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之深者流必長,葉之茂者光必華」一部家譜記載著家族的血脈傳承,也記載著家族的獨特文化,祖先們留下的訓誡,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成為了家族共同的印記,形成獨特家風。近年來,在遂寧市檔案館的號召下,不少市民紛紛獻出家中家譜交與市檔案館永久保存,蓬溪《黃氏家譜》便是其中一本。據家譜記載,黃氏祖上本是武將世家,曾官至兵部尚書,於元末明初時遷入遂寧。
「敦孝弟,睦宗族,和鄉鄰,明禮讓,務本業,端人品,隆師道,時祭掃,戒爭訟,莫為非,敬尊長,守法紀,崇譜系」翻開《黃氏家譜》的家訓篇章,曾威名赫赫的先祖並沒有教育子孫執戈從戎,而是強調「和」與「孝」字,希望子孫能和宗親、睦鄉鄰,並將修家譜列為其家規之一。
家訓的繼承:以孝治家 睦宗族
在《二十四孝故事》裡,有兩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是黃香扇枕溫衾,二是黃庭堅滌親溺器,受先祖的影響,「孝」文化已經融入了每個黃氏子孫的血脈,即使遠遷巴蜀,幾百年未與宗族聯繫,可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和睦宗親的家風家訓依然延續著。
據家譜記載,黃氏曾居於湖北江夏,元末明初時,因族中之人犯事,被元王朝下令徵剿,族人被株殺者甚眾,家族避難各逃,其先祖黃大震與胞弟黃大霖,帶領妻兒避難入川,為避株連之禍,家族曾一度改姓王氏。劫後餘生的經歷,讓黃氏子孫對家族文化看得分外珍貴,「敦孝弟,睦宗族,敬尊長」的江夏之風,幾乎是每家人家譜上的共同詞彙,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也逐漸演變成一條家規,成為每個黃氏子孫一生中必須參與的一件事。
今年40歲的黃小東是震公入川後第二十四代後人,在他的記憶裡,父親從小就教育他要對人謙卑有禮,遇見同族的長輩必須要禮貌問好,不能大聲和長輩說話,每年族裡組織去家廟上香,全家大小都必須沐浴淨衣,徒步上山。在家中,作為晚輩的他每日需到父母房裡請安,外出和歸來時,必須告知家長,不可以比長輩先動筷子……諸如此類的規矩父親容不得他出一絲差錯,每每犯錯便會被嚴肅處理,如今這些老規矩他又傳給了女兒。
家訓的發展:和睦鄉鄰 謙恭待人
據家譜記載,在先祖黃大震與黃大霖避難入川時,其祖父是元朝的兵部尚書,這樣的家庭自然是顯貴的,但一朝突變,不得不避走他鄉,還要時時擔憂被元朝廷抓獲,其心裡落差不可謂不大。但所幸當時正趕上「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五湖四海的人齊聚天府,同是天涯淪落人,衝淡了背井離鄉的愁苦,也形成了和睦鄰裡的家風。
初來乍到,雖想以和為貴,但偏偏那時的黃氏子孫普遍長得高大魁梧,據家譜記載,其先祖王大震身高八尺二寸(相當於現在的一米九),可見黃氏男兒的優良基因。這樣的身高在那個年代的遂寧絕對是罕見的大高個,擔心少不更事的子孫仗著個子高大,身材魁梧,欺負鄰居家的小孩,黃氏還專門定了一條族禁,「禁凌暴」,即不能恃強凌弱。
經過幾十代人的融合,如今黃氏子孫和鄰裡的身高差不再那麼明顯,但和睦鄉鄰,與人為善的家風卻在一代一代的延續著。其位於西充盤龍山的家廟,就曾空出兩側廂房供當地孩子念書、求學之用。黃氏子孫人才輩出,族中不乏富甲一方或身居要職者,無論為官為商,黃氏子孫總是待人親和,盡己所能的幫助鄉鄰。
運用「網際網路+」平臺 弘揚「家」文化
在「網際網路+」盛行的年代,利用網絡技術促進宗族感情,傳承家族文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幾年前,在年輕一輩的建議下,族裡建起了宗親網,並納入全國的黃氏宗親網。宗親網有遍及海內外上百餘個分站,設有宗親新聞、世系源流、家譜編制、宗族活動等板塊。
歲月無聲筆墨留痕,家譜記載的不僅僅是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更積澱了凝聚子孫砥礪前行的精神內核,家譜需要被重視,這種重視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用創新的方式,展示古老的魅力。黃小東告訴記者,族中正在準備籌建網絡家譜館的,鼓勵全國各地及海內外的宗親,將家譜上傳,讓家譜走出一家之圍。
此外,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黃氏子孫讓互幫互助的家族精神閃耀著更加動人的光輝。「每年都有大量的族人向宗親會捐款,這些資金一是用來修譜,留住家族的「根」,二是作為愛心基金,用於幫助族裡一些困難的親族求學、看病。」近些年,隨著尋根文化的興起,族裡又出現了一批「尋親義工」,大家自發在網上註冊信息,幫助族人尋找失散的親友。
在最新編修的黃氏家譜上,除了傳統的13條家訓,還選入了現在族人創作的《尊祖詩》《勸嫖》、《勸賭》、《勸氣》勸解子孫的詩詞,以及根據家訓內容改變的歌曲。在黃氏一族,家風的傳承從來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他們善於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讓家族文化源遠流長。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固民間流傳,30年不修譜,視為不孝;60年不修譜,視為大不孝,重視家譜既留住了家族的「根」,也是一種孝行。遂寧蓬溪黃氏一族,600餘年堅持修家譜,並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創新家譜傳承方式,讓古老的家族精神永不過時,是家族「孝」文化的集中體現,為承襲家訓、延續家風的提出了新的思維方式。(文中資料由遂寧市檔案局提供遂寧文明網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