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家譜品家訓】遂寧黃氏家譜:孝悌傳家 修家譜成為家規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源之深者流必長,葉之茂者光必華」一部家譜記載著家族的血脈傳承,也記載著家族的獨特文化,祖先們留下的訓誡,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成為了家族共同的印記,形成獨特家風。近年來,在遂寧市檔案館的號召下,不少市民紛紛獻出家中家譜交與市檔案館永久保存,蓬溪《黃氏家譜》便是其中一本。據家譜記載,黃氏祖上本是武將世家,曾官至兵部尚書,於元末明初時遷入遂寧。

  「敦孝弟,睦宗族,和鄉鄰,明禮讓,務本業,端人品,隆師道,時祭掃,戒爭訟,莫為非,敬尊長,守法紀,崇譜系」翻開《黃氏家譜》的家訓篇章,曾威名赫赫的先祖並沒有教育子孫執戈從戎,而是強調「和」與「孝」字,希望子孫能和宗親、睦鄉鄰,並將修家譜列為其家規之一。

  家訓的繼承:以孝治家 睦宗族

  在《二十四孝故事》裡,有兩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是黃香扇枕溫衾,二是黃庭堅滌親溺器,受先祖的影響,「孝」文化已經融入了每個黃氏子孫的血脈,即使遠遷巴蜀,幾百年未與宗族聯繫,可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和睦宗親的家風家訓依然延續著。

  據家譜記載,黃氏曾居於湖北江夏,元末明初時,因族中之人犯事,被元王朝下令徵剿,族人被株殺者甚眾,家族避難各逃,其先祖黃大震與胞弟黃大霖,帶領妻兒避難入川,為避株連之禍,家族曾一度改姓王氏。劫後餘生的經歷,讓黃氏子孫對家族文化看得分外珍貴,「敦孝弟,睦宗族,敬尊長」的江夏之風,幾乎是每家人家譜上的共同詞彙,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也逐漸演變成一條家規,成為每個黃氏子孫一生中必須參與的一件事。

  今年40歲的黃小東是震公入川後第二十四代後人,在他的記憶裡,父親從小就教育他要對人謙卑有禮,遇見同族的長輩必須要禮貌問好,不能大聲和長輩說話,每年族裡組織去家廟上香,全家大小都必須沐浴淨衣,徒步上山。在家中,作為晚輩的他每日需到父母房裡請安,外出和歸來時,必須告知家長,不可以比長輩先動筷子……諸如此類的規矩父親容不得他出一絲差錯,每每犯錯便會被嚴肅處理,如今這些老規矩他又傳給了女兒。

  家訓的發展:和睦鄉鄰 謙恭待人

  據家譜記載,在先祖黃大震與黃大霖避難入川時,其祖父是元朝的兵部尚書,這樣的家庭自然是顯貴的,但一朝突變,不得不避走他鄉,還要時時擔憂被元朝廷抓獲,其心裡落差不可謂不大。但所幸當時正趕上「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五湖四海的人齊聚天府,同是天涯淪落人,衝淡了背井離鄉的愁苦,也形成了和睦鄰裡的家風。

  初來乍到,雖想以和為貴,但偏偏那時的黃氏子孫普遍長得高大魁梧,據家譜記載,其先祖王大震身高八尺二寸(相當於現在的一米九),可見黃氏男兒的優良基因。這樣的身高在那個年代的遂寧絕對是罕見的大高個,擔心少不更事的子孫仗著個子高大,身材魁梧,欺負鄰居家的小孩,黃氏還專門定了一條族禁,「禁凌暴」,即不能恃強凌弱。

  經過幾十代人的融合,如今黃氏子孫和鄰裡的身高差不再那麼明顯,但和睦鄉鄰,與人為善的家風卻在一代一代的延續著。其位於西充盤龍山的家廟,就曾空出兩側廂房供當地孩子念書、求學之用。黃氏子孫人才輩出,族中不乏富甲一方或身居要職者,無論為官為商,黃氏子孫總是待人親和,盡己所能的幫助鄉鄰。

  運用「網際網路+」平臺 弘揚「家」文化

  在「網際網路+」盛行的年代,利用網絡技術促進宗族感情,傳承家族文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幾年前,在年輕一輩的建議下,族裡建起了宗親網,並納入全國的黃氏宗親網。宗親網有遍及海內外上百餘個分站,設有宗親新聞、世系源流、家譜編制、宗族活動等板塊。

  歲月無聲筆墨留痕,家譜記載的不僅僅是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更積澱了凝聚子孫砥礪前行的精神內核,家譜需要被重視,這種重視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用創新的方式,展示古老的魅力。黃小東告訴記者,族中正在準備籌建網絡家譜館的,鼓勵全國各地及海內外的宗親,將家譜上傳,讓家譜走出一家之圍。

  此外,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黃氏子孫讓互幫互助的家族精神閃耀著更加動人的光輝。「每年都有大量的族人向宗親會捐款,這些資金一是用來修譜,留住家族的「根」,二是作為愛心基金,用於幫助族裡一些困難的親族求學、看病。」近些年,隨著尋根文化的興起,族裡又出現了一批「尋親義工」,大家自發在網上註冊信息,幫助族人尋找失散的親友。

  在最新編修的黃氏家譜上,除了傳統的13條家訓,還選入了現在族人創作的《尊祖詩》《勸嫖》、《勸賭》、《勸氣》勸解子孫的詩詞,以及根據家訓內容改變的歌曲。在黃氏一族,家風的傳承從來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他們善於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讓家族文化源遠流長。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固民間流傳,30年不修譜,視為不孝;60年不修譜,視為大不孝,重視家譜既留住了家族的「根」,也是一種孝行。遂寧蓬溪黃氏一族,600餘年堅持修家譜,並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創新家譜傳承方式,讓古老的家族精神永不過時,是家族「孝」文化的集中體現,為承襲家訓、延續家風的提出了新的思維方式。(文中資料由遂寧市檔案局提供遂寧文明網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學家譜品家訓】遂寧黃氏家譜:睦宗族 和鄉鄰
    近年來,在遂寧市檔案館的號召下,不少市民紛紛獻出家中家譜交與市檔案館永久保存,蓬溪《黃氏家譜》便是其中一本。據家譜記載,黃氏祖上本是武將世家,曾官至兵部尚書,於元末明初時遷入遂寧。   「敦孝弟,睦宗族,和鄉鄰,明禮讓,務本業,端人品,隆師道,時祭掃,戒爭訟,莫為非,敬尊長,守法紀,崇譜系。」
  • 現代人修家譜的重要性
    有的人會希望讓下一代人去完成修家譜,自己就算了。其實,不能讓希望一代代的流傳,家譜文化更不能在你這一代而斷流。某著名大伽只知道其太爺爺出生在哪裡,往上祖輩的信息情況已不清楚。當自己有能力,有時間,想尋根問祖,卻無從下手。朱重八的祖輩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同時,老朱家任何人估計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老朱家後人會坐江山。
  • 黃氏家譜大全
    ……2、東石一支黃氏家譜字派……昭、穆、為,文、章、華、國,詩、禮、傳、家,慎、行、修、身,忠、信、為、主,承、先、啟、後,孝、友、當、遵。……4、明初黃子澄後裔入川輩字……玉、長、儒、澤、世,多、學、宗、有、光,道、崇、尚、守、政,興、民、可、安、良,家、廣、仁、必、重,廷、治、姚、應、祥,維、先、常、雲、顯。……5、江西吉安到貴州修文再到四川自貢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卒、仕、登、天,榮、華、富、貴,世、錫、昌、明,一、經、大、沛,道、學、相、傳,煥、文、慶、蔚,首、先、書、培,君、將、永、惠。
  • 老家譜留住家族的根新家譜有了家風家訓的魂
    □記者張叢博文圖    核心提示|在今天還有必要修家譜嗎?新家譜和過去相比有哪些新特點?2月23日,大河報以《修譜熱中原願有歲月可回首》為題,報導了洛陽一家族在家譜中斷83年後的今年春節重續家譜的事情,報導被廣泛轉載,家譜一時成為網絡熱議話題。
  • 妙音家譜續修:如何編寫家譜序文
    家譜序文是家譜構成的一個重要元素,下面具體講述編寫序文的基本要素。一、標題:以家譜支派的名稱命名譜序的標題。二、正文:1.寫明本次家譜續修的緣起。3.本族人 家規、家訓。字輩排列。祭譜禮儀。以及本次續修家譜新增人數及其他內容變動情況說明,如增加字輩等。4.現在續修家譜,女子也要編入家譜,在家族名冊裡有詳細記載,要加以說明。在古代女子是不編入家譜的。5.如果家譜格式如有新的格式,要列舉範例,以便族人能夠看懂家譜,如世系圖等。
  • 家譜尋根·講述丨文天祥長沙後人:「清白傳家,正氣傳家」
    家譜尋根·講述丨文天祥長沙後人:「清白傳家,正氣傳家」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吳名慧 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盡顯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民族英雄氣節。2月24日,正月初九的下午,記者來到長沙望城區白箬鋪鎮楊林衝,見到文天祥留存長沙的血脈——楊林文氏的族人,聽他們講述「清白傳家,正氣傳家」的家風故事。
  • 誦讀名人家訓,涵養優秀家風 ——《思綏草堂藏稀見名人家譜家訓百...
    王鶴鳴《中國家譜通論》收錄了「家法」這一條,云:「家法,在家譜中又稱家訓、族規、家約、家戒、家規、族約、祠規、家典、家範、條規、家議、祠約等,種類很多,是家族自己制訂的約束、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規。」而這些稱呼,相互之間又略有不同。如民國三十六年(1947)《瀏陽花園傅氏族譜》中,就分別收錄了家訓、家規、家箴等。民國三十二年(1943)《安定胡氏家譜》分別收錄了家訓、家規、善論等。
  • 劉禹錫後裔聚南京:續修家譜80卷 制秉禮守義家規
    劉禹錫後裔聚南京:續修家譜80卷 制秉禮守義家規 近日,劉禹錫500多名後裔相聚高淳陽江鎮小花村劉氏宗祠,祭奠他們共同的祖先劉禹錫,並將新續修的家譜頒給各支宗親。  此次續修家譜最大亮點在於:將女子姓名編入宗譜、修定10條家規。新續修的家譜打破了女子不入譜的規定,將女子姓名名正言順地編入宗譜。同時還將劉氏家族在抗日戰爭等時期湧現出的人物事跡編寫進家譜,內容更豐富、信息更全面。
  • 高淳楊姓後裔頒家譜傳家訓
    2019年2月16日,南京市高淳區椏溪街道新牆社區花牆門村楊氏宗祠內格熱鬧,伴隨著鞭炮聲和鑼鼓聲,在宗祠的戲樓上,楊姓後裔正在隆重舉辦頒發家譜活動。 據了解,花牆門村是一個300多戶村民的古村落,村裡楊姓村民悠悠傳承。今年74歲的楊永生老人顯得格外忙碌,作為楊氏家譜主編的他,今天這樣隆重的活動很開心。
  • 搜姓氏尋找對應家訓家規,「上海傳承家譜家訓服務平臺」開通
    當天上午,由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圖書館合作建設的「上海傳承家譜家訓服務平臺(移動端)」正式開通上線,相關的郵政紀念封首發式也同時舉行。集體結婚頒證儀式現場 本文圖片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欒曉娜 圖《民法典》實施首日郵政紀念封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民政局獲悉,「上海傳承家譜家訓服務平臺」集家譜家訓查詢、婚姻登記留念電子賀卡、家庭歷史文化知識傳播等功能於一體,旨在滿足市民對家庭淵源了解的個性化需求。
  • 今天還有必要修家譜嗎?民俗學者認為儀式性強於應用性
    2月23日,大河報以《修譜熱中原願有歲月可回首》為題,報導了洛陽一家族在家譜中斷83年後的今年春節重續家譜的事情,報導被廣泛轉載,家譜一時成為網絡熱議話題。連日來,大河報記者在河南省圖書館、中華家譜館採訪發現,新修的家譜內容時代性更強,家風也呈現出貼近當下的新風尚。
  • 家譜體例
    家譜體例2008-05-29 16:19     來源:百姓家譜     編輯:賀晨曦  明代中後期是中國家譜體例演變與內容更新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體例的變化與內容豐富是此前譜牒所少有的。嘉靖三十七年黃侍、黃仁德纂《左田黃氏孟宗譜》內容包括序、圖、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慶六年許可復、許鳳翔纂《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吸收並總結了嘉靖以前家譜的有關內容,且有所擴展。該譜涉及歷代譜序、目錄、世系圖、考、先世文翰、序、說、傳、記、壽敘、賦、詩、歌、詞、輓詩、行狀、贊、祭文、譜說、後騙子、領譜字號等諸項內容。   萬曆以後,字譜內容較前更為豐富。
  • 中國家譜:周代有史官修譜制度 「歐蘇體例」最有名
    春節之際,遊子返鄉過年,總是不忘看家譜、學家訓、上祖墳、拜祖宗。尋根問祖,漸成時尚。但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家譜的命運,卻是跌宕起伏,家譜收藏也隨之冷冷熱熱。解放後,中國家譜開始受到冷遇。特別在破「四舊」時期,慘遭浩劫。
  • 華人家譜|完美極致的家譜修繕選擇
    亂世藏黃金,盛世修家譜,傳承優良家風,延續家族輝煌,學先人美德與精神,拓啟激勵後人。促進中華譜牒文化發展,傳承中華文明好家風!家譜,是以特殊的形式記載家族家訓、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其價值和意義十分重要,若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好家風無以繼承。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
  • 什麼是家譜嗎?中國人為什麼要修家譜?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譜,而這個家譜每一年都要修,叫修家譜。比如說這一年之中,有哪些人過世了,哪些人出生了,每一年都要整理一次。而一個人一生的行跡,也就是他對國家、民族、人民的貢獻,也都以簡要的方式記載在家譜之中。所以有了家譜之後,就讓我們知道自己的遠祖是從哪裡來的,是什麼原因到這個地方來定居的,一共傳了多少代,歷代祖先對這個地方、這個國家有什麼貢獻、有什麼德行。
  • 嶽存孝:淺談家譜的古今
    不斷發展,日益成熟的譜牒學,這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對我們今天弘揚民族文化、情系祖國、熱愛祖國,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會學、人口學、民族學、婚姻學、歷史學等學科都將起到很大的作用。二、家譜的意義及價值國著史、縣修志、家續譜,自古成規。國史、方志、族譜構成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史學大廈。
  • 家風、家譜、家訓
    家風蘊含於家訓、家規、家書乃至日常家庭生活之中,具有傳承性、時代性和多樣性等特徵。家譜文化的衰落是當前必須儘快彌補起來的一個重大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缺失。沒有家譜的傳承,又如何談得上家訓呢?而一個家族沒有家訓,就如同一個國家沒有國法一樣。
  • 陸遊後人續寫新時代家訓《陸氏家譜》
    這就是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放翁家訓》。800多年後的今天,陸遊的後人根據當年的《放翁家訓》續寫新家訓。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85歲高齡的陸遊躺在病榻上,給兒子留下這首《示兒》,他一生撰寫了近200首有關教育子女的詩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
  • 盛世修家譜
    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也可以稱為老百姓的「小史記」。它不僅關乎血脈,更關乎記憶、文化、傳統等生生不息的傳承。一部好的家譜就是一部傳承弘揚家族文化的優秀文獻。有很多東西在學校裡、社會上是學不到的,卻能在家譜中受到教育。因為不少家譜在家訓族規中都規範了後人如何立志?如何敬業?如何治學?如何治家?如何做人?
  • 現代小家庭有必要修家譜嗎?
    古人云:有家譜的家庭屬於耕讀靠譜之家;有收藏家譜的屬於名門望族之家;有家譜、有家規的家庭,屬於書香門第之家;有家譜、有家規、有家訓的家庭,屬於豪門貴族之家;有家譜、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的家庭,屬於帝王將相之家。很多人在問,現今社會,到底要不要修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