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沒有太多隱喻讓生命感受交織成洪流

2020-12-21 人民網娛樂頻道

原標題:沒有太多隱喻讓生命感受交織成洪流

  電影《山河故人》由趙濤、張譯、梁景東、董子健主演,張艾嘉特別出演,將於10月30日全國上映。25日在京的首映禮上,導演賈樟柯感慨,「這次我拍的是一個聚焦情感的故事,寫劇本時我很動情」。

  賈樟柯的上一部公映影片是9年前(2006年)的《三峽好人》,同檔PK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他說,特別渴望自己的電影能在大銀幕公映。這次他並不太擔心排片和票房,感覺現在的觀眾也在進步,「雖然還沒達到滿意程度,但需要時間改變。中國電影目前這麼大空間,還是給其他電影多了通道,比《三峽好人》時好多了。」 

  新片有不同

  借一把鑰匙,重拾「故鄉」情

  影片《山河故人》講述了一段跨越26年的情感故事。「故事起點是1999年的山西,1999年和2014年都是在山西取景。其實重要的不是地方,而是故鄉的概念。過去我一直在拍電影,生活裡也收穫了很多情感,很多朋友疏於聯絡,後來覺得這值得反思。」賈樟柯透露,電影裡有一個情節是趙濤飾演的「濤」把鑰匙交給孩子,靈感來源於賈樟柯有次回老家看母親,「媽媽說是家裡的鑰匙,讓我留好,我下樓了特別難過,開始流淚,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連家裡鑰匙也沒有,這部電影就是希望大家重新拿回這把鑰匙」。

  作品分陰陽性,這次有女性視點

  《山河故人》的「三段式」故事第一段在1999年的山西煤礦地區,小學老師「濤」在梁子(梁景東飾)和晉生(張譯飾)間徘徊,最終選擇後者。第二段在2014年,濤已經38歲,離婚的她有一個8歲的兒子跟著父親過。最後部分發生在2025年,濤的兒子19歲,住在澳大利亞海邊的城市,他對母親的印象已經很模糊。有朋友看片後對賈樟柯開玩笑:「這怎麼像個女導演拍的,這麼細膩。」賈樟柯笑笑:「我想想他說得也有道理。我的作品分陰陽性,像《小武》是陽性的,《站臺》是陰性的,《山河故人》也是陰性的,其實就是拍電影時轉換了一種視點,《山河故人》在一定程度上,有女性視點在裡面。」

  有人說賈樟柯新片開始從關注社會變革轉變到關注個體情感,賈樟柯對這個說法不太認同,「其實我過去電影都側重反映社會中的人,我拍戲不喜歡把人真空化,社會對人影響太大,我自己很關心人的真實存在,不能把他跟社會切斷。比如電影裡人的價值觀改變,濤的兩次選擇是錢起到作用,雖然晉生優秀但無疑擁有物質,孩子可以有好的前途,這都是生活給濤的教訓,這都讓濤的形象更生動,這也是社會價值觀帶來的情感誤區。」

  地毯式路演,豁出去跳迪斯科

  賈樟柯曾表示,此前院線看到「藝術片」就認為不會大賣,難給好排片。這一次,他開始接受17個城市的「瘋狂」路演。9月奔赴多倫多電影節,而後《山河故人》又入圍紐約電影節、倫敦電影節、釜山電影節等,賈樟柯比以往都忙,感慨比拍電影還累。10月15日啟動全國路演,記者拿到的昆明站行程單上,從上午10點到晚10點,他需要跑完當地7家影城。而在此前的一次發布會上,賈樟柯和趙濤一行人用一段懷舊的迪斯科舞蹈登臺。之後每每路演,趙濤都會帶領主演再表演這段舞。為新片太拼了?賈樟柯微笑說:「都是應該的,中國電影的發行方法變了,需要你走這麼多城市,而過去不需要。」

  而對於票房,賈樟柯挺樂觀:「我們沒必要跟動輒10億元20億元的電影比,目前看到先導數據還是挺樂觀的。」傳言電影海外版權已經收回成本?賈樟柯稱賣了40多個國家,「這只是在合約層面收回成本,但海外挺慢的,一般得3年時間,那個錢才能回到投資人手裡。國內不是錢的問題,是看觀眾人次的問題。大家總是用票房數字掩蓋了一些問題,我們不是只做投資收回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讓電影迎來更多觀眾。」賈樟柯感慨,現在觀眾在進步,「雖然還沒達到滿意程度,但需要時間來改變,中國電影目前這麼大空間,還是給其他電影多了通道,比《三峽好人》時好多了」。

  苦悶和曲解

  大銀幕和iPad完全是兩回事

  作品有9年沒在大銀幕公映了,賈樟柯也苦悶。「對導演來說,電影不能在大銀幕放映很奇怪」。在他看來,這次《山河故人》的公映是自己對電影堅持的勝利。

  不過他也無奈,不少影迷通過盜版接觸了他的《小武》《站臺》等,對電影有曲解和誤讀,「我們構思分鏡頭等,都是按照大銀幕來的,結果很多人在iPad上看,就完全是兩回事了。抽象地說,大家會覺得你太矯情,但電影的思維和演員表現、分鏡頭都追求大銀幕效果,iPad、手機看不清細微表情。」面對這種「曲解」,他更多的是為製作鳴不平,「我們製作非常細膩,但早期的VCD、錄像帶,亂鬨鬨的,都不是我的電影,觀眾看了覺得糙,可實際攝影師是屈指可數的,我有點對不起幕後,把他們的功勞埋沒了」。

  我就在被談論和爭議中成長

  賈樟柯的作品一直難逃被過度解讀的命運,他倒看得開,「我樂見『解讀』。電影是公共的,跟教育、跟當下的心情有關,可以多角度解讀。但從我的角度,《山河故人》沒有太多隱喻,情感很縝密,但它簡單也複雜,交織在一起的生命感受像一股洪流,有體量」。

  國外影人常認為通過賈樟柯的電影可以解讀中國,電影中的中國元素也受到外國影節青睞,賈樟柯並不認同:「我沒有責任講述一個國家的命運。至於中國元素,中國每年拍800部電影,全部是中國元素,賈樟柯生活在中國社會,拍的當然是中國的。我就是在被談論和爭議中成長的。」

  妻子也是老搭檔 可能華語地區欠她一個提名

  妻子趙濤多次參演賈樟柯的電影,因《山河故人》首次提名金馬獎影后,賈樟柯說,趙濤有了很大突破。「過去是在國外獲得很多『影后』桂冠,這次在華語世界得到認同,是演員的一種進步。因為她也不拼顏值,用演技感動大家。之前最大成就是2年前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所以可能華語地區也欠她一個提名吧,拿到就挺好了。你很少看到一個女演員(《山河故人》裡)駕馭層次這麼豐富的情感,是媽媽,又是女兒,又是戀人,還要面對自己,感受形體變化,多維度把握很好。」

  談及兩人的多次合作,賈樟柯笑說:「我倆結婚時,崔永元正好參加導演協會的會議,說娶女演員是導演的福利。的確,能一起生活、工作特別好。我們合作了15年,中間也有斷裂。2006年《三峽好人》後,趙濤去國外拍戲,到《山河故人》再合作,我們成了很好的交談對手,她對電影的想法都會直率地告訴我,這種互相促進讓電影有了很好的保證。」

  談及「導演」「丈夫」賈樟柯,趙濤羞澀起來,「工作時我都稱他『賈樟柯導演』,比較嚴肅,在家不談公事,比較放鬆」。

  被貼「文藝」標籤 商業和藝術是平等的

  此前籌備一部古裝武俠片《在清朝》,賈樟柯用了7年。無論是合作多次的好友、《山河故人》主演梁景東,還是妻子趙濤,都評價「他有著對電影的專注和執拗」。

  談及《在清朝》這部商業片,賈樟柯稱資料搜集、美術設計都很耗精力,「那個時代很有趣,有文獻、有照片,不斷給我新印象,比如清朝電影看慣了男子留著很粗的辮子,但我看到(資料)很多人後面是一縷,如果沒接觸這些,我就是在寫電影中的清朝了。我希望有機會還原陌生但真實的清朝,要推翻原有構思是常有的事情。」他稱,影片目前準備開拍選演員,聯手的是監製杜琪峯,「有他保駕護航,我就無所畏懼,他在類型片有經驗,彌補了我的經驗不足」。

  被貼上「文藝」標籤的賈樟柯笑說,這次並非是「向商業低頭」,「商業和藝術是平等的,我不會這麼分電影,好的商業電影背後都靠藝術。商業片更準確說是類型電影,絕對有感而發」。

  □對話賈樟柯,「山河故人」怎麼看

  觀眾爭議?我特別期待,因為這是需要多想的事

  京華時報:《山河故人》為什麼選《GoWest》和葉倩文的《珍重》作背景樂?

  賈樟柯:《GoWest》是上世紀90年代迪廳金曲,對我來說是很難忘的旋律。我想講的不是一時一刻的情感,而是隨著時間推移,情感怎樣發生變化的故事。於是故事起點是1999年,我就想那時年輕人做什麼,那肯定是在蹦迪,音樂就選擇了這首。1994、1995年,我們學校旁邊(現在的電影頻道)開了一家迪廳叫NASA,到2000年才淡下來。差不多周末我都去玩,有時還有搖滾樂演出,張楚、竇唯也去。那時大家好像都是文化青年,對精神生活要求強烈,但娛樂沒現在多元,就像覓食一樣出去,看話劇、電影、畫展,蹦迪。

  葉倩文《珍重》是錄像廳時代的產物,旋律深情,我也被歌詞打動,描述的不是簡單的男女愛情,還有一起面對危機,有詞是「前途或有白雪飛」「盼望世事總可有轉機」。情感最美妙的是我們遇到,共同面對事情時感受到情感的溫暖和依託,那首歌的漂泊感、動蕩感和感情融合在一起,讓我覺得很像《山河故人》的故事,這首歌也是我車裡一直的保留曲目。《GoWest》跳舞這場戲,趙濤跳著,發現周圍越來越安靜,我自己其實已經哭了都不知道,回頭一看攝影師、錄音執導、美術、執行導演都在哭,因為我們70後大多經歷過那個時代,所以記憶一上來就很感傷。

  京華時報:片中的三個時代怎麼用了三種畫幅展現?

  賈樟柯:1999年的一部分內容用了過去的素材。很偶然,當時寫完劇本做美術設計,但記憶模糊了,需要查資料。我有天琢磨,那會兒的人染不染頭髮,就突然想到1999年我有了第一臺DV,拍了很多素材,拿出帶子,第一段就是人在跳迪斯科,就決定用一些老素材,但像素又很低,如果上下遮掉,只留下中間,變成現在通行的畫幅,損失很大,於是用4:3的老畫幅。第二部分的故事裡,我用了最近拍的一些紀錄片,畫幅是16:9,最後一部分就乾脆區別一下,變成寬畫幅。

  京華時報:「故鄉三部曲」後,這次又選擇在老家山西拍,張譯的角色說的山西話是配音嗎?

  賈樟柯:選擇山西汾陽老家,最主要是它跟北方其他城市沒太大區別,普遍性是我特別看重的,又特別了解。我經常開玩笑,下次還在汾陽拍,叫別的名字。趙濤在片裡說山西話,張譯也是,沒配音。張譯雖然是哈爾濱人,但我看了《親愛的》覺得他適合演張晉生。一見面,他怕用方言表演,不過他說在山西拍古裝片待過一段時間。他講了幾句我覺得特別好,天衣無縫,於是給他找語言老師錄製好,他學得很快,果然講得很標準。

  京華時報:片中的孩子長大了不記得母親名字,不能用中文和父親交流,這是為了反映時下人與人的隔閡?

  賈樟柯:人的更新和改變特別迅速。「小孩」在汾陽塵土飛揚的地方走過,又到了澳大利亞,他融入社會會變成什麼樣?我走訪了華盛頓、多倫多、溫哥華、墨爾本等,也去山西家庭考察,結果很驚訝。從2013年後半年到2014年,我採訪了五六十個家庭。好多上一代還是我的朋友同學,下一代完全就是新人了。另一種觀念是落地生根,但是你從哪兒來,是有故鄉界定的,故鄉最重要的是語言,很多山西小孩現在不會講地方話,連方言都改變這麼大。

  京華時報:片中張艾嘉和董子健有著忘年之戀,擔不擔心引爭議?

  賈樟柯:我特別期待觀眾爭議,因為這是需要多想的事,看過就過了不好。我們擁有很多情感選擇,但最重要的還是觀念約束。我問小董會排斥這個嗎?他說「年齡應該沒事吧」。這種極端的感情不普遍,但它考驗接納程度。感情背後呈現的是人被孤立後極端的寂寞感。

  京華時報:所以董子健演的孩子有戀母情結?

  賈樟柯:可能有這個元素,但我拍電影不喜歡精神分析,我學理論出身的,弗洛伊德的那些書都是必須學的,但創作這麼思維是有問題的。我們可否接納這種情感?特別是《山河故人》我開玩笑說,打開的最好方法是情感投入,不是符號分析,創作的角度沒有任何符號的設置,就是敞開坦蕩真切的感受,挺簡單的。

  京華時報:張譯中年落魄的片段,涉及到反腐,當時審查時順利嗎?

  賈樟柯:其實沒有太重筆墨寫,而是寫他的自我放逐,都是目前很多人的境遇。沒有審查困難,這很對,他為所欲為把自己流放了,也是悲劇,包括他對自我的理解,到老了還是胡作非為、心有不甘,對他來說也是悲劇結局。審查相對比較順利。

  申奧?事實上我們沒能參與競爭

  京華時報:此前《山河故人》和《聶隱娘》在坎城相逢,結果他們獲獎了,失落嗎?大眾普遍覺得《聶隱娘》「文藝」,5000萬元票房算比較好了,這對同樣執著創作的導演會是鼓勵嗎?

  賈樟柯:我們還是不同類型,侯導這部是武俠類,演員和投資還是大的商業片格式。所以我首先需要讓先導觀眾看這部電影。其實也不存在競爭,因為20多部參賽片都是那麼好的導演,誰贏誰輸不存在這個問題。

  京華時報:《山河故人》快上映前「申奧」,大家以為是和《狼圖騰》爭名額,結果是《滾蛋吧!腫瘤君》申成功了。接下來對金馬獎有期待嗎?

  賈樟柯:事實上我們沒能參與到競爭中,連名都沒報,這是很奇怪的過程。金馬獎我也不期待,拍電影太忙,(嘆氣)哪有工夫期待這些。

  京華時報:聽說你最近買了東野圭吾的小說?賈樟柯:我和財經作家吳曉波一起成立了公司「暖流」,買到的第一個改編版權是東野圭吾的《悖論13》,但我不會參與這部片

  的創作,只是策劃團隊看中了這個。

 

相關焦點

  • 賈樟柯親解《山河故人》:沒有政治隱喻
    那我對電影中的時間性又非常著迷,我覺得應該把這種很體己的感受拍出來,有些電影應該是跟自己的身體,跟自己的經驗結合緊一些的。 鳳凰娛樂:您經常說,不喜歡做那些隱喻,但是大家喜歡聯想,確實有一些裡面的所謂閒筆,大家一定會去思考是不是有隱喻在裡面,是不是跟您說的有一些矛盾呢?
  • 賈樟柯這部老電影,講盡了中年男人的心酸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一個求學的學子心中所激起的波瀾是巨大的,也讓他不止一次想到了自己在八十年代時的青春,他第一次這樣清晰地察覺到:「個人動蕩的成長經驗和整個國家的加速發展如此般地交織在一起,讓我常有以一個時代為背景講述個體生命經驗的欲望。」
  • 賈樟柯帶著四位小夥伴拍了一部"時間,我愛你"
    30 來源:電影網 時間是條河,一切創造物不可抵擋的洪流
  • 賈樟柯,導演中國普通人故事的好人
    賈樟柯賈樟柯,中國導演,山西汾陽人。與其說他是中國最會導演故事的人,更應該說成是最會導演中國普通人故事的好人。《三峽好人》中的沈紅,韓三明《三峽好人》中的女人沈紅,一個山西太原的護士,為了離婚,來到奉節尋找已兩年沒有聯繫的丈夫郭斌。
  • 賈樟柯的情懷與局限,都在這部電影裡
    賈樟柯的情懷與局限都在《江湖兒女》裡。片如其名,《江湖兒女》聊的是「江湖」。這种放在古代就是武俠,放在現代多是港片古惑仔氣質的詞彙,在賈樟柯的手中,化成了山西話濃鬱的麻將館,一段愛情與背叛,十幾年滄桑男人的不靠譜女人的放不下。
  • 賈樟柯:還完三四部片債,想儘快離開電影業
    賈樟柯:影響情感和改變情感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的變化,經濟啊、科技啊、價值觀啊。我一直拍電影保持人物跟他的社會關係不是完全剝離開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具體的社會裡面。今天愛情電影太多了,所以處理感情、愛情的時候,我們生活方法裡面的東西影響到了情感,當然這就是所謂的生活裡的時代性。
  • 另類歐美風galgame感受情感交織
    另類歐美風galgame感受情感交織 今天把安卓遊戲《情感交織》通關了,感覺一般般,雖然遊戲只是個半成品
  • 我們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在我的理解中,有人說的這三倍生命的延長,也就是生命經驗的拓寬。我們作為人間個體所經過的時間和所踱步的空間總歸有限,在對電影的觀看中,我們藉由電影感受那些可能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經歷,擁有了很多從未擁有過的體驗,從而在對經驗的體驗中試著理解他人。當然,前提是這經驗得到了恰當且準確的表達。
  • 《芳華》:在時間洪流與命運交錯中,洗褪不掉的還是善良的底色
    比如徐克、王家衛、張藝謀、馮小剛、賈樟柯等等,都是國家的知名導演。而他們的電影除了非常賣座之外,還有就是對於情感的把控以及人性的剖析,令人們看後不禁感慨萬千。而說起導演的話,就拿馮小剛先生的那部《芳華》來說吧。說起這部片子,可能這個時代背景我們很逗人都沒有經歷過,但是我們的父輩卻對其印象之深刻 。
  • 賈樟柯獲第四屆琦君文學獎:寫作是一種生理需要
    授獎詞稱,半夏的作品「用文學接駁自然情懷,用對蟲類的友愛之心,生動闡述了所有生命物種的周期節律。」半夏從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汪惠仁和溫州市文聯秘書長曹凌雲手中接過證書和獎盃,她表示:「與蟲在野,就是與蟲在一起玩,與自然玩得好一點。沒有自然的存在我們不可能完整存在。對自然寄予情感,就會對環境關心,這是我們以後的方向,人類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 視頻| 聚焦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小人物們
    中國的小城鎮裡有千千萬萬個小武,抓住他的,只有賈樟柯。陳丹青在賈樟柯自傳《賈想》中作序 「與凱哥、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而動物總帶有一種原始的本能,這樣的賈樟柯,混合著人類的理智,帶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
  • 拍了19年,賈樟柯電影宇宙終於成形
    還沒看過電影的觀眾,很容易把片子想成一部「記憶拼盤」或是自我重複,但賈樟柯意不在此。用批判的態度去呈現「近鄉情怯」,本身就是一個含混且自相矛盾的行為,電影中的江湖,一定有未曾挖掘出來的新意。極其簡單的一場戲,就能看出賈樟柯的大師手筆,KTV盛放了現代人的身體,舊鐵盆盛放了現代人的情感;各自引以為傲的白酒,終將匯聚成一股清流。
  • 賈樟柯:告訴自己不要被邊緣化
    「那個時候沒有網絡,家裡也沒有錄像機。我們第一次在電影裡看到霹靂舞,就被這種舞蹈震撼了,反覆看,就是為了把舞蹈學會。偶爾在某個同學家錄得不清晰的卡帶裡聽到《一無所有》,又或者在電臺、電視裡聽到什麼歌,因為以後很有可能就不會再播了,在這種資源極其匱乏的時候,人就會用心,會用狂熱的激情去學習。」賈樟柯說。
  • PRADA MODE×賈樟柯 一起感受賈家莊的多「面」魅力
    2020年8月31日到9月1日導演賈樟柯與義大利時尚品牌Prada合作走進曾屬於中國麵粉大王榮宗敬的宅邸構思並呈現名為「面MIAN」的特定場域創作這也是賈樟柯的首次藝術個展上海榮宅、賈樟柯藝術中心副總經理原文倩與家廚團隊栩栩華生CEO馮楚軒、賈樟柯藝術中心節目策劃總監徐志鵬與家廚總廚張會鵬
  • 「文學與電影同船共渡」 賈樟柯獲《十月》第四屆琦君散文獎
    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獲得「作品獎」(一共3位)。賈樟柯的獲獎作品是《穿越鄉村的時間》,發表在《十月》雜誌2019年第3期。授獎詞這樣評價賈樟柯,「他把所有對世界的感受、理解和表達都定義為文學,他把鄉村裝進自己的精神行李,循著足底泥土的痕跡開出藝術之花。這是一位電影導演對家鄉學子、也是對世界樸素而誠懇的告白:文學如何成為我們與世界相處的共情方式和思維方法,成為每個人確認自我、發現真知、保存記憶的途徑。
  • 賈樟柯:江湖兒女日漸少
    賈樟柯在創作上的「敏感」與「圓潤」是與生俱來的,關於用電影鏡頭記錄時代本身,對社會變革的陣痛進行捕捉與確認,對流行文化的碩果進行剖析與再觀察,在「藝術與社會」表裡交織的前述命題裡,一直以來他都是最有發言權的那個人。   賈樟柯接下來要拍《在清朝》、拍1949、拍閻錫山、拍蔣經國,資料已經準備數年之久。
  • 透過《山河故人》,我們離讀懂賈樟柯還剩多遠?
    一:賈樟柯與賈科長賈樟柯,人稱賈科長,這個透露著濃烈體制色彩的別稱由來,倒沒有太多神秘之處,樟柯倒過來就是柯樟,在賈樟柯的段子裡他這樣寫道:某日自己百無賴聊,在小西天的巷道上四處閒逛,無意間鑽入了路邊的一個盜版碟店,在翻取一番無果,正要轉身離去時,老闆對我說,有一個叫做「假科長」的《站臺》想要麼?
  • 賈樟柯:我並不知道時代如何被推動,反正它就在變
    那些去到電影院裡的人,會逐漸養成尋找某種類型感受的習慣。他們會說賈樟柯沒變。還會說,賈樟柯為何還沒變?好比喜歡吃鹹粽的人在某天打開粽葉時,希望覓得甜味。而有的人則只會偏愛最初之味。在《三峽好人》裡飛升的UFO,在《江湖兒女》裡再次掠過寂寥的夜空。這是對於超越性的隱喻麼?怎麼去實現藝術上的超越性,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獲得超越性的感受?5年前的一次採訪中,我向賈樟柯提出過這個問題。
  • 評分8.2,或許是賈樟柯最好的電影
    他們的故事沒有大起大落甚至沒有儀式性的結局,這種去戲劇化、日常化、開放性的敘事是賈樟柯一直不斷強化的,從而展現出生活原貌的混沌與生活生命的複雜性。電影並沒有直接化用,而是用作品的內在主題做出一種呼應,即是在飛速發展的社會、迅猛變遷的時代,人要如何適應社會、實現自身價值與情感訴求。從處女作《小武》到最近的《江湖兒女》,這種「追尋」一直是賈樟柯電影中的不變母題。
  • 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原創
    但比起影迷們在觀影體驗上的長時間空檔,全世界的名導們可都沒有閒著。前段時間,導演賈樟柯在荷蘭某電影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步履不停》,文中如是說:「這個世界的導演可以分為兩種:經歷過戰爭的和沒有經歷過戰爭的。這種經歷的差異,代表著對人性和社會的不同理解視野。也許多年之後,我們可以說,這個世界的導演可以分為另外兩種:經歷過新冠疫情的和沒有經歷過新冠疫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