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山丹:傳承非遺文化,一起來做麥稈畫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山丹縣丹美「剪紙烙畫」非遺扶貧工坊設立於2019年12月16日,由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甘肅省扶貧辦認定並授牌。工坊現有指導老師8名,其中高級職稱1名、中級職稱4名。被確定為山丹縣「隴原巧手」培訓基地。丹美「剪紙烙畫」非遺扶貧工坊以「匠心傳承,精準扶貧」為行動,採取「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研發設計+手工作坊生產+培訓員工+展示展覽+營銷隊伍」全產業發展模式。積極培訓貧困群眾學習傳統工藝、技藝,擴大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門路,為推進文化扶貧和就業扶貧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來源:新華號 山丹縣融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甘肅山丹走訪非遺工作室,感受「匠心」「開放」「普惠」
    楊豔敏 攝中新網蘭州7月27日電 (孫乙雯 楊豔敏 高康迪)從下崗工人到工藝美術公司的負責人,周玉梅的生活越來越好,在做自己喜歡事情的同時,也可以掙錢養家了。近幾年,她的工藝事業再次得到當地官方支持,為她的工作室提供房子,提供補助,全力支持她傳承非遺文化的工作。周玉梅所在的山丹縣,地處甘肅河西走廊中部張掖市境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衍生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甘肅山丹走訪非遺工作室 感受「匠心」「開放」「普惠」
    楊豔敏 攝中新網蘭州7月27日電 (孫乙雯 楊豔敏高康迪)從下崗工人到工藝美術公司的負責人,周玉梅的生活越來越好,在做自己喜歡事情的同時,也可以掙錢養家了。近幾年,她的工藝事業再次得到當地官方支持,為她的工作室提供房子,提供補助,全力支持她傳承非遺文化的工作。周玉梅所在的山丹縣,地處甘肅河西走廊中部張掖市境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衍生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麥稈畫非遺傳承人唐彩萍:讓麥稈畫成為平涼莊浪的一張文化名片
    【專題】「改革開放40年新變遷 脫貧攻堅看甘肅」2018全國百家網媒扶貧攻堅典型宣傳活動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   原標題:麥稈畫非遺傳承人唐彩萍:讓麥稈畫成為莊浪的一張文化名片
  • 通渭麥稈畫製作技藝
    麥稈畫因材質需求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但因其藝術特質,掌握該技藝並可展現較高藝術特質的從業人員並不多。在甘肅地域,僅有極少數人員可以創作出麥稈畫精品。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麥稈畫製作技藝選材主要為麥稈,為綠色產品。
  • 魯山花瓷、麥稈畫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
    「平時只有到大學裡才能聽到的東西,今天老師們送培訓到基層,我一定把握好機會,認真學習,掌握新技術,一定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10月22日,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儀式上,參訓學員王國慶激動地說。
  • 鹹德順:讓民間古老麥稈畫技藝傳承不息
    鹹德順向家人展示麥秸畫作品平原非遺麥稈畫藝人鹹德順匠心獨具,利用麥稈自然光澤的特性,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等麥稈兒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這一刻,正是平原麥杆畫藝人鹹德順,創作的最佳時機。「單是前期選擇優質麥稈,就是一門考驗耐力的技術。」鹹德順說,他家種了十多畝地,每到麥收時節,他都要到地頭上,仔細尋覓。為了展現出畫作的光亮,熟透的麥稈才是鹹德順所渴望得到的。此時麥葉鋒芒,排列緊湊,愈發增加了選材的難度。光澤是包括麥稈畫在內所有藝術的魂魄,在鹹德順的麥稈畫作中,對於光的追求極為嚴苛。
  • 河南魯山花瓷、魯山麥稈畫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
    「平時只有到大學裡才能聽到的東西,今天老師們送培訓到基層,我一定把握好機會,認真學習,掌握新技術,一定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10月22日,在河南魯山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儀式上,參訓學員王國慶激動地說。
  • 「我們都是勞動者」周玉梅:發現非遺之美 「剪」出多彩人生
    周玉梅展示剪紙作品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楊「常人眼中最普通的紙張、麥稈、木板......這些小東西都是我們可以製作藝術作品的原材料!」周玉梅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張掖市山丹縣丹美剪紙·烙畫非遺扶貧工坊負責人。擅長剪紙、烙畫的她,為了幫助貧困鄉親,主動承擔起非遺技藝的傳授任務,讓山丹縣30餘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這門手藝增收致富,在發現非遺之美的同時,也「剪」出了多彩人生。
  • 「執稈為畫」助麥稈畫傳承
    麥稈畫因其製作材料為麥稈而得名,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筆者採訪了深圳大學創業團隊「執稈為畫」項目組的創始人黃書劍談麥稈畫的傳承與復興。 黃書劍向筆者介紹道,潮州麥稈畫以麥稈為主要原料,採用剪、切、染、貼等方法,使看似平淡無奇的麥稈在畫紙上形成圖案,遠看栩栩如生,近看纖毫畢現。就是這樣一項神奇的民間手藝,卻陷入後繼無人的境地。
  • 隋唐遺風,高貴典雅的麥稈畫
    在巍巍九州大地的東北方,有一座17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它就是遼寧省的朝陽市,自古以來它就是遼西以及東北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是多民族聚集交融的地方,多種民族和文化的碰撞出了享譽中華內外的民間工藝項目,麥稈畫藝術隨之孕育而出。
  • 天天非遺丨活靈活現的靈臺麥稈畫
    靈臺不僅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很豐富,麥稈畫就是其中之一。麥稈貼畫,是一種經過漂染加工的麥稈,剪幅成畫的傳統民間藝術。靈臺麥稈貼畫是甘肅省靈臺縣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始初,將麥稈用水浸泡,待有柔性,婦女們即可將其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用麥稈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中堂。
  • 麥稈畫走進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陳振強受聘客座教授
    ■河南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李志民12月3日,在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舉行的「2020年閱讀推廣暨非遺傳承展啟動儀式」上,河南省金麥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陳氏麥稈畫的非遺傳承人陳振強被受聘為該學校的客座教授。
  • 南充非遺傳承人祝世華:將麥稈「點草成金」
    麥稈畫經過手藝人的手,一根根不起眼的大麥稈,就變成了靈動的花鳥圖、展翅的雄鷹、奔騰的駿馬……這便是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麥稈畫的傳承人祝世華祝世華說,了解了這些情況後,更增加了他對麥稈畫製作的信心。於是,他便將這一技藝堅持了下來,一做就是20餘年。一幅作品 經過十幾道工序「麥稈畫的創作過程漫長而艱辛,對創作者的耐心、毅力和審美能力都是極大的考驗。」祝世華說。麥稈畫融合了剪紙、木刻、板畫、烙畫等諸多藝術技巧。
  • 守護非遺:她讓麥稈和刺繡相遇,驚豔了我們
    為了守護傳統技藝,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導,新聞晨報學記團聯合微紀錄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遺守『滬』人」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這個暑假,150名中小學生跟隨新聞晨報資深記者,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近距離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與堅持的力量。
  • 麥稈入畫 金山熊國瑞用30年把自己變成了非遺傳承人
    原標題:麥稈入畫,他用30年把自己變成了非遺傳承人  經過他的手,一根根不起眼的大麥稈,就變成了典雅的仕女圖、靈動的花鳥圖、展翅的雄鷹、奔騰的駿馬……而他自己也成了金山區非遺項目麥稈畫的傳承人。  為找原料跑遍郊野  熊國瑞1982年進入上海石化廠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集體宿舍裡看見一位同事正在用麥稈作畫,覺得很有趣,就問這位同事要了一些麥稈,也嘗試著做了一幅山水畫。
  • 麥稈畫與白酒的完美交融(圖)
    6月13日,在蜀中名城成都,中國高端白酒品牌水井坊,繼長沙站攜手中國傳統內畫技藝之後,再次在成都與麥稈畫傳承人方志偉一道,開啟「悅於形匠於心」—2016水井坊藝蘊匠心盛宴。畫與酒:取材自然的匠心之道  在這場匠心和傳統技藝的相遇中,廣東潮州麥稈畫大師方志偉講述了自己研習麥稈畫技藝半生的傳奇故事,匠心貫穿於他的藝術生涯之中,平凡卻又熠熠生輝。  方志偉老師談到,「麥稈畫需要用天然麥稈來進行創作,水井坊也是源自五穀精粹醞釀,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這也是為什麼我與水井坊合作時,覺得很親切。
  • 守護非遺:她讓麥稈和刺繡相遇,驚豔了我們
    為了守護傳統技藝,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導,新聞晨報學記團聯合微紀錄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遺守『滬』人」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這個暑假,150名中小學生跟隨新聞晨報資深記者,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近距離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與堅持的力量。
  • 用麥稈作畫,這位非遺傳承人堅持了45年:希望麥稈畫能成為河南的一...
    河南商報記者 高鵬/文 受訪者供圖一次出差,陳振強竟和麥稈畫產生了長達40餘年的緣分,持續至今。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對麥稈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也正是因為這份情愫,他製作麥稈畫時近乎痴狂,摸索出了獨具特點的陳氏麥稈畫技藝。
  • 豐都縣:他讓麥稈雕刻畫成為市級非遺項目
    華龍網12月25日16時35分訊(通訊員 林雪琴)家住重慶市豐都縣龍河鎮石倉壩村的朱正發,將普通的麥稈神奇地變幻為麥稈雕刻畫。今年12月,麥稈雕刻畫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稈雕刻畫是民間純手工技藝,它充分利用天然小麥秸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因出色的工藝價值和表現技巧,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由「湖廣」移民帶入三代傳承麥稈雕刻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一顆明珠。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尋訪非遺大師,體驗非遺民俗,傳播非遺文化,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小長假。拜訪大師,對話非遺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大量的非遺民俗作品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提前做過「功課」的小記者知道,這裡的大師工作室匯集了剪紙、織繡、竹藝、紫砂、皮影等十幾個民俗,而國家級、省市級的工美大師及手工傳承藝人大師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