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朱熹的哲理詩,道學家所寫卻無道學氣

2020-11-27 騰訊網

我國古詩中有不少蘊含精闢哲理的佳作,以極其簡練、形象的文字,道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深邃的人生哲理,膾炙人口,流傳千古。譬如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又如北宋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首詩的後兩句千百年來已融化在群眾的口語中,成為人們認識事物的一個價值判斷標尺。這一方面,南宋朱熹的哲理詩的傑出成就也令人刮目相看。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道學家,「程朱理學」的領軍人物,其理學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但一般讀者對其深奧的理學不感興趣,倒是他的幾首小詩老少皆知,流傳極廣,道學家的詩卻無道學氣,精妙的詩句被後人一再引用。最有名的當數他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什麼小而淺的方塘如此清澈,以至從水中能看到「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景象呢?原來此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永不枯竭的源頭在為它源源不斷地供應著清水,因此永不陳腐、汙濁。詩中充滿著意趣、理趣、情趣,激發人們無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簡直使人詫異:一首小詩怎麼能展現如此豐富深刻的形象及其思想意義!

朱熹的《觀書有感》其實是兩首,其二為:「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試想,往日因江水枯竭而使艨艟巨艦擱淺時,任憑多少人費力推移,巨艦紋絲不動,然而只待春水湧來,巨艦便在一江春水中自由自在地航行。任何事物倘若違背客觀規律,全憑主觀意志,一味盲動橫行,是沒有好結局的;只有順應了客觀規律,才能獲得自在而理想的結果。

朱熹另一首《春日》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勝日尋常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文字極淺顯明白,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和煦的春風仿佛撲面而來,明媚的春光映入眼帘,春天的氣息令人陶醉,使人身臨其境根本不覺得詩人在說理,而道理已經悄悄沁入你的心脾。這是真正的藝術高手才能達到的境界。

朱熹還有一首《水口行舟》也富含哲理:「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昨夜,漆黑的江面飄搖著一葉孤舟,風狂、雨驟、浪急,危機四伏;但是今早試捲簾子往外一看,兩岸依然是充滿生機的青山綠樹。風浪再大總有平息之時,黑夜盡頭就是曙光,風光美好的大地永遠長存。詩人朱熹當時正受朝中權貴打擊,身處逆境,但仍能以平常之心,冷眼面對現實,堅持自己的信念,充滿樂觀的精神。這首小詩對一切正在逆境中苦苦掙扎、奮鬥的人們都是一種溫馨的鼓勵和慰藉。

一般來說,詩重形象思維,忌說抽象道理,形象和思想、情感和理智在詩中往往很難相融。但朱熹的哲理詩卻像一個精靈,能做到形象與思想並茂,情感和理智共存,在感性的形象中閃爍著理性的光輝,其詩境具有更多的審美意味,對讀者認識事物,認識人生,有著豐富的啟迪意義。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朱熹作為一個道學家,他的詩卻絕少道學氣,更無頭巾氣,酸腐氣,他與一般詩家一樣,常用字眼也無非是水天山色,江風月夜一類。朱熹有時也用詩來說理,但決不說孔孟程朱的理,他的說理詩多有形象思維,不僅比說理的文章清爽透徹,而且比一般臃腫而空泛的抒情言志詩更覺靈氣發越,親切近人。」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相關焦點

  • 朱熹詩中的哲理
    在唐人以風華絕代的丰姿情韻,屹立成一座後世遠遠仰望的高峰之後,宋人另闢蹊徑,將繞山的涓涓溪流轉作激揚瀑布,劃出天際一道絢爛的彩虹,繼而匯聚成浩蕩大川奔騰東去,這一脈主流,便是宋人以才為詩,以議為詩,以文為詩,使天地萬物背後的哲理寓於景中,道於詩裡,由此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哲理詩,而朱熹作為理學集大成者,其詩作則為其典型代表。
  • 理學家朱熹最有哲理的一首詩,講述了許多的大道理,寫得很深刻
    ,那也是別具一格,除了像《春日》那種抒情的作品之外,還有像《觀書有感·其一》這種充滿哲理精品之作,在這首詩中朱熹把自己對於人生的感悟,還有對於現實最真切的感知,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也就使得這首詩充滿了深刻的哲理,每一句都寫得很有趣,講述了許多的大道理,寫得也是極為深刻,所以這樣的作品,也是最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只要能夠從中感悟一二,那對於自己的人生也是會有幫助。
  • 朱熹最有哲理的一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卻是至理名言!
    其實朱熹除了是一位儒學大家之外,他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他的詩同樣的寫得非常優美,而且在他的詩作中,還多了一份哲理,這也可能是與他的思想有關,雖然有的詩人可能詩寫得好,但是裡面卻是少了一些充滿哲理的詩句,這也給詩歌減色不少,但是朱熹的詩作卻是完全不一樣,他的詩作中,表面可能看似在寫景,但是卻另有所指,充滿了無限的哲理,使得人們讀了他的詩作後
  • 朱熹的這首詩初讀時覺得很平淡,長大後才發現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朱熹南宋時期偉大的理學家,也是儒家學說繼孔子和孟子之後,又一位集大成者,他把中國的儒家學說,推向了另一個高度;當然除了他是一位理學家之外,他還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詩人、文學評論家,思想家;他的一些學說,對於後世,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且他的文學評論,也是非常的到位,他的詩歌,同樣也是寫得很出色
  • 朱熹最具有哲理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寫得很深刻,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作為思想家的朱熹創作出來的作品,那也是別具一格,除了像《春日》那種抒情的作品之外,還有像《觀書有感·其一》這種充滿哲理精品之作,在這首詩中朱熹把自己對於人生的感悟,還有對於現實最真切的感知,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也就使得這首詩充滿了深刻的哲理,每一句都寫得很有趣,講述了許多的大道理,寫得也是極為深刻,所以這樣的作品,也是最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只要能夠從中感悟一二
  • 朱熹詩中的哲理:言之有物,更意在言外
    在唐人以風華絕代的丰姿情韻,屹立成一座後世遠遠仰望的高峰之後,宋人另闢蹊徑,將繞山的涓涓溪流轉作激揚瀑布,劃出天際一道絢爛的彩虹,繼而匯聚成浩蕩大川奔騰東去,這一脈主流,便是宋人以才為詩,以議為詩,以文為詩,使天地萬物背後的哲理寓於景中,道於詩裡,由此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哲理詩,而朱熹作為理學集大成者,其詩作則為其典型代表。
  • 朱熹的這首詩本是哲理詩,卻被當作風景詩誤讀了八百多年
    這是古人的一首《春日》詩,娓娓道來,通俗如話。這首詩從字面意思看來,是作者春天郊遊時所寫的遊春觀感:風和日麗之時遊覽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讓人耳目一新。其實,這首詩的本義並不是一首記遊的風景詩,而是一首勸人就學向善的哲理詩。因為詩的作者從未到過泗水,泗水只是作者心中的一種想像。泗水是位於中國山東省的一條河流,又名淇水,發源於山東省蒙山南麓,經泗水縣、曲阜市及兗州市注入南陽湖。
  •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詩」之意境與「理」之妙趣同在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既有「詩」之意境,又有「理」之妙趣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因為有深厚的理學功底,所以朱熹的詩往往富含哲理。於是,朱熹的哲理詩既有「詩」的意境,又有「理」的妙趣,可謂詩歌史上別具一格的存在。欣賞以下五首朱熹哲理詩,既能感受詩歌之美,又能體悟理趣之妙,不失為一種享受。
  • 理學家朱熹一首哲理詩,通篇可謂是有理有據,講述了很多的大道理
    其實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性,我不太認同這樣的觀點,至少在古代來說,朱熹的「理學」裡所提供的觀點,還是值得借鑑。,說到底朱熹還是在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後人也歸納總結出六個字「存天理滅人慾」,當然筆者今天並不是要與大家來探討朱熹的「理學」思想,還是繼續來讀詩,以後有機會的話,可以單純寫一篇文章來討論。
  • 朱熹一首充滿哲理的詩,句句都是大智慧,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那麼說起朱熹,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到他是一位理學家,其實他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詩人,他的詩作同樣的寫得清新脫人俗,充滿了哲理。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他一首充滿哲理的詩,可謂是句句都是大智慧,那便是他的《觀書有感》,喜愛詩詞的朋友,可能對這首詩比較熟悉。
  • 朱熹寫詩很另類:標題和內容完全兩回事,卻是一首最經典的哲理詩
    按照通常的規律,無論寫文章還是寫詩,標題與內文應該是一致的,題文不符,稱之為跑題。文不對題,是為文為詩的大忌。奇怪的是,朱熹的這首詩不但無人指責和挑剔,還被收錄到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被譽為史上最為經典的哲理詩。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 朱熹鴻儒碩學,寫了一首詩,以理入詩,堪稱經典
    朱熹同時作為詩人和哲學家,他的詩以理入詩,將哲理蘊含到詩中,卻不露痕跡,最著名、最膾炙人口的就是那首《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首詩,乍看就是一首描寫春天的詩,寫的很美。有時間、有地點、有景色,泗水之濱,春光無限,微風習習,百花爭豔。但如果僅寫到這一步也就不是朱子的手筆了,那蘊含在詩中的「理」在哪裡呢?就藏在詩的第一句裡。
  • 朱熹這首詩充滿了深刻的哲理,短短28個字,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朱熹是南宋時期詩人、文學家、詞人、思想家;不過大家對於他比較熟悉的一個身份,那就是理學家,由於他的理學思想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從而也是掩蓋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其實無論是他的詩歌,還是散文作品,那都是別具一格,寫得極為唯美,也很是抒情,有的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
  • 關於朱熹《春日》詩的解讀
    (《古注繪本五七言千家詩》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詩寫得明白,解也解得明白,而且看得出來在王相眼中這是寫景詩。今人的解讀相當深入。《宋詩鑑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版,以下簡稱「詞典」)中說:「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寫得生動流利,淺顯明白,人盡能解。但正是這種淺顯明白,將不少人瞞過,引起了人們的誤解。晦翁作此詩,其意決不在春光駘蕩。
  • 朱熹一寫詩,就是一大套哲理!昨夜江邊春水生到底說了些什麼?
    這是南宋大詩人哲學家理學家朱熹的作品。朱熹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大師,是繼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之後,對儒家學說的發展起到重大影響的人。我們可以不客氣地說,朱熹造成了中國先秦儒家學說的轉向,他把儒家學說進行系統化哲學化,這是他的巨大貢獻,同時,他的理學思想,也改變了先秦儒家的特性,辯證地說,他既是儒家學說的功臣,也是儒家學說的罪人!
  • 朱熹這首說理詩,寫的極富詩意,簡直美感爆棚
    朱熹,南宋著名的學者,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學識淵博,在各個方面均有涉及,且成就頗高,因其受理學和哲學的影響較深,故寫的詩,大多蘊含哲理,其詩也被稱作說理詩,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來自於朱熹的一首說理詩,一首家喻戶曉的詩,叫《觀書有感》。
  • 讀一首詩朱熹《春日》,春色無邊實可喜,莫要擾擾說哲理
    ——宋代: 朱熹《春日》說到春天,每個人眼前自然都浮現出一幅畫面。不必是哪一年,也不必是哪一處地方,見到春天的實景,則都可以一一照應。每年的春天,大都相似,而一旦一個新的春天來時,遊賞的興致都還依舊。春天帶給人的,除了「無邊光景一時新」的美麗可喜,還有春盡花落的悲傷。
  • 朱熹經典哲理詩6首,首首蘊含人生大智慧,讀懂一生受益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將「理」與「詩」結合,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哲理詩。他以詩說理,卻又不將理講得多麼分明,人們須得透過一層去感知,才能領悟到他「欲說卻不著一言」的境界。讀一讀朱熹這6首最經典的哲理詩,感受其說理詩的高妙,也感悟其寄寓在寥寥數語間的深刻道理。
  • 朱熹最有哲理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有深意,每個人至少要認真讀一次
    這首詩可謂是膾炙人口,成為了宋詩裡面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整首詩意境唯美,看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都充滿詩情畫意,美得也是猶如一幅畫。朱熹的詩看似很簡練,可是寫得很唯美,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一定能夠感受到那種獨特的美,每一句都美得猶如一幅畫,連起來那就是一幅淡淡的山水畫卷。
  • 朱熹的詩與徽州詩畫(汪銀輝)
    所以,朱熹的詩文表現的只是一種平易,蕭散而自然流露出來的趣味。在具體詩評方面,朱熹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如對陶淵明的詩評論說:「平淡出於自然」,「淵明詩,人皆說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覺耳」。評李白詩說:「不專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緩底」。這些詩評說明朱熹對詩歌的風格多樣化和藝術辯證法已有某種程度的理解。朱熹一生寫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如長期被廣為流傳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