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很真實,這是對現實的控訴,亦是壓抑的吶喊

2020-12-14 太陽的光芒9

強烈推薦我覺得最優秀的電影《何以為家》,這是非常優秀的一部作品,是因為在之前不小心刷到這條關於這部電影的微博,之後點進去看了,發覺愛上這部電影了,是因為劇情真的是非常好,而且也很打動我,之後剛好上映了,我就買了第一張票,然而因為工作一些事情,還沒忙完,之後為了從頭看起,我又重新買第二張票,最後還是自己一個人待在電影院慢慢品味,簡單來講不是電影不是演戲,而是把真實的生活演繹了,完完全全就是在演他自己的人生,這是一部對現實的控訴,亦是壓抑的吶喊。

在黎嫩巴這塊土地,充滿著骯髒的環境,艱辛的生活環境,親人的互相傷害、骨肉分離,生命的卑微,以及生活的不堪一擊通過螢屏透露出來,這一幕幕都扒開現實的傷痛,穿刺社會表象,刺穿道德迷帳,最終導致貧窮與生育能力無限循環一切一幕幕的拉開,讓原本十二的主人公贊恩,在不該有的年齡階段不斷承受著家裡的貧窮,父母的挨罵,親人的骨肉分離,最終導致他的人生發生巨大變化,讓他不得不在法庭上告父母,道出因為他們生了我,而不養我,以至於非常憎恨父母,影片最後小男孩一笑那一刻真的眼淚本不住,真的是第一部從頭哭到尾。

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真實性是驅動力,帶了好多紙巾,故事百分之七十都是男主的真實生活,幸好他遇得伯樂,他是幸運的,也實至名歸,擔任生活在難民營的千千萬萬贊恩又要何去何從,很多網友將其化為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我覺得這是一個中間話的觀點。從小的方面講,應該是:愛的主題。影片中,贊恩的妹妹薩哈在十一歲就被逼迫嫁給年級三十的人做妻子,懷孕,流產,不能住醫院離世,他們是黑戶,母親對贊恩說:她又懷孕了,如果是個妹妹,那就叫薩哈來懷念她。在母親眼中,孩子是可以被替代的,是可以因為房租而被買賣的,大的方面,就是社會問題造成了悲劇。

全劇中,男主憂鬱帶紅血絲的眼睛讓我久久不能忘懷,他在劇中唯一的兩次笑,讓人心疼。故事是根據贊恩的親生經歷改編的,生活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殘酷,做父母的如果不能很好的照顧自己的孩子,請不要生下他。希望生活沒有原本想的那麼糟糕,永遠善良,永遠勇敢。很少看記錄電影,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從頭到尾都瀰漫著命運殘忍的故事,命運極度摧殘下,會因為反抗變得更好嗎,其實不會。尤其是作為邊緣群體,面對階級差距,改變命運是一個小概率的隨機事件。唯一的美好在片尾的花絮裡,贊恩一家去了挪威,獲得了接受教育的權利,也有了更好的生活,於是他說願世上所有勇敢的孩子,被世界溫柔以待。

熒幕的背後有千千萬萬贊恩一樣的孩子,卻沒有贊恩一樣的結局。何以為家,真正孤獨痛苦的人是無法被帶入快樂和幸福之中,父母的愚昧無知看似是自己愚昧無知,可造成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是否是當前的社會壞境所造成,那些不受大環境所影響的依然愚昧自私的父母,也是否該反思,整個過程並沒有讓我流淚,看完後內心卻充滿了沉重,願每個孩子都能遇到像我一樣愛我如初、惜我如命的家人。貧困讓人生而不平等,不是我們選擇了生活,而是生活選擇了我們,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的生活優渥,還有很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我們應該學會回頭看,看我們一路走來,其實我們已經很好了。

影片最後小男孩笑的時候,我淚崩了,明明是希望的生活要開始了,明明是未來的光明,可是我哭了。他笑不出來,未來再好,過去的傷痛也無法彌補。現在都想著他說父母最大的罪是生了他,想著他媽媽告訴他懷孕了,他難過的走開。現實根本沒有改變,即便薩哈死了,父母還是沒有意識到根源,再生一個就意味著會有下一個薩哈,說到電影整體,感覺後勁不足,前面的現實很沉重,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生活不易,可是訴訟之後呢,約納斯被找到了,是不是太理想化了,賣假證的一窩端,那些人的生活不會有改善,面臨的是拘留遣返等等。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特別的壓抑和揪心
    看了《何以為家》這部讓我有些壓抑,又倍覺精彩的一部高分電影,喜歡這孩子的聰明才智,對他身處的環境又深感同情。這個孩子確實是貧民窟裡的,因為經歷過所以演的一切卻又那麼真。他爸說他們家就是社會上的寄生蟲,如果悲哀的人已認定他們是悲哀的,那他們姑且苟活一生也註定是悲哀的。
  • 《何以為家》這就是贊恩本人的生活,壓抑而又真實
    昨天看完了《何以為家》,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贊恩的角度去看全篇,而給我最多淚點的是兩位母親,都為生活所迫,能生不能養,能生不敢養,她們也不願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從一出生就差距這麼多,可現實就是很骨感,誰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實,可現實就是現實,有些東西天給你什麼就是什麼,我記得贊恩媽媽在法庭上說
  • 電影《何以為家》: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MOVIE看片·熱映鑑定對象:《何以為家》發行時間:2019年4月29日★★★★★8.8>★★★★★51.1%★★★★★40.7%★★★★★7.4%★★★★★0.6%★★★★★0.2%「贊恩,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
  • 《何以為家》很壓抑也很深刻,贊恩讓人心疼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公平愛綜合,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何以為家》很壓抑也很深刻,贊恩讓人心疼的事情,有興趣的同學就跟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哦「今天去看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真的很壓抑也很深刻,我看到最深的體會就是贊恩這麼小確承受著不應該屬於他的無奈
  • 《何以為家》不僅是部電影,更是一種吶喊
    這部去年在坎城獲得影評人獎、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作品,就是《何以為家》影片的開頭,一個看起來明顯發育不良的小男孩被帶上法庭。他坐在原告席,雙手上的手銬被解開。這顯然不是他第一次出庭。但這一次,他帶著叛逆的表情對法官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他的眼裡滿是受傷的神情:「他們把我生了出來。」這名小男孩叫Zain,這也是他在現實中的本名。Zain是在貧民窟的街頭被導演拉巴基相中的,他所飾演的就是他自己。
  • 《何以為家》很真實,有笑點也有淚點,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幸福
    抱著必哭的心態去看的《何以為家》,結果真的是哭得不能自已,但是全程都是皺著眉頭,感覺壓抑大於悲傷。我感覺看電影最難受和最震撼的,還是本片由真實事件改編,難以想像電影裡發生的各種讓人揪心的情節,竟然是現實生活中某些人的親身經歷。
  • 《何以為家》:贊恩的「吶喊」
    《何以為家》又名《伽百農》伽百農是《聖經》裡的一個地名,耶穌曾經在這個地方難以生存過,把它作為電影名字就是想要直接告訴我們,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底層人民生活的難堪、愚昧和痛苦。雖然命運無法掙脫,但我們要不停的吶喊,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就像蝴蝶效應一樣改變了什麼呢?
  • 《何以為家》真實故事改編,大部分都是小男孩親身經歷
    昨天看了《何以為家》,電影一開始搖搖晃晃的鏡頭,以及嘈雜的聲音,慢慢揭開贊恩生活的環境,讓人極度壓抑,長達兩小時的影片中,贊恩艱難坎坷的成長經歷,以及在那個大環境下,人們的生活及精神狀態,很多被迫無奈的事情,贊恩懂事得讓人難過,片尾介紹影中情節大部分是小男孩的親身經歷,導演是在敘利亞戰亂後偶然遇到了小男孩
  • 《何以為家》引深思:非職業演員的真實經歷,折射現實國情的困境
    導語:在競爭激烈的內地電影市場四月檔期,有一部外部引進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卻在逆勢中賺取了觀眾的眼球。不僅豆瓣獲高評分,還有超3億元的票房收入進帳,成為小成本製作電影逆襲的代表作。沒有知名演員,沒有大製作,一切都以真實的故事戳中了觀眾的淚點。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在哪裡呢?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家這個讀起來就溫暖的詞語,對於有這樣家庭的孩子來說是冰冷寒涼的,是地獄,是拼進全力想要掙脫的牢籠。除了重男輕女外,還有就是貧窮。在生活無力繼續的情況下,人性也就被泯滅殆盡,到那時,家也就不能稱之為家。就像電影《何以為家》中演繹的家一樣,那個家也是個不能稱之為家的地方。
  • 《何以為家》根據小男孩主角的真實經歷改編,讓人感觸頗深
    《何以為家》根據小男孩主角的真實經歷改編,讓人感觸頗深電影《何以為家》倒敘開片,一個男孩在法庭上說: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怎麼也想不到說出這話的原來是一個善良、能幹、有擔當的男子漢。為人父母者,所作所為要對得起這聲稱呼,才能為家,願每個善良懂事的孩子都能被這不太善良的世界溫柔以待。故事以主人公贊恩在法庭敘述事情經過而展開,其實一開始是被贊恩的顏吸引,小男孩酷帥酷帥的,後面看到他小小年紀就為了家裡去學會工作和各種技能就很心疼。而在父母沒有給到一點正面引導的情況下,贊恩還是一直善良而正直。
  • 《何以為家》引發討論
    男孩贊恩《何以為家》將視角對準生活在顛沛流離當中的黎巴嫩兒童,導演娜丁·拉巴基前後共歷時5年進行創作,光前期的實際調查就進行了三年時間,更啟用真實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擔任演員,可以說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 《何以為家》:真實的如同一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你一看
    文/阿旨 校正/松松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高達9.1分,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 《何以為家》最後結局如何?贊恩的結局是否圓滿?
    《何以為家》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電影內容圍繞著主人公贊恩的成長開展,很多網友都非常關心《何以為家》最後結局如何,這部電影的內容十分令人動容,或許現實並沒有那麼美好,但是導演終究還是溫情的,最後贊恩獲得了一個好的結局。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的「贊恩」等著救贖,並不是每個與贊恩有著相同經歷的孩子都能夠有這麼好的結局的。
  • 《何以為家》贊恩控訴父母的那段獨白,瞬間戳中了淚點
    看了《何以為家》,因為大概知道故事情節 ,在電影剛開始,有些想逃離影廳,越長大膽子越小,越擔心不好的事情在心中久久記起,揮散不去,還是堅持看完了電影,印象最深的是,當贊恩知道自己是拍身份證照片的時候,那釋放的燦爛的笑容,才是他最美的瞬間,那一刻他也成為了一個有正常身份的人,我相信贊恩終於迎來了他的
  • 《何以為家》:小演員竟真是貧民窟難民,現實中更殘酷!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十二歲的孩子將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訴的是父母給予了自已以生命。
  • 2019年年度絕佳好片《何以為家》,主演贊恩或成為坎城最年輕影帝
    而2019年的最佳影片,我們也可以很輕易地斷定,絕對是屬於來自黎巴嫩的《何以為家》,這部影片上映之後即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一部按照真實故事改編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不成功便成仁。《何以為家》這部片原名叫《迦百農》,後來可能由於片名不夠吸引人改名為《何以為家》。
  • 《何以為家》中的家庭教育,心盈事務所(HAPPYLISM)解讀何以為「家」
    故事最後,贊恩得以辦理身份證,在拍身份證照片時,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這也是《何以為家》中唯一的一個笑容。 在法庭上,贊恩的控訴並不是一場獨白,更令人潸然淚下的,是我們得知贊恩的母親和薩哈一樣,也是被賣來被迫成家的,同時還有贊恩父親的回應: 這不是我們的錯,我們也是這樣出生,這樣長大的,我們做錯了什麼?
  • 《何以為家》由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震撼人心
    深夜看完《何以為家》,很是觸動,12歲的男孩把父母告上法庭,原因是生而不養,他是黑戶,父母甚至連他的出生日期都不知道,只能通過醫院檢查報告才得知是12歲。這不禁讓我想起我那不是人的所謂親生父親,也是連我幾歲、出生日期都不知道,這種人真不配做別人的父母,影片中小男孩最後的一個微笑,讓人鼻酸。其實全程都挺壓抑的,雖然是看電影,但是其實更像是在看紀錄片,講述了一個被戰火摧殘過的小世界。影片以贊恩的笑結尾,仿佛冬日的陽光一般,給予了整個影片最後慰藉。男主本色出演,其實真實的故事要比影片中的更加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