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刺身與中國的淵源探究

2020-12-17 寫乎

作者:李佳寧

導讀:

(1)刺身是日本的美食代表之一。當今的日本刺身是在「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膾」在中國傳統的飲食中主要指生魚片。

(2)日本最早食用生魚片的記載出現在公元7世紀,正值中日交流高潮,這是否是一個巧合?在明朝末期,由於中國製法的醬油傳入日本,刺身變得更為普及,吃法也有所變化。

(3)本文從中、日相關文獻記載出發,得出日本刺身與中國頗有淵源的結論,並且嘗試從飲食的角度,為歷史上的中日交流提供一個新的視角,說明中國對日本的影響範圍之大。

(一)刺身與膾的淵源

說到日本的飲食,刺身是最具特色的美食代表之一。刺身的做法是將魚(多數是海魚)、烏賊、蝦、章魚、海膽、蟹、貝類等肉類利用特殊刀工切成片、條、塊等形狀,蘸著山葵泥、醬油等佐料,直接生食。

日語漢字將「刺身」寫作「刺身」(さしみ),羅馬音為sashimi。「刺身」一詞是日本室町時代開始產生的。由於切成薄片的魚肉難以知道是什麼魚,廚師為了表明所做的「さしみ」用的是某種魚,就把該魚的鰭插在上面,於是就有了「刺身」的說法,同時,所插的魚鰭除了有表明正身的作用外,也是一種裝飾。

在應永6年(1399年)6月10日「鈴鹿家記」的記事文獻中,首次出現了關於刺身的記錄:「指身鯉イリ酒ワサビ」。「刺身」始見十《中原康富記》文安五年(1448)八月十五條:「給盛吉魚刺身」,以後「刺身」這個詞就流行開來了。

在「刺身」這個詞出現之前,那時的人用「膾」字來概括刺身和類似刺身的食品。當時的「膾」是指生的魚絲和肉絲,也可指醋泡的魚絲和肉絲,而那時刺身是「膾」的一種烹調技法。

直到15世紀,醬油傳入日本並被廣泛使用以後,刺身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格式。

「膾」在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

《說文解字》中說到:「膾,細切肉也。」「膾」指切細的魚或肉。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劊切而成,故謂之膾,凡諸魚鮮活者,薄切洗淨血腥,沃以蒜齏姜醋五味食之」。

中國古代「膾」的食用方法是魚或肉切成薄皮後,沾上加了蔥和芥末的醬料,就可以直接生吃了,這與刺身的食用方法十分相似。

不管在中國還是在日本,「膾」還有一個異體字:「鱠」,是指切得很細的魚貝類或野獸的生肉,亦或是切得又薄又細的醋醃魚肉製品。

日本人食用「膾」的記錄最早見於公元720年完成的《日本書紀》,該書是日本流傳至今的最早的史書。在《大辭林》裡,「刺身」被定義為:把新鮮魚貝類的生肉切得薄薄的,與醬油一起食用的料理;而「膾」則是:細細切成的魚、貝或野獸的生肉。

由此可見,日本的刺身是在「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不管是在日本還是中國,「膾」在很多時候就是指魚膾,也就是生魚片。

(二)中日魚膾的食用

中國在周朝就已有吃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

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詩經小雅六月》記載了這件事:「飲御諸友,炮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

《禮記》又有:「膾,春用蔥,秋用芥」,《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

《孟子盡心下》亦有提及「膾」:曾晰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這亦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原意是指膾炙的美味,後來指作品受歡迎和為人熟悉。魏曹植有《七啟》:「寒芳冬之巢龜,膾西海之屹鱗」。

到了唐朝,魚膾的食用到了歷史的高峰。唐韓愈《又魚招張功曹》:「膾成思我友,觀樂億行僚」。杜甫《觀打魚歌》:「容子左右揮霜刀,膾妞金盤自』寫高」。在唐代劉詢《嶺表錄異》中已有所記:「齡魚,如白魚而身稍短,尾不愜。清遠江多此魚,蓋不產於海也。廣人得之,多為膾。不腥而美,諸魚無以過也」。「膾」在文人騷客的作品中多次出現,恰恰證明了時人食用「膾」的普遍性。

宋朝時食用魚膾依然很普遍,文獻中有名可吃的魚膾達三十八種,如「魚鰾二色膾」「紅絲水晶膾」「鮮蝦蹄子膾」「鯽魚膾」「沙魚膾」「水母膾」「三珍膾」等。

明末清初,番禺人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尤詳:「粵俗嗜魚生,以妒、以瀕、以鰭白、以黃魚、以青魷、以雪齡、以魷為上,統又以白統為上。以初出水潑刺者,去其皮,洗其血魷,細膾之為片,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老醛,和以椒芷。人口冰融,至甘旨矣。而繃與嘉尤美」。

日本的獨特地理環境孕育出獨特的飲食文化。日本四面環海,又擁有世界第一大漁場——北海道漁場,海洋資源十分豐富。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人民以生魚片為食,創造出刺身這樣的美食形式是有自然環境作為基礎的。但是結合歷史,我們有理由推測刺身並不是完全獨立的由日本人創造出來的,它與中國有一定的淵源。

日本在公元645年(7世紀)實行「大化改新」,當時正值中國唐朝時期,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唐,效仿唐朝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同時學習唐朝的文化及生活方式。

現在已知最早的日本對「膾」的記載出現在成書於8世紀的《日本書紀》。這不能說是一個巧合。在「膾」基礎上發展的刺身料理的普及,與醬油這一調味料的出現並不是毫無關係的。

自室町時代,中國製法的醬油傳到日本(相傳鎌倉時代的日本臨濟宗禪師心地覺心(法燈圓明國師),在杭州徑山寺學到了用發酵法造醬及從醬中澄出醬油的方法,帶回日本),往生魚片上蘸醬油和山葵便成了普遍的吃法。

等到醬油生產實現飛躍性進步的江戶末期,刺身就更加普及到平民百姓了,並逐漸通過演變形成了現在的形式。最初京都除了像鯉魚這樣的淡水魚外很少有其他新鮮的魚類,而江戶的新鮮魚類非常豐富,自然而然,需要新鮮魚類的刺身料理在江戶也就非常發達了。

幕末時期,京阪地區不僅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鯛魚,而且在切片的方式和擺盤的方式上也都開始花樣百出。刺身廣受歡迎,甚至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銷售刺身的「刺身屋」這樣的小店。

(三)相比於刺身在日本的發揚光大,「膾」在中國卻逐漸衰落

中國在明末清初,鳥類和獸類的「膾」就已經消失了,只是在清代的文獻當中依然有「魚膾」的記錄。但是,在江南及嶺南地區還是持續盛行著吃生魚片。

到了清末,生魚片漸漸從中國的主流飲食當中消失了。現代的中國北方滿族和赫哲族的少數村落依然保持著吃生魚片的習俗,南方的某些族群也依然遺留有吃生魚片的習俗。中國及俄羅斯的黑龍江流域附近居住的某些部族,也還有吃生魚片的傳統。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日本人食用「膾」很有可能是通過中日交流,學習了中國魚膾的吃法,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演變發展出刺身,中國制醬油的傳入也推動了刺身的普及和發展。

然而在幾個世紀的演變中,日本的刺身早已烙上了日本的獨有印記。從刺身這道菜中人們可以窺見日本人對食物原初滋味和其季節性意味的纖細感受、對食物形與色的高度講究和對食物器具和飲食環境的執著追求。

而中國魚膾早已淡出大部分中國人的餐桌,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魚膾的主要材料是淡水魚,淡水魚攜帶的寄生蟲過多從而會影響人體健康,因此中國人逐漸捨棄了這道美食。

本文探究日本刺身與中國「膾」的淵源,一方面是想證明從飲食的角度探究了中國對日本的影響,從側面說明中國對日本的影響之廣;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正視歷史,儘管刺身與中國魚膾本是同源,但它們在不同的歷史空間裡擁有不同的歷史軌跡和截然不同的命運。

【作者簡介】李佳寧,杭州某高校歷史系大三學生。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日本料理中的刺身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這些品種的刺身你吃過嗎?
    但是很多人就把三文魚等同於刺身了,其實不然,刺身是日本料理的最具有特色的一種,自古佔據著日料的王者地位,但是日本刺身這種吃法,其實說起來還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沒成想,在日本這個土地上卻落地生根,成為主要的餐飲習慣。在四面環海的日本,刺身大師們將新鮮捕獲的魚蝦、貝殼,瞬間做成刺身供以客人食用,而且刺身的種類也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調整,如水果一般也會做不同時期的時令刺身。金槍魚刺身,金槍魚在日料中經常見到,它又名鮪魚,香港也稱吞拿魚。
  • 日本頂級「刺身魚」排行榜,日本「刺身魚」種類大全!
    導讀:日本頂級「刺身魚」排行榜,日本「刺身魚」種類大全!講起刺身,許多人會想起它是日本的特色美食。你說的對,日本的刺身聞名世界,非常是日本北海道魚場,海鮮種類多種多樣,同樣是日本刺身比較好的原料採購地。那日本頂尖刺身魚排行是什麼樣的呢?
  • 媲美日本刺身的古膾:廣西橫縣魚生「魚味無窮」
    中新社南寧12月22日電 題:媲美日本刺身的古膾:廣西橫縣魚生「魚味無窮」中新社記者 林浩 蔣雪林「沒想到吃生魚片不僅美味無窮,更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來自湖北襄陽的商人馬飛對記者說。餘富表示,日式刺身只配醬油芥末蘸料,而橫縣魚生味道要豐富很多。吃法可謂生猛鮮活,夾一大把生鮮配料,包一片魚生,放入口中,酸甜苦辣鹹鮮等美味四溢,吃一口魚生,如品人生百味。「我今年代表廣西去參加2019東北亞(中國·延邊)文化旅遊美食周暨全國少數民族美食聯展,很多食客都說橫縣魚生可媲美日本刺身。」
  • 刺身、壽司是日本的舶來品?揭開和食與漢食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們光顧日料店時,經常會點的菜品有刺身(生食海鮮)、壽司、天婦羅、味增湯等,這些也是日本料理的經典菜品代表。品嘗美味之餘,不禁要思考日本料理的起源。看了徐靜波著的《和食》一書,很多疑問便被解開,還可以了解到和食與漢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 日本人真不吃三文魚刺身?
    送檢的三文魚、北極貝樣品,檢出大腸埃希菌、嗜鹽弧菌等致病菌  「刺身」,原泛指一切可以生吃的肉類,因原料主要是海魚,中國人常簡稱為「生魚片」;在中國日料店的生魚片裡,「三文魚刺身」是絕對的主打款,而在自助餐廳中,吃貨們如果想「吃回本」、「扶牆進、扶牆出」,第一輪「掃蕩」目標也絕對少不了它。
  • 日本料理刺身的來源和文化~
    要說日本料理中名氣最大的菜品是什麼呢?那當屬刺身和壽司了作為日本料理傳統文化的代表一直延續到如今,風靡全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很多人都會把刺身和壽司混為一談,認為是一種東西,其實不是的,刺身是刺身,壽司是壽司,這裡面的講究可多了,那麼對於刺身的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 魚類刺身大賞,堪稱是日本菜的代表作!
    日本料理以刺身最為著名,它堪稱是日本菜的代表作。無論是國宴還是一般的平民請客時都以招待客人食用刺身為最高禮節。由於魚類在刺身中所佔的比重最大,所以被稱為生魚片,又稱魚生,古稱魚膾、膾或鱠。雖然說刺身是在日本被發揚光大,在實際上它是起源於中國。早在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唐代更是食用生魚片的高峰期,有不少詩詞反映魚膾的流行程度。
  • 其實所謂的刺身並不是日本本源而是我們中國的特色
    提到這個這個日本的特色菜,大家就會想到壽司、鐵板、鰻魚、刺身等的吧。這個刺身更是成為了日本的特色菜餚。可是你知道嗎?最開始發明這道菜的國家並不是日本,而是我們中國。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很多文化傳統,其實都是自我國唐代時期東渡日本而傳揚去的,這刺身也不例外。
  • 日本美食 涼涼刺身好鮮甜[圖]
    不如去吃一片冰涼涼鮮甜甜的刺身吧。但對於刺身,你又認識多少?日本人對於吃刺身的禮儀你又說得出多少?100%的活魚刺身你又吃過沒有?就趁現在這個上日本料理店的好時節,讓我們來解碼刺身之謎,由刺身刀工到擺設,必點款式到禮儀,都一一揭開,讓你即使去到日本當地去吃都不失禮!   解饞大嚼鮮海膽.
  • 日本料理的刺身和廚刀,太博大精深了!
    和古代中國豐富的兵器種類比起來,日本的冷兵器就像是一個屬種。但是和中國的菜刀比起來,那日本的菜刀就實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出刃包丁,薄刃包丁,菜切り包丁,刺身包丁,三德包丁,身卸包丁,舟行包丁,魚包丁,鮪包丁,鰻裂き,鱧切り,麵切包丁,山刀...這裡的每一個屬種下面又有無數個分屬,這還不算各種地方上的特產刃切物。
  • 日本美食界的扛把子——刺身你會吃嗎?
    日本的刺身,用新鮮的海魚製成,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菜之一。新鮮的魚肉輔以芥末,在口中形成的味香鮮美簡直讓人流連忘返、戀戀不捨。既保留了食物的鮮美,又匯聚了最美好的口感,這就是刺身文化的魅力所在了。「刺身」一詞的由來,是因為最初日本人在食用生魚片的時候,為了方便區分魚的種類,會把各種新鮮的魚類切片碼在器皿裡,把魚鰭插在魚片上。而說到不同的魚類,吃到嘴裡的口感也是大不相同的。有軟糯的,有鮮香的,也有爽脆的。那麼今天在這裡就給大家介紹幾款刺身,這麼多口感中的刺身當中,哪一款對你來說才是真愛中的摯愛呢?
  • 跟朋友去吃日本料理,卻被服務員說「不懂吃」刺身?
    跟朋友去吃日本料理,卻被服務員說「不懂吃」刺身?每個國家的美食都是不一樣的,而現在大多國家的美食都是人們超級喜歡的,就好像現在在中國,外國料理店是數不勝數了,每一種外國美食都是很受中國人的喜愛。中國現在有那麼多的外國美食,而小優最喜歡的就是日本料理,那跟中餐比起來,真的是別有一番風味了。相信很多人都吃過日本料理了,這是在國內很受歡迎的一種外國料理,吃起來還是很不錯的。
  • 世界上珍貴的溫血魚,在中國是觀賞魚,在日本卻被做成刺身!
    這個目前世界上唯一被發現的溫血魚,在中國是觀賞魚,在日本卻被做成刺身!!斑點月魚,一種十分稀少的魚,分布範圍小,不群居,一般只有湊巧才能偶爾捕撈到一條,十分的珍貴!因為色澤好看,尾鰭像月亮一樣,於是被很多中國人當做一種珍貴的觀賞魚。
  • 5個國家的代表性美食,韓國的泡菜,日本的刺身,你猜中國是啥?
    世界上的美食種類是非常多的,不同的國家有一些不一樣的代表性美食,我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下5個國家的代表性美食,韓國的泡菜,日本的刺身,那麼你猜猜中國的代表性美食是啥呢?可能因為中國的代表性美食實在是太多了,估計很多人都猜想不到,看完你就知道了。
  • 美國薄片黃瓜,韓國雕刻黃瓜,日本刺身黃瓜,看完中國後:打擾了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是個海島國家,四周都是海,所以日本的魚非常好吃。然而除了魚,日本的刺身也相當地好吃,在許多國家也是相當的有名氣,很多人在吃過日本的刺身之後,都會不約而同地給予好評。所以,日本在用黃瓜作為美食的時候,也會添上刺身的元素,這樣就顯得高大上,當人們第一次品嘗到這種新型的黃瓜刺身後,都覺著這是另一種美味。
  • 日本頂級大廚身份的象徵:日本產刺身刀
    日本人擅工藝,有「職人」的說法,指技藝到了一個出神入化的境界,職業與人共存亡。廚師用刀也一樣。有日本料理之神之稱的小山裕久曾在《日本料理之神髓》中直言,刀工,本身就是烹調手法的一種。特別是日本魚生,少了火的烹煮,壽司師傅的刀工,便決定了魚生的水分、口感和鮮味,以至整體味道。
  • 貴州彝族神話與日本神話有歷史淵源
    「西南彝族神話乃至彝族文化,與日本神話和文化可能存在歷史淵源。」日本東京都立武藏高等學校教授、貴州民族學院日語外教山口八郎先生,日前在貴陽召開的全省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研討會上這樣說。  山口八郎指出,日本神話與中國神 話特別是與西南民族神話在細小部分上存在著許多相同點,例如像火燒旱地耕作、穀物的共同性、氣候條件以及植生等方面的一致性,重點還在中日的太陽信仰
  • 在日本,七種常見刺身魚的知識,你有必要了解
    在日本,七種常見刺身魚的知識,你有必要了解 日本料理中常將刺身作為第一道菜,因為很多日本廚師們認為應該在品嘗其它菜餚之前食用它,避免其它的味道影響刺身的口感。 本期整理了七種可作為刺身的魚的特性與處理方法,有常見的也有少見的品種,與大家分享。 金槍魚
  • 臺北的日本料理店生意火爆,刺身美食人氣超高,遊客:很正宗
    本文轉自百家號作者混吃小姐推薦語:這篇文章先不說美食如何,首先從文字角度就可以看出政治覺悟不嚴謹,臺北應該稱為 中國臺北,而且不能再同一句說中說 中國遊客 說 臺北 如何如何 這樣的並列句式,會有歧義。有可能是此號作者到中國臺北的網站上找到的吧。
  • 日本大廚製作飛魚刺身,講究擺盤精美,會飛的魚做刺身你吃過嗎?
    日本大廚製作飛魚刺身,過程講究擺盤精美,會飛的魚做刺身你吃過嗎?在日本料理之中,最是以各種新鮮的刺身製作居多,日本人喜愛吃生食的習慣向來是由來已久的,因為所處環境的影響,所以日本人幾乎只要是廚師,都會做上那麼一兩道美味的刺身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