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醜書運動」|陳仕彬專欄

2020-09-05 藝術市場



我看「醜書運動」

文 | 陳仕彬

刊於《藝術市場》2020年8月號


最近幾年,針對一些大膽創新探索的書法作品和行為,大家吵得不可開交。一部分貼著所謂正統標籤的書法捍衛者,把一些積極正面甚至改革開放後在書法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領軍人物,比如沈鵬、王鏞、何應輝、曾來德、王冬齡等都貼上「醜書」的標籤,並進行無情的批判,甚至藉助當今信息傳播的優勢,利用大多數人對書法理解的局限,掀起輿論風暴,近乎一面倒地貶損這些書法和書法家。書法界的某些當權者也因為自己的淺薄也加入其中搖旗吶喊,造成一片混戰。


王冬齡

我並非出於私心為上面提到的書法家辯護,因為上面書家有的是我的老師,有的是我的朋友。我只是覺得這場「醜書運動」既沒有學術依據,也沒有推出什麼有價值的觀點,完全是一幫對書法藝術一知半解的人不負責任的情緒宣洩。關於「醜書」話題,我想從三個方面和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首先,從古到今,中國書法審美是多元的、豐富的,巧、媚、醜、拙、奇、正、野、逸等,既是不同的審美風格,也是藝術家不同的審美追求。令人失望的是,在原本應當更加開放包容的今天,我們反倒變得更加狹隘了。

按照有些人所說的「醜書」標準,書法史上不少書法家的創作和理論主張可謂是「醜書」無疑,比如元末明初書法大家楊維楨,他的作品大家可以從網上找來看。還有明末清初的傅山,他有一句名言,說書法要「寧拙勿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是不是可以說是赤裸裸的「醜書宣言」了?不光他,明末「四大怪傑」之一的陳老蓮也說過類似的話,近代書畫大師黃賓虹同樣是把老子的「大巧若拙」奉為圭臬。

當然,所謂的「醜」和「拙」,不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和世人通常理解的美醜概念,有這種追求和探索的書法家首先也得過規矩關、傳統關,但我們不能因為不理解他們的探索和高度便將其視為另類。


傅山 《性定身閒聯》

其次,歷史上每一次藝術家的探索和嘗試,都為書法帶來了新的審美氣象,對書法審美是一種升華,甚至是一次革命。書體發展是如此,從象形、甲骨、大篆、小篆、章草、簡書、楷書一路發展到今天;時代審美風格的變遷也是如此,比如我們通常說的「筆墨當隨時代」,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態。到了近當代,書法家為了拓寬書法的審美空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每一次新的考古成果的出現也會對書法界帶來巨大的影響。阮元、康有為倡導碑學,「揚州八怪」金農、鄭板橋的創新,日本書法對中國現代書風的影響……可以說,歷代書法家的探索創新精神絲毫不亞於今天的書法家,他們對書法藝術的貢獻無疑也是巨大的。當然,一種新的書體或審美趣味的誕生總是伴隨著巨大的爭議,過去富有創新精神的書法家在他們的時代也同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一點每個時代都是如此。

第三,書法首先是漢字的藝術,如果將漢字書寫進行分類,那這場關於「醜書」的爭吵就更顯得沒有必要了。

從功能的角度而言,我們可以把當下的漢字書寫劃分為寫字功能、工藝功能、藝術功能、表演功能四大類別。

寫字功能最好理解,也就是漢字的基礎功能,字要寫得規範準確,便於識讀,要求自然是橫平豎直、結構規整。工藝功能也好理解,比如大家熟悉的美術字,還有在設計和裝飾中各種對漢字的變形美化處理,以及對漢字元素的轉化應用,這些處理顯然已經不同於寫字,不單純為了識讀,而是更注重視覺美觀效果。

藝術功能,就漢字書寫而言,其藝術性首先體現在對文字識讀性和裝飾性的弱化,對藝術規律的強化;對藝術家而言,心靈的跡化和情感的表達才是最重要的;就書寫的藝術性而言,外在的「形」是次要的,內在的「神」才是核心,比如唐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說:「善觀書者,惟觀神採,不見字形。」這也可以理解成對書法藝術性的強調。


懷素 《自敘帖》 局部

最後一個表演功能,其實是古已有之,比如唐代草書大家張旭和懷素,即「癲張醉素」,兩個人寫字時都很熱鬧,經常會有很多人圍觀,懷素寫痛快了還會「忽然絕叫三兩聲」,也就是大吼大叫幾聲。在當代,除了藝術家的自身性情流露,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書寫其實也是傳播和教學活動的一種形式,也可以說是一種需要,有的也可以理解成藝術跨界,像曾翔吼書、邵巖射書,其實都需要理性看待,不能過於娛樂化地去解讀。

總之,四個功能的側重點不一樣、目的不一樣、審美要求不一樣,各自的評判標準也不一樣。之所以會陷入混亂,是因為很多人拿寫字或工藝的標準去要求和評價書法藝術,概念不清,張冠李戴,能不吵架嗎?在有些人的眼裡,只有模式化了的「唐楷」才是書法,這顯然是理解狹隘的表現。寫字不等於書法,藝術是為了追求審美愉悅和心靈超脫,怎麼能夠一定要求統一呢?

在我看來,只要能釐清這四個功能,讓評判標準各自對應,關於「醜書」爭論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大家就可以和諧共生。當然,這背後的關鍵還是社會大眾審美能力的提升,需要大家對作為藝術的中國傳統書畫有真正的認識和理解。


編輯|屈婷

排版|田甜

相關焦點

  • 藝術家推薦——著名書畫家陳仕彬
    四川人傑地靈,是我國的一個山水大省,陳仕彬的創作完全符合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審美追求。中國傳統藝術是對人自我價值的一種提升和張揚,我覺得陳仕彬先生在這方面做到了。今天書畫界普遍缺乏文化底蘊:能畫不能書,能書不能畫,或者能書畫不能詩文者實在太多了。大家都崇尚&34;的跛腳文化。同時,這也是中國畫寫意精神普遍喪失的根本原因,完全背離了中國傳統文化 。近幾屆的全國美展和書展的很多專家與評委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也都在呼籲要強化書畫家的文化底蘊和寫意精神,但收效甚微。
  • 張衛星女士應邀出席「大道無垠——陳仕彬書畫展」
    開幕式現場10月12日,張衛星女士應邀出席「大道無垠——陳仕彬書畫展」,此展覽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行開幕儀式,由中央文史館書畫院、中國美術報社、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主辦,精選了陳仕彬近幾年來赴國內外寫生和創作的精品佳作近200餘幅。
  • 陳仕彬草書《李白望廬山瀑布》
    陳仕彬草書《李白望廬山瀑布》《望廬山瀑布》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作品欣賞】觀陳仕彬老師此作看字如觀畫,可看急流勇洩,可聽水擊石響。作品中上部,墨色變化,筆意迅捷。如白虹騰空,若銀河奔落,使人心胸開闊。整幅作品,縱橫奔放,氣勢磅礴。正對應作者內在的真性情。
  • 楚默|曾翔:醜書的趣味
    如果有人覺得我是在製造醜,我是不贊成的。那是審美的角度不一樣。不能因為寫得不平整,字形有些歪斜,就認為是醜書。」①這就是曾翔的真率。他不是美學家,也不是理論家,他寫字才不會被時人的謾罵或讚揚而左右。許多介紹他書法藝術的文章,說他的書法之美是「幽人空山,過雨採蘋」,或是「老子的味道」,這也說中了一部分,但都不提醜。
  • 「巴蜀奇才」陳仕彬 書畫雙絕 家鄉開設藝術館(組圖)
    陳仕彬2013年作品:雲山疊翠  陳仕彬,瀘州人,在中國書畫界被譽為書畫雙絕的「巴蜀奇才」。斯舜威說,陳仕彬是有情懷有使命的人,而這種使命感和力量來自於「鄉愁」,源於對「鄉愁」的「守望」,「我相信仕彬無論以後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可能忘掉家鄉,不可能放下鄉愁,因為這裡有他可以尋覓的原點。」
  • 陳仕彬國畫山水《大壑風色》
    ,更注重用「心眼」去感悟自然,感悟筆墨,而不僅僅是用生理的「雙眼」去看「世界」,用單純的「技巧」去生成「世界」。我們看陳仕彬的山水畫,不是透過自然景致去看筆墨,而是透過筆墨去體會自然奧義,是在他以筆墨所限定的宇宙世界裡,提升作為文化人的心靈境界,在一片混沌中放射出無限光明。
  • 書畫頻道專訪:陳仕彬草書作品《臨江仙》
    書畫頻道專訪:陳仕彬巨幅草書作品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明)楊慎陳仕彬草書作品《臨江仙》這幅草書作品,幅高360cm,寬150cm,是著名書畫家陳仕彬先生為個人大展精心創作的書法作品,絕對是一幅書法巨作。
  • 「醜書」也應「美著」看
    近兩年,醜書可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他們儼然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和專業的知識,怕得罪群眾怕站錯隊,一個勁兒滴罵醜書,不把醜書當回事兒。所以,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醜書」?是一個考驗我們的社會評價觀和審美觀點的棘手問題。
  • 陳仕彬答藝錄丨您人生和藝術創作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什麼?
    陳仕彬:作為中國最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幾千年來它都是詩書畫合而為一,相得益彰的整體。一幅畫如果沒有書法的基本功,那麼,他這幅畫的基本內涵和線條質量及人文涵養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如果沒有詩的境界,那麼也是平淡泛味。
  • 醜書盛行,天理不容
    醜書作為當代書法界最具有爭議的現象,近些年來,在書法界大勢盛行,大有戰勝美書之態。曰:「不會欣賞醜書,就不懂書法」;「美書是印刷體,根本不是書法」。等等。這種現象極不正常的。這些醜書有以下特點:有的是拋開漢字的結構胡編亂寫;有的是根本沒傳統書法味道和書法法度的隨意「創新」;有的是憑個人想像的符號胡抹亂造;有的竟然讓人看不出他寫的是文字還是畫符咒。這個怪物一出現,猶如任何新生物一樣,當即被中國書協的領導層所看中,所以在當時的國展上,醜書入圍、入展、獲獎和作者成為中國書協會員的機率特別高。
  • 劉志鵬丨我對「醜書」的看法
    雖然不見得就是真正的「醜書」,也不至於汙染視聽,但從書法專業或者書法美學角度來看,至少是「俗」的,故謂之「小丑」。大醜為美說醜,就不能不說美,美與醜從來都是辨證統一的一對矛盾。至於什麼是書法之美?這是個大命題,非大論文、大著作難以詮釋。總體而言,只有遵循基本法度、在深入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才堪稱書法美。
  • 「醜書」合「法」?「醜書」有理?此分析是為醜書正名還是粉飾?
    今天藉此機會,結合圖片對「醜書」做些具體的分析,力爭做到有理有據、有圖有真相。希望能對大家理解「醜書」、並進一步分辨「醜書」的優劣有所幫助。命名「醜書」的人用意也在此,讓人一聽就容易想到「醜惡」、「醜陋」、「醜怪」,讓不懂書法、不明真相的群眾心生厭惡,真是居心叵測!既然「醜書」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也姑且沿用這個詞,只不過就像「美書」有優有劣一樣,「醜書」也有好壞之分,今天我講的是有學術價值、有藝術高度的「醜書」。
  • 美院教師作品展,又見「醜書」?網友:醜書的影子為何隨處可見?
    ,感覺又是「醜書」上藝術殿堂。說他們的作品不是「醜書」,但是看了之後,為什麼感受不到書法之美?甚至根本看不清楚上面寫的是什麼字?我看完這幅「神作」,不免心中暗嘆,不知道要練多少年才能達到這樣高級的「醜書」水平?
  • 經典回顧 | 陳仕彬荷花小品系列作品欣賞,賞荷清涼一夏
    ——張瑞田(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作家、評論家)夏日荷花開,湖面清香來我們今天就來欣賞一下陳仕彬先生的荷花系列作品清涼一下吧水墨荷花>首先給大家放送一段視頻,聽一聽陳仕彬先生對水墨荷花的理解,以及欣賞他揮毫落墨的場面。
  • 樂活專欄 | 黎戈:一切宏大的或渺小的
    我看的書,在別人看來或許有些奇怪和無序狀。手邊的一堆書,分別是:《傾聽鯨語》(一個海洋哺乳動物專家長年漂在海上研究、保護虎鯨的記錄,文字凝練而富詩意,每天早晨,她都是在水聽器裡的鯨語中起床工作,她還帶著孩子,兒子五歲時,身為海底攝影師的丈夫因為呼吸器故障在海底拍攝鯨魚時遇難)、《信天翁的眼睛》(科學家在鳥爪上裝了腳環追蹤器,記錄一隻叫阿曼麗亞的信天翁的旅程)、《南方草木狀釋析》(註解《南方草木狀》的書,記載生長在我國廣東、廣西等地以及越南的植物
  • 醜書,是普通人看不懂的藝術,還是醜陋的畸形書法?
    醜書,就是那種你看一眼就覺得寫得很差勁的書法,它不僅沒有把漢字的外形結構之美展現出來,反而是刻意地扭曲和醜化了這種美的結構,在普遍的審美認知之下,這種書法傳遞的視覺感受就是「醜」,所以這種將漢字醜化的書法叫被做「醜書」。
  • 樂活專欄 | 黎戈:吾友吾師
    像我這樣早早離開學校的人,對老師的印象很模糊,勉強記得的,好像都是小學老師。手把手教我用拼音卡片認字的魯姓老太太,還有時不時在放學後家訪的語文老師,她們都是特別盡責慈愛的、把學生當孩子的老師。我對她們的記憶,籠罩著老照片般溫柔的昏黃光芒,像一個美好的春日黃昏。雖然細節模糊,但知道:那裡有愛和溫暖。但是,對我的人生影響更大的,應該是書和朋友們。
  • 醜書是審美未至還是欲蓋擬彰
    美與醜是相對而言,說「醜書」,就要聊聊幾個有趣的話題。誰能定義書法美醜,書法藝術到底體現在哪裡。美醜在理解上的精準度問題。醜書提出的緣由。今人醜與古人醜能否並為一談。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所導致的問題。
  • 弘一法師的書法是「醜書」?
    圖文推廣合作,聯繫微信號:330300000弘一法師的書法是「醜書」?弘一法師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書法家,沒有之一,但有不少網友卻說弘一法師書法醜書。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位通才,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最早將油畫、鋼琴、話劇引入中國,擅長書法、詩詞、丹青、音律、金石,是整個學術界神一般的存在。
  • 從醜書亂象看書法審醜與審美,傳承書法傳統,豈容醜書欺世盜名?
    蘇東坡的「死蛇掛樹」可以貼切的說明了醜書的病態,黃庭堅的「石壓蛤蟆」完美的總結了肥胖醜書的癥結。本來這就是蘇東坡和黃庭堅的互嘲之語,沒有想到千年之後在今天的醜書上應驗了,除此之外,還有更好的語言來形容醜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