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時下熱播的大劇,正午陽光出品的《清平樂》絕對是榜上有名。《清平樂》以宋朝為背景,講訴了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宋仁宗的一生。
前兩天,劇中正播到在元宵時節,宋仁宗帶著皇后和女兒徽柔出宮遊玩賞燈,還觀看相撲表演,民間一派繁榮景象。
眾所周知,相撲現在是日本的國技,但早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朝,相撲可是風靡全國的全民運動。可以說,當時相撲是大宋的國技,後來才從中土傳到日本。
究竟相撲在宋朝有多流行,場面又有多熱鬧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項相撲運動。
一、宋朝相撲運動的社會地位
01、發展「社團」,舉行全國錦標賽很多人都知道,宋朝人喜歡蹴鞠、馬球,還有自由結社之風,喜歡蹴鞠的有「蹴鞠社」、「齊雲社」。而喜愛相撲的人,也有自己的社團,稱「角牴社」、「相撲社」,宋人也有稱相撲為「角牴」。
不僅有組織相撲社團,還有地方和全國的相撲「錦標賽」,獲勝者可以得到獎勵,還有獎金、獎狀。臨安城護國寺南的高峰露臺,就常常舉行相撲比賽。
「《夢粱錄》:若論護國寺南高峰露臺爭交,須擇諸道州郡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
甚至還能因為相撲某得一官半職,宋理宗時,就有一個叫韓福的相撲手,因為在相撲比賽中獲勝,得以「補軍佐之職」。
02、商業表演相撲除了比賽,還常常有商業表演。在汴京、杭州的瓦舍勾欄裡,幾乎每天都有相撲節目,當然了還得收取門票。
這類收費的相撲表演,通常都會讓女相撲選手先熱場,以此來吸引觀眾,正式競技通常都是後來出場的男相撲選手。
詩人楊萬裡就有一首詩描寫相撲的場面:「廣場妙戲鬥成材,才得天顏一線開。角牴罷時還罷宴,卷班出殿戴花回。」
03、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不論男女都喜歡北宋嘉祐七年元宵期間,宋仁宗出宮與民同樂,到了宣德門城樓,「召諸色藝人,各進技藝」,這其中,就有女相撲表演。
表演結束後,宋仁宗覺得十分盡興,犒賞各類藝人,還特地提到了女相撲藝人。「內有婦人相撲者,亦被賞賚」。
但是沒想到,這個舉動引來了司馬光的不滿。十天天,司馬光上了一道奏摺《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 大意就是宋仁宗在宣德門如此嚴肅的地方看女相撲表演,有失體統,當然他不可能說得這麼直接。但這類女相撲表演有傷風化,於是奏請朝廷加以整頓。
不過後來再無相關女相撲手在宣德門表演的記錄,但是民間的女相撲表演並未受到限制。因為《夢粱錄》和《武林舊事》記載,直到南宋時,都一直有女相撲比賽。
「瓦市相撲者,乃路岐人(民間藝人)聚集一等伴侶,以圖手之資。先以女颭(即女相撲手)數對打套子,令人觀睹,然後以膂力者爭交。」
由此可見,儘管沒有在宣德門表演,但宋朝並沒有限制民間的女相撲的發展。
二、相撲運動的發展歷程
相撲又稱角牴、角力,是我國起源最早的運動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氏族社會。
《述異記》記載:「貴尤氏耳翼如劍軟,頭有角,與杆轅鬥,以角牴人,人不能向。」司馬遷在《史記· 皇帝本紀》中也記載:「蚩尤氏頭有角,與皇帝鬥,以角牴人,今翼州為角牴戲。」
到了秦朝時期,相撲成為了一觀賞項目。
《文獻通考》記載:「秦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縣兵器聚之鹹陽,銷為鍾鐻;講武之禮,罷為角觝」。
唐宋大約是相撲發展的鼎盛時期。唐朝皇帝善武,喜愛的運動也多,有馬球、狩獵,當然相撲也不例外。在唐代,稱相撲為角觝。
《新唐書》上記載:「內園恆備角觝之徒」。在唐朝宮廷中,有兩個地方專門供皇帝娛樂,一個是教坊司,大多都是歌舞技,還有一個就是內園,內園多是一些體力表演的藝人。
角觝之徒即相撲表演者,由此可見,唐朝皇帝也喜歡相撲,並且常常看相撲表演。
而女相撲表演也不只是宋朝才有,早在三國時期,吳國就盛行女子相撲。吳國孫皓,每年都要徵選美女入宮,有時甚至達到五千人,這不,為了讓這些美女發洩多餘的精力,便搞起了相撲運動。
「使尚方以金作金步搖假髻以千數,令宮女著以相撲,早成夕敗,輒命更作」。
可惜宋朝以後,再無相關女相撲的史籍記載。
三、相撲運動為何能在宋朝流行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只要一看到他們的作品,我們便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宋朝的繁榮景象。
乾德三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詔令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未不得禁止」。雖然在唐朝時期就有夜市的存在,但宋太祖打破了唐朝的宵禁制度,使汴京城成為最繁華的不夜城。
豐富的夜生活大大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食品、酒樓、茶坊等等。
這裡不得不提到宋代的瓦舍勾欄,城市的娛樂中心。勾欄中每天都有節目,相撲表演當然也不例外。據記載,最大的勾欄「象棚」能容納數千人,相當於現在的體育館了吧。當然除了瓦舍勾欄之外,宋朝也有一些民間藝人,在鬧市、路邊表演節目。
經濟的繁榮、社會的自由、城市的發展,使商業性表演得以形成,比如相撲表演,表演藝人有利可圖,觀眾又能夠盡興,自然得以發展。
四、結語
宋代以後,女子相撲便不復存在,就連民間相撲的發展也不容樂觀。明清時期,由於禮教對民眾的約束、國家對社會以及對自由文化的管制,使得這項由原始氏族流傳而來的古老運動傳統難以流行。
《生活在宋朝》的作者吳鉤曾說,「我覺得「文明成就」不是指疆土特別遼闊,不是沙場殺敵如麻,不是耀兵異域揚我國威,不是萬邦來朝。我心目中的「文明成就」,是指政治開明一些,社會寬鬆一些,經濟繁榮一些,生活富庶一些。」
我十分認同這句話,政治開明、社會寬鬆、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富足,才會有「幸福感」,相反若是一直被禮教所困,只能不進反退。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