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寫詩很另類:標題和內容完全兩回事,卻是一首最經典的哲理詩

2020-08-12 徐文樞

按照通常的規律,無論寫文章還是寫詩,標題與內文應該是一致的,題文不符,稱之為跑題。文不對題,是為文為詩的大忌。

但是,也有例外,南宋的朱熹寫的一首詩,題目和內容完全是兩回事,是典型的文不對題。奇怪的是,朱熹的這首詩不但無人指責和挑剔,還被收錄到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被譽為史上最為經典的哲理詩

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

看清了吧?朱熹的這首詩的題目叫《觀書有感》,按字面意思理解,應該是看書的心得,也就是讀後感之類的詩。但是,詩的內容與題目完全是兩碼事,內容寫的卻是看水塘所產生的感想。

詩的大意是說:半畝大的一座方塘如一面打開的鏡子,天光和雲影共同在裡邊遊動。問它的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原因在於源頭有活水不斷注入塘中。

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朱熹的這首詩的題目叫《方塘》似乎比較妥貼,這樣,文題相符,豈不更好。奇怪的是,朱熹給這首詩卻起了個《觀書有感》的題目,這豈不是文不對題了嗎?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也是大詩人,他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是繼孔子、孟子之後的第三位聖人。寫詩對他來講,實在是小菜一碟,文題相符,這最起碼的常識,他豈有不知之理。他之所以寫下這麼一首看似另類的詩,完全是大家手法,其中隱含著許多妙處:

絕妙的比喻

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我們通常所見的詩詞中比喻,都是單一的類比,如「天山雪花大如席」、「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等,形容雪花之大,白髮之長,愁之多,通過類比,讓人產生聯想,更加形象可感,使藝術效果更加突出。

而朱熹的比喻,突破了單一類比的模式,整首詩便是一個大喻體,把一座方塘比喻為一本書,從而展開聯想。明裡是寫觀方塘,實則是在寫看書。

詩題為《觀書有感》,內容用看方塘之感替代觀書之感,使抽象的感想有了形象的比喻,使無形的思想有了具象的表達,增強了藝術效果。

這樣再來理解這首詩,就會有新的解讀:方塘就像是一本打開的書,鑑,是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是唐代魏徵的名言。意思是說,把銅磨成鏡,可以整理衣帽;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懂得朝代是怎麼興亡的。天光雲影,都可理解為書中精彩的內容。清醒的認知從哪裡來,是因為思想的源頭有活躍的水不斷湧來。

深刻的哲理

朱熹的這首詩,把觀方塘比喻為看書,提出一個設問,方塘的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原因在於源頭的活水。這就體現出一個哲學概念:「因果關係」,也可以說是條件關係,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前因後果。方塘裡的水清是果,而源頭的活水是因,有源頭的活水是前因,才會可方塘水清的結果。看書,能豐富人的知識,更能理性的分析客觀事物,使人明智。

知識是源頭,活躍的思想使人能看清事物的本質。這就是這首詩體現出的哲學思想。

相關焦點

  • 朱熹最有哲理的一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卻是至理名言!
    朱熹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他不僅是南宋最偉大的儒學大家,同時還創立了理學,也正是在他的理論體系下,以至於後世的明清兩代,在正統的學派上都是以朱熹為標準,使得當時的科舉考試,也是以朱熹為參照,所以他也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一位集大成的儒學繼承者和發揚者。
  • 朱熹的一首詩流傳久遠,看似歌詠春天,卻暗含深意和哲理
    他不是孔子的嫡系傳人,卻享受孔廟的香火,他對明清時期的學說和科舉制度都有很深的影響。他最有名的著作是《近思錄》,以及後人整理編纂的朱子語錄。朱子做學問不講求頓悟,而是追求滴水穿石的精神。他說求學要反覆體會,切近自己的身心。清代湖湘學派的大儒曾國藩等人都很崇拜朱子,遵循的都是滴水穿石的積累功夫。
  • 朱熹最經典的一首詠月詩,處處寫月色,可是卻不著一個月字!
    朱熹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儒家代表,他的很多學說,對於後世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後來的明清兩朝,更是以他的學說為基礎,所以他本人也是被稱為聖人。雖然現在很多人對於朱熹的詩並不是太熟悉,其實他的很多作品,同樣的描寫的很是深刻,也非常的優美,例如他的這首《秋月》,那便是一首難得的千古佳作,這首詩明明是在詠月,描寫秋天的月色,通篇處處在描寫月色,可是卻不著一個月字。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非常值得一讀,同時這首作品描繪的生動有趣。
  • 朱熹最經典的一首詩,通篇描寫的如詩如畫,更是時常入選課本!
    朱熹是南宋時期最著名的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偉大的詩人、文學家、思想家,相信只要稍稍了解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朱熹的思想對於明清兩朝可謂是起到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以至於當時的科舉考試,那都是以他的答案為準。
  • 理學家朱熹最有哲理的一首詩,講述了許多的大道理,寫得很深刻
    朱熹是南宋最具有影響的思想家,他的理學思想對於後來的明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了到時主流思想,如果想要通過科舉考試,那就必須要熟讀他的著作。其實朱熹除了是思想家之外,同樣也是一位了起的詩人,也有很多作品流傳於世,一些經典的作品深入人心,譬如那首膾炙人口的《春日》,每年都會入選課本,成為了大家最熟悉的一首宋詩。
  • 朱熹最具有哲理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寫得很深刻,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其實朱熹除了是思想家之外,同樣也是一位了起的詩人,也有很多作品流傳於世,一些經典的作品深入人心,譬如那首膾炙人口的《春日》,每年都會入選課本,成為了大家最熟悉的一首宋詩。作為思想家的朱熹創作出來的作品,那也是別具一格,除了像《春日》那種抒情的作品之外,還有像《觀書有感·其一》這種充滿哲理精品之作,在這首詩中朱熹把自己對於人生的感悟,還有對於現實最真切的感知,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也就使得這首詩充滿了深刻的哲理,每一句都寫得很有趣,講述了許多的大道理,寫得也是極為深刻,所以這樣的作品,也是最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只要能夠從中感悟一二
  • 朱熹最有哲理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有深意,每個人至少要認真讀一次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理學思想對於後世產生了要極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明清兩朝,所以他也是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除了是一位思想家,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同樣有很多膾炙人口經典的詩作流傳於世,其中最經典的要數《春日》,這首詩情感細膩,寫出了不一樣的春色美景
  • 朱熹一寫詩,就是一大套哲理!昨夜江邊春水生到底說了些什麼?
    這是南宋大詩人哲學家理學家朱熹的作品。朱熹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大師,是繼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之後,對儒家學說的發展起到重大影響的人。我們可以不客氣地說,朱熹造成了中國先秦儒家學說的轉向,他把儒家學說進行系統化哲學化,這是他的巨大貢獻,同時,他的理學思想,也改變了先秦儒家的特性,辯證地說,他既是儒家學說的功臣,也是儒家學說的罪人!
  • 朱熹詩中的哲理
    在唐人以風華絕代的丰姿情韻,屹立成一座後世遠遠仰望的高峰之後,宋人另闢蹊徑,將繞山的涓涓溪流轉作激揚瀑布,劃出天際一道絢爛的彩虹,繼而匯聚成浩蕩大川奔騰東去,這一脈主流,便是宋人以才為詩,以議為詩,以文為詩,使天地萬物背後的哲理寓於景中,道於詩裡,由此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哲理詩,而朱熹作為理學集大成者,其詩作則為其典型代表。
  • 朱熹很經典的一首詠梅詩,一開篇就別具一格,通篇美得令人驚豔
    這也使得詩人們內心是很痛苦,而朱熹作為一位思想家和詩人,他的作品自然又是與眾不同,創作出來的作品,不僅抒情,同時還充滿了一種獨特的韻味。譬如他的一首《春日》,看似在描寫春色美景,但我們只要深入地了解了之後,則又是會發現,其實這首詩另有深意;詩人表面上看是寫景,其實是表達出了一種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希望可以去到北方尋覓孔聖人的足跡。從側面也說明了詩人那是希望北宋可以收復失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 朱熹最經典的一首詩,通篇描繪的如詩如畫,最後兩句美得令人心醉
    朱熹是南宋時期偉大的理學家、詩人、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等等,他的思想對於後世,可謂是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以至於後來的明清兩代,都是以他的思想為基礎,所以說朱熹也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對於中國文化做了巨大貢獻的一位。
  •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詩」之意境與「理」之妙趣同在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既有「詩」之意境,又有「理」之妙趣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因為有深厚的理學功底,所以朱熹的詩往往富含哲理。於是,朱熹的哲理詩既有「詩」的意境,又有「理」的妙趣,可謂詩歌史上別具一格的存在。欣賞以下五首朱熹哲理詩,既能感受詩歌之美,又能體悟理趣之妙,不失為一種享受。
  • 朱熹經典哲理詩6首,首首蘊含人生大智慧,讀懂一生受益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將「理」與「詩」結合,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哲理詩。他以詩說理,卻又不將理講得多麼分明,人們須得透過一層去感知,才能領悟到他「欲說卻不著一言」的境界。讀一讀朱熹這6首最經典的哲理詩,感受其說理詩的高妙,也感悟其寄寓在寥寥數語間的深刻道理。
  • 朱熹極唯美的一首詩,完全可與他那名篇《春日》相媲美
    朱熹的詩很多都充滿了哲理,因為朱熹不僅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這種雙重的身份,也令他的作品不僅抒情,裡面更是充滿了哲理。例如他的《春日》表面上是寫遊春觀感,但實際上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哲理詩。但他的這首《秋月》,則又是不一樣,全詩雖然少了那一份哲理,但整首詩可謂是如詩如畫意境高遠。
  • 朱熹這首詩被嚴重低估了,第一句就令人驚豔,最後兩句更是經典
    朱熹的很詩都充滿了哲理,特別是前面提到的那一首《春日》,表面看是在寫景,其實裡面是另有深意,表達了自己一種悲痛的情緒,以及想要去北方尋覓孔足跡的一種美好願望;畢竟當時的北方被金國佔領,詩人是沒有辦法去到北方,為此這也正為了他人生中的遺憾。為此也使得他的作品顯得別具一格,而他另一首《秋月》,則同樣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也是意境高遠,寫得也是有為抒情。
  • 朱熹鴻儒碩學,寫了一首詩,以理入詩,堪稱經典
    ,總字數達到2000萬字,著名的《四書章句集注》是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朱熹同時作為詩人和哲學家,他的詩以理入詩,將哲理蘊含到詩中,卻不露痕跡,最著名、最膾炙人口的就是那首《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說說朱熹的哲理詩,道學家所寫卻無道學氣
    這兩首詩的後兩句千百年來已融化在群眾的口語中,成為人們認識事物的一個價值判斷標尺。這一方面,南宋朱熹的哲理詩的傑出成就也令人刮目相看。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道學家,「程朱理學」的領軍人物,其理學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但一般讀者對其深奧的理學不感興趣,倒是他的幾首小詩老少皆知,流傳極廣,道學家的詩卻無道學氣,精妙的詩句被後人一再引用。
  • 朱熹入選課本最多的一首詩,整首詩就是一幅畫,但你真讀懂了嗎?
    朱熹是南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詩人、詞人、文學家、文學評論家等等,而人們對他最熟悉的還是理學家,作為繼孔子和孟子之後最偉大的一位聖人,他的思想對於後世也是影響極大,尤其是在明清兩朝更是把他的思想當成主流。從而也使得他在這兩朝受到了無數人的推崇,以及膜拜。
  • 朱熹一首充滿哲理的詩,句句都是大智慧,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朱熹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最偉大的儒家大家,而且還創造了理學,當然除他除了這個身份之後,還是南宋時期了不起的詩人、文學評論家等等。我們都知道南宋時期比起北宋來,那已經是快要窮途末路了,無論是在軍事、科技、教育等方面,那都是不如北宋,所以朱熹,也有點遺世獨立的意思。
  • 朱熹的這首詩初讀時覺得很平淡,長大後才發現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可能有一些朋友對於朱熹這位聖人的詩作,並不是很熟悉,其實他也是同樣的寫過很多極為優美的詩作,例如他的《春日》,那便是了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裡面有這麼兩句,相信你一定聽過「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兩句詩可以說是非常的經典,可謂是家喻戶曉,其實除了這一首之外,他另外的詩作,也都同樣的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