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曾在中國很流行?來看宋朝的相撲文化

2020-12-17 騰訊網

不少人認為相撲是日本的國技,可是在千年以前的宋朝,相撲就是當時流行度非常高的一項競技運動。

宋朝的相撲,又稱為角牴或爭交。和馬球一樣,宋朝的相撲也起源於軍營,相對於馬球而言,相撲因為全靠身體的接觸進行搏擊,場面要更為激烈。

宋太祖領軍打仗時,為了訓練官兵們的身體素質,提高作戰素養,時常會在軍中舉行相撲比賽,勝者會獲得錢物和升職的賞賜,這激發了將士通過體育鍛鍊提高身體素質的鬥志。

圖1:宋太祖

統一政權之後,宋朝仍然繼續執行這條規定,皇帝時常從地方上徵召勇武之士,專業培養相撲高手,並且把他們的身份劃歸軍隊建制。

相撲強身健體,有利於軍隊戰鬥力的提升。南宋著名將領嶽飛和韓世忠在軍營中以相撲之法訓練士兵,軍中相撲比賽也是常事。比賽的獲勝者,另冊登記,軍中押隊「旗頭」缺員之時,便從登記冊中選用。這些士兵之間,再次比賽獲勝者,即可有副將之銜。

圖2:湯陰嶽飛廟塑像

嶽飛、韓世忠的軍隊,有親隨軍的設置,其中軍士,個個強健剛猛,氣魄非凡。被選拔進親隨軍的軍士,都會得到優厚的犒賞,這更增加了軍中將士相撲健身的熱情。親隨軍衝鋒陷陣,勢如破竹,強敵難當,因此嶽家軍、韓家軍成為南宋最為精進的部隊。

皇帝尤為讚賞這種通過相撲角力選拔人才的方式,天子身邊就有「內等子」,皆是從軍營裡選出的威武之士,因嚴於標準,一次至多一百二十人。他們日夜苦練,只為在之後的相撲升級賽中贏得乾脆,獲得等級不等的職位,而皇帝本人也樂得做這種選拔比賽的主持人。

國家慶典等重大活動,外交盛宴之上,常規性的節目也有相撲角力。「角牴罷時還罷宴」正是指此事,如果相撲節目仿佛顯得不夠隆重氣派。

皇家相撲手可以有著常侍這一職位,伴隨皇帝行走各處,既增添了皇家的威嚴之勢,還有一個作用自然是有保鏢的功能。

皇室的提倡,民間也就有了習練相撲之術的風氣。六名考生自吳興往東京趕考,晚上行至汴河大堤,被幾個持刀強盜攔截。有一位平日就勤練相撲,有「霍將軍」綽號的考生,擋在同伴們身前,毫不客氣地還擊。因為他平時練習相撲之時,懂得膝蓋是人的脆弱部位之一,於是用手中短棒擊打強盜膝蓋,結果強盜們一一倒地不起,一時傳為笑談。

民間的相撲手眾多,其中很多以在瓦市勾欄中進行表演謀生。為了增加娛樂性和票房,他們時常用滑稽可笑的動作姿勢招徠人們觀看,這種表演方式又叫「喬相撲」,通常觀者如堵。

宋朝的筆記記錄了當時最為出名的相撲高手,有撞倒山、鐵板踏、宋金剛、曹鐵凜、周急快、楊長腳、金重旺、韓銅柱、鄭排、廣大頭、黑八郎、蓋來住、武當山、一拔條等,個個技藝都有非凡之處。

圖3:綠釉相撲俑

相撲手中那些有名的人物,常常會被冠以「某關索」這樣的名號。關索是三國時關羽之子,貌美體健,武藝高強,想來一定是相撲手們的偶像,被稱為「某關索」,肯定是一種認可與讚揚。《水滸傳》裡楊雄的綽號就是「病關索」,應該有一定的相撲搏擊本領。

在娛樂性的相撲表演賽上,觀眾可以見到相當香豔的場面,那就是女子相撲。

女子相撲在當時堪稱京城的一絕,是最能吸引看客眼球的一項娛樂表演,因為物以稀為貴。與說書唱戲不同,相撲是個力氣活兒,極具競爭性,「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這些粗獷的女相撲士的藝名就足以引人好奇,再加上碩大無比的身體相互角力,而且是赤膊上陣,在那個還沒有比基尼模特比賽的時代,想不叫座都難。

當時的女子相撲多安排在男子相撲前進行,主辦方的目的很明確,打女人牌熱場子、聚人氣。效果確實好,身懷絕技的「女颭」(女子相撲手)們往擂臺上驚豔一立,立馬會惹來成群的看客。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相關焦點

  • 日本傳統文化相撲,是始於中國的
    文:讀閱評說宋朝民間流行相撲。都說相撲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事實上,相撲產生於中國,秦漢時期叫角牴,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從已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秦漢時期的角牴形象同日本現在流行的相撲很相似。宋朝的"相撲"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相撲"發展的巔峰期。宋朝的宮廷有御用的相撲手,這些相撲手是御前衛隊左右軍士,名為「內等子」。
  • 宋朝其實是相撲運動的發源地
    當今的日本,"相撲"運動非常火爆。日本每年各種"相撲"賽事絡繹不絕。"相撲"運動已經成為日本國粹,世人提到"相撲"就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日本。但其實,"相撲"運動在中國宋朝非常流行。可以說,宋朝是當今「相撲」運動的發源地。
  • 日本國技曾是宋朝最流行運動 女相撲曲線畢露
    日本女子相撲資料圖相撲,現在是日本的國技,但在九百多年前,則是宋朝最流行的大眾體育運動之一,不但城市中有日常性的相撲商業表演,還出現了全國性的相撲競技大賽。臨安城護國寺南的高峰露臺,則是一個相撲擂臺,經常舉行全國性的相撲錦標賽,登臺競技的相撲手來自「諸道州郡」,都是各州選拔出來的好手。獲勝者可得到獎金、獎盃、錦旗,只有「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冠軍的獎品,包括「旗帳、銀杯、彩緞、錦襖、官會(會子)、馬匹」。宋理宗景定年間,曾有一個叫作韓福的溫州相撲手,因在相撲錦標賽中「勝得頭賞」,得以「補軍佐之職」。
  • 日本相撲抄襲自中國,宋朝曾盛行女子相撲,因太低俗被緊急叫停
    (本文由史心團隊成員原創,您的關注是我們最好的動力)相撲如今已經是日本的一門國粹藝術。從事相撲的職業選手,在日本社會中地位非常之高,很受到尊敬。但是其實,跟日本如今的很多傳統習俗一樣,相撲最初的發源地也是中國。
  • 《清平樂》:宋仁宗也愛看相撲?宋朝相撲運動有多受歡迎?
    《清平樂》以宋朝為背景,講訴了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宋仁宗的一生。前兩天,劇中正播到在元宵時節,宋仁宗帶著皇后和女兒徽柔出宮遊玩賞燈,還觀看相撲表演,民間一派繁榮景象。眾所周知,相撲現在是日本的國技,但早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朝,相撲可是風靡全國的全民運動。可以說,當時相撲是大宋的國技,後來才從中土傳到日本。
  • 相撲在宋朝有多盛行,看看《水滸傳》中的相撲高手就知道了
    相撲是日本的國技,它備受日本人的喜愛。稻盛和夫曾說:「日本人對相撲的熱情,絲毫不亞於巴西人對足球的偏愛、西班牙對鬥牛的熱衷、美國人對拳擊的情有獨鍾。」而關於相撲的起源,中國的學者認為日本的相撲源自中國,是大唐時才傳到日本的。
  • 相撲源自中國,宋仁宗特愛看女子相撲,還被司馬光批評教育了一頓
    日本有一項流行的「國技」—相撲運動,類似摔跤,作為日本的專業競技項目,有兩名大力士裸露上半身,互相角力,但其實,相撲源自中國,秦漢時期叫作「角牴」,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作「相撲」。男子之間的相撲比賽已經非常刺激有趣了,那如果將男子換成女子,是不是更加新奇了。這不是如果,在我國宋朝時期,女子相撲成為了民間頗受歡迎的一種大眾娛樂形式,連皇帝都十分愛看女子相撲。不難想像,參加相撲的女子絕對是一大看點。雖說不像男子那般裸露上身,但是必然會穿上凸顯女人身材的衣服,兩個玉體相互角鬥,肯定驚豔四座。
  • 日本的女子相撲,早在宋朝就已經風靡中國,宋仁宗都為之痴迷
    日本相撲娛樂活動其實啊,日本的很多所謂「國技」比如茶道、插花、相撲,都是由中國傳入的,只不過中國地大物博能人輩出,人們的娛樂方式眾多不停的推陳出新,藝術形式也在不斷的變化,而日本資源相對匱乏,一隻花瓶幾朵花就能插上兩千年,以至於源自中國的技藝倒成了日本聞名世界的「國技」。
  • 相撲起源於日本?錯,它來自古代中國
    說起相撲這項運動,很多人都會想起日本的相撲比賽,它是日本的國技,也是一項國際性的格鬥術和體育項目,進而很多人認為相撲起源於日本,因為日本的相撲太出名了。今天要和大家說一說相撲的真正起源地。相撲其實原產於中國,在秦漢時期叫角牴。
  • 「上至王公,下至平民」,宋朝女子相撲為何如此繁榮?
    宋朝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個朝代,其經濟水平和民間文化水平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政治上也採取著比較開明的國策,使得民間文化蓬勃發展,百姓的思想水平也逐漸突破「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禁錮。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人們開始追求精神層面上的享受。
  • 日本相撲文化,相撲手的人生,懷著橫綱夢
    相撲在日本是一種崇高的職業,相撲選手不僅收入高待遇好,還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相撲就是一種傳統的摔跤競技運動,但在日本,相撲被奉為國粹。能夠成為相撲手是一種榮耀,其社會地位極高,受人歡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相撲」運動以及相撲手的職業人生。
  • 相撲源於我國,曾因傷風敗俗被取締,如今卻成了日本的國粹
    不過這種活動只在如今河北一帶比較流行而已,還沒有廣泛的傳到全國。另外,相撲在我國古代一直只是算表演一類的活動,宮廷之中還專門有表演的人。早期的相撲還可以與武術相結合,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定,比如必須要進行摔跤運動。而真正將相撲定義為摔跤運動的,那還是在宋朝時期。
  • 曾和男相撲一樣穿兜襠布的女相撲,從盛行到拒絕再向各國範圍傳播
    曾和男相撲一樣穿兜襠布的女相撲,從盛行到拒絕再向世界範圍傳播體育競技是一項很有視覺感的運動,尤其是格鬥類的比賽,不過對於有些人來說,部分競技體育觀感並不舒服,比如相撲。日本相撲是一種流行,不過最早的時候日本相撲其實是女子相撲,當時的女子相撲觀感並不令人感到舒服。女子相撲這一行業會漸漸萎縮其實也是這一原因。其實想想中國為什麼對相撲運動沒有積極推動?原因大概也是因為這個。中國歷來思想就比較保守,尤其是學了儒家思想之後。
  • 打著日本烙印的運動項目竟是中國文化,女子相撲,宋代就有了
    前言現在一提起相撲大家肯定都會想到日本,相撲作為日本的一項傳統運動,一直作為日本文化的代表享譽世界。可是相撲並不是日本發明的,最早相撲是中國人發明的,而且相撲在中國古代還相當的流行,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競技或者表演形式。
  • 相撲雖是日本國技卻來自中國,焦挺就是相撲大師
    文/主任一說到相撲,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兩個塊頭很大的運動員進行相互摔跤的場景,具體一點說就是日本的相撲比賽。確實,這門運動現在在全球來說,日本是走在最前列,發展得最好,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相撲其實發源於中國,起碼在宋朝這項運動就已經流行。
  • 「對打套子,令人觀睹」,淺談中國古代的女子相撲發展史
    引言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國過去的發展道路上,也曾出現過很多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實,除了我們常見的繪畫和書法外,中國在運動領域內也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的。說到蹴鞠,或許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女子相撲運動的發展也曾盛極一時。那麼,這項運動是在什麼情況下興起?又是在什麼情況下消亡的呢?相撲運動的由來在《異記》中曾對蚩尤民族有著這樣的記載:「耳鬢如劍,頭上有角,與軒轅鬥,角刺倒人。」
  • 從醉打蔣門神到智敗擎天柱,施耐庵為何青睞相撲?
    作者如此偏愛相撲,給相撲這項運動傾入了那麼多筆墨,究竟有歷史依據麼?宋朝相撲流行的原因相撲是一種類似於摔跤的運動,這項運動起源自中國。歷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戰國,在秦漢之時被稱之為角牴,一直是民間喜歡的一項運動。到了宋朝的時候,相撲被發揚光大。
  • 勾欄瓦舍不僅僅有鶯鶯燕燕,還有女子相撲,宋朝人確實會玩
    導語:一提及勾欄瓦舍,首推的便是宋朝,彼時的市民文化如火如荼,甚至有著所謂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大型文化娛樂在宋朝十分興盛,文人墨客自然題詞讚頌,奉旨填詞的柳三變甚至成了座上賓,整日裡眠花宿柳。
  • 勾欄瓦舍不僅僅有鶯鶯燕燕,還有女子相撲,宋朝人確實會玩
    導語:一提及勾欄瓦舍,首推的便是宋朝,彼時的市民文化如火如荼,甚至有著所謂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大型文化娛樂在宋朝十分興盛,文人墨客自然題詞讚頌,奉旨填詞的柳三變甚至成了座上賓,整日裡眠花宿柳。
  • 相撲探秘:起源於中國,盛行於宋代,還出現過女子相撲高手
    相撲,是日本最富於民族特色的體育競技項目。然而學者們經過研究,發現相撲原本產生於中國。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就提供了生動有力的證明。不僅有男子相撲,女子相撲也很流行。嘉祐年間(1056-1063年),有一年正月}八日上元節期間,宋仁宗來往觀看「婦女裸體相撲」,看得興致勃勃喝彩不絕。其實所謂「裸體」,僅是說女相撲手穿了無領、短袖的競技服,頸項和手臂露在外面罷了,卻被稱為裸女,實在言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