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文化地標接踵消失
「這幾年,好幾家有影響力的文化地標都消失了。」在重慶圖書市場浸淫多年的精典書店老闆楊一說。
2002年,重慶首家大型圖書超市現代書城臨江門店在解放碑魁星樓開業,賣場面積達近萬平方米,除了主營圖書,書城還吸引了文具、玩具、旅遊、休閒用品等專賣店加盟。據曾在魁星樓附近開便利店的張世文回憶,幾乎每個周末,現代書城都會有作家現場籤售等活動,生意非常好。
好景不長,現代書城臨江門店自2004年便開始「瘦身」,僅有5、6樓保留圖書業務。2005年4月,該書城因巨額虧損不得不關門歇業。
同時,與臨江門店同期開業的現代書城沙坪垻店於2010年中旬倒閉。
2006年底,四川民企經典書城控股拆資3000萬元,再次選址魁星樓計劃打造重慶首個大型文化摩爾,成立重慶經典概念書城,賣場面積高達3萬多平方米,與同在解放碑的重慶書城成犄角之勢。
楊一介紹,到了2010年,這家書城悄無聲息地淡出了市場。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除了這些大型的民營書店走向末路外,包括新牌坊悠然書店、楊家坪漢得書店等在內的一批靠個人單打獨鬥的民營書店,近年也黯然離場。
據楊一了解,2005年,渝中區擁有圖書經營資格的民營企業有300多家,現在只剩下不到60家。而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在過去10年裡,全國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倒閉趨勢還在加劇。
原因
1、網購衝擊實體書店日子難過
3月11日,臺灣網絡漫畫家彎彎為新書《歐洲GO了沒》在重慶西西弗龍湖北城天街店舉行了籤售會,這本書定價28元。現場,唐小姐拿起手機查詢價格,她發現在京東、卓越上,該書都能打73折,折扣後的價格為20.5元,而在淘寶上,標榜正版的價格甚至低至16元。
目前,網購炙手可熱,在網絡書店,便宜20%~30%都不算是太大的優惠。
重慶精典書店老闆楊一表示,書店作為圖書產業鏈條的終端,在網絡購書潮中所受到的衝擊最大,自2006年以來,精典書店平均每年銷量下滑都在10%以上。
2、成本上漲微利圖書生存艱難
傳統的圖書產業鏈包括出版社、圖書批發商、書店三大環節。一位曾供職於重慶一出版社的人士向記者透露,書店的利潤微乎其微。
據其介紹,在一本書中,作者(不包括已經成名有銷售保障的暢銷書作家)可得到的版稅為6%~12%,圖書編輯、出版、印刷等費用佔30%左右,物流、倉管等間接管理成本約10%,一本書的最低成本在45%。圖書批發商的批發價是6折,而批發商則會以63%~67%的折扣批發給實體書店。
也就是說,實體書店每賣一本書的毛利大約為30%。「毛利看起來很高,但民營書店往往要拿出其中一半以上的比例付房租。」楊一告訴記者,現在精典書店的門面費用從5年前的每年50萬元漲到如今的70萬元,此外,人工費每年也要上漲近10%。
「來書店買書的人越來越少了。以前我們每天能賣300多本圖書,現在即便是節假日銷量都很少到100本。這也進一步縮小了獲得利潤的空間」楊一說。
3、政策限制多種圖書不準經營
同樣遭受網購衝擊,但重慶書城一負責人表示,重慶書城2011年的銷量仍在增長。
業內人士介紹,國營書店與大多數的出版社都曾同屬新華書店體系,與各地出版社有固定合作關係和優惠條件,省略了圖書批發商這一環節,利潤空間要大一些。同時,稅費的差別也大。
「這個行業的產業鏈是畸形的,利益分配非常不均勻。」楊一說,圖書銷售產業鏈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利潤都被上遊拿走了,下遊的書店這一環中,國營書店和民營書店又處於不對等狀態。
另外,我國在圖書經營品類上也有準入限制。中小學教輔類書刊、黨的政策性綱領文件書籍等只能在新華書店集團旗下的書店售賣,民營書店則無權銷售。而這類書籍往往是剛性需求,僅中小學教輔類書刊重慶每年銷售額都在數億元規模。
事實上,現在的狀況同幾年前相比已有很大改善。
「以前民營書店禁售書刊類別更多,包括人體攝影、港臺及國外引進書籍等,後來國家將經營許可範圍放開了,這才好一點。」南坪的萬象書店老闆說。同楊一一樣,他也希望能更大程度上放開書籍經營許可範圍,讓民營書店同國營書店處於同一起跑線上。
對策:借力咖啡館會所商場聚人氣
不少書店已經在嘗試新的道路。
去年7月,重慶書城將原售賣圖書的2樓變成3C賣場,3樓則擺上翡翠玉器、家居用品等,4樓則設立「勁浪體育」服裝賣場,5樓設置咖啡廳,6樓還開了設兒童遊樂場。
「同民營書店相比,重慶書城的生存狀況要好很多,但要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須創新經營。」重慶書城副經理朱建安說。在保證主業圖書銷售的前提下,採取聯動消費模式,將一些相關性強的百貨商品與書籍「捆綁」銷售。
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多種經營補貼圖書是實體書城的良方。
西西弗文化傳播公司執行總裁童春稱,在重慶,西西弗有3家店都是採取和商業地產合作的模式,北城天街店、西城天街店和NOVO店都是開在大型百貨商場裡,商場巨大的人流量能給書店帶去人氣,書店的加入也給商場增加了人文氛圍,使店面租金可低於市場價格。
童春認為,實體書店不能只賣書,而應該成為城市的精神家園。西西弗定位成售賣閱讀體驗的店鋪,推崇咖啡文化、售賣圖書相關產品,並邀請娛樂話題人物做籤售活動。2011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實體書店年度增長5.95%,而西西弗三峽廣場店的增長率卻超過20%,遠高於全國水平。
楊一也告訴記者,精典書店早在幾年前便開設了咖啡座、文化展示長廊,並定期舉辦文化沙龍等,吸引了一大批「鐵桿粉絲」。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副總編輯申平華對西西弗和精典書店採取的改革手法予以贊同,「網購雖然快捷、便宜,但書店是城市文化生活的聚集地,民營書店要活下來,不能打價格戰,而應該推出更多特色服務,營造閱讀氛圍。」他說。
業內一致的觀點是,做「真正的閱讀」是民營書店的一種出路。
政策速遞:實體書店補貼政策有望年內出臺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做客中央電視臺時便表示,實體書店扶持計劃有望年底出臺。預期中的扶持內容包括對民營書店出版物銷售將實行減稅免稅,政府財政給予補貼;資金上出臺新的政策,提供低價房租使它生存下去等。據了解,目前,杭州、上海都已出臺了民營書店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