擔高額房租,包括水電等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民營書店要交增值稅,新華書店大部分是要退稅的。因此,民營書店的紛紛倒閉幾乎成了無可挽回的了。

  民營書店倒閉

  不能僅僅

  歸咎於滑鼠

  最近召開的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認真對待民營書店倒閉的悲劇現象,網開多面,調整政策,真正釐清民營文化發展思路,對其多一些寬容和信任,讓仍在堅持著並掙扎著爬將起來的民營文化企業早日重振雄風。

  因為,我們堅信,民營書店的倒閉如果僅僅歸咎於一支小小的滑鼠顯然有失公允和科學。國外和我國港、臺地區眾多個體私營書店的熱鬧和繁榮,箇中原因值得我們取經、探索,並運用「拿來主義」的眼光和文化科學發展觀借鑑之。如此,我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才會有更堅實的民間根基。

  【出版人說】

  書店倒閉是長期無序的結果

  沈浩波(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總裁):書店這個行業一是長期缺乏保護,二是長期缺乏規範。(倒閉)不完全是一個時代發展的結果,也是一個長期無序的結果。書店不僅僅是一個盈利單位,它應該還有傳播知識文化的功能,但是這個功能沒有被保護起來。我以前聽說過用幾百億來支持上遊出版社,其實把這個錢反補給書店,書店多了自然這個產業就興旺發達了。書店不是網絡世界能夠完全取代的。書店社區化的功能,店面的環境,對人耳濡目染的氛圍,都應該保護起來。出版可以交給產業,書店不能全部交給產業。

  實體店不適應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

  張立憲(《讀庫》出版人):現在的閱讀變成電子閱讀和紙質書的形式並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購書的途徑也發生了變化。折扣肯定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還是人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去書店買書時間成本特別高,不如網購方便。這種購買方式決定了實體店已經不太適應現在人們的消費習慣。我覺得更主要的問題還在於國家對書店行業應該有一個扶植,或者至少政策上的傾斜。

  低價競爭本質上是 文化和資本的競爭

  翟德芳(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目前環境下,內部原因已是次要,書店要撐下去,一定要有外部支持才行,三聯韜奮如果不是三聯出版社不收房租,一定會倒閉。國內圖書定價本來就低,網店以更低折扣招徠顧客,利潤空間極小,能拼下來,說到底只是資本作用,這種競爭本質上是文化和資本的競爭。

  將來書店應該是 空間、場所和文化機構

  陳定方(廣州學而優書店創辦人):書店要做更多的增值服務,包括周邊服務。將來書店應該是空間和場所的概念,同時也是文化機構的概念。它可以是出版商、作者與讀者的連接點,即便沒有了紙質書,因為閱讀本身是永存的,而交流與溝通也是永遠有需求的。

相關焦點

  • 民營書店為何紛紛倒閉:電商衝擊
    光合作用書店倒閉,這個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著實讓喜歡「悅生活」的讀書之人鬱悶。從季風、明君、風入松書店的倒閉,人們看到民營書店的難以承受之重。
  • 實體書店紛紛倒閉 活下來的民營書店日子難熬
    這家由許知遠、吳曉波、張帆等媒體文化人共同出資籌辦的書店最早開在圓明園,此前已遷址兩次,下一站是朝陽大悅城。   與萬聖和單向街相比,其他幾家曾經紅火一時的民營書店眼下已難覓蹤影。2010年年初,北京最大的民營書店第三極在虧損近8000萬元後黯然離場,驚動業界。在此前後,民營實體書店大規模陷入困境,廣州三聯書店,上海思考樂書局、席殊書屋以及北京光合作用書店、風入松書店等紛紛倒閉。
  • 下一個倒閉的民營書店是哪個?(三)
    曾經號稱國內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最近噩耗連連,先是傳出資金鍊斷裂,高管集體辭職的消息,後又有幾家門店遭遇供貨商堵門討債,甚至搬走店內圖書。隨後,「光合作用」總經理也對外證實高層辭職的消息。隨著各個直營店的紛紛關張,開遍大江南北的書店「光合作用」也終於走到末路。這是繼第三極、風入松之後,又一家知名的民營書店瀕臨危局。
  •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新一輪倒閉浪潮或將到來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新一輪倒閉浪潮或將到來   ■ 觀察家  民營書店整體性陷入困境的這五年,恰是中國房價漲勢最兇猛的時期。
  • 倒閉趨勢加劇 民營書店等死不如自救
    國民閱讀紙質圖書數量銳減所造成的連鎖反應之一,就是民營書店走進寒冬。  據中華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調查,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更令人憂心的是,倒閉趨勢還在加劇。  「如果民營獨立書店消失了,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與社會精神的貧血!」位於古都開封市明倫街的詩云書社負責人陳瑤曾經對當下整個民營書業的日薄西山感傷不已。
  •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五年倒閉數量過萬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五年倒閉數量過萬 新京報
  • 中國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
    新一輪的傳統書店倒閉潮正以一種令人沮喪的速度在全球蔓延。7月22日起美國連鎖書店Borders開始關閉旗下的399家店面。Borders曾是美國第二大傳統圖書零售商,有著40年的歷史,一度被認為是全美最佳書店,巔峰時期銷售額更是達到40億美元。  同時,巴諾書店的生存問題也暗流湧動,其華爾街股票迅速貶值。
  • 民營書店四年倒閉萬家 業內人士稱因不公平競爭
    另一位黎魚魚說,「網上嘆息"光合作用"的倒閉聲音一邊倒地認為傳統書店的命運是不可逆轉的,但還是有很多人在網上購書,在網上淘書,言行不一的態度讓"光合作用"倒閉變成了一場網上毫無意義的鬧劇,滑鼠不可能挽救傳統書店的命運。」
  • 網際網路兇猛:中國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
    越來越多的傳統書店都沒能逃得過相同的結局,僅2007年到2009年,中國民營書店就減少了10000家。「從長遠來看,不管傳統書店的『戰術』如何,都抵擋不住新的趨勢,」中國經濟出版社副社長毛增餘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現在實體書店的版圖逐步被網上書店和數字出版物吞噬。」
  • 讀者熱情政府出資支持 民營書店倒閉潮能否止步
    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劉歡)近幾年,一些民營書店倒閉的消息不絕於耳。讀者對民營書店存亡的關注,幾乎就沒有停止過。業內人士更是多次呼籲,希望得到政策的支持。近日,杭州、上海相繼出臺政策,扶持民營書店發展。然而,面對現實困境,創新才有出路,幾乎是所有民營書店經營者的共識。  民營書店生存艱難 能否挺過去?
  • 十年來民營書店接近五成倒閉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除了這些大型的民營書店走向末路外,包括新牌坊悠然書店、楊家坪漢得書店等在內的一批靠個人單打獨鬥的民營書店,近年也黯然離場。據楊一了解,2005年,渝中區擁有圖書經營資格的民營企業有300多家,現在只剩下不到60家。而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在過去10年裡,全國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倒閉趨勢還在加劇。
  • 下一個倒閉的民營書店是哪個?
    書店關張,紙質閱讀陷入危局,其背後更多的是當今時代社會閱讀本身的異化。曾經號稱國內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最近噩耗連連,先是傳出資金鍊斷裂,高管集體辭職的消息,後又有幾家門店遭遇供貨商堵門討債,甚至搬走店內圖書。隨後,「光合作用」總經理也對外證實高層辭職的消息。隨著各個直營店的紛紛關張,開遍大江南北的書店「光合作用」也終於走到末路。這是繼第三極、風入松之後,又一家知名的民營書店瀕臨危局。
  • 民營書店近五成倒閉 減稅救助政策醞釀中
    據店內員工介紹,開業第二日,書店收銀臺即排起三條長隊,一天下來店裡備的4萬元零錢尚不夠用。  面臨現下網上書店的業務衝擊,全國各地諸如「光合作用」、「季風書店」、「風入松」等知名民營書店紛紛倒閉。不久前,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在一份調查中指出,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而目前倒閉的趨勢還在加劇。就在今年9月,廣州最後兩家三聯書店也黯然落幕。
  • 民營書店:死亡還是活著
    誰害了民營書店 曾經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成都時間簡史書坊、上海萬象書店,在2012年春節前,突然倒閉。再兩個月前,光合作用書店的全國連鎖店停業。
  • 時代發展引發渠道變換 民營書店頻倒閉網購起硝煙
    接二連三,  民營書店進入「倒閉年」  6月初,北京風入松書店的一紙停業通知中斷了它「詩意地棲居」的夢。如今,這個曾名噪一時的地下室已難覓書卷氣,只剩下一個「風入松好書薦讀」的空櫥窗還在訴說著什麼。
  • 書店開業30天宣布倒閉 店主稱為反思民營書店危機
    也許這是頭一家開業就是為了關門的書店,它的名字叫「30天就倒閉書店」。  從10月24日到11月22日,這家書店在深圳華僑城OCT創意園南區堅持了30天。電子閱讀時代,實體書店的倒閉跟街邊奶茶店一樣,消失了,都沒人記得它存在過。」  作為佐證的,是一張全國近兩年來相繼倒閉書店的名單,多達1萬家。就在10多天前,曾是國內最大民營連鎖書店的「光合作用」,在北京狼狽謝幕,更加深了人們對實體書店的廣泛憂慮。書店的今天與未來,是否真會如此暗淡?我們的城市,是否不再需要街角書店的燈光?
  • 民營實體書店10年之內倒閉五成的死亡怪圈
    年初,北京最大的民營書店「第三極」書店巨虧7800萬,撐不住,關門歇業;之後,在讀書人中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北京「風入松」書店於7月貼出了停業通知,然後,兩個月前,廣州的兩家香港三聯書店宣布結業……像多米諾骨牌被瞬間推動,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報告稱,在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實體書店——特別是民營書店的生存境況——似乎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該何去何從?
  • 業者稱民營書店倒閉潮源於國有書店不平等競爭
    《新聞1+1》2011年11月1日完成臺本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書店!  (節目導視)  解說:  0元售書,雙倍返還,多家網絡書店展開價格大戰。店主關門,商家搶貨。光合作用多家門店突然關閉。  解說:  四年之內民營書店倒閉萬家,是自身經營不善,還是店商步步緊逼。  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 翟德芳:  靠這樣一個書價來書店把一本書一本書賣出去,這個是遠遠不能達到這種房租的負擔的程度。  解說:  有人說惋惜,有人說大勢所趨,民營書店的生存是否真的無計可施?
  • 民營書店路在何方?把握讀者的閱讀和消費心理
    然而就在「三十天就倒閉」書店開張第6天,即10月29日,媒體爆出中國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書店的倒閉,讓民營書店的經營前景蒙上更加濃重的陰影。在過去四年中,全國有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從「詩意地棲居」到在夾縫中艱難地生存,書店作為一種文化在城市中式微。
  • 民營書店:歧視無處不在
    文/成馮10月29日,位於北京的兩家"光合作用"直營店關門,號稱"擁有全國最大連鎖渠道"的光合作用書店,最終也未能擺脫民營書店倒閉破產的風潮。雖然從政策上民營書業與國營新華書店獲得了平等地位,但在現實環境中,看不見的歧視依然難以消除。在民營書店紛紛倒閉之時,新華書店之所以能傲然不倒,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所把持的教材銷售領域保證了每年的利潤。本來應該是"哪裡發行的利潤多,哪裡的競爭越厲害",但在教材領域,出版管理部門制定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總發行這種壟斷模式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