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後期製作複雜的專業視頻新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Vlog以「我在場」的重大事件為新聞主題,以「我敘述」的人格化講述為特色,展現疫情一線的真實場景、傳遞「我在場」的豐富感受,有效彌合用戶信息盲區,形成輿論引導新形態。
此次疫情期間Vlog為什麼會突然流行?主流媒體的疫情Vlog有什麼特點?與以往的視頻新聞有何不同?在製作中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本文分析了主流媒體發布的100餘條疫情Vlog,嘗試解答這些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近兩年開始流行的傳播新形態——Vlog,風靡網絡。
Vlog是Video Blog的縮寫,中文名稱為「視頻日誌」,是一種記錄日常生活的視頻博客。疫情期間,Vlog成為人們記錄疫情下眾生百態、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主流媒體及時跟進這一新的傳播形態,不僅發布了大量來自一線的抗疫Vlog,還積極擴大Vlog來源,廣泛徵集網友的一線抗疫日誌,展現更多豐富生動的抗疫場景。
不同於後期製作複雜的專業視頻新聞,疫情Vlog以「我在場」的重大事件為新聞主題,以「我敘述」的人格化講述為特色,展現疫情一線的真實場景、傳遞「我在場」的豐富感受,有效彌合用戶信息盲區,形成輿論引導新形態。可以說,疫情Vlog是主流媒體在特殊時期面對多元複雜的輿論場,主動順應新的傳播趨勢、積極更新自我話語體系、勇於創新輿論引導方式的重要嘗試。
01
從傳遞「真實信息」到傳遞「真實體驗」
這次疫情的一大特點是出現了「信息疫情」。與現實中的病毒傳播相伴隨,疫情中,各種謠言,歧視性、汙名化輿論等也像病毒一樣在網絡上傳播,形成惑亂人心的「次生災難」,讓「後真相」的傳播困境更加凸顯,世衛組織將之稱為「信息疫情」。與此同時,疫情期間人們普遍對疫情防控等信息有急切訴求。紛繁複雜的輿論場中,「真實」成為疫情時期信息流通最為重要的品格。而這種真實,不只是眼見為實、耳聽為實,最好是親身經歷、親身體驗。
基於對這種需求的回應,視頻新聞的形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即從注重傳遞「真實信息」到注重傳遞「真實體驗」。
雖然相對於圖片和文字,傳統視頻新聞更具真實性,但是由於缺乏「我在場、我敘述」的第一視角,視頻在轉發過程中還是會產生誤解。例如疫情期間一位女子看貓眼的動作被誤傳為吐口水,就在網上引發輿情聲討。而「真實體驗」則很難作假,具有高度的保真性。疫情Vlog通過「我在場、我敘述」的方式傳遞第一場景的豐富體驗,如記者穿上防護服以後說「很悶、透不過氣」,武漢復工Vlog中表達「大家卯足勁兒一起幹的感覺真好」。這些現場體驗打開了通向人類感知的新大門,是一種更接近生活真實的高情態傳播方式,營造了「超真實」的生活場景,契合了受眾在重大突發事件特殊背景下對「真實性」的特殊需求,這是疫情期間Vlog很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如保羅·萊文森的補償性媒介理論所說,「任何一種後繼媒介都是對上一代媒介功能的補救和補償。」可以說,疫情Vlog是視頻新聞發展的最新形態,是媒體在疫情時期突破「後真相」困境的創新嘗試。
02
從「記者在場」到「當事人在場」
Vlog最初起源於海外媒體傳播平臺,2018年起逐漸在中國流行,一開始主要是一些留學生用以展示自己的生活。2019年兩會期間,Vlog被許多媒體應用到新聞生產中,獲得網友追捧。
本次疫情Vlog熱起源於「封城」初期,一位武漢博主拍攝的一系列關於武漢物價、交通、生活真實狀況的Vlog,這些Vlog在疫情初期新聞信息較為匱乏的情況下在全網刷屏, 不僅讓人們了解到封城之下武漢的真實情況,也進一步認識了Vlog這一傳播形態的潛在傳播價值。
主流媒體積極跟進,大膽創新,不僅發布了許多記者拍攝的一線疫情Vlog,而且與自媒體和頭部社交媒體平臺合作,廣泛徵集一線網友的Vlog,努力拓展創作來源,形成Vlog發展方興未艾之勢。
一般來講,一集VLog時長在兩到三分鐘左右,有的時長為5至10分鐘。Vlog的主題相對集中,一集常常圍繞一個主題,由數個不同場景構成。從主流媒體的實踐看,Vlog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記者作為講述人在現場拍攝的Vlog。例如,人民日報記者拍攝的《「疫」線vlog系列》,包括《「疫」線vlog:人民日報記者探訪武漢隔離點》《Vlog來了!人民日報記者實地探訪武漢集中拉網式大排查》《「疫」線vlog:人民日報記者採訪雷神山首批出院患者》《一個武漢伢的武漢日記Vlog》。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是較早推出武漢Vlog的主流媒體,早在1月25日就推出了《總臺記者Vlog|除夕夜 逆勢前行抵達一線》,隨後相繼推出《去百步亭給82歲老爺爺送菜 跟拍居委會工作的一天》《記者探訪武昌方艙醫院裡面到底咋樣?》等作品。這些以記者為「我敘述」主體呈現的Vlog類型,在信息呈現上更具全面性和專業性,尤其善於從受眾角度發現當事人習以為常的信息,帶給受眾生動新鮮的體驗。
△總臺記者Vlog丨除夕夜 逆勢前行 抵達一線。
第二種是普通人出鏡講述自己抗疫生活的Vlog。這種Vlog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上數量巨大,這裡討論的是在主流媒體平臺發布的Vlog。它們不少是在媒體的遠程指導協助下錄製完成的。如,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推出的系列Vlog《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由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群體在央視紀錄片導演指導下,拍攝自己親身經歷的抗疫故事,包括《治癒者說|陽光95後拍抗疫Vlog:願病友都平安》《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外婆,我要帶你回家》《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遠方的牽掛》《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我的小黑板》等,溫暖感人。新華社發布的《「天使」Vlog:我在武漢「打怪獸」》《Vlog:支援武漢護士:我的一天》《戰「疫」Vlog:我在火神山當「碼農」》等也是在媒體策劃指導下完成拍攝的。與第一種相比,這些Vlog以親身經歷者為講述主體,視角更加主觀,感受也更加個人化。
第三種是觀點表達類Vlog。作為一種視頻日誌,Vlog不僅可以記錄見聞,也可以表達觀點和感受,只是這類Vlog數量較少。例如,中青報《來自聯合國的Vlog|青年人,一起關注世界的未來吧》,聯合國秘書長的青年特使號召世界青年與中國青年行動起來,共同戰勝疫情。其它典型的觀點類Vlog如《主播說聯播》,以新語態評論熱點事件,鮮活而不失理性。比如,《為湖北點個讚,買鄂不手軟》《境外輸入關聯病例,怎麼防?歐陽夏丹:閉環管理,把病毒封住,免其流竄》《返崗路上湖北人除外:要把暫停鍵換成啟動鍵》《90後,00後已經迎來自己的時代》《中國醫療援助義大利,李梓萌:你曾滴答滴答,我必譁啦譁啦》。還有抖音博主「冰箱評論員」,針對疫情期間歸國人員不遵守隔離規定等輿情事件進行評論,推出了《誰給了她違背隔離規定的底氣》《隔離區沒礦泉水就沒人權?這就是矯情!》《地鐵豪橫女,霸氣打哪兒來》等評論形式的Vlog。這一類型Vlog,觀點鮮明,活潑靈動,在有效引導社會輿論上發揮著巨大作用,拓展了Vlog新維度,探索了新聞評論發展的一種新方向。
03
主流媒體疫情Vlog特點與發展前景
Vlog新聞豐富了新聞報導的形態、內容、視角和細節。它不同於社交媒體上個人Vlog的私人記錄,也不同於傳統視頻新聞第三方視角的權威嚴肅,它綜合了個性化的語言和對公共議題的關切,改變了新聞的敘述視角,創新了新聞的表達語態,拓展了新聞的內容維度,增加了新聞呈現的靈活性和敘事張力,是主流媒體不斷適應媒介迭代升級的創新成果。總的來講,主流媒體疫情Vlog有如下4點特色:
一是「我在場」的真實場景。與視頻新聞的「他在場」不同,Vlog是一種日誌式記錄的「我在場」模式,能夠帶給受眾「超真實」的體驗,契合了疫情期間受眾對真相的渴求。如疫情期間金銀潭醫院作為收治新冠病人的重點醫院得到大家的關注,《人民日報記者夜訪風暴之眼金銀潭醫院ICU病房》展現了金銀潭醫院ICU病房的設置、醫生對病人的治療、進出醫院的過程;疫情中針對網友對中藥治療的疑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的Vlog《中醫介入新冠肺炎治療,效果到底怎麼樣》實地採訪用中醫古方治療的武昌醫院,通過對多位病人和醫生的採訪,肯定了中藥在新冠肺炎治療中的作用。還有如針對核酸檢測、方艙醫院等問題,新華社拍攝了《疫線觀察VLOG|核酸檢測到底是怎麼進行的?》《疫線觀察VLOG|方艙醫院接收病人前,都是怎麼做準備的?》這些Vlog以「我在現場」的一手信息,緊跟抗疫進程、緊扣社會關切,讓公開透明的真相緩解焦慮、引導輿論,彰顯了主流媒體的使命和擔當。
二是「我敘述」的第一人稱的視角。視角是新聞敘事的基點。視角越貼近事物,觀察越細緻入微,視角越遠離事物,觀察越客觀全面。Vlog採用「我敘述」的第一人稱視角,傳播主體本身是現場的一員,甚至本身就是事件親歷者,帶著現場的感受和體驗與受眾交流,有利於形成口語傳播場域中的「在場效應」,給受眾一種強烈的真實感和參與感,在潤物細無聲中激發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可以說,在敘事藝術領域,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製造了一種強烈的「公共親密感」,從而更容易得到受眾的信任和認同。
三是「我看見」的日常化敘事風格。不同於短視頻展現的「社會奇觀」式新聞形態,Vlog新聞的特點在於平常和「去戲劇化」,強調完整敘事和如實記錄,是建立在生活真實邏輯基礎上的拍攝和剪輯。許多主流媒體的疫情Vlog並沒有精緻的鏡頭和誇張的情節。相反,大部分敘事平實、語態親切、畫面自然,如朋友對話一般娓娓道來。根據傳播學理論,媒體內容與觀眾實際生活經驗越相似,涵化效果越好,這種日常化的敘事讓受眾無形中認同傳播的事實和價值觀,實現概念化傳播向情感共振的轉變。
四是「我所在」的新聞後臺敘事內容。Vlog拍攝過程中,鏡頭長時間對準記者,一些新聞生產後臺也部分暴露在受眾面前,這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也讓傳統的機構新聞生產走下嚴肅的神壇,變得生動可親。如《總臺記者Vlog|出發!戰疫情!》展示了記者出發前領取口罩、攝像設備的準備工作,受眾看到央視的辦公室和拍攝設備,《新華社記者Vlog|非洲宅家抗疫的一天》展示了在記者家辦公的日常,受眾聽到記者家裡孩子的吵鬧聲、同事的工作電話,這些新聞後臺的展現「為權威祛魅,為公共情境融入更多個性化風格」,增加了平實、日常與親切的感覺,拉近了與受眾的情感距離,為價值觀的傳遞進行了良好的鋪墊。
△記者vlog|在非洲宅家抗疫的一天。
總體而言,主流媒體的疫情Vlog,是面對複雜挑戰時主流媒體積極改進傳播語態的重要創新,是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的新型產品形態,也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最新成果。這些疫情Vlog語言輕鬆自然、主題層次豐富、語態活潑生動,帶給受眾更多體驗、知識、情感,增進受眾對新聞的理解,得到受眾的熱烈歡迎。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Vlog將會成為視頻新聞發展的主要方向,是主流媒體打破傳統政治傳播刻板印象的突破口,也是不斷吸引網生代注意力、擴大網際網路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作為一種最新的流行形式,Vlog雖然有著無限的發展潛力,但是還沒有建立流暢的輸出機制。例如會拍攝Vlog的記者過少,許多記者還不習慣使用這種新的表達方式,導致傳統媒體的Vlog數量還不夠豐富,主題也相對有限。還有如對Vlog的特性不夠了解,雖然添加了Vlog的標題,但本質上還是視頻新聞的第三方視角,缺乏記者的一線在場體驗。還有的Vlog沒有把握好節奏,陷於冗長瑣碎的敘事,消磨受眾的耐心。在當前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過程中,受眾對新聞傳播產品的多態性和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對傳播體驗的創新性期待越來越強,如何進一步增加Vlog數量,建立更加規範的產出機制,挖掘Vlog日常敘事的硬核公共價值,不斷拓展Vlog新聞的主題內容和表現形態,更加凸顯Vlog在日常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深入研究與不斷探索的重要命題。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煮酒話媒工作室 編輯|馮秋璐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