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歐洲家具之父」的十八世紀英國家具大師託馬斯·齊彭代爾Thomas Chippendale(1718-1779)在其《家具指南》中描述,在世界的範圍內,能以「式」相稱的家具類型僅有三類:明式家具、哥德式家具和洛可可式家具。其中明式為中國古典家具的典型代表之一,也就是如今大家熟知的明清古典家具中的「明」。而哥德式和洛可可式是歐洲家具風格,其中哥德式還是歐洲中世紀末期家具的典型代表。但這也撼動不了明式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一枝獨秀,一騎絕塵的領先地位。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大畫案記載,原型在上海博物館
中世紀是歐洲歷史上(主要是西歐)的一個時代,由西羅馬帝國滅亡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這一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三種藝術形式,分別是拜佔庭藝術、仿羅馬式藝術和哥德式藝術。這些藝術也被融入了當時歐洲中世紀的家具,造就出各種風格迥異的中世紀家具,歐洲中世紀家具可不是現在歐式這種簡約流暢的線條造型,而是堆徹各種奇異雕飾和人物雕飾,絕大多數源於拜佔庭風格和哥德式風格的影響。
為什麼歐洲中世紀家具與現代西方家具有著如此巨大的差距,這就不得不提到「明式家具」。可以說明式家具是現代西方歐式家具的鼻祖。事實上現代西方歐式家具大量借鑑了我們明式家具的各種設計元素。歐洲中世紀家具的沒落跟同時期幾後期明式家具的崛起,並引領世界潮流關係甚密。歐洲中世紀家具在文藝復興末期開始沒落也就是16世紀,而明式家具在17世紀至18世紀主導了歐洲貴族的審美風向,英國家具大師Thomas Chippendale(1718 -1779)在他出版的《紳士與家具指南》中,還專門記載了明式家具的風格,稱「中國風」風靡一時,成了一種時尚。
左為歐洲中世紀櫃,右為明式聯三櫥,對比明顯可見明式家具的簡約與靈巧曲線,給現今的歐式家具提供了不少設計元素。
為何歐洲中式家具會衰敗沒落也是眾說紛紜,個人認為大致有兩個原因,分文化和家具本身。
首先肯定是文化的迭代,文藝復興末期以後,新文化形式崛起,人們更加嚮往和追求簡約,使得明式家具在進入歐洲視線之後迅速被借鑑各種設計元素,從而形成了現今歐式家具風格,摒棄了紋飾繁雜,更多的運用了簡約線條,由簡約鼻祖明式家具帶來的影響產生的家具完全取代了歐洲中世紀的家具。
左圖為歐洲中世紀古家具寶座,右圖為明清寶座,可見歐洲中世紀古家具的沒落不是沒有原因的,窄小,雕飾過凸,沒有整體協調性,非榫卯結構,形體雖窄卻因其材質厚重,看起來略小氣,型方面被明清紫檀寶座碾壓,缺乏大氣,也不夠靈動,只剩下笨拙,材質更是與紫檀寶座天差地別。
其次是家具本身,歐洲中世紀家具採用框架鑲板式釘接箱體結構穩定性遠遠被明式家具的榫卯結構穩定性和易修復性甩在身後,外觀繁雜且令人審美不討喜,簡單來說就是「醜」,而且兩者的材質也是天差地別,明式家具多數採用名貴木材海南黃花梨或者小葉紫檀,也就是如今的「紅木」,連內在都穩輸一大截,估計當時歐洲人心想:還不如直接按照明式家具外觀設計新的簡約流暢風格,內在工藝榫卯學不來,可外觀總設計得來吧。一拍即合,誕生了如今的各式簡約歐美風家具。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明式家具擺在歐式家裝風格令人感覺也很協調的原因之一吧。
王世襄先生曾用「十六品」來描述明式家具:簡潔、淳樸、厚拙、凝重、雄偉、圓渾、沉穆、鉛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可以從多維度的方式來欣賞明式家具本身,而歐洲中世紀古家具可能也僅僅只能存在於博物館或者歷史文獻上記載留下它們的身影,除了狂熱愛好者,西方普通人置辦歐洲中世紀家具可能會與家風格無法相融甚至是感受到古舊的排斥之意。而明式家具不會存在這種問題,它們禁得起各種時尚變化,成為全球認同的藝術品。所有研究家具的學者都認為它是最顛覆性的家具作品,比起其他門類的藝術品來講,明式家具更普遍受到普遍大眾和國際藏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