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是頭一家開業就是為了關門的書店,它的名字叫「30天就倒閉書店」。
從10月24日到11月22日,這家書店在深圳華僑城OCT創意園南區堅持了30天。最後一天的晚上,40多位愛書人聚集在書店中,共同見證這家可能史上壽命最短書店的關門儀式,儀式結束後,書店發起人堅果兄弟在走廊大廳循環放映著30天來他所拍的照片,一直到凌晨2點。
堅果兄弟說,開這一家書店,其實是一次行為藝術,也是一場持續30天的文藝節,為的是展示一家書店從開業到倒閉的全過程。30天時間雖短,「但對實體書店來說也許不足為奇。電子閱讀時代,實體書店的倒閉跟街邊奶茶店一樣,消失了,都沒人記得它存在過。」
作為佐證的,是一張全國近兩年來相繼倒閉書店的名單,多達1萬家。就在10多天前,曾是國內最大民營連鎖書店的「光合作用」,在北京狼狽謝幕,更加深了人們對實體書店的廣泛憂慮。書店的今天與未來,是否真會如此暗淡?我們的城市,是否不再需要街角書店的燈光?
「30天」的由來:誰在「殺死」實體書店?
「既然再牛的書店都無法避免倒閉,那不如索性辦家倒得完美、倒得理直氣壯的書店。」堅果兄弟說。
書店不大,40平方米左右。廢長凳改造的書店招牌,上用綠漆書寫「歡迎光臨,促進倒閉」,一本名為《自由在高處》的書,被關在鳥籠裡,高高掛在書店裡。在堅果兄弟看來,這更是一次行為藝術展覽,許多人走進書店,實際走進的是一個文化事件,走進的是現實生活的一個例外,「書賣了多少,並不重要,可能賣得越多,越是諷刺,因為這一切都是虛假的,如果不是因為吸引人的話題,沒有網絡、傳統媒體等的推動,一家小小書店怎可能有如此高的人氣。」
「30天就倒閉書店」生意有多好?書店圖書的提供者、「與木書房」的老闆阿木算了算,「開業以來每天能賣三四十本書,最多時能賣100多本,一個月時間,賣書大約盈利1.5萬元,但是這家店的房租一個月就要1萬元,真正開書店的話,還是略有虧損。」不過,阿木認為,這個成績對於一家書店算是好的了。「我的書店開了兩個月,一個月銷售額只有500元。」阿木自嘲說,他自己經營的「與木書房」已離倒閉不遠了,儘管它8月份才剛開張。
確實,正如店門上公告中的發問:「從2007年到2009年,中國倒閉了1萬多家書店。過去10年裡,中國有近5成的書店倒閉……到底是誰在殺死實體書店?」
【討論】
「實體書店的狀況,的確有難處,如果博庫當初沒有買這塊土地,現在也一定會很難。」博庫書城是上海第二大書城,書城企宣總監朱兵說,「儘管書城目前每年的銷售都在上漲,但幅度近兩年在放緩。」發展緩慢的原因,在朱兵看來實在太多了。比如,市場狀況的不佳,新開店的房租壓力,圖書對資金的巨大需求量,圖書本身銷售利潤低等,「還有個問題,就是目前書店的上遊——圖書市場的惡性競爭,甚至某些不具出版許可證的企業,也加入到競爭中,更讓市場混亂不堪。」
「實體書店不如以前的主要原因,還在於自身的銷售量下降了,大批買書人轉向價格更低的網絡。」季風書園董事長嚴搏非認為。季風書園是上海讀書人喜愛的文化地標之一,今年也遭遇了市區連續4家門店關閉的困境。
據嚴搏非所知,如今在網絡圖書銷售中的領先者噹噹、卓越等,並不諱言虧錢賣書的現狀,賠本做生意的唯一目標,就是搶奪市場份額。「企業依靠風險投資或者通過上市,拿到巨額資金,違背市場規律制定低於邊際成本的價格傾銷,實際上就是掠奪性定價,如果沒有必要的限制,必然會出現大吃小、競爭者不斷減少的局面,客觀上鼓勵了不合理競爭。」
對實體書店來說,房租上漲也是不可忽視的不利因素之一。「過去20多年,中國的土地價格可能翻了十多倍,但近10年來,我國圖書銷售的總量只上升了25%,遠遠跟不上土地價格的上升,房租壓力增大也是必然的。」嚴搏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