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讀我的家史:新家譜來了

2020-12-17 搜狐網

  ——家事錄:送給自己和家人的禮物

  人類社會最持久的組織形式是什麼?

  最早的公司距今400多年,最早的宗教組織距今3000年,最早的國家距今5000年,而家從人類產生以來就一直存續至今,已經超過10萬年。「家」是人類最持久,最原始,最質樸的組織形態。

  家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理想,「家國情懷」更是當前社會所缺失和提倡的精神。

  在家文化中,家史有著重要的地位,而家譜是家史體現的一個物化的實體。一本家譜,一段故事,家譜是一個家庭延續幾百年的傳家之寶,是一個人、一個家唯一可以看到的歷史,它見證了先輩們在歷史大河中的興衰榮辱。

  但是現在,為數已經不多的家譜卻往往被束之高閣,即使一些人把家譜翻新印刷,但對大多數家人來說,家譜還是一本天書,特別是年輕人對此普遍缺乏興趣。其根本原因在於家譜晦澀難懂,形態陳舊,要讓家譜煥發新生命,要使家的歷史能傳承下去,就必須讓家譜現代化。

  「家事錄」就是針對這個痛點設計的跨界「網際網路+」創新產品,它致力打造現代化的新家譜。它是由一幫有人文歷史情懷的網際網路公司的創業者,和一幫文史專業的中青年人創建和運營的,這就決定了它現代的基因。

  家事錄以家譜為突破口,以家史,家庭信息平臺為核心功能,自今年下半年上線以來網站的訪問人次已經超過了10萬。記者對這一產品進行了詳細了解。

  · 讓家譜看得到,看得懂

  家事錄讓家譜現代化的五大法寶:錄入,翻譯,上網,可視化,O2O

  只需要十分鐘拍照就可以實現家譜升級換代

  家譜現代化所需要的所有工作,家事錄都提供了相應的服務,幫助用戶省時省心省力,用戶只需要花十分鐘對家譜拍照,就能實現家譜的升級換代。

  首先是家譜的錄入,家事錄的服務人員會把幾萬字的家譜一字不漏的全部錄入平臺,並用電子書的形式呈現出來,家譜數位化後,家譜就能實現永久保存。

  家事錄還有一支由文學、歷史專業出身的翻譯團隊,其中不乏來自北大、北師大、傳媒大學的高材生,把家譜全部翻譯為流暢易懂的現代文,並對家譜中的歷史背景、名字做出注釋。

  翻譯完成後,家譜會在網站上以雙語言版本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年輕人能輕鬆讀懂家史。家譜上了網,通過網際網路,家事錄不僅是讓一個人看到家譜,還能讓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通過電腦共享看到家譜。

  為了讓家史更易讀,家事錄讓家譜可視化。網際網路時代是讀圖的時代,家事錄通過專業人員解讀家譜,建立可視化的「互動家族樹圖「,讓家族的歷史一目了然。通過一張家族樹,即能清晰的看到家族整體繁衍的脈絡,成員的關係,又能通過點擊詳細看到每個成員的生活朝代、年代,居住地,生平事跡等大量信息,而且在圖中對在家族發展中起到關鍵的歷史人物做了明顯的標示。

  家事錄除了提供在線功能,也提供家譜印刷,實現線上+紙質結合的家譜O2O新模式。

  · 通過家族基因DNA檢測追尋「家譜前「的歷史

  家譜最多記載2000年的歷史,家事錄的家族基因分析技術可以追溯10萬年的歷史

  只需一點唾液就可以了解自己神秘的過去

  更酷的是,家事錄還與現代基因DNA分析技術玩起了「跨界」結合,通過家族基因DNA分析技術探尋「家譜前」的歷史。

  Y染色體是男性特有的染色體,通過父子關係遺傳,但平均幾百年就會產生一個變異點,每一個變異點都是一群有血緣關係的族群的標誌。現代基因技術已經能夠掌握和追蹤大部分的變異點,家族基因DNA檢測則是通過檢測這些變異點,確定其「遺傳基因族群」,來反向推斷家族的歷史,包括了解與自己相同的基因族群的在世界和中國的分布、這個族群幾萬年到幾千年的遷徙路徑等信息, 而這一切只需要採集一點唾液就可以完成了。

  特別是對一些外貌有家族特徵,或者一些特殊姓氏的用戶,都可以來嘗試,說不定有驚喜。比如家人普遍頭髮捲曲,鼻梁較高,說不定就用波斯、阿拉伯、中亞血統;如果面部寬大扁平,鼻根低矮,眼眶較高,則有可能有蒙古、西伯利亞等北亞血統;

  又或者你是少見的小姓家族,如支姓、車姓、邊姓等;或歷史上其他民族融入漢族改漢姓較集中的姓氏,如蒙古族較多改漢姓餘、王、蘇、代等,匈奴族較多改漢姓蘭、賀、劉、金、喬等,鮮卑族較多改漢姓穆、劉、陸、賀、於、樓、尉等,而古波斯人有改姓石、馬、白等。

  · 家事錄還是家庭的私享信息中心

  家庭大數據,家庭影像雲相冊,家庭溝通中心

  家事錄的現代化不局限於家史現代化。

  家事錄的家族大數據功能是通過自己家族的數據與家事錄資料庫中的其他家族統計數據對比分析,來發現很多關於自己家庭有趣的東西,發現自己家庭的與眾不同。比如家族壽命、生男比例、結婚年齡、星座屬相等數據的比較,「我們家生男孩的比例打敗了98%的家庭,我們家族的壽命超過了78%的家庭」,明天就上朋友圈炫耀去。

  通過家事錄的雲相冊可以把家庭的影像信息在網上存檔,並能方便家人共享。特別是各種家庭老照片不斷的遺失和損壞,把這些老照片上傳家事錄後,就能實現永久保存,同時全家人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看到。

  家事錄也是家的信息中心,家人的生活工作動態都可以分享,成為一個私享的家庭溝通空間。

  另外,家事錄手機微信端版本也馬上要推出,家庭的所有成員可以更方便地通過特有的手機微信應用進行家人之間的溝通。

  · 為用戶提供價值,用戶熱愛是家事錄的持續生命力

  一位來自北京的用戶對記者介紹說:「非常喜歡家事錄網站,它讓我清楚的了解到我的家史,我自己的歷史。我本人姓『付』,這個姓氏和清朝的『福』姓是相通的,祖上曾經是清朝的大戶人家,非常注重家族的傳承。以前家裡有一本家譜,雖然非常珍貴,也一直想翻新和閱讀,但一直都沒有時間和精力。而通過家事錄的服務,很容易地把這個事情做了,讓我很輕鬆就讀懂了我的歷史,家裡的長輩也很高興,認為我為家辦了一件好事,這比送了他們一件大禮物還開心」。

  家是什麼?它除了為我們遮風避雨,給我們溫暖和希望,更需要我們去經營、去傳承。相信在科技大時代下,家事錄一定會帶給你最「智慧」的家族文化。

cul.sohu.com true 搜狐文化 http://cul.sohu.com/20161130/n474532348.shtml report 2788 ——家事錄:送給自己和家人的禮物人類社會最持久的組織形式是什麼?最早的公司距今400多年,最早的宗教組織距今3000年,最早的國家距今5000年,而家從人類產生

");}

相關焦點

  • 家譜有何新價值?重拾「家史」背後的溫情與敬意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一卷卷泛黃的家譜究竟能讓我們從哪些維度了解家族過往?在重新重視家教、家風的今天,家譜有何新價值?蔚為大觀的家譜舊藏當為現場到會的專家講起這批入藏家譜的來由時,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所長尹小林還清晰地記得家譜由湘入京的時間:「那是2017年12月底,我們將光嶽樓藏書裝了近千箱,用大型貨車從長沙運抵北京,對我來說,這些都是一等的寶物。」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普及,家譜還有必要修嗎?
    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達,網際網路家譜也變得慢慢的普及。可即便如此,很多90後、00後的人還是不懂,為什麼我們要修譜?修譜的意義是什麼?
  • 讀家譜 樹家風 河南省圖書館徵集家譜方志
    圖/王偉賓  國有史、郡有志、家有譜。過去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本特殊的「書」——家譜,清晰地記錄了「你從哪裡來」以及祖上歷經的變遷。為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姓氏文化,4月10日記者了解到,省圖書館推出「讀家譜,樹家風」活動並徵集家譜方志以來,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短短一個多月就收到了100多部家譜。
  • 名門修譜:現在讀家譜,網譜好?還是紙譜好?
    但是在網際網路家譜盛行的今天,很多人卻說數位化家譜流失掉了傳統家譜的靈蘊。對於家譜而言,它只是一種傳承的載體。想要讀家譜,到底是網譜好?還是紙譜好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傳統紙譜我看過一些家譜古籍,裡面除了人物關係的表述還有一些論述和生平過往的簡要概述
  • 修譜「網際網路」化,傳統家譜何去何從?
    在現今這個網際網路家譜的天下,傳統的紙質家譜又該何去何從呢?傳統家譜作為一個家族歷史發展的「見證者」。說它能夠清楚地記錄一個家族在每一個時代的發展經過,這一點都不算過分。可是傳統家譜就一定是對的嗎?經過一些考證不難發現,有一些老舊家譜的內容,雖然可信度比較大,但還是存在一些瑕疵的。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家譜告訴你
    教授說:「下課,回家把這些問清楚,問不清,就不要來聽我的課了。不知自己世系的人,算不得人,頂多是個野人。還學什麼哲學!」「我是誰?我來自哪裡?」這是值得我們所有年輕人深思的問題。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 家譜網:傳統家譜與現代網絡結合 古老家譜文化煥發新活力
    -- 網絡書寫新時尚 記錄你的「根、源」 北京2009年7月30日電 /美通社亞洲/ -- 日前,上海圖書館出版了長達9年編纂備受海內外關注的《中國家譜總目》,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了一份完整「路線圖」,並再一次引發了公眾對家譜文化的關注。
  • 「尋訪好家譜 傳承好家風」 福山區好家譜名單出爐
    中華民族歷來有纂修家譜的優良傳統。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一個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為弘揚中華家譜傳統文化,給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提供鑑賞交流機會,煙臺市民文化節組委會於8月上旬啟動煙臺市首屆好家譜評選活動。
  • 永登縣上川鎮枝陽史氏家譜合集序言
    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作品選登連載永登縣上川鎮枝陽史氏家譜合集序言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網際網路展播系列活動由永登縣苦水紅玫瑰文化旅遊創意中心策劃創意努力打造永登民間家譜文化的新地標!!!蘭州玫瑰天涯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全權代理推廣宣傳、搜集整理。
  • 慈谿民間力量搶救2萬餘冊散落家譜 尺素藏家譜 客從故鄉來
    民間學者勵雙傑收藏的大量家譜。      浙江在線11月25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陳醉 鄒洪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勵雙傑試圖給這個困擾世人的永恆哲學問題以中國式的解答,他的腳本便是中國傳統的血脈圖譜——家譜。  國有史,家有譜。「國」和「家」是中國傳統最為重要的兩個社會結構,到清代,著名史學家、思想家章學誠還把「家譜」與「國史」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 中堡塘土灣童氏家譜序
    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作品選登連載中堡塘土灣童氏家譜序蓋聞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國有史而世系賴以不紊,家有譜而宗派藉以嘗明。粵稽我開創先祖,兢兢業業,蒙天府而大昌,一家綿綿延延,錫鴻澤而息垂九世。如我後裔童希鰲、彩、寶、宗、泮等,愧無繼逑之才,欣沾耕讀之澤,因念我開家高祖,沐浴湖廣,炎漢內閣太史童仲公之裔也,而浪跡秦關,自有由也。貿易遊宦,年沿不得其詳矣。
  • 家譜,原諒我把你想簡單了!
    這一問,可把爸爸給問住了,別說是隔著八輩的爺爺,就是隔著四輩的爺爺也叫不出名字來啊! 為了不讓兒子失望,爸爸滿口答應,一定要找老家的親戚問清楚。於是,他打電話委託一位長輩幫忙,經過查找以前的家譜,終於查到了要查的老祖宗的名字。
  • 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隆重開幕
    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隆重開幕由蘭州玫瑰天涯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全權代理舉行「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活動,特此向永登縣和周邊縣區的父老鄉親發起邀約,徵集民間優質家譜參與在網際網路上曬家譜活動。  徵集主題:在網際網路上,曬一曬您家的家譜!
  • 邯鄲成安常氏家史及字輩排行「見家譜記載」
    舊社會多沒有文化,大部分家族的家族家譜沒有傳承下來。我們常氏家族的家譜,現在整理不可能很詳細,難免出現差錯。尋根祭祖,只能從南郞堡老祖先開始往下記錄。我們常氏家族祖籍北郎堡村,據上輩老人說,因為北郞堡大地主黃家霸氣,欺壓常氏家族,並在常家祖墳後挖了個大騾的坑,斷了常家的風水,我們常家人忠厚老實,受黃家的氣,種地種的是虛畝數,交皇糧國稅,卻是按虛畝數上交,在北郞堡村住不下去了……據《常氏家譜》記載,當時弟兄三人在乾隆年間一起遷出北郞堡,常維遷至中郎堡、常奎元遷至東馬頭堤
  • 永登野狐城《張氏家譜》
    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作品選登連載永登野狐城《張氏家譜》從來國有史,而家有譜,二者何所以記前人品節行誼,述之不忘也。翁生子三:長曰正才,天性樸質,悃幅無華;仲曰正統,秉質渾噩,畛域不分;叔曰正位,智流仁靜,磊磊有大雅風,爾時堂叔敬德翁此支傳乏嗣,更苦家寒同宗此,皆無以為繼,而位翁慨然承續,悉泯忮求。詩曰張仲孝友而位,翁殆其選歟,及過繼後,白手再造,家道隆興,或以支分此派必別,況人丁繁衍,費用尤多,翁有分爨之意,此居半而位翁勤懇,無論荒豐統子侄而耕之讀之。猶敦敘於一堂。嗚呼!
  • 錢茂偉:當代中國家譜理論研究進入主流學術界
    1984年隨浙江大學倉修良教授讀碩士,治中國古代史學史;1997年隨華東師範大學盛邦和教授讀博士,從事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2000年進復旦大學做博士後期間,追隨姜義華、張廣智、樊樹志諸名師,關注中國國家理論研究。倉師的治學內容特點是國史、方志、家譜三者綜研,是一種典型的「大史學」關懷。以前出版《中國古代史學史》《方志學通論》,剛出版了《譜牒學通論》,完整地體現了他三史共治風格。
  • 家譜文化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持續傳承,子孫網打造家譜領域百科全書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體系中,家譜一直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夠記錄家族來源、遷徙的軌跡,同時也將家族繁衍生息、婚姻以及家約族規等信息包含在內,堪稱家族的生命史。然而,很多家族的族譜支離分散,後人難以對家譜信息進行查看或修改,此外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如何創建新的家譜也困擾著現代人士。
  • 【學家譜品家訓】遂寧黃氏家譜:孝悌傳家 修家譜成為家規
    「敦孝弟,睦宗族,和鄉鄰,明禮讓,務本業,端人品,隆師道,時祭掃,戒爭訟,莫為非,敬尊長,守法紀,崇譜系」翻開《黃氏家譜》的家訓篇章,曾威名赫赫的先祖並沒有教育子孫執戈從戎,而是強調「和」與「孝」字,希望子孫能和宗親、睦鄉鄰,並將修家譜列為其家規之一。
  • 永登清水晁氏新修家譜序
    永登首屆百家姓民間家譜文化交流展播網際網路家譜曬譜節作品選登連載永登清水晁氏新修家譜序據清光緒五年(1879)〈晁氏家譜序略〉和一九五七年重修所增內容載:唯知晁氏最早居於今永登縣七山鄉至同治年間,因遭兵荒之災,家藏舊譜化為灰燼,先祖昭穆湮沒不彰。時大、二、三房之丁十數人東奔西逃於亂馬軍中立命。後先祖明儒翁率室及子女五人,逃至縣城,幸脫難得生。時維漢翁剛十三歲,為生存,遂入晉商開的三成合商號為徒。不久,明儒翁辭世,生活日益維艱,其室胡氏攜幼子棲居於今大同高岑驛。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受盡困苦。
  • 名門修譜:為什麼國人如今依舊堅持修家譜?
    家譜新修人們說到姓氏,會很容易想到家族家譜,歷來就是我國姓氏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向來重視對自己過去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編撰有各種各樣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國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家譜。由於家譜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記錄著其發源、生息、繁衍的過程,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極為重視修撰譜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