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生活在河南舞陽賈湖的正處於蒙昧階段的原始人或許從未想過,他們刻下的那些簡單符號,後來竟然演變成了被十幾億炎黃子孫使用的漢字。他們更不會想到,那些堂堂正正的方塊字,直至今日,依然不改其質樸、直觀與方正的本色。
漢字,又叫中文字、中國字,是中華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種文字。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關於漢字的起源,卻從來都是一個未解之謎,直至20世紀初隨著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發現,漢字的來源才顯露出冰山一角。
追尋前世,漢字發源於河南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長久以來,一直流傳著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今河南濮陽南樂縣人。傳說,他曾是古中原部落聯盟領袖黃帝的史官,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倉頡根據日月星辰、鳥獸蟲魚的形狀創造出一批文字。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
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僅憑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創造出一個系統的文字體系的,漢字應該起源於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積累。所以,即使歷史上真有倉頡其人,他應該也只是這種文字的整理者和頒布者。
那麼漢字究竟起源於何處呢?歷史遺留的這個問題在1899年終於有了突破。清末國子監祭酒王懿榮患病期間,從藥店買來龍骨準備熬製湯藥。可是,令他吃驚的是龍骨上面竟然刻了許多符號。精通金石之學的王懿榮大吃一驚,認定這是上古流傳的漢字雛形。隨後,經過多位學者的研究證明,發現這些龍骨都出土於河南安陽的殷墟。由於這些龍骨主要以龜類、獸類的甲骨為主,所以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
此後,學者們對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專門進行研究,發現甲骨文中使用的漢字有4500多個,已經確認的有近2000個,並得出漢字的字形已經開始從獨體趨向合體的結論。由此可以斷定,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體系。
1987年,又有考古學者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甲骨契刻文字。這次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漢字的雛形。
從河南人倉頡,到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再追溯到8000年前舞陽的甲骨契刻文字,河南無可厚非地被稱為漢字的發源地。
趙孟行書《歸去來兮辭》,其書法主張師法晉唐,作品多為表現「二王」書風的行草書。此卷深得「二王」真傳,用筆嫻熟,起筆藏露鋒交錯,收筆銳鈍有致。雖無確切年款,但綜觀全卷,遒勁姿媚,一氣呵成,可初步斷定為五十歲以後之佳作。
且看今朝,漢字的今生
談及漢字的發展史,不可不提的人物有三個,一個是倉頡,另外兩個則是李斯和許慎。
倉頡是傳說中的造字始祖,而李斯則是當之無愧的秦時倉頡。李斯,河南上蔡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和文字改革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各地依然延續著之前的文字和讀音,極為混亂。
秦始皇為了統一文字,便命宰相李斯將周宣王時期的大篆文字刪繁就簡,整理出一種新新的文字,以通行使用。李斯遵從皇命,改六國文字,制定了通行天下的小篆。這標誌著漢字從古體到今體的轉變,在漢字的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直至漢朝時隸書的出現,小篆才慢慢淡出了歷史舞臺。
許慎是東漢著名的文字學家和經文學家,是今河南漯河人。許慎發現,很多經文學家在解釋字義的時候很隨意,與字的本來意義頗有出入。於是,他廣泛收集古文經典,並對先秦以前的多家學說進行研究總結,歷時22年,終於編撰出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這本書共收錄了9353個字,依部首排序,對每個字的字義、結構、讀音逐一作解,對後世影響頗為深遠,並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科,後世稱作「許學」、「說文學」,尊稱許慎為「百世之師」,認為他的功績可與周公、孔子相提並論。
秦漢之後,漢字又出現了不同的演化形體,草書、行書、隸書、楷書、魏碑……多種多樣的的書寫形式,為漢字這個大家族增添了許多色彩。這些風格迥異的字體,或剛勁有力,或溫婉蘊藉,即使只是看字,也可以讓人浮想聯翩,讚嘆不已,甚至演化為一種專門的書法藝術。從這個角度來說,漢字是世界上其他文字無法比擬的。
寫時,橫撇豎捺,筆走龍蛇;讀時,響亮清晰,鏗鏘悅耳。漢字,這種被中華兒女廣泛使用的文字形式,經歷萬千年的變革,終成今日容顏。
歐陽詢練習書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後獨闢蹊徑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氣勁峭,法度嚴整,被後代書家奉為圭臬,以「歐體」之稱傳世。宋《宣和書譜》譽其正楷為「翰墨之冠」。
商朝文字
考古學家認為,中國文字最早成熟於商朝,根據已經出土的文物,商朝人除了將文字用毛筆寫在竹簡上之外,還會刻在甲骨片、陶器或玉石之上,有些青銅器上也被鑄上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