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此乃至理名言,一語中的……令世人振聾發聵,醍醐灌頂……智慧過所有的語言文字,如中天之日,給我們的內心帶來光明和溫暖。
難怪朱熹老先生感嘆: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如果我們能理解其中之真義,並持之以恆去踐行,那麼我們的人生就能幸福圓滿。真可謂:心有中天日,無處不幸福。
「有所為」,做什麼呢?什麼事才可以做呢?我來告訴你們吧:幸福,只要關乎幸福這個主題,皆可為。幸福有五大支撐:平安、健康、團圓、快樂和適量的金錢。值得注意的是——絕不止於個人的幸福,那是自私的,我們更重要關注的,應該是芸芸眾生。
你看:俗語有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廣告詞也有雲——「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孫中山——「天下為公」;孔子——「大同世界」;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季羨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有所不為」,哪些是絕不可以做的?即一為那些背道而馳的事,二為形式上的,泡沫一樣的浮華事,我們都不能做。如:
不仁:喪盡天良,為富不仁,排他樹己,為虎作倀,助紂為虐,損人利己……
不義:過河拆橋,認賊作父,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見風使舵,忘恩負義……
不禮:出言不遜,恣意妄為,隨心所欲,胡作非為,盛氣凌人,長幼不尊……
不智:南轅北轍,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道聽途說,捕風捉影,冥頑不靈……
不信: 口是心非,言而無信,背信棄義,出爾反爾,兩面三刀,朝令夕改……
如果做了就會慢慢地陷入「黑洞」,變得膚淺,浮華,自私,虛偽,貪婪,險惡……一生掙扎在苦海之中,越來越失去理智,失去人性,淪為「小人」,即「衣冠禽獸」,甚至禽獸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