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民營書店接近五成倒閉

2020-12-20 觀察者網

現狀:文化地標接踵消失

「這幾年,好幾家有影響力的文化地標都消失了。」在重慶圖書市場浸淫多年的精典書店老闆楊一說。

2002年,重慶首家大型圖書超市現代書城臨江門店在解放碑魁星樓開業,賣場面積達近萬平方米,除了主營圖書,書城還吸引了文具、玩具、旅遊、休閒用品等專賣店加盟。據曾在魁星樓附近開便利店的張世文回憶,幾乎每個周末,現代書城都會有作家現場籤售等活動,生意非常好。

好景不長,現代書城臨江門店自2004年便開始「瘦身」,僅有5、6樓保留圖書業務。2005年4月,該書城因巨額虧損不得不關門歇業。

同時,與臨江門店同期開業的現代書城沙坪垻店於2010年中旬倒閉。

2006年底,四川民企經典書城控股拆資3000萬元,再次選址魁星樓計劃打造重慶首個大型文化摩爾,成立重慶經典概念書城,賣場面積高達3萬多平方米,與同在解放碑的重慶書城成犄角之勢。

楊一介紹,到了2010年,這家書城悄無聲息地淡出了市場。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除了這些大型的民營書店走向末路外,包括新牌坊悠然書店、楊家坪漢得書店等在內的一批靠個人單打獨鬥的民營書店,近年也黯然離場。

據楊一了解,2005年,渝中區擁有圖書經營資格的民營企業有300多家,現在只剩下不到60家。而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在過去10年裡,全國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倒閉趨勢還在加劇。

原因

1、網購衝擊實體書店日子難過

3月11日,臺灣網絡漫畫家彎彎為新書《歐洲GO了沒》在重慶西西弗龍湖北城天街店舉行了籤售會,這本書定價28元。現場,唐小姐拿起手機查詢價格,她發現在京東、卓越上,該書都能打73折,折扣後的價格為20.5元,而在淘寶上,標榜正版的價格甚至低至16元。

目前,網購炙手可熱,在網絡書店,便宜20%~30%都不算是太大的優惠。

重慶精典書店老闆楊一表示,書店作為圖書產業鏈條的終端,在網絡購書潮中所受到的衝擊最大,自2006年以來,精典書店平均每年銷量下滑都在10%以上。

2、成本上漲微利圖書生存艱難

傳統的圖書產業鏈包括出版社、圖書批發商、書店三大環節。一位曾供職於重慶一出版社的人士向記者透露,書店的利潤微乎其微。

據其介紹,在一本書中,作者(不包括已經成名有銷售保障的暢銷書作家)可得到的版稅為6%~12%,圖書編輯、出版、印刷等費用佔30%左右,物流、倉管等間接管理成本約10%,一本書的最低成本在45%。圖書批發商的批發價是6折,而批發商則會以63%~67%的折扣批發給實體書店。

也就是說,實體書店每賣一本書的毛利大約為30%。「毛利看起來很高,但民營書店往往要拿出其中一半以上的比例付房租。」楊一告訴記者,現在精典書店的門面費用從5年前的每年50萬元漲到如今的70萬元,此外,人工費每年也要上漲近10%。

「來書店買書的人越來越少了。以前我們每天能賣300多本圖書,現在即便是節假日銷量都很少到100本。這也進一步縮小了獲得利潤的空間」楊一說。

3、政策限制多種圖書不準經營

同樣遭受網購衝擊,但重慶書城一負責人表示,重慶書城2011年的銷量仍在增長。

業內人士介紹,國營書店與大多數的出版社都曾同屬新華書店體系,與各地出版社有固定合作關係和優惠條件,省略了圖書批發商這一環節,利潤空間要大一些。同時,稅費的差別也大。

「這個行業的產業鏈是畸形的,利益分配非常不均勻。」楊一說,圖書銷售產業鏈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利潤都被上遊拿走了,下遊的書店這一環中,國營書店和民營書店又處於不對等狀態。

另外,我國在圖書經營品類上也有準入限制。中小學教輔類書刊、黨的政策性綱領文件書籍等只能在新華書店集團旗下的書店售賣,民營書店則無權銷售。而這類書籍往往是剛性需求,僅中小學教輔類書刊重慶每年銷售額都在數億元規模。

事實上,現在的狀況同幾年前相比已有很大改善。

「以前民營書店禁售書刊類別更多,包括人體攝影、港臺及國外引進書籍等,後來國家將經營許可範圍放開了,這才好一點。」南坪的萬象書店老闆說。同楊一一樣,他也希望能更大程度上放開書籍經營許可範圍,讓民營書店同國營書店處於同一起跑線上。

對策:借力咖啡館會所商場聚人氣

不少書店已經在嘗試新的道路。

去年7月,重慶書城將原售賣圖書的2樓變成3C賣場,3樓則擺上翡翠玉器、家居用品等,4樓則設立「勁浪體育」服裝賣場,5樓設置咖啡廳,6樓還開了設兒童遊樂場。

「同民營書店相比,重慶書城的生存狀況要好很多,但要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須創新經營。」重慶書城副經理朱建安說。在保證主業圖書銷售的前提下,採取聯動消費模式,將一些相關性強的百貨商品與書籍「捆綁」銷售。

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多種經營補貼圖書是實體書城的良方。

西西弗文化傳播公司執行總裁童春稱,在重慶,西西弗有3家店都是採取和商業地產合作的模式,北城天街店、西城天街店和NOVO店都是開在大型百貨商場裡,商場巨大的人流量能給書店帶去人氣,書店的加入也給商場增加了人文氛圍,使店面租金可低於市場價格。

童春認為,實體書店不能只賣書,而應該成為城市的精神家園。西西弗定位成售賣閱讀體驗的店鋪,推崇咖啡文化、售賣圖書相關產品,並邀請娛樂話題人物做籤售活動。2011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實體書店年度增長5.95%,而西西弗三峽廣場店的增長率卻超過20%,遠高於全國水平。

楊一也告訴記者,精典書店早在幾年前便開設了咖啡座、文化展示長廊,並定期舉辦文化沙龍等,吸引了一大批「鐵桿粉絲」。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副總編輯申平華對西西弗和精典書店採取的改革手法予以贊同,「網購雖然快捷、便宜,但書店是城市文化生活的聚集地,民營書店要活下來,不能打價格戰,而應該推出更多特色服務,營造閱讀氛圍。」他說。

業內一致的觀點是,做「真正的閱讀」是民營書店的一種出路。

政策速遞:實體書店補貼政策有望年內出臺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做客中央電視臺時便表示,實體書店扶持計劃有望年底出臺。預期中的扶持內容包括對民營書店出版物銷售將實行減稅免稅,政府財政給予補貼;資金上出臺新的政策,提供低價房租使它生存下去等。據了解,目前,杭州、上海都已出臺了民營書店扶持政策。

 

相關焦點

  • 民營書店近五成倒閉 減稅救助政策醞釀中
    據店內員工介紹,開業第二日,書店收銀臺即排起三條長隊,一天下來店裡備的4萬元零錢尚不夠用。  面臨現下網上書店的業務衝擊,全國各地諸如「光合作用」、「季風書店」、「風入松」等知名民營書店紛紛倒閉。不久前,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在一份調查中指出,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而目前倒閉的趨勢還在加劇。就在今年9月,廣州最後兩家三聯書店也黯然落幕。
  • 民營實體書店10年之內倒閉五成的死亡怪圈
    年初,北京最大的民營書店「第三極」書店巨虧7800萬,撐不住,關門歇業;之後,在讀書人中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北京「風入松」書店於7月貼出了停業通知,然後,兩個月前,廣州的兩家香港三聯書店宣布結業……像多米諾骨牌被瞬間推動,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報告稱,在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實體書店——特別是民營書店的生存境況——似乎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該何去何從?
  • 民營書店紛紛倒閉折射了什麼?都是滑鼠惹的禍?
    這些被認為是城市文化地標的人文書店正逐漸消失……據北京新華書店執行長劉建華介紹,從2007年到2010年,中國民營書店已經銳減了1萬餘家之多。《中國文化報》記者江心撰文用「閱讀者的悲劇」來形容這一文化現象。  「一些問題一旦湧來就會使思考者驚愕」,儘管眾多民營書店倒閉的背後暗含著許多疑竇,但概括起來卻折射出諸多國人早已習以為常的東西。
  • 民營書店為何紛紛倒閉:電商衝擊
    光合作用書店倒閉,這個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著實讓喜歡「悅生活」的讀書之人鬱悶。從季風、明君、風入松書店的倒閉,人們看到民營書店的難以承受之重。
  • 倒閉趨勢加劇 民營書店等死不如自救
    早期的一些民營書店倒閉是因為房租、人力等成本上漲;現在更多的原因則是受到網際網路售書的巨大衝擊。  2月14日,情人節。國民閱讀紙質圖書數量銳減所造成的連鎖反應之一,就是民營書店走進寒冬。  據中華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調查,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更令人憂心的是,倒閉趨勢還在加劇。  「如果民營獨立書店消失了,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與社會精神的貧血!」位於古都開封市明倫街的詩云書社負責人陳瑤曾經對當下整個民營書業的日薄西山感傷不已。
  • 實體書店紛紛倒閉 活下來的民營書店日子難熬
    萬聖書園是北京最有名的民營書店之一,位於北大與清華之間,稱得上是北京的文化地標。文化圈裡有句說法,「來北京,其中一站就是萬聖」。   事實上,面臨搬遷的不只有萬聖,位於北京市朝陽區藍色港灣內的民營書店「單向街」因難以負擔高額租金,亦於7月下旬關張,著手遷入新址。
  • 下一個倒閉的民營書店是哪個?(三)
    曾經號稱國內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最近噩耗連連,先是傳出資金鍊斷裂,高管集體辭職的消息,後又有幾家門店遭遇供貨商堵門討債,甚至搬走店內圖書。隨後,「光合作用」總經理也對外證實高層辭職的消息。隨著各個直營店的紛紛關張,開遍大江南北的書店「光合作用」也終於走到末路。這是繼第三極、風入松之後,又一家知名的民營書店瀕臨危局。
  • 中國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
    新一輪的傳統書店倒閉潮正以一種令人沮喪的速度在全球蔓延。7月22日起美國連鎖書店Borders開始關閉旗下的399家店面。Borders曾是美國第二大傳統圖書零售商,有著40年的歷史,一度被認為是全美最佳書店,巔峰時期銷售額更是達到40億美元。  同時,巴諾書店的生存問題也暗流湧動,其華爾街股票迅速貶值。
  •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五年倒閉數量過萬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五年倒閉數量過萬 新京報
  • 民營書店四年倒閉萬家 業內人士稱因不公平競爭
    解說:  四年之內民營書店倒閉萬家,是自身經相關公司股票走勢營不善,還是店商步步緊逼。  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翟德芳:  靠這樣一個書價來書店把一本書一本書賣出去,這個是遠遠不能達到這種房租的負擔的程度。
  •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新一輪倒閉浪潮或將到來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新一輪倒閉浪潮或將到來   ■ 觀察家  民營書店整體性陷入困境的這五年,恰是中國房價漲勢最兇猛的時期。
  • 網際網路兇猛:中國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
    著名的英國水石書店曾宣布2009年至2010財年利潤同比下滑了70%,在這一財年中該書店還經歷了圖書集中訂貨系統出現故障、削減650名員工等一系列問題,備受打擊。國內的書店境遇也不容樂觀。日前上海季風書店即將面臨第三家門店的關門,北京人文學術書店風入松已宣布停業,杭州的「光合作用」倒閉。
  • 書店開業30天宣布倒閉 店主稱為反思民營書店危機
    最後一天的晚上,40多位愛書人聚集在書店中,共同見證這家可能史上壽命最短書店的關門儀式,儀式結束後,書店發起人堅果兄弟在走廊大廳循環放映著30天來他所拍的照片,一直到凌晨2點。  堅果兄弟說,開這一家書店,其實是一次行為藝術,也是一場持續30天的文藝節,為的是展示一家書店從開業到倒閉的全過程。30天時間雖短,「但對實體書店來說也許不足為奇。
  • 讀者熱情政府出資支持 民營書店倒閉潮能否止步
    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劉歡)近幾年,一些民營書店倒閉的消息不絕於耳。讀者對民營書店存亡的關注,幾乎就沒有停止過。業內人士更是多次呼籲,希望得到政策的支持。近日,杭州、上海相繼出臺政策,扶持民營書店發展。然而,面對現實困境,創新才有出路,幾乎是所有民營書店經營者的共識。  民營書店生存艱難 能否挺過去?
  • 民營書店:死亡還是活著
    誰害了民營書店 曾經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成都時間簡史書坊、上海萬象書店,在2012年春節前,突然倒閉。再兩個月前,光合作用書店的全國連鎖店停業。
  • 業者稱民營書店倒閉潮源於國有書店不平等競爭
    解說:  四年之內民營書店倒閉萬家,是自身經營不善,還是店商步步緊逼。  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 翟德芳:  靠這樣一個書價來書店把一本書一本書賣出去,這個是遠遠不能達到這種房租的負擔的程度。  解說:  有人說惋惜,有人說大勢所趨,民營書店的生存是否真的無計可施?
  • 時代發展引發渠道變換 民營書店頻倒閉網購起硝煙
    接二連三,  民營書店進入「倒閉年」  6月初,北京風入松書店的一紙停業通知中斷了它「詩意地棲居」的夢。如今,這個曾名噪一時的地下室已難覓書卷氣,只剩下一個「風入松好書薦讀」的空櫥窗還在訴說著什麼。
  • 省城民營書店現狀艱難
    這些曾輝煌一時,在業內和不少學人心中頗有影響的書店的倒下,似乎傳遞出一個目前民營書店處境岌岌可危的信號。在這個大背景下,濟南的民營書店狀況如何?是否感受到了實體書店的寒冬即將來臨?近日,記者對濟南的三聯、致遠等民營書店進行了走訪調查。  民營書店被圍剿  最近,傳統書店的倒閉令人沮喪。7月22日起,美國連鎖書店Borders開始關閉旗下的399家店面。
  • 下一個倒閉的民營書店是哪個?
    書店關張,紙質閱讀陷入危局,其背後更多的是當今時代社會閱讀本身的異化。曾經號稱國內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最近噩耗連連,先是傳出資金鍊斷裂,高管集體辭職的消息,後又有幾家門店遭遇供貨商堵門討債,甚至搬走店內圖書。隨後,「光合作用」總經理也對外證實高層辭職的消息。隨著各個直營店的紛紛關張,開遍大江南北的書店「光合作用」也終於走到末路。這是繼第三極、風入松之後,又一家知名的民營書店瀕臨危局。
  • 民營書店:歧視無處不在
    文/成馮10月29日,位於北京的兩家"光合作用"直營店關門,號稱"擁有全國最大連鎖渠道"的光合作用書店,最終也未能擺脫民營書店倒閉破產的風潮。同樣面對著網絡書店的衝擊和閱讀方式多元化的影響,為何新華書店等國營書店始終屹立不倒,民營書業卻岌岌可危?民營書店的發展,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圖書發行體制改革,而在此之前的圖書發行歷史中,於1937年創立,擁有毛澤東題字這一金字招牌的國營書店新華書店佔據了巨大的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