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紛紛倒閉 活下來的民營書店日子難熬

2020-12-20 中國網財經

  「如果這一次確定要搬遷的話,就是萬聖的第四次遷址了」,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裡尷尬地笑了笑。

  萬聖書園是北京最有名的民營書店之一,位於北大與清華之間,稱得上是北京的文化地標。文化圈裡有句說法,「來北京,其中一站就是萬聖」。

  事實上,面臨搬遷的不只有萬聖,位於北京市朝陽區藍色港灣內的民營書店「單向街」因難以負擔高額租金,亦於7月下旬關張,著手遷入新址。這家由許知遠、吳曉波、張帆等媒體文化人共同出資籌辦的書店最早開在圓明園,此前已遷址兩次,下一站是朝陽大悅城。

  與萬聖和單向街相比,其他幾家曾經紅火一時的民營書店眼下已難覓蹤影。2010年年初,北京最大的民營書店第三極在虧損近8000萬元後黯然離場,驚動業界。在此前後,民營實體書店大規模陷入困境,廣州三聯書店,上海思考樂書局、席殊書屋以及北京光合作用書店、風入松書店等紛紛倒閉。

  實體書店,尤其是民營實體書店,已經愈加舉步維艱。

  電商紛紛搶灘圖書市場

  萬聖書園發展最為壯大的時期,在全國幾大城市中擁有近10家分店,而如今,僅剩下北京總店。作為上海文化地標的季風書店則一度擁有8家分店,目前還留下3家,都在上海。「現在的實體書店,80%以上成了一個陳列室,一個為人們提供網購指南的陳列室。」上海季風書店董事長嚴搏非如是說。

  民營實體書店的經營者無不提到,之所以有如今的窘境,首先緣自網絡書店的衝擊。

  2006年、2007年,當當網與卓越亞馬遜發起價格大戰,2010年年底,京東加入,圖書銷售市場被完全打亂。如今,更是幾乎沒有電商不在賣書,噹噹、卓越亞馬遜、京東、天貓以及蘇寧易購紛紛搶灘圖書市場。在混亂的市場爭奪中,民營實體書店深受衝擊。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還出入實體書店的讀者都抱怨店裡的書太貴,他們習慣了一種模式:在店裡挑好書,回頭上網買。一位第三極的常客陳辰說:「去書店我一般是看多於買的那種,買書主要還是在網上。我最喜歡第三極,書很全,看書的環境很好啊,又不會趕人走,但是我們這種人估計也是造成它倒閉的元兇之一。」

  實體店為何不能降點兒書價留住讀者呢?

  相較於實體書店,網絡書店具備不可忽視的兩大優勢:成本,渠道。

  張帆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單向街目前的收支剛好平衡,房租是單向街最大的一塊成本,佔幾乎一半,我們藍色港灣的合約到期可以再續,但是房租比原來漲了近3倍,實在無力負擔。還有一大部分是人力成本,佔40%左右。」

  多家民營實體書店負責人均表示,除去房租、員工工資和各類稅費,其利潤約在5%左右浮動,「基本不賺錢」。在這一方面,網絡書店的顧慮沒有這麼多。

  網絡書店不受地域限制的輻射範圍更令實體書店難以企及。

  單向街最早決定從圓明園搬走的時候,就是因為「那個地方人流太少,平均每天賣不了多少錢」。

  此外,憑藉廣闊的覆蓋範圍所產生的巨大需求量,網絡書店可以從出版商處獲得更低廉的圖書進價。

  嚴搏非對此很無奈,「我們從出版社拿貨都要65折、68折,但是網絡書店對摺就拿到了,這怎麼弄?」劉蘇裡更是直言:「全世界都不可能有中國如此低價的網上賣書,實際上已經構成了價格入侵。」

  「網絡書店興起時巨大的價格優勢擠垮了一批實體書店。」而近年來,網絡書店本身也經歷了一次次蛻變。第一波價格戰之時,噹噹與卓越亞馬遜的圖書經營比例佔網站的70%以上,而今4年過去,其圖書份額在其網絡銷售份額上僅佔20%左右。

  「已經不能稱之為『網絡書店』了。」北京市實體書店發展規劃研究課題負責人之一、中央財經大學科研處副處長李桂君表示,圖書已經不是電商盈利的核心點,「電商賣的商品,一些為了盈利,另一些是為了宣傳用,賣書就是相當於付了廣告費」。

  當當網總裁李國慶就表示,他們向一些知名出版社拿貨時必須遵守限折規定,否則會被停止供貨,但當當網「總是一股腦兒全場大讓利」。

  在雄厚的資本支撐下,各大電商在圖書價格戰上堪稱不遺餘力。嚴搏非認為,網絡書店的競爭所引發的圖書市場的價格無序,並非信息技術自發的結果,而是其「背後的大資本的行為沒有被約束,肆無忌憚」。實體書店對此顯然無力應對。

  對於實體書店老闆們的埋怨,李國慶在微博上回應道:「網絡書店的便利擴大了全國圖書銷售蛋糕,網絡書店80%是把餅做大,20%是搶實體書店蛋糕,因書不是生活必需品。」

  劉蘇裡分析稱:「從根本上來講,實體書店的消失不僅僅是電商帶來的衝擊,也涉及到整個電子時代對印刷文明的衝擊,只不過這個衝擊不會像19世紀印刷文明興起之時對社會的衝擊那麼大。從大的趨勢上來說,書的生產是沉重、不方便更不環保的,我覺得大概還會有15%的書存在。實體書店要做的也在這15%中。」

相關焦點

  • 民營書店為何紛紛倒閉:電商衝擊
    光合作用書店倒閉,這個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著實讓喜歡「悅生活」的讀書之人鬱悶。從季風、明君、風入松書店的倒閉,人們看到民營書店的難以承受之重。
  • 民營書店紛紛倒閉折射了什麼?都是滑鼠惹的禍?
    在一個信息爆炸復又空前物化的金錢時代,書似乎不再等同於知識,再加上內外環境的擠壓,國有新華書店的書還看不過來,或者少有人光顧,民營書店的紛紛倒閉似乎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書店倒閉折射市場之重  四年之內民營書店倒閉萬家,除了閱讀的大環境所致,是租金逼退了文化?還是文化嚇阻了租金?
  • 十年來民營書店接近五成倒閉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除了這些大型的民營書店走向末路外,包括新牌坊悠然書店、楊家坪漢得書店等在內的一批靠個人單打獨鬥的民營書店,近年也黯然離場。據楊一了解,2005年,渝中區擁有圖書經營資格的民營企業有300多家,現在只剩下不到60家。而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在過去10年裡,全國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倒閉趨勢還在加劇。
  • 香港三聯書店退出廣州 實體書店正批量倒閉
    「事實上,實體書店早已遭遇關門潮,正在批量倒閉。」昨日,不少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這種趨勢下,已有不少書店轉型求生。書店湧動倒閉潮廣州站前橫路23號,「三聯書店」的四個金字招牌油漆剝落,大門緊閉,從店門前經過的街坊告訴記者,7月份時,這家書店曾做過大甩賣,還有很多人來購買,但現在早已沒人了。
  • 民營書店:死亡還是活著
    誰害了民營書店 曾經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成都時間簡史書坊、上海萬象書店,在2012年春節前,突然倒閉。再兩個月前,光合作用書店的全國連鎖店停業。
  •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新一輪倒閉浪潮或將到來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新一輪倒閉浪潮或將到來 地價房價的上漲,倒逼租金的大幅上漲,這遠非書店的微博利潤所能支撐。  伴隨著凌厲的房價漲勢,新一輪民營書店倒閉浪潮或將到來。據新京報昨日報導,位於北師大東門的野草書店將要關門。據了解,這個小書店不足20平方米,但每年房租就要十幾萬元。人民日報也報導,連鎖書店「紙老虎」也快撐不住了,「最多再撐3個月」。
  •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五年倒閉數量過萬
    高房價壓垮了民營書店 五年倒閉數量過萬 新京報
  • 民營實體書店10年之內倒閉五成的死亡怪圈
    年初,北京最大的民營書店「第三極」書店巨虧7800萬,撐不住,關門歇業;之後,在讀書人中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北京「風入松」書店於7月貼出了停業通知,然後,兩個月前,廣州的兩家香港三聯書店宣布結業……像多米諾骨牌被瞬間推動,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報告稱,在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實體書店——特別是民營書店的生存境況——似乎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該何去何從?
  • 下一個倒閉的民營書店是哪個?(三)
    曾經號稱國內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最近噩耗連連,先是傳出資金鍊斷裂,高管集體辭職的消息,後又有幾家門店遭遇供貨商堵門討債,甚至搬走店內圖書。隨後,「光合作用」總經理也對外證實高層辭職的消息。隨著各個直營店的紛紛關張,開遍大江南北的書店「光合作用」也終於走到末路。這是繼第三極、風入松之後,又一家知名的民營書店瀕臨危局。
  • 毛開雲:高校實體書店倒閉近半根源何在
    原標題:毛開云:高校實體書店倒閉近半根源何在  記者近日走訪北大、清華、北師大等海澱區高校校內及周邊的民營書店,發現短短5年時間,它們中近半數者從高校的「文化版圖」中黯然消失。去年起,海澱區宣布每年出資400萬元以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然而,走訪的大多數校園民營書店對此計劃並不知情。
  • 中國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
    新一輪的傳統書店倒閉潮正以一種令人沮喪的速度在全球蔓延。7月22日起美國連鎖書店Borders開始關閉旗下的399家店面。Borders曾是美國第二大傳統圖書零售商,有著40年的歷史,一度被認為是全美最佳書店,巔峰時期銷售額更是達到40億美元。  同時,巴諾書店的生存問題也暗流湧動,其華爾街股票迅速貶值。
  • 倒閉趨勢加劇 民營書店等死不如自救
    早期的一些民營書店倒閉是因為房租、人力等成本上漲;現在更多的原因則是受到網際網路售書的巨大衝擊。  2月14日,情人節。國民閱讀紙質圖書數量銳減所造成的連鎖反應之一,就是民營書店走進寒冬。  據中華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調查,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更令人憂心的是,倒閉趨勢還在加劇。  「如果民營獨立書店消失了,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與社會精神的貧血!」位於古都開封市明倫街的詩云書社負責人陳瑤曾經對當下整個民營書業的日薄西山感傷不已。
  • 讀者熱情政府出資支持 民營書店倒閉潮能否止步
    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劉歡)近幾年,一些民營書店倒閉的消息不絕於耳。讀者對民營書店存亡的關注,幾乎就沒有停止過。業內人士更是多次呼籲,希望得到政策的支持。近日,杭州、上海相繼出臺政策,扶持民營書店發展。然而,面對現實困境,創新才有出路,幾乎是所有民營書店經營者的共識。  民營書店生存艱難 能否挺過去?
  • 民營書店近五成倒閉 減稅救助政策醞釀中
    據店內員工介紹,開業第二日,書店收銀臺即排起三條長隊,一天下來店裡備的4萬元零錢尚不夠用。  面臨現下網上書店的業務衝擊,全國各地諸如「光合作用」、「季風書店」、「風入松」等知名民營書店紛紛倒閉。不久前,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在一份調查中指出,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而目前倒閉的趨勢還在加劇。就在今年9月,廣州最後兩家三聯書店也黯然落幕。
  • 書店開業30天宣布倒閉 店主稱為反思民營書店危機
    也許這是頭一家開業就是為了關門的書店,它的名字叫「30天就倒閉書店」。  從10月24日到11月22日,這家書店在深圳華僑城OCT創意園南區堅持了30天。最後一天的晚上,40多位愛書人聚集在書店中,共同見證這家可能史上壽命最短書店的關門儀式,儀式結束後,書店發起人堅果兄弟在走廊大廳循環放映著30天來他所拍的照片,一直到凌晨2點。  堅果兄弟說,開這一家書店,其實是一次行為藝術,也是一場持續30天的文藝節,為的是展示一家書店從開業到倒閉的全過程。30天時間雖短,「但對實體書店來說也許不足為奇。
  • 實體書店,「活著」就行?
    然而「情懷」雖美卻終究還得面對現實,在租金價格、人工成本幾何式上漲的時代背景下,圖書電商頻頻圍剿,市場對實體書店的資本要求也陡然上升。日子越來越難熬了。那些苦難的日子民營書店的最低谷出現在21世紀前十年,從2001年到2011年,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僅2007年—2009年就有超過一萬家關門歇業。
  • 時代發展引發渠道變換 民營書店頻倒閉網購起硝煙
    接二連三,  民營書店進入「倒閉年」  6月初,北京風入松書店的一紙停業通知中斷了它「詩意地棲居」的夢。如今,這個曾名噪一時的地下室已難覓書卷氣,只剩下一個「風入松好書薦讀」的空櫥窗還在訴說著什麼。
  • 實體書店調查:5年間大學校園書店倒閉近半
    在很多人看來,這或是「倒閉潮」中掙扎度日的校園書店「一棵救命的稻草」,又或成為唱衰多年的實體民營書店的新註腳。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走訪北大、清華、北師大等海澱區高校校內及周邊的民營書店,發現短短5年時間,它們中近半數者從高校的「文化版圖」中黯然「消失」。
  • 香港三聯書店退出廣州倒閉潮中大書店轉型求生
    作為老牌名店,香港三聯書店僅僅是傳統書店命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由於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電子商務書城分流市場以及各類成本的攀升,圖書終端市場都在加速鳥槍換炮。「事實上,實體書店早已遭遇關門潮,正在批量倒閉。」昨日,不少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這種趨勢下,已有不少書店轉型求生。
  • 香港三聯書店退出廣州 倒閉潮中大書店轉型求生
    如今廣州5店已全部關閉,而其在上海的書店也傳出經營困難的消息。作為老牌名店,香港三聯書店僅僅是傳統書店命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由於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電子商務書城分流市場以及各類成本的攀升,圖書終端市場都在加速鳥槍換炮。「事實上,實體書店早已遭遇關門潮,正在批量倒閉。」昨日,不少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這種趨勢下,已有不少書店轉型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