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萍:基本公共服務應滿足公眾需求

2020-12-04 人民網

基本公共服務是由政府主導提供,旨在構築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求的民生基線,具有廣覆蓋、促公平、普惠及等特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裡的「更多」,是指基本公共服務的規模和效率;「更公平」,是指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惠及」,是指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與公眾滿意度。由此可見,基本公共服務作為政府治理的核心內容,不僅是改善民生、保障政府治理有效性的關鍵,也是贏得民心、保障執政黨群眾基礎的關鍵。

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構建,不僅要強調供給主體、供給範圍、供給方式等工具理性,解決「誰來供給」「供給什麼」「如何供給」等問題,更要重視公眾需求、公平正義、公眾滿意等價值理性,解決「為了誰」的問題。公眾對政府治理能力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來感知的。因此,政府供給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否滿足公眾需求,是直接影響政府公信力與治理效能的關鍵因素。

近年來,各級政府在加大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然而,一些社會調查和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目前一些人對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滿意度仍然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一點是政府長期採用「單向投入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過多依賴投入任務指標、規模效應、責任考核等驅動各級政府履行供給責任,忽略了政策制定中的公眾需求調查和政策執行中的公眾需求回應,以及政策執行後的公眾滿意度分析等,從而導致有些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公眾需求錯位,出現供需失衡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對政府治理能力的評價。

滿足公眾需求是政府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的關鍵,更是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徑。應改變慣有的「單向投入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構建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雙向互動型」供給機制,促進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公眾需求有效耦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性、均等性和可及性。

建立需求調查機制。通過大數據分析、信息挖掘、民意調查等實時收集社會公眾對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公共需求,並通過需求信息分析研判變遷規律與趨勢,為基本公共服務的政策議程與規劃制定等提供信息參考,以保障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政策能夠尊重民意、體現民意。

建立需求回應機制。根據公眾需求動態調整國家和地方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範圍、標準、方式等。修正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準「一刀切」的現象,在堅守國家基線基礎上,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與公眾需求,分類形成梯度標準,既有「底線保障」,又促「增量福利」。針對公眾需求,應將生態環境保障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範圍,明確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職責,推進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和新型城鎮化的關鍵,為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質量監測機制。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與方法,形成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標準體系、質量控制體系、質量評估體系和質量改進體系。通過對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的全程監測,倒逼各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中重視公眾需求,既重視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效率指標,更重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公平、可持續性、公眾滿意度等質量指標。

建立公眾參與機制。拓展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中公眾參與的路徑與渠道,推行政策聽證、民主懇談、公民議事會等方式,構建需求表達機制;通過政府購買,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通過設立市民監督員等方式,賦予公眾對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過程的監督權;通過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化與市場化,賦予公眾對公共產品的選擇權;通過滿意度調查等反饋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結果的認同狀況,從而進行動態調整,確保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藉助民力、贏得民心。

(作者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30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姜曉萍:社會治理是社會各方的責任
    【姜曉萍:社會治理是社會各方的責任】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姜曉萍指出,社會治理不只是黨委和政府的責任,而且是社會各方的責任。要堅持黨對社會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供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 以高質量公共服務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 呂志奎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公共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
  • 公共圖書館應免費向你提供哪些服務~《公共圖書館法》告訴你!|普法...
    健全制度 實現三方面突破明確了設立公共圖書館的基本條件為保證公共圖書館的基本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奠定了基礎。強化了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專業性如規定公共圖書館應配備具有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工作人員,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館長應具備相應的條件等。
  • 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
    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文化信息資源和服務內容,以及人才、資金、技術和政策保障機制等方面內容。加強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才能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基本情況和成效    (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意識逐漸增強。
  • 祁述裕 曹偉: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處理好的若干關係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主要由政府主導、財政保障,人民群眾免費或優惠享受,提倡標準、均等。非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一般是指超出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平均水平,主要滿足人民群眾或部分人群超出基本文化需求外的更高層次和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比如,觀看高檔演出、接受高雅藝術培訓教育等。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主要由市場主導、社會參與、政府引導,人民群眾有償享受,提倡多樣化、差異化。
  • 時代在變,服務的核心也在變!注重基本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滿足
    在服務行業當中,對服務型企業和服務人員來說,滿足客戶的需求就是他們的行動宗旨。當然,客戶的需求包含基礎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傳統的服務業普遍認為只要把客戶招待好,給到客戶想要的基礎條件,比如客戶想購買的商品,想穿的衣服,便是完成了對客戶的服務,這樣的服務已經不滿足於當下時代的需求。隨著經濟快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已經開始追求服務過程的享受,即精神層面的服務。
  • 「精準細嚴」,滿足水利等基本公共需求
    讓民眾免於水旱災害,成為貫穿中國歷史的基本公共需求。興修水利,不能有半點鬆懈。水利工程是國家重大工程,很多項目經過長期論證,投資規模大,複雜性高,對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環境保護、公眾健康與國家安全具有重要影響。水利工程建設在增強防災減災能力、鞏固農業基礎、帶動相關產業和裝備發展,為農民工等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方面,能發揮巨大作用。
  • 不斷滿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湘潭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掠影
    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全市以推進落實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工程為抓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市級、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全覆蓋,讓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普惠化。硬體建設是發展公共文化事業的基礎,也是難點。目前,除市一級的圖書館、少兒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博物館、齊白石紀念館五館外,在縣市區也均建成了文化館和圖書館。
  • 關於公布延安市市本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的通知
    延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於公布延安市市本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的通知
  • 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博士論文涉嫌抄襲和重複發表
    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博士論文涉嫌抄襲和重複發表近期有匿名人士在「川大心聲」公眾號舉報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涉嫌學術不端。舉報者的原文如下:姜曉萍在宗教學博士專業畢業無望面臨清退的情況下,轉至企業管理博士專業,無法做出企業管理博士論文,直接用其他專業論文進行答辯,在引發答辯委員會極大爭議後,其多方斡旋,竟然通過答辯,取得博士學位。
  • 提升文化自信 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要進一步明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範圍,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應達到的水平進行規範,加快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分類標準,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的完整性和實用性。以基層為重點增加公共文化服務與產品供給,加大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力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
  • 公共服務
    第二條本法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第五條國務院根據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並調整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結合當地實際需求、財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並調整本行政區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
  • 鄉村治理中的「三治」結合:理論意義和基本原則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增量部分更多地體現為社會事務參與、合法權益保障和精神心理滿足等方面。就鄉村社會而言,有效的鄉村治理,要能夠滿足鄉村群眾在民主、法治及公平正義方面的現實需求(裘有度,2019)。構建「三治」結合鄉村治理體系,發揮自治、法治和德治在鄉村治理中的各自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有效的鄉村社會治理,滿足人民群眾新時代的多元化新需求。
  • 姜曉萍:服務型政府建設任重道遠
    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訊 :  人物故事:姜曉萍,四川大學教授。她提出的政務服務中心、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效能投訴、政府服務流程再造等方案成為成都建設規範化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參考。另外,還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行政障礙與地方政府制度創新」,教育部「地方政府服務流程再造的理論與實踐」等項目,希望能通過這些為各級政府探索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提供參考。  當然,作為一名政府顧問,我深感任重道遠,不會放棄對成都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持續發展的關注與投入。
  • 天津市河西區創新服務滿足公共文化需求讓群眾唱主角
    河西區文化館根據群眾文化需求調查數據,戲曲類項目需求率為18%,僅次於歌舞類的23.9%,因此區文化館特意開設了包括崑曲培訓在內的多個戲曲培訓課程,並通過手機APP、「西岸文e」網站等形式宣傳,吸引了大量居民。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是天津市河西區打造天津經濟社會發展「首善之區」、推動文化發展繁榮的有效載體。
  • 新聞出版公共服務的概念界定
    在概念層面上,目前還鮮見對新聞出版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概念界定。依據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有關理論,筆者認為,可採用列舉法對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進行界定。  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界定,一般認同如下觀點:以實現公民文化權利為邏輯起點,是滿足社會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行為及其相關制度與系統的總稱。  公共文化服務的提出與人們對公民文化權利的認識不斷加深密切相關,可以說「公民文化權利」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基點和終極目標。
  • 面對數字鴻溝 公共服務應堅守「最後一座橋梁」
    當然,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造成鴻溝的具體原因也在不斷變化,而解決問題式的頂層設計總是落後於問題的,因此,當前除了要落實方案提出的措施,更重要的還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不管數字鴻溝如何變化,這道鴻溝上一定要至少留下一座橋梁,對那些無法乘技術東風飛過鴻溝的人形成兜底保障,讓他們能夠無障礙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務。自然,這座橋梁的提供者,只能是公共服務部門。
  • 供電服務連續11年蟬聯東莞市政府公共服務公眾滿意度...
    供電服務連續11年蟬聯東莞市政府公共服務公眾滿意度第一名!今天上午,記者了解到,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發布了「2020東莞市政府公共服務公眾評價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在40項具體公共服務中,公眾對供電服務的滿意度最高,得分為86.09分,達到優秀水平,同比2019年提升0.64分。報告顯示,供電在服務水平、服務態度、服務效率、營業廳環境、服務誠信、服務創新、服務承諾、行風評價等方面的公眾滿意度排名中也均位居第一位。
  • 講座預告|姜曉萍:城鄉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
    講座主題:城鄉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途經時間:11月25日上午10:00--12:00主講人:姜曉萍教授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書記,四川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城鄉基層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
  • 新書推薦|《政治公共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研究》
    2014年以來,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新方向是建立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十多年來,我國政府在公共服務,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政府的公共服務質量如何,其供給與社會公眾的公共需求是否契合,需要客觀、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