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談談您作品中的詩書畫,以及您的中國哲學?
陳仕彬:作為中國最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幾千年來它都是詩書畫合而為一,相得益彰的整體。一幅畫如果沒有書法的基本功,那麼,他這幅畫的基本內涵和線條質量及人文涵養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如果沒有詩的境界,那麼也是平淡泛味。蘇東坡在論王維的畫就說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作為一個書畫家,必須要詩、書、畫同修,當然,我們今天還加了「印」,四者都能做好,就更好了。同時中國哲學和中國畫的關係可以這麼說,中國畫是在封建社會長期政治壓迫下一般士大夫為了追求心靈的自由,超越到自然當中去,以獲得精神的解放和精神的純潔而誕生的藝術形式。所以這個渴望自由,是中國山水畫的本質;「體道義之和,究聖哲之蘊」是它的一個追求;那麼「迫太虛之境」,「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是它的終極目標。
問:從眾山皆響到駝峰航線,為何偏好大畫?這些大畫對您自身藝術創作的影響是什麼?古人云,能做大畫者優才也。您認為,在創作大畫的過程中,最核心的理念是什麼?
陳仕彬:作為一個書畫家既要能「盡精微」,又要能「致廣大。」一個畫家的成長過程,我也把它歸結為「技、藝、道」錘鍊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多學習一些技法,多畫一些大畫,來錘鍊自己的筆墨、技藝、胸襟、學養、魄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我覺得在三十歲、四十歲這樣一個壯年時期,我應該把體力、心力、學識盡情的揮灑出來,這個時候應該多畫一些大畫。它不僅錘鍊你對技法的把控,也錘鍊你的胸襟、學識和才情,同時,還可以錘鍊你的創作視野和精神境界,其實當一個人在畫大畫的時候是需要調動很多方面的因素,這種錘鍊是小畫所不能及的。就相當於我們要修一座很大的大樓,如果我們不能有深厚和寬闊的地基,那麼這個大樓就建不起來。所以,我想作為一個書畫家,首先當志存高遠,青壯年的時候,把技藝和魄力都把它錘鍊出來,到了老年的時候,就可以像黃賓虹、齊白石那樣,來進行衰年變法,從事一些意象和心象的創作。

我畫大畫的核心理念,我覺得首先要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其次要有深厚的筆墨功夫。尤其是書法功底,如果說書法功底不強,那線條的生命力和人文內涵就達不到,那麼大畫就顯得蒼白無力。如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文雙修的境界,那你的畫就缺乏內涵和靈魂,也感動不了人,它沒有情感、魄力、思想、意境的注入,那這個畫就顯得大而空洞。所以我覺得大畫的核心理念是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筆墨功底。我畫大畫除了《眾山皆響》《駝峰航線》還有《水磨古鎮》《地心之力》等等,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畫《眾山皆響》的時候。


2008年我正籌備在國家畫院美術館做一個個人專場的個人展覽,因國家畫院美術館大廳非常高的,上下兩層有7米多高的展牆,對於這麼大的一面牆,那麼畫什麼內容?其實是無意想到的,我想到了四川的山水。在我20多歲的時候曾經在海螺溝、九寨溝、都江堰裡寫過生,所以就準備以此為內容創作一幅大畫。展覽定的是5月25日,我便在3月份就開始著手畫這張大畫,畫了兩個多月,收筆那天下午發生了舉世震驚的「5·12大地震」。當時我正準備為這幅大畫題款,我的助理上來告訴我家鄉發生大地震後,再聯想到二十多年前去寫生的情景及眼前墨跡未乾的這幅大畫,心裏面感到一種無法名狀的悲壯,當時北大劉墨教授恰好也在場,他也激動地說就題:「眾山皆響」吧!這當然是一語雙關的好題目。事實上這個「眾山皆響」出自南朝著名畫家和評論家宗炳的一句話,叫做:「撫琴弄操 欲令眾山皆響」,本來它這句話的意境很美,但用到這裡就顯得非常的悲壯,我跋了一個長款:「......祈願天下太平,人民安康,山川安寧」。直到今天有許多的收藏家想收藏這幅畫,我始終還是沒能夠拿出來,一直保存著,它跟我的這種心靈上的震撼是無窮無盡的,當然在畫這幅大畫的時候,所傾注的心血和筆墨的感覺也是我這一生的記憶。


問:請談談您人生和藝術創作的「有所為,有所不為」。
陳仕彬: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呢,今年已過五十,我覺得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對人生和社會有較多的感悟了,所以,我自己也有一些這方面的思考,主要可能還是關於我的學術和藝術的。首先覺得在藝術上媚道而不媚俗,這個俗不僅僅是書畫,還有我的生活;第二,趨古而不囿於古,就是我喜歡傳統的東西,但是又不囿於傳統,被傳統所約束;第三是,多讀書,勤動筆,致虛極,守靜篤,最後送給自己九個字:「承古韻、傳大道、立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