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南宋時期詩人、文學家、詞人、思想家;不過大家對於他比較熟悉的一個身份,那就是理學家,由於他的理學思想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從而也是掩蓋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其實無論是他的詩歌,還是散文作品,那都是別具一格,寫得極為唯美,也很是抒情,有的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可能一些比較了解宋詩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的詩人他們在創作時,往往也是喜歡把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全部融入進詩歌中,從而也就使得那些看似很普通作品裡面則是充滿了哲理。而我們讀這樣的作品,如果能夠把那份哲理理解透,那對於自己的人生一定是會有幫助。
那朱熹作為當時最偉大的思想家,自然作品裡的那份哲理要比別的詩人更加深刻,特別是這首《觀書有感二首·其一》,通篇充滿了深刻的哲理,儘管這些詩寫得看似很普通,可是只要細細品來則是充滿了深刻的哲理。詩人也正是借用池塘裡的水,從而傳遞出了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令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而我們從這首詩中,也最是能夠感受到那份深刻的哲理,只要讀懂了對於人生一定是會有幫助。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詩也是充滿了一種獨特的韻味,也正是由於很多的詩人,他們由於有著極其豐富的人生經歷,所以他們對於人生的解讀也就更加深刻,所以我們讀這樣的作品,往往要先了解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成長經歷,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讀懂這些詩,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朱熹的一生也是轟轟烈烈,特別是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於他結合儒家的思想,重新確立了一種思想體系,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理學,那到了明清兩朝,他的這種思想也被稱為正統思想,即使是在科舉考試中,那也是以他的答案為準。
朱熹的思想無疑在兩宋期間最為深刻,這在他眾多作品中都能夠體會得到,那這首《觀書有感二首·其一》,他也正是告訴了世人,一個人應該如何做學問,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地做好學問,這也正是此詩最具魅力的一個地方,而我們也正是需要這樣的作品,無論在任何一個時代裡,對於做學問,那都是應該孜孜不倦,要有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要能夠吃得了苦,另外也還要有方法,而朱熹也正是站在這樣的一個角度來描寫,從而也是告訴了世人做學問很重要,不過方法同樣也很重要。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這兩句看似寫得很一般,儘管如此但依舊充滿了詩意,也是在為下面的兩句做鋪墊;那這兩句詩也是比較好理解,它大致的意思是,遠處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它看上去極其的普通,沒有任何的特點,也沒有特色,看上去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樣,上面的水清澈見底,天上的光和雲影投射在水面上,使得那水面閃耀著波光。詩人也正是以池塘為例,從而在下面的兩句中作出說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最後這兩句則是充滿了哲理,詩人也正是在前面做了鋪墊,所以到了這兩句時突然又是筆鋒一轉,從而以一種深刻的口吻來描寫,重點突出了那份哲理;可能你要問你池塘裡的水為什麼時常清澈見底,其實那是由於源頭正好有活水注入進來,正是這些活水,它源源不斷地注入進這池塘裡,從而也是令這池塘裡的水一年四季都很清澈。
朱熹的很多詩都別具一格,那這首《觀書有感二首·其一》,也是他眾多作品中最具有哲理,同時在表現手法上,也是很高明的一首詩。儘管詩人沒有直接寫出如何讀書,只是以池塘裡的水為例,但這樣的一種描寫方式,其實是更具有感染力,也讓我們更能夠陷入到沉思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