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和魔鬼一起來到速讀時代
北京特約記者 東川
【新聞分析】
近日,鼎盛時期曾擁有31家連鎖門店的民營書店「光合作用」歇業。本周,「光合作用」書店重組小組已經成立,正與10餘家意向投資的企業磋商,「光合作用」廈門總部稱,資金到位後,北京直營書店有望重張。
民營書店面臨的困境並非一日之寒。早在去年初,曾是全國最大民營書店的北京第三極書局停業;而今年,以6月北京人文學術書店風入松宣布停業為高點,之後上海季風書店多家門店關閉。這些被認為是城市文化地標的人文書店正逐漸消失……據北京新華書店執行長劉建華介紹,從2007年到2010年,中國民營書店已經銳減了1萬餘家之多。《中國文化報》記者江心撰文用「閱讀者的悲劇」來形容這一文化現象。
「一些問題一旦湧來就會使思考者驚愕」,儘管眾多民營書店倒閉的背後暗含著許多疑竇,但概括起來卻折射出諸多國人早已習以為常的東西。
書店倒閉折射讀書之輕
「讀書之輕」的根源當然是閱讀危機,在滿世界充斥信息而非知識的現實社會,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我們對著滿屋書架可能會相當陌生乃至漠然以對。人們通常對一本書的耐心從百年前的一年,到十年前的三天,再到現在的三分鐘甚至三秒鐘。
當你拿著iPod、iPad 、iPhone草草滑頁像似閱讀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感染了人類速讀時代的惡習——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即使世界名著、文化經典之類,也常常被人當做堂屋的裝飾品,甚至北京近年來出現了專門為富豪房屋裝修精心設計的假名著,以供客人瞻仰。
在一個信息爆炸復又空前物化的金錢時代,書似乎不再等同於知識,再加上內外環境的擠壓,國有新華書店的書還看不過來,或者少有人光顧,民營書店的紛紛倒閉似乎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書店倒閉折射市場之重
四年之內民營書店倒閉萬家,除了閱讀的大環境所致,是租金逼退了文化?還是文化嚇阻了租金?其實許多書店並沒有逃脫一個致命相似的結局,那就是市場。有的因為資金鍊斷裂,有的因為內部經營不善,有的因為盲目擴張上市,還有的因為定位不準……記者認識的北京許多民營文化出版公司的朋友曾說,這年頭,賣書有時還真不如賣豬肉甚至賣花生米掙錢!
與網上書店相比,實體書店的進貨價格一般能在六折、七折,如果以四折、五折來銷售的話,低於進貨成本,肯定是會賠錢的。而近年來電子商務、網絡購書對於傳統書店生存空間的擠壓亦可謂步步緊逼,刀刀見血!
民營書店在相對發達的國內大城市,如京廣滬等地,各種負擔,比如房租、水電等費用,越來越居高不下,一邊是費用的上升,一邊是銷售的下跌,很多書店只好關門。
書店倒閉折射機制缺失
在北京,作為民營書店象徵的席殊書屋,位於北京大學旁邊的風入松以及北京中關村第三極書局的關閉最為引人嘆息和無奈。是大勢所趨,還是答案尚在風中?
沒人敢預測民營書店倒閉潮會持續到何時,同樣沒人能預測民營書店何時能東山再起,重現上世紀90年代的輝煌。在被命名為「飄世紀」的今天,不知道什麼事與什麼事會發生莫名其妙的關聯,讓人無法預料。但有一點卻可以明確,那就是與民營書店倒閉潮形成鮮明對照的各地國有新華書店卻基本屹立不倒,箇中原因何在?
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國有書店的信譽保障,國有新華書店一直以來享有教輔類書籍的優先發行權和售賣權,要知道這幾乎撐起了其半壁江山;位於全國各地的新華驛站連鎖、新華音像租賃發行等等相關聯業務,也讓新華書店受益匪淺。教育部《神州學人》雜誌編審蒙梓認為,最重要的因素還有民營書店的倒閉潮很大程度也是源於競爭的非公開化。國有書店不必承擔高額房租,包括水電等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民營書店要交增值稅,新華書店大部分是要退稅的。因此,民營書店的紛紛倒閉幾乎成了無可挽回的了。
民營書店倒閉
不能僅僅
歸咎於滑鼠
最近召開的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認真對待民營書店倒閉的悲劇現象,網開多面,調整政策,真正釐清民營文化發展思路,對其多一些寬容和信任,讓仍在堅持著並掙扎著爬將起來的民營文化企業早日重振雄風。
因為,我們堅信,民營書店的倒閉如果僅僅歸咎於一支小小的滑鼠顯然有失公允和科學。國外和我國港、臺地區眾多個體私營書店的熱鬧和繁榮,箇中原因值得我們取經、探索,並運用「拿來主義」的眼光和文化科學發展觀借鑑之。如此,我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才會有更堅實的民間根基。
【出版人說】
書店倒閉是長期無序的結果
沈浩波(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總裁):書店這個行業一是長期缺乏保護,二是長期缺乏規範。(倒閉)不完全是一個時代發展的結果,也是一個長期無序的結果。書店不僅僅是一個盈利單位,它應該還有傳播知識文化的功能,但是這個功能沒有被保護起來。我以前聽說過用幾百億來支持上遊出版社,其實把這個錢反補給書店,書店多了自然這個產業就興旺發達了。書店不是網絡世界能夠完全取代的。書店社區化的功能,店面的環境,對人耳濡目染的氛圍,都應該保護起來。出版可以交給產業,書店不能全部交給產業。
實體店不適應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
張立憲(《讀庫》出版人):現在的閱讀變成電子閱讀和紙質書的形式並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購書的途徑也發生了變化。折扣肯定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還是人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去書店買書時間成本特別高,不如網購方便。這種購買方式決定了實體店已經不太適應現在人們的消費習慣。我覺得更主要的問題還在於國家對書店行業應該有一個扶植,或者至少政策上的傾斜。
低價競爭本質上是 文化和資本的競爭
翟德芳(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目前環境下,內部原因已是次要,書店要撐下去,一定要有外部支持才行,三聯韜奮如果不是三聯出版社不收房租,一定會倒閉。國內圖書定價本來就低,網店以更低折扣招徠顧客,利潤空間極小,能拼下來,說到底只是資本作用,這種競爭本質上是文化和資本的競爭。
將來書店應該是 空間、場所和文化機構
陳定方(廣州學而優書店創辦人):書店要做更多的增值服務,包括周邊服務。將來書店應該是空間和場所的概念,同時也是文化機構的概念。它可以是出版商、作者與讀者的連接點,即便沒有了紙質書,因為閱讀本身是永存的,而交流與溝通也是永遠有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