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何以為家》,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贊恩的角度去看全篇,而給我最多淚點的是兩位母親,都為生活所迫,能生不能養,能生不敢養,她們也不願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從一出生就差距這麼多,可現實就是很骨感,誰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實,可現實就是現實,有些東西天給你什麼就是什麼,我記得贊恩媽媽在法庭上說,如果你們處於這種處境早就活不下去,她也想過一千種一萬種死法,可孩子們怎麼辦,薩哈也是她的女兒,她也不願意她12歲嫁人,可是不嫁就要讓她在這種環境裡生活嗎。
女本為柔,為母則剛,初為人母還要多多包容,希望我的媽媽在每一天都可以快快樂樂。很少看這種題材的電影,全程買了吃的一點都沒吃,看完和媽媽說我想她了,其實只是覺得,我們很幸運,有很多可以選擇的權利,也可以很任性的不計後果的走自己想走的路,街上隨處可見的是明媚的笑臉,明天有你期待的人可以相見。何以為家,有愛才有家。這電影也太虐了,尤其是後面說是真實情況,改編小演員就是主人公本人的時候,太震驚了,贊恩又善良又倔強還酷酷的,生活多難也不喪,還在努力拯救別人。
他一笑老阿姨心都化了,我一直很奇怪到底什麼樣的小孩,能挑起全影片大梁去創造影片高分,究竟是什麼樣的小孩能讓他的眼裡寫盡苦楚去演繹一個敘利亞難民在黎巴嫩底層艱難度日的生活狀態,而同時他又是不卑不亢、心懷熱忱的。然後我發現其實這就是贊恩本人的生活,壓抑而又真實。這也太心疼了,希望所有善良的小孩子都能夠被世界溫柔以待,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看完的時候外面在搞兒童節目排練,那些小孩在敲架子鼓,彈古箏,跳舞,特別不真實,我們並不是活在和平年代只不過有幸生在和平國家吧,如果被全世界溫柔對待太難,那希望每一個勇敢的孩子都能得到最完整的父母的愛。
母國不定,何以為家,家國境遇尚且如此,仿佛無法去苛求掙扎過活中的父母。在他們的觀念裡,身邊或者上面幾輩的所有人都是這樣生存,繁衍後代、勞動、猶豫捨得。贊恩反而顯得異類而尤為難得,一個未成年的自我意識覺醒和追求自由權利的表達,是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成熟。他代表一類人,發出了內心的聲音和對原生家庭的反抗。人物是真實人物,但意願卻未必是自我表達,有劇情的需要和導演的推動,但星火燎原,有揭露才會有廣泛關注,有社會回應。至少,贊恩能有家可歸吧,作為普通觀眾也只能寄希望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