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佛門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

2020-12-04 夢與心與事

整個下午都坐在大廳裡,看著門外的天空象籮面一樣勻而細密地飄雨,久違了這種清清爽爽涼涼淡淡的感覺。此時的淡是一種意境,人淡如茶,是過濾了喧囂、紛擾、名利、愛恨後的寧靜,是心靜如水的淡然,就這樣悠悠的感受一份屬於自己的情懷,心如雨後的原野一樣寬廣純淨、溫潤清爽。聽著一雙兒女天真爛漫的歡歌笑語,溫馨瀰漫心底!捧一杯清茶,看茶葉在杯中競相浮起又翩翩沉落,沉浮間感悟人生的真諦,人生如茶,清香伴著苦澀,如紅塵煙起煙滅,如世事雲捲雲舒,人生如此紛繁複雜又如此淡泊簡單!含一口綠茶,咀嚼茶葉的苦味,品味茶的精髓,茶如人生,會苦一陣香一陣,剩下的就是清淡平凡,品平淡的清茶,過平凡的人生。

一杯茶,佛門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茶說:我就是一杯水,給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麼,什麼就是什麼。茶中有水水中有茶,互相浸透濃濃淡淡難分離,苦也不會苦一輩子,即使是杯苦丁茶,會品的人也能品出芳香品出甜美。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人走茶涼乃自然規律,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討論孰對孰錯!茶涼了,就別再續了,再續,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人走了,就別再留了,再留下,也不是原來的感覺了;情沒了,就別回味了,再回味,也不是原來的心情了。慢慢的都會遠,漸漸的都會淡,擁有時,好好珍惜,離開了,默默祝福。人生的旅途,沒有人是應該要陪你走到最後的。如果你給不了對方想要的就給他離去的自由。

曾國藩說過,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品格不會壞到哪去;一個品格好的人,一生的運氣不會差到哪去。提升品格,減少墮落的時間,多留讀書的時間,現在讀書的厚度決定今後遠行的長度!忙累了容易迷失,不如停下了來,讀一本愛書,品一杯愛茶,靜心給自己一個靈魂修煉的時光。何必糾結於那些遙不可及的夢想中,渾渾噩噩,荒廢了眼前的這杯熱茶,沒有摘到圓月也沒喝成熱茶,豈不哀哉?!等我老了,就想住在一個僻靜的小鎮上。清靜向陽緊湊的平房,房前栽花屋後種菜。自己動手蒸饅頭、醃鹹菜、養些家禽一條大狗。每天騎自行車、散步。幾乎不用手機很少有時間上網,每天適當勞動適當讀書充充實實,靈感來了再寫寫文章,低調從容遠離是非紛擾,遠離虛假冷漠。所謂的天荒地老就是這樣了。一茶、一飯、一粥、一菜、一書、一文章、與一人相守,偶爾含飴弄孫,盡享天倫。呵呵……坐擁一方天地,獨享一處安然……日復一日悠哉悠哉!沏的是茶,嘗的卻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卻是艱辛;看的是書,讀的卻是世界;寫的是文字,道的卻是心酸。

杯空香氣來,心空福祿至。再香的茶,不能隔夜,隔夜則壞;再美的回憶,不要經年,經年必累。時時清洗茶杯,杯有清氣,入茗必香;每天清空心事,心有餘閒,幸福自來。捨不得清洗昨夜的香茗,必然喝壞今天的腸胃;放不下既往的人事,難免有損當下的幸福。空杯心態,讓往事安眠,讓當下幸福。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得與失,成和敗,聚或散,安然地接受一切自己不想接受的,再慢慢的把他看淡。淡然,是人生的一種成長高度。天空依然在飄著飛揚輕盈的雨絲,這是要蕩滌我靈魂深處的塵埃,好以一顆平常心淡然看待所有,該來的自然會來該去的又如何能夠挽留?天空的雲朵能留得住雨絲嗎?泥濘的地面也不曾歡迎執著而來的雨絲,可是這一切都發生了!自然,自然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順其自然吧。

生命的過程,總是美麗而脆弱,常常交錯著酸、甜、苦、辣的人生風雨,生命之歌便在一種自信堅毅,執著地前行中亮麗成生命的一道燦爛絢麗的風景。我們總面臨太多的困惑,生命因此而暗淡了許多,我們常常會在不經意間失去很多,失去純真,失去快樂,失去成功,甚至失去進取的信心,那顆年輕的心,總容易失落在失敗的痛苦中。生命,為何難以讀懂,歲月如詩,花季似夢,夢醒時花已凋零。我們有誰真正去珍惜過生命的每一天呢?於是在時光的流逝中,面對生命的暗淡,我們只是一味地嘆息和感傷。我們茫然無助地生活著。太多的挫折已讓我們失去自我。記得一位哲人說過:「失去自己是最大的不幸。」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失去過自己,師長的不信任,朋友間的誤會,考試的失敗,人生的挫折,都曾讓我們迷失,生命這時便會變得暗淡無色。但是,這卻是我們自己設置的一種心情。

人生的路坎坷而不平,總是充滿著荊棘與挑戰。追求人生的路,便在成功與挫折中歷練。人生的路曲折在歲月的魔方裡,不管你是否成功與失敗,不管你付出多少汗水,只要堅強、努力,人生的路便會更廣、更寬。今天的淚珠,不代表著人生的失敗,也許會成為一個美好的故事的序幕,只要心中有路,心中有夢想,人生其實更加精彩。年輕的朋友,別嘆息自己面前的路那麼荊棘和坎坷,別指責上天對自己的不公,有時想想,這其實是上天在考驗我們的信念,考驗我們的堅強意志。如果我們這點都經不住考驗的話,我們人生的路就那麼荊棘、那麼坎坷。只要我們心裡有美好的理想,一個不滅的憧憬,那麼我們就應向著面前的荊棘和坎坷狠命地踩過去。也許每踩一步,會留下一個個帶血的腳印,但都在向著我們心中理想的目標接近,這都是我們奮鬥閃光的足跡,都是我們通往成功道路上的裡程碑。每一個帶血的腳印也都是對你的一次鍛鍊出一雙鐵腳板,磨礪出一身頑強的毅力,還有什麼荊棘踩不倒,還有什麼坎坷踏不平?還有什麼險阻通不過?還有什麼高峰攀不上。

年輕的朋友,我們的人生不能像一座鐘,總是循規蹈矩,而開創不了新天地;人生應該像山泉,湧溢出來匯成小溪、奔向江河,去響應大海的呼喚。人生的路在歲月的魔方裡曲折成一條長長的風景線,有春,有夏,有秋,有冬。在春的豔陽裡浪漫的希望固然優美,但在冬的風景裡無畏跋涉不倦探索,難道不更壯麗?只要把握自己,永不停步,那麼,歷盡冬的嚴寒,前面會有春的萌發、夏的蓬勃、秋的碩果纍纍。年輕的朋友,人生的路,美就在百折不撓的追求中。讓我們吟唱生命之歌,讓青春的霞光伴著我們踏上追求的旅程,腳下踩著美麗的詩行,勇敢大膽地邁開向進的腳步,走出人生的精彩,人生的輝煌。

相關焦點

  • 茶與香的對話:盞茶知趣,聞香識人
    一爐香,佛門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一杯茶,尋常客只為解渴,懂得的人嘗的卻是世間滋味。若榆喜香愛茶,喜歡這樣的一種生活:盞茶知趣,聞香識人;參禪明理,禮佛修心。香說:我就是一縷煙,幻化無形,給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麼,什麼就是你。茶說:我就是一汪水,在杯,在天,僅在你的一念之間。
  • 人生如茶 茶如人生
    人生,不過一杯茶 悟人生哲理如同 美食作家 蔡瀾先生書中提到 , 喝茶的精神 ? 答案很清楚, 舒服就是。茶應該是輕輕鬆鬆之下請客或自用的。你習慣了怎麼泡,就怎麼泡 ,怎么喝, 就怎么喝。人一走,茶就涼,是自然規律 , 人沒走,茶就涼,是世態炎涼。一杯茶,佛門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說:我就是一杯水,給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麼,什麼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 禪宗使佛與茶相互結合,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
    禪宗使佛與茶相互結合,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中華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創造積累,己成為一個多民族、多社會結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它蘊涵著佛家的禪機、道家的清寂、儒家的理念。佛茶最初雖然是為了養生、清思,但禪宗使佛學精華與茶文化相互結合,佛理與茶理真正貫通,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茶禪一味」,明心見性,創造了飲茶意境。最早以茶自娛的道家,雖然是從藥理出發認識茶的作用,但飲茶後的神清氣爽與道家修煉的主張內省相通後,道家從飲茶中得到自身與天地宇宙合為一氣的真切感受,悟出飲茶是為了「探虛玄而參造化,清神身而出塵表」。
  • 一塌壺荼軼史第三回——百家爭鳴,儒家一杯酸了千年的茶
    認為不相往來就不會有戰爭,這就像喝著枯樹葉泡的水的人根本不知道還有社會主義這杯茶。道家還是有成就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應該是最早提出的細胞分裂的規律的。儒家是最早提出「有愛有禮貌」的,這比耶穌的神愛世人早了五百多年,不知道耶穌是自己啟發還是受了孔子的啟發,因為孔子在教育上也是成績斐然。
  • 浮生如茶,苦極生香
    人生心即茶,茶即心。佛門看到的是禪,儒家看到的是禮,道家看到的是氣,商家看到的是利。於紅塵之中,人一走,茶就涼,是自然規律;人沒走,茶就涼,是世態炎涼。 於人生,浮生如茶,苦極生香。人生很多東西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快樂,你不快樂,誰會同情你的悲傷;比如努力,你不努力,誰會陪你原地停留。
  • 生活禪是一杯茶
    禪師似乎沒看到,繼續用壺往那隻杯子裡注入茶水。來人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斷地溢出杯子,直到不能再沉默下去。他終於忍不住了,說:「茶水已經溢出來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這隻杯子,」禪師說,「裡面裝滿了你的想法與看法,你不倒空你的杯子,叫我如何告訴你什麼是禪?」習禪時,捫心自問一下,杯子倒空了嗎?明奘法師是個喜歡喝茶的和尚。
  • 禪門清規 佛門茶禮
    佛門茶禮多表現於敬佛、佛事和敬客之時。(圖片來源:資料圖)在中國這個千古禮儀之邦,茶的禮儀世代相傳。不僅宮廷官府、平民百姓極為重視,連跳出塵世之外的佛門也不例外。佛門茶禮多表現於敬佛、佛事和敬客之時。當日晚課之後,鐘頭撞響大鐘三聲,眾僧集於祖師堂,首先由住持向祖師土香、行禮、供茶、接著眾僧向祖師行三跪拜禮,並跟著維那念誦、做回向。第一遍祭祖就算結束了。第二遍祭祖在東鐘鳴響之後舉行,這一次主要是到祖師堂誦經做法享,全寺僧眾及僕役同到達摩像前參拜。
  • 茶禪一味、入口即化、齒頰留香 、回味無窮
    同樣一杯茶,佛門中人悟到禪,道家人觀到氣,儒家人尊到禮,商人贏到利。人生苦也好,甜也罷,為名忙,為利忙,偷得浮生半日閒,真真值得我們品的茶味因為一壺茶,茶壺有量,茶味無量。浮生若茶,體會一杯禪茶,體會人生真諦。
  • 老莊及道家思想對茶文化的影響|茶酒文化
    儒家從茶道中發現了興觀群怨、休齊治平的大法則,用以表現自己的政治觀、社會觀;佛家體味茶的苦寂,以茶助禪、明心見性。而道家則把空靈自然的觀點貫徹其中。甚至,墨子思想也被吸收進來,墨子崇尚真,中國茶文化把思想精神與物質結合,歷代茶人對茶的性能、製作都研究十分具體,或許,這正式墨家求真觀念的體現。
  • 以茶修德——品味茶香與儒家之禮
    茶生於名山秀川,長於陰陽昏曉,為無數茶客親近山水自然提供優雅的連接,茶的種種自然屬性就由此緣分得以擁抱中國古老燦爛的傳統文化,既使自身的精神與價值為人喜愛和傳習,又借傳統禮俗之勢形成完整而悠久的茶文化,至此,茶的起源和繁盛可謂順應天命,不可謂不慧。
  • 禪是一杯靜心茶,朋友「吃茶去。」
    禪是什麼?什麼是禪呢?著名高僧大德淨慧老和尚說得好:禪是一種境界。禪宗有一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茶與禪在中國唐代即多見於文人詩文、僧家公案之中,最有名的禪宗公案就是「吃茶去」。「吃茶去。」新和尚連忙改口:「沒來過。」「吃茶去。」趙州和尚仍是這句話。在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問:「怎麼來過這裡,叫他吃茶去,沒來過這裡,也叫他吃茶去?」趙州和尚回答:「吃茶去。」——這一段非常經典。
  • 傳承城市文脈|茶禪一味
    我們四川算是品茗的鼻祖嘛,產茶,喜歡喝茶的人也很多。這茶文化在中國一直很盛行,因為茶是很包容的,不管是文人雅士還是白丁俗客,都能在茶裡找到一塊自己舒服的位置,所以中國人的生活講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裡面還得包括茶。
  • 一杯茶丨一杯文化
    盛夏午後,一處樹蔭,一杯茶,喝茶,喝文化,不由狂議傳統文化:「儒、佛、道」。儒:自孔聖人開創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起點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孔子時代的總結與創新,是社會生活的精華,並隨之人類發展而發展,與時俱進。儒所薰陶,為人要「仁」,處事要「禮」,泱泱華夏,禮儀之邦;炎黃子孫,修身齊家。佛:華夏兒女,關於《西遊記》的故事,不假思索、信手拈來。八十一難取真經,佛曰禪。
  • 臺灣禪者林谷芳:禪就是真切生活 看到自己
    著有《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裡的人文世界》《禪·兩刃相交》《千峰映月》《畫禪》《諸相非相——畫禪二》《歸零》《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觀照——一個知識分子的禪問》《茶與樂的對話》《生命之歌——從胎教到生命完成》等。
  • 佛門茶禮用處多!
    在中國這個千古禮儀之邦,茶的禮儀世代相傳。不僅宮廷官府、平民百姓極為重視,連跳出塵世之外的佛門也不例外。佛門茶禮多表現於敬佛、佛事和敬客之時。「供茶」是寺院祭祖禮儀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漢族寺院中,尤其是禪院,大都設有祖師堂。
  • 茶道與佛學的不解之緣:品茗如參禪,茶禪一味,唯平常心得悟之
    茶如人生,即使在奔波忙碌,只要放下手中的事,稍稍休憩片刻,一杯清茶入口,所有愛恨情仇也不過如此,這就是茶道。茶道有放下之意,而佛語也常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由此可見二者相通,如出一轍,故謂之「茶禪一味」。
  • 密不可分的禪茶聯繫(一)
    唐代劉貞亮對茶德有更具體的闡述: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中國禪宗形成後,僧人因禪修而飲茶,沿襲至今,潛移默化,飲茶成為佛教叢林的佛門規式。中國茶道可說是由禪而興起,因禪學而成熟,也因禪學而造就出特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