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宋仁宗也愛看相撲?宋朝相撲運動有多受歡迎?

2020-12-11 小魚歷史館

要說時下熱播的大劇,正午陽光出品的《清平樂》絕對是榜上有名。《清平樂》以宋朝為背景,講訴了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宋仁宗的一生。

前兩天,劇中正播到在元宵時節,宋仁宗帶著皇后和女兒徽柔出宮遊玩賞燈,還觀看相撲表演,民間一派繁榮景象。

眾所周知,相撲現在是日本的國技,但早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朝,相撲可是風靡全國的全民運動。可以說,當時相撲是大宋的國技,後來才從中土傳到日本。

究竟相撲在宋朝有多流行,場面又有多熱鬧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項相撲運動。

一、宋朝相撲運動的社會地位

01、發展「社團」,舉行全國錦標賽很多人都知道,宋朝人喜歡蹴鞠、馬球,還有自由結社之風,喜歡蹴鞠的有「蹴鞠社」、「齊雲社」。而喜愛相撲的人,也有自己的社團,稱「角牴社」、「相撲社」,宋人也有稱相撲為「角牴」。

不僅有組織相撲社團,還有地方和全國的相撲「錦標賽」,獲勝者可以得到獎勵,還有獎金、獎狀。臨安城護國寺南的高峰露臺,就常常舉行相撲比賽。

「《夢粱錄》:若論護國寺南高峰露臺爭交,須擇諸道州郡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

甚至還能因為相撲某得一官半職,宋理宗時,就有一個叫韓福的相撲手,因為在相撲比賽中獲勝,得以「補軍佐之職」。

02、商業表演相撲除了比賽,還常常有商業表演。在汴京、杭州的瓦舍勾欄裡,幾乎每天都有相撲節目,當然了還得收取門票。

這類收費的相撲表演,通常都會讓女相撲選手先熱場,以此來吸引觀眾,正式競技通常都是後來出場的男相撲選手。

詩人楊萬裡就有一首詩描寫相撲的場面:「廣場妙戲鬥成材,才得天顏一線開。角牴罷時還罷宴,卷班出殿戴花回。」

03、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不論男女都喜歡北宋嘉祐七年元宵期間,宋仁宗出宮與民同樂,到了宣德門城樓,「召諸色藝人,各進技藝」,這其中,就有女相撲表演。

表演結束後,宋仁宗覺得十分盡興,犒賞各類藝人,還特地提到了女相撲藝人。「內有婦人相撲者,亦被賞賚」。

但是沒想到,這個舉動引來了司馬光的不滿。十天天,司馬光上了一道奏摺《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 大意就是宋仁宗在宣德門如此嚴肅的地方看女相撲表演,有失體統,當然他不可能說得這麼直接。但這類女相撲表演有傷風化,於是奏請朝廷加以整頓。

不過後來再無相關女相撲手在宣德門表演的記錄,但是民間的女相撲表演並未受到限制。因為《夢粱錄》和《武林舊事》記載,直到南宋時,都一直有女相撲比賽。

瓦市相撲者,乃路岐人(民間藝人)聚集一等伴侶,以圖手之資。先以女颭(即女相撲手)數對打套子,令人觀睹,然後以膂力者爭交。

由此可見,儘管沒有在宣德門表演,但宋朝並沒有限制民間的女相撲的發展。

二、相撲運動的發展歷程

相撲又稱角牴、角力,是我國起源最早的運動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氏族社會。

《述異記》記載:貴尤氏耳翼如劍軟,頭有角,與杆轅鬥,以角牴人,人不能向。」司馬遷在《史記· 皇帝本紀》中也記載:「蚩尤氏頭有角,與皇帝鬥,以角牴人,今翼州為角牴戲。」

到了秦朝時期,相撲成為了一觀賞項目。

《文獻通考》記載:「秦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縣兵器聚之鹹陽,銷為鍾鐻;講武之禮,罷為角觝」。

唐宋大約是相撲發展的鼎盛時期。唐朝皇帝善武,喜愛的運動也多,有馬球、狩獵,當然相撲也不例外。在唐代,稱相撲為角觝。

《新唐書》上記載:「內園恆備角觝之徒」。在唐朝宮廷中,有兩個地方專門供皇帝娛樂,一個是教坊司,大多都是歌舞技,還有一個就是內園,內園多是一些體力表演的藝人。

角觝之徒即相撲表演者,由此可見,唐朝皇帝也喜歡相撲,並且常常看相撲表演。

而女相撲表演也不只是宋朝才有,早在三國時期,吳國就盛行女子相撲。吳國孫皓,每年都要徵選美女入宮,有時甚至達到五千人,這不,為了讓這些美女發洩多餘的精力,便搞起了相撲運動。

使尚方以金作金步搖假髻以千數,令宮女著以相撲,早成夕敗,輒命更作

可惜宋朝以後,再無相關女相撲的史籍記載。

三、相撲運動為何能在宋朝流行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只要一看到他們的作品,我們便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宋朝的繁榮景象。

乾德三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詔令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未不得禁止」。雖然在唐朝時期就有夜市的存在,但宋太祖打破了唐朝的宵禁制度,使汴京城成為最繁華的不夜城。

豐富的夜生活大大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食品、酒樓、茶坊等等。

這裡不得不提到宋代的瓦舍勾欄,城市的娛樂中心。勾欄中每天都有節目,相撲表演當然也不例外。據記載,最大的勾欄「象棚」能容納數千人,相當於現在的體育館了吧。當然除了瓦舍勾欄之外,宋朝也有一些民間藝人,在鬧市、路邊表演節目。

經濟的繁榮、社會的自由、城市的發展,使商業性表演得以形成,比如相撲表演,表演藝人有利可圖,觀眾又能夠盡興,自然得以發展。

四、結語

宋代以後,女子相撲便不復存在,就連民間相撲的發展也不容樂觀。明清時期,由於禮教對民眾的約束、國家對社會以及對自由文化的管制,使得這項由原始氏族流傳而來的古老運動傳統難以流行。

《生活在宋朝》的作者吳鉤曾說,「我覺得「文明成就」不是指疆土特別遼闊,不是沙場殺敵如麻,不是耀兵異域揚我國威,不是萬邦來朝。我心目中的「文明成就」,是指政治開明一些,社會寬鬆一些,經濟繁榮一些,生活富庶一些。」

我十分認同這句話,政治開明、社會寬鬆、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富足,才會有「幸福感」,相反若是一直被禮教所困,只能不進反退。大家覺得呢?

相關焦點

  • 清平樂:你沒有看錯,宋仁宗在看女子相撲,這項日本國技源於中國
    其中有一幕,引起了筆者的興趣,宋仁宗和曹皇后在燈會上,和女兒、眾大臣一起看女子相撲表演。在現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相撲是日本所獨有的,一直被日本人稱為國技。但是,實際情況是,相撲源於中國。而女子相撲雖然不是從宋朝開始,但是在北宋的都城開封女子相撲十分的受歡迎,發展的也很快。但是隨著南宋理學的發展,女子相撲慢慢的走出了人們的視線。
  • 宋朝其實是相撲運動的發源地
    雖然過去的事已無法改變,但通過多維度的分析,卻可以總結經驗,降低悲劇發生率!當今的日本,"相撲"運動非常火爆。日本每年各種"相撲"賽事絡繹不絕。"相撲"運動已經成為日本國粹,世人提到"相撲"就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日本。但其實,"相撲"運動在中國宋朝非常流行。
  • 相撲源自中國,宋仁宗特愛看女子相撲,還被司馬光批評教育了一頓
    日本有一項流行的「國技」—相撲運動,類似摔跤,作為日本的專業競技項目,有兩名大力士裸露上半身,互相角力,但其實,相撲源自中國,秦漢時期叫作「角牴」,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作「相撲」。男子之間的相撲比賽已經非常刺激有趣了,那如果將男子換成女子,是不是更加新奇了。這不是如果,在我國宋朝時期,女子相撲成為了民間頗受歡迎的一種大眾娛樂形式,連皇帝都十分愛看女子相撲。不難想像,參加相撲的女子絕對是一大看點。雖說不像男子那般裸露上身,但是必然會穿上凸顯女人身材的衣服,兩個玉體相互角鬥,肯定驚豔四座。
  • 看《清平樂》評女子相撲,司馬光是讓該運動淡然無味的罪魁禍首!
    這兩天熱劇《清平樂》中司馬光(1019-1086)上諫宋仁宗禁止女子相撲一事,上了微博熱搜榜,一時間網友們評議不斷。小編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是與非取決於自身價值觀不同的角度,當然看電視劇的改編也是如此,這一次歷史故事改編,它顛覆了很多人對正史上司馬光的認知,包括小編我。
  • 相撲在宋朝有多盛行,看看《水滸傳》中的相撲高手就知道了
    而日本學者則堅持相撲是日本固有的國技。在中國,相撲就是中國式摔跤,摔跤算是我國起源最早而又經久不衰的體育項目了。摔跤最早稱為「角力」,主要用於軍事訓練。最早記錄角力這一活動的是《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到了秦朝,角力不僅用於軍事訓練,也走向民間,稱為娛樂表演項目。魏晉時,摔跤就有「相撲」的別稱,到了宋朝,相撲極為盛行,達到頂峰。
  • 日本相撲抄襲自中國,宋朝曾盛行女子相撲,因太低俗被緊急叫停
    到了唐朝的時候,「角牴」開始變成了「相撲」,雖然也是一個很常見的運動,但是在民間的普及程度還沒有在軍隊中的高,這種局面在宋朝時期正好顛倒過來。跟唐朝相比,現代人對於宋朝的印象並不是很好。畢竟相比唐朝,宋朝對於女子的規定顯得苛刻得多,國家的風氣也顯得很不開化。好比說宋朝之前,是沒有女人裹腳的,甚至唐朝的女子還可以穿所謂的「低胸裝」出門。
  • 宋朝官員地位高,宋仁宗看了一場女子相撲,就被老臣司馬光指責
    宋朝是個很神奇的朝代,刑不上大夫,宋朝很尊重讀書人的,士大夫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很高的。在宋仁宗時期,就發生過這樣好玩的故事。皇帝因為看了一場「裸戲」而被大臣指責,然後皇帝不得不低頭的故事。宋仁宗時期,可以稱得上是宋朝的好時候。他當皇帝的四十二年,宋朝經濟繁榮,百姓生活開心。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自然大家要找點樂子。於是,宋朝的人們發明了「女子相撲」的遊戲。這個遊戲可不得了,一經開始,整個東京城都會轟動,萬人空巷,都去觀看比賽。為什麼呢?
  • 打著日本烙印的運動項目竟是中國文化,女子相撲,宋代就有了
    古代的相撲類似現在的拳擊一樣,選手們在擂臺上表演對抗,臺下的人圍觀欣賞。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王公貴族甚至是皇帝本人也非常喜歡這項運動。我國古代非常講究女性的「三從四德」,對於女性的要求和約束比較的多,別說參加競技運動了有很多大家閨秀連門都不常出。
  • 宋仁宗趙禎喜歡的女子相撲,顛覆了以往的認知,司馬光都不敢直視
    話說,有一天宋仁宗趙禎帶著後宮嬪妃一起到宣德廣場遊玩。廣場上面有著各種各樣的雜技表演,趙禎走著走著就被一項獨特的女子運動吸引住了,這個運動就叫做女子相撲。兩名女子需要袒胸露乳站在臺子上面,進行力量角逐,誰先將另一個人推到臺下,就算是獲勝。趙禎第一次見到這種女子運動,一下就被激烈的女子相撲比賽所吸引住了。
  • 日本國技曾是宋朝最流行運動 女相撲曲線畢露
    (1062)正月二十八,司馬光向宋仁宗上了一道奏議,大意是奏請朝廷整頓汴京街市、勾欄的女相撲表演,因為這類女相撲節目,有傷風化。日本女子相撲資料圖相撲,現在是日本的國技,但在九百多年前,則是宋朝最流行的大眾體育運動之一,不但城市中有日常性的相撲商業表演,還出現了全國性的相撲競技大賽。
  • 日本的女子相撲,早在宋朝就已經風靡中國,宋仁宗都為之痴迷
    相撲也是如此,女子相撲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盛行,吳國末代皇帝孫皓最多的時候有五千宮女在後宮,平時無所事事的時候就讓宮女們相撲取樂。日本相撲活動到了宋朝女子相撲發展了頂峰日本相撲活動宋朝時期的女子相撲可謂「京城一絕」,宋朝經濟繁榮,諾大的開封城裡,女子相撲是最吸引人的一項活動。
  • 《清平樂》再現勁爆的女子相撲,司馬光曾為此諫言!
    後來相撲逐漸發展成了表演項目。隋唐時期,角牴十分盛行,有專門為皇帝進行相撲表演的相撲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間相撲運動也如火如荼。到了北宋相撲表演形式多樣,除了男子相撲,還有女子相撲,男女混撲。四大名著中之《水滸傳》就寫到了相撲: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燕青自幼跟著盧員外學得這身相撲本事,江湖上不曾逢著對手。
  • 宋代娛樂場所的豔舞表演—女子相撲,十分流行,皇帝貴妃都愛看
    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各種人員繁雜聚集,自然少不了市井無賴、遊手好閒之輩,也就不免有低級下流或博人眼球的活動。女子相撲就是之一,一般我們認為相撲都是男子活動項目,但宋朝時,女子相撲可是開場舞、重頭戲,全靠這個拉人流、提人氣呢。說它是豔舞,因為參加相撲的女子穿著暴露,再挺巨胸撅肥臀,兩人糾纏扭曲,確實夠辣眼睛。
  • 宋仁宗觀看女子相撲,遭大臣司馬光怒懟:婦人不得以此聚眾為戲
    提到相撲,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日本那些超重的胖子,其服裝簡直讓人不忍直視。相撲確實是今日日本之國粹,但古代的中國人對這項競技運動也非常拿手。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相撲在華夏大地非常流行,只不過,它的名字不是相撲,而是被稱為角牴或爭交。
  • 「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淺談在宋朝盛行一時的女子相撲運動
    除了這些之外,中國的運動歷史也同樣悠久,最有名的就是古代足球「蹴鞠」、古代馬球「擊鞠」、古代高爾夫「捶丸」等等。說到相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但是相撲在中國古代就有了。在中國古代,相撲不僅僅是男子的專屬運動,在宋朝時期,女子相撲也是京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相撲曾在中國很流行?來看宋朝的相撲文化
    不少人認為相撲是日本的國技,可是在千年以前的宋朝,相撲就是當時流行度非常高的一項競技運動。 宋朝的相撲,又稱為角牴或爭交。和馬球一樣,宋朝的相撲也起源於軍營,相對於馬球而言,相撲因為全靠身體的接觸進行搏擊,場面要更為激烈。
  • 袒胸露懷像人體藝術:宋朝女相撲「很黃很暴力」
    人們都知道相撲運動是日本的國粹,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相撲,只不過叫法不一,有稱「角牴」的,也有叫「爭交」的。
  • 古人熬夜標配:女子相撲!
    宋朝的夜市開放後,開始出現24小時營業的店鋪。這些店可比現在的便利店豐富,人家有專屬廚師,不僅會煎炒烹炸,還熟知各類佳餚,可以說,只要你想吃啥,廚師就給你做啥。更方便的是,不出門也可以吃上美味佳餚,因為宋朝的外賣很發達。之前寫過一篇宋代外賣的文章,想看的可自行觀看古人都用船送外賣了!你還讓我多等5分鐘?
  • 「上至王公,下至平民」,宋朝女子相撲為何如此繁榮?
    相撲運動作為一種民間表演節目,以獲取金錢為目的,卻得到了廣大民眾推崇,成為了一項全民運動相撲運動類似於如今我國的「摔跤」,起源於秦漢時期,當時稱作「角牴」。到了宋朝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稱作「相撲」。而觀看表演的人也十分的多,人越多,這些民間藝人得到而打賞也就越多,可以賺到更多的銀兩。還有一些真心喜愛相撲運動的表演者,他們通過在農閒時分去鄉村裡表演相撲運動,主要目的以擴大相撲運動的影響範圍,盈利只是次要目的,賺得路費夥食費住宿費就已經足夠。在當時,許多人稱這類人的臨時組合為「技藝班」,該種表演形式在南宋時期越發流行起來。
  • 《清平樂》:詩意浪漫的宋人情趣:男子簪花和女相撲
    關於男子簪花,最早在唐代時就有記載,如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只是到了宋朝後,男子簪花的風尚才被推向極致,並成為宋朝人人崇尚的時尚潮流。如《東京夢華錄》裡記載,汴京大街上「遊人如織,子弟多有簪花者。彼女子爭睹圍觀者眾,有甚者,竊羨之,低蛾眉,其狀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