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通常的規律,無論寫文章還是寫詩,標題與內文應該是一致的,題文不符,稱之為跑題。文不對題,是為文為詩的大忌。
但是,也有例外,南宋的朱熹寫的一首詩,題目和內容完全是兩回事,是典型的文不對題。奇怪的是,朱熹的這首詩不但無人指責和挑剔,還被收錄到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被譽為史上最為經典的哲理詩。
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
看清了吧?朱熹的這首詩的題目叫《觀書有感》,按字面意思理解,應該是看書的心得,也就是讀後感之類的詩。但是,詩的內容與題目完全是兩碼事,內容寫的卻是看水塘所產生的感想。
詩的大意是說:半畝大的一座方塘如一面打開的鏡子,天光和雲影共同在裡邊遊動。問它的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原因在於源頭有活水不斷注入塘中。
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朱熹的這首詩的題目叫《方塘》似乎比較妥貼,這樣,文題相符,豈不更好。奇怪的是,朱熹給這首詩卻起了個《觀書有感》的題目,這豈不是文不對題了嗎?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也是大詩人,他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是繼孔子、孟子之後的第三位聖人。寫詩對他來講,實在是小菜一碟,文題相符,這最起碼的常識,他豈有不知之理。他之所以寫下這麼一首看似另類的詩,完全是大家手法,其中隱含著許多妙處:
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我們通常所見的詩詞中比喻,都是單一的類比,如「天山雪花大如席」、「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等,形容雪花之大,白髮之長,愁之多,通過類比,讓人產生聯想,更加形象可感,使藝術效果更加突出。
而朱熹的比喻,突破了單一類比的模式,整首詩便是一個大喻體,把一座方塘比喻為一本書,從而展開聯想。明裡是寫觀方塘,實則是在寫看書。
詩題為《觀書有感》,內容用看方塘之感替代觀書之感,使抽象的感想有了形象的比喻,使無形的思想有了具象的表達,增強了藝術效果。
這樣再來理解這首詩,就會有新的解讀:方塘就像是一本打開的書,鑑,是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是唐代魏徵的名言。意思是說,把銅磨成鏡,可以整理衣帽;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懂得朝代是怎麼興亡的。天光雲影,都可理解為書中精彩的內容。清醒的認知從哪裡來,是因為思想的源頭有活躍的水不斷湧來。
朱熹的這首詩,把觀方塘比喻為看書,提出一個設問,方塘的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原因在於源頭的活水。這就體現出一個哲學概念:「因果關係」,也可以說是條件關係,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前因後果。方塘裡的水清是果,而源頭的活水是因,有源頭的活水是前因,才會可方塘水清的結果。看書,能豐富人的知識,更能理性的分析客觀事物,使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