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Vlog:我在場 我敘述——主流媒體的傳播新語態

2020-12-14 南京江北新區

不同於後期製作複雜的專業視頻新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Vlog以「我在場」的重大事件為新聞主題,以「我敘述」的人格化講述為特色,展現疫情一線的真實場景、傳遞「我在場」的豐富感受,有效彌合用戶信息盲區,形成輿論引導新形態。

此次疫情期間Vlog為什麼會突然流行?主流媒體的疫情Vlog有什麼特點?與以往的視頻新聞有何不同?在製作中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本文分析了主流媒體發布的100餘條疫情Vlog,嘗試解答這些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近兩年開始流行的傳播新形態——Vlog,風靡網絡。

Vlog是Video Blog的縮寫,中文名稱為「視頻日誌」,是一種記錄日常生活的視頻博客。疫情期間,Vlog成為人們記錄疫情下眾生百態、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主流媒體及時跟進這一新的傳播形態,不僅發布了大量來自一線的抗疫Vlog,還積極擴大Vlog來源,廣泛徵集網友的一線抗疫日誌,展現更多豐富生動的抗疫場景。

不同於後期製作複雜的專業視頻新聞,疫情Vlog以「我在場」的重大事件為新聞主題,以「我敘述」的人格化講述為特色,展現疫情一線的真實場景、傳遞「我在場」的豐富感受,有效彌合用戶信息盲區,形成輿論引導新形態。可以說,疫情Vlog是主流媒體在特殊時期面對多元複雜的輿論場,主動順應新的傳播趨勢、積極更新自我話語體系、勇於創新輿論引導方式的重要嘗試。

01

從傳遞「真實信息」到傳遞「真實體驗」

這次疫情的一大特點是出現了「信息疫情」。與現實中的病毒傳播相伴隨,疫情中,各種謠言,歧視性、汙名化輿論等也像病毒一樣在網絡上傳播,形成惑亂人心的「次生災難」,讓「後真相」的傳播困境更加凸顯,世衛組織將之稱為「信息疫情」。與此同時,疫情期間人們普遍對疫情防控等信息有急切訴求。紛繁複雜的輿論場中,「真實」成為疫情時期信息流通最為重要的品格。而這種真實,不只是眼見為實、耳聽為實,最好是親身經歷、親身體驗。

基於對這種需求的回應,視頻新聞的形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即從注重傳遞「真實信息」到注重傳遞「真實體驗」。

雖然相對於圖片和文字,傳統視頻新聞更具真實性,但是由於缺乏「我在場、我敘述」的第一視角,視頻在轉發過程中還是會產生誤解。例如疫情期間一位女子看貓眼的動作被誤傳為吐口水,就在網上引發輿情聲討。而「真實體驗」則很難作假,具有高度的保真性。疫情Vlog通過「我在場、我敘述」的方式傳遞第一場景的豐富體驗,如記者穿上防護服以後說「很悶、透不過氣」,武漢復工Vlog中表達「大家卯足勁兒一起幹的感覺真好」。這些現場體驗打開了通向人類感知的新大門,是一種更接近生活真實的高情態傳播方式,營造了「超真實」的生活場景,契合了受眾在重大突發事件特殊背景下對「真實性」的特殊需求,這是疫情期間Vlog很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如保羅·萊文森的補償性媒介理論所說,「任何一種後繼媒介都是對上一代媒介功能的補救和補償。」可以說,疫情Vlog是視頻新聞發展的最新形態,是媒體在疫情時期突破「後真相」困境的創新嘗試。

02

從「記者在場」到「當事人在場」

Vlog最初起源於海外媒體傳播平臺,2018年起逐漸在中國流行,一開始主要是一些留學生用以展示自己的生活。2019年兩會期間,Vlog被許多媒體應用到新聞生產中,獲得網友追捧。

本次疫情Vlog熱起源於「封城」初期,一位武漢博主拍攝的一系列關於武漢物價、交通、生活真實狀況的Vlog,這些Vlog在疫情初期新聞信息較為匱乏的情況下在全網刷屏, 不僅讓人們了解到封城之下武漢的真實情況,也進一步認識了Vlog這一傳播形態的潛在傳播價值。

主流媒體積極跟進,大膽創新,不僅發布了許多記者拍攝的一線疫情Vlog,而且與自媒體和頭部社交媒體平臺合作,廣泛徵集一線網友的Vlog,努力拓展創作來源,形成Vlog發展方興未艾之勢。

一般來講,一集VLog時長在兩到三分鐘左右,有的時長為5至10分鐘。Vlog的主題相對集中,一集常常圍繞一個主題,由數個不同場景構成。從主流媒體的實踐看,Vlog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記者作為講述人在現場拍攝的Vlog。例如,人民日報記者拍攝的《「疫」線vlog系列》,包括《「疫」線vlog:人民日報記者探訪武漢隔離點》《Vlog來了!人民日報記者實地探訪武漢集中拉網式大排查》《「疫」線vlog:人民日報記者採訪雷神山首批出院患者》《一個武漢伢的武漢日記Vlog》。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是較早推出武漢Vlog的主流媒體,早在1月25日就推出了《總臺記者Vlog|除夕夜 逆勢前行抵達一線》,隨後相繼推出《去百步亭給82歲老爺爺送菜 跟拍居委會工作的一天》《記者探訪武昌方艙醫院裡面到底咋樣?》等作品。這些以記者為「我敘述」主體呈現的Vlog類型,在信息呈現上更具全面性和專業性,尤其善於從受眾角度發現當事人習以為常的信息,帶給受眾生動新鮮的體驗。

△總臺記者Vlog丨除夕夜 逆勢前行 抵達一線。

第二種是普通人出鏡講述自己抗疫生活的Vlog。這種Vlog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上數量巨大,這裡討論的是在主流媒體平臺發布的Vlog。它們不少是在媒體的遠程指導協助下錄製完成的。如,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推出的系列Vlog《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由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群體在央視紀錄片導演指導下,拍攝自己親身經歷的抗疫故事,包括《治癒者說|陽光95後拍抗疫Vlog:願病友都平安》《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外婆,我要帶你回家》《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遠方的牽掛》《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我的小黑板》等,溫暖感人。新華社發布的《「天使」Vlog:我在武漢「打怪獸」》《Vlog:支援武漢護士:我的一天》《戰「疫」Vlog:我在火神山當「碼農」》等也是在媒體策劃指導下完成拍攝的。與第一種相比,這些Vlog以親身經歷者為講述主體,視角更加主觀,感受也更加個人化。

第三種是觀點表達類Vlog。作為一種視頻日誌,Vlog不僅可以記錄見聞,也可以表達觀點和感受,只是這類Vlog數量較少。例如,中青報《來自聯合國的Vlog|青年人,一起關注世界的未來吧》,聯合國秘書長的青年特使號召世界青年與中國青年行動起來,共同戰勝疫情。其它典型的觀點類Vlog如《主播說聯播》,以新語態評論熱點事件,鮮活而不失理性。比如,《為湖北點個讚,買鄂不手軟》《境外輸入關聯病例,怎麼防?歐陽夏丹:閉環管理,把病毒封住,免其流竄》《返崗路上湖北人除外:要把暫停鍵換成啟動鍵》《90後,00後已經迎來自己的時代》《中國醫療援助義大利,李梓萌:你曾滴答滴答,我必譁啦譁啦》。還有抖音博主「冰箱評論員」,針對疫情期間歸國人員不遵守隔離規定等輿情事件進行評論,推出了《誰給了她違背隔離規定的底氣》《隔離區沒礦泉水就沒人權?這就是矯情!》《地鐵豪橫女,霸氣打哪兒來》等評論形式的Vlog。這一類型Vlog,觀點鮮明,活潑靈動,在有效引導社會輿論上發揮著巨大作用,拓展了Vlog新維度,探索了新聞評論發展的一種新方向。

03

主流媒體疫情Vlog特點與發展前景

Vlog新聞豐富了新聞報導的形態、內容、視角和細節。它不同於社交媒體上個人Vlog的私人記錄,也不同於傳統視頻新聞第三方視角的權威嚴肅,它綜合了個性化的語言和對公共議題的關切,改變了新聞的敘述視角,創新了新聞的表達語態,拓展了新聞的內容維度,增加了新聞呈現的靈活性和敘事張力,是主流媒體不斷適應媒介迭代升級的創新成果。總的來講,主流媒體疫情Vlog有如下4點特色:

一是「我在場」的真實場景。與視頻新聞的「他在場」不同,Vlog是一種日誌式記錄的「我在場」模式,能夠帶給受眾「超真實」的體驗,契合了疫情期間受眾對真相的渴求。如疫情期間金銀潭醫院作為收治新冠病人的重點醫院得到大家的關注,《人民日報記者夜訪風暴之眼金銀潭醫院ICU病房》展現了金銀潭醫院ICU病房的設置、醫生對病人的治療、進出醫院的過程;疫情中針對網友對中藥治療的疑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的Vlog《中醫介入新冠肺炎治療,效果到底怎麼樣》實地採訪用中醫古方治療的武昌醫院,通過對多位病人和醫生的採訪,肯定了中藥在新冠肺炎治療中的作用。還有如針對核酸檢測、方艙醫院等問題,新華社拍攝了《疫線觀察VLOG|核酸檢測到底是怎麼進行的?》《疫線觀察VLOG|方艙醫院接收病人前,都是怎麼做準備的?》這些Vlog以「我在現場」的一手信息,緊跟抗疫進程、緊扣社會關切,讓公開透明的真相緩解焦慮、引導輿論,彰顯了主流媒體的使命和擔當。

二是「我敘述」的第一人稱的視角。視角是新聞敘事的基點。視角越貼近事物,觀察越細緻入微,視角越遠離事物,觀察越客觀全面。Vlog採用「我敘述」的第一人稱視角,傳播主體本身是現場的一員,甚至本身就是事件親歷者,帶著現場的感受和體驗與受眾交流,有利於形成口語傳播場域中的「在場效應」,給受眾一種強烈的真實感和參與感,在潤物細無聲中激發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可以說,在敘事藝術領域,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製造了一種強烈的「公共親密感」,從而更容易得到受眾的信任和認同。

三是「我看見」的日常化敘事風格。不同於短視頻展現的「社會奇觀」式新聞形態,Vlog新聞的特點在於平常和「去戲劇化」,強調完整敘事和如實記錄,是建立在生活真實邏輯基礎上的拍攝和剪輯。許多主流媒體的疫情Vlog並沒有精緻的鏡頭和誇張的情節。相反,大部分敘事平實、語態親切、畫面自然,如朋友對話一般娓娓道來。根據傳播學理論,媒體內容與觀眾實際生活經驗越相似,涵化效果越好,這種日常化的敘事讓受眾無形中認同傳播的事實和價值觀,實現概念化傳播向情感共振的轉變。

四是「我所在」的新聞後臺敘事內容。Vlog拍攝過程中,鏡頭長時間對準記者,一些新聞生產後臺也部分暴露在受眾面前,這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也讓傳統的機構新聞生產走下嚴肅的神壇,變得生動可親。如《總臺記者Vlog|出發!戰疫情!》展示了記者出發前領取口罩、攝像設備的準備工作,受眾看到央視的辦公室和拍攝設備,《新華社記者Vlog|非洲宅家抗疫的一天》展示了在記者家辦公的日常,受眾聽到記者家裡孩子的吵鬧聲、同事的工作電話,這些新聞後臺的展現「為權威祛魅,為公共情境融入更多個性化風格」,增加了平實、日常與親切的感覺,拉近了與受眾的情感距離,為價值觀的傳遞進行了良好的鋪墊。

△記者vlog|在非洲宅家抗疫的一天。

總體而言,主流媒體的疫情Vlog,是面對複雜挑戰時主流媒體積極改進傳播語態的重要創新,是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的新型產品形態,也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最新成果。這些疫情Vlog語言輕鬆自然、主題層次豐富、語態活潑生動,帶給受眾更多體驗、知識、情感,增進受眾對新聞的理解,得到受眾的熱烈歡迎。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Vlog將會成為視頻新聞發展的主要方向,是主流媒體打破傳統政治傳播刻板印象的突破口,也是不斷吸引網生代注意力、擴大網際網路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作為一種最新的流行形式,Vlog雖然有著無限的發展潛力,但是還沒有建立流暢的輸出機制。例如會拍攝Vlog的記者過少,許多記者還不習慣使用這種新的表達方式,導致傳統媒體的Vlog數量還不夠豐富,主題也相對有限。還有如對Vlog的特性不夠了解,雖然添加了Vlog的標題,但本質上還是視頻新聞的第三方視角,缺乏記者的一線在場體驗。還有的Vlog沒有把握好節奏,陷於冗長瑣碎的敘事,消磨受眾的耐心。在當前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過程中,受眾對新聞傳播產品的多態性和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對傳播體驗的創新性期待越來越強,如何進一步增加Vlog數量,建立更加規範的產出機制,挖掘Vlog日常敘事的硬核公共價值,不斷拓展Vlog新聞的主題內容和表現形態,更加凸顯Vlog在日常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深入研究與不斷探索的重要命題。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煮酒話媒工作室 編輯|馮秋璐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

相關焦點

  • 《主播說聯播》:主流媒體新聞語態的新變革
    《新聞聯播》為適應傳媒變革新趨勢,找準新聞傳播新語態,設置了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全方位優化語態,構建全媒體矩陣,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建設網絡空間中的主流輿論陣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主流媒體;新聞語態;變革;《主播說聯播》 由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推出的《主播說聯播》欄目頗受年輕觀眾的喜愛,頻頻登上微博熱搜。
  • 「新冠肺炎」疫情傳播中的信息呈現與媒體表現
    摘要:「新冠肺炎」近一個多月的信息傳播經歷了前期自媒體披露為主的「信息呈現」階段,以及信息公開後多元角逐的「媒體表現」階段。本文對數十家商業平臺、主流媒體的疫情報導進行了梳理與分類,指出主流媒體融媒體疫情報導具有「兩微一端即時發布;權威解讀切片化呈現;PUGC化現場報導;深度報導跨平臺傳播」的特點。
  • 主流媒體構建融合傳播矩陣,為文旅產業復甦提供新方向
    四場直播,四個角度,主流媒體的一套「組合拳法」,首先為這次活動打了個頭陣,讓觀眾了解到一個更全面的洛陽。其次,作為一種極具現場感、實時性與互動性的創新展現形式,直播不僅提升了主流媒體在網際網路輿論場的引領力,更以接地氣的形式兼顧宏大主題與親民路線,這種流量與權威的有機結合,或許會成為文旅產業復興中的新主力。
  • 全面提升主流媒體網絡傳播力
    在5G智媒時代,主流媒體要適應公眾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主動發聲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讓正能量始終充盈網絡空間。捕捉5G智媒時代新態勢,堅守主流價值匯聚優質內容,全面提升網上傳播力,更好滿足公眾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
  • 改進文風 主流媒體發出好聲音
    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亮相以來,以「短、實、新」為標誌的清新文風正在成為中國新聞界的新風尚。中宣部發出《關於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要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把改進文風作為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中央政治局八項規定的重要任務。眼下各中央主要新聞媒體掀起了一股貫徹十八大精神、切實改進文風的輿論高潮。我們該如何看待主流媒體改進文風的意義?
  • 疫情期間的融媒體傳播特點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眾對疫情信息高度關注,新聞媒體在扮演社會「瞭望塔」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面臨著創新話語方式和傳播形態的挑戰。疫情期間,各類融媒體產品對於傳播一線疫情、緩解大眾信息焦慮的效果明顯,也對提高信息的受眾觸達率與傳播影響力產生重要作用,成為疫情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
  • 全媒體語境下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的有效路徑
    ,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一條重要實現路徑。從技術創新到產品創新、平臺創新,其最終目的是建成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逐步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中,主流媒體要適應移動優先、人需優先、場景適配、價值匹配的傳播訴求,用新技術新手段建立起與用戶全新的連接。
  • 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短視頻比較研究
    本文以People’s Daily和China Daily在Facebook平臺上一周時間內所發布的短視頻為研究內容,希冀通過對兩家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短視頻策略的比較分析,探討國內主流媒體海外傳播的傳播共性與不足,並基於此對國內媒體短視頻傳播策略提出改進建議。
  • 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的兩個轉變
    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鑑於前一變化應實現從獨白式宣傳到對話式交流的轉變,鑑於後一變化應實現從高語境傳播向低語境傳播的轉變。這有利於鞏固官方輿論場優勢話語權,推動主流意識形態對民間輿論場的引領。 【關鍵詞】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大眾化;感性化;對話式交流;低語境傳播 移動數字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輿論生態複雜多變。
  • 微媒體平臺的疫情信息傳播特點及注意事項
    微媒體平臺的交互性傳播模式,加快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和深度,尤其是微信、微博和抖音平臺的疫情信息傳播體現出了更明顯、更靈活的時效性,體現出全天候、全介質、全覆蓋的疫情信息傳播能力。
  • 以融合傳播新體系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面對當前媒體融合不斷向縱深發展的背景,本文提出應建立融合傳播新體系,從提升傳播效能入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利用媒體融合發展成果,顯著提升主流輿論傳播效能,進一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因此,在中央深改組再次明確「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當下,主流媒體的兩微一端、新媒體帳號已逼近市場飽和的紅海,無法實質性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筆者提出以「融合傳播新體系」作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路徑,這也更貼合信息革命時代維護主流輿論話語權的目的。02理論建構:「融合傳播」體系來源於三個方面什麼是「融合傳播新體系」?
  • 新型主流融媒體平臺與曲藝傳播之道
    新的傳播載體和形式,不僅改變著曲藝傳播方式,而且反映出新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趣味,也更深層次地改變著曲藝的本體。現象級爆款App「學習強國」對曲藝的傳播意義尤其值得重視。「學習強國」平臺由中央宣傳部主辦,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線。2019年4月初,註冊用戶已超過1億人。截至2020年9月,在安卓平臺的安裝量已突破9億次。
  • 建設新型主流媒體 書寫媒體融合發展的「中國答卷」——2020中國新...
    為期兩天的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以「守正聚力 創新共融」為主題,雲集各路媒體精英共商融合,共謀發展。 「大象也要學會跳舞」「優質內容和技術創新『兩翼齊飛』」……馬欄山上,一場場高端論壇激蕩新思維,一個個「國獎」爆款薈萃新創意,一組組權威數據呈現新成果。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書寫媒體融合發展的「中國答卷」——一代媒體人正擔當起新時代歷史使命,闊步前行。
  • 藝術抗疫的在場與觀察
    多主體介入的藝術在場,共同擔當時代和社會的守望者。醫護衝鋒一線,新聞報導事實,藝術療愈心靈。在重大突發事件中,藝術創作主體已不局限於藝術家,傳媒工作者、社會公眾都在用藝術行動表達態度,傳遞情感,助力抗疫。藝術家抗疫的一線在畫室、錄音棚、剪輯室,他們的武器是色彩、音符、造型、視頻以及充沛的情感、專業的技能和火花般的靈感。抗疫主題驅動的藝術群體實踐,重新設定了藝術與個體的關係。
  • 「一帶一路」場景下的新型主流媒體傳播策略
    新型主流媒體是指以媒體融合發展為核心,以「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和「具有競爭力」為特徵的媒體,它們同時也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進行對外傳播的直接執行機構。從目前來看,新型主流媒體已經依託豐富的國內資源,形成了流程完備、運作成熟的新聞生產鏈,具備堅實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撐,同時,還擁有著先進的技術資源。
  • 主流媒體如何利用自媒體媒介傳播正能量-光明日報-光明網
    因此,如何引導大眾利用好自媒體媒介,發揮好自媒體媒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能量的功能,是廣大主流媒體所面對的重要任務。為此,廣大主流媒體需要在四個方面下功夫。    增強介入主動性。目前,我國擁有近6億網民,4.6億手機網民,其中微博用戶達到3億多人。
  • 新民晚報等全國主流媒體與今日頭條、抖音共同發起「我的復工日記...
    【新民晚報·新民網】我的復工日記」話題活動開始啦!活動由新民晚報等全國主流媒體與今日頭條、抖音共同發起,歡迎分享復工中的暖心故事、有趣見聞、防疫攻略等內容!   近期各行各業開始陸續有序復工。有人宅家遠程辦公,天天著睡衣工作裝晨會;有人開啟雲招聘,應聘成了網友線上見面會;有人去食堂用餐,發現餐廳變成了高考現場;還有層出不窮的硬核防護裝備……在安全復工面前,企業們使出渾身解數,網友們各顯神通。
  • 社交媒體時代中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效果分析
    摘要: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深化,國際傳播成為爭奪全球話語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西方民眾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主要依靠政府和主流媒體所進行的國際傳播並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新時代,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就必須找到新的傳播方式。
  • 「後真相」時代的情緒傳播——以自媒體「咪蒙」為例
    這類文章雖然數目不多,但由於內容的時新性和衝突性,傳播範圍比情感故事類文章更為廣泛,成為社會公眾熱議的話題。其中幾篇文章(如《你嫌性教育太早,強姦犯不會嫌你孩子太小》、《攜程親子園事件:我親手把孩子交給了禽獸》、《劉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兇手,但誰來制裁人性》)甚至被《新京報》、《人民網》等傳統主流媒體點評,熱度數日不減。
  • 後疫情時代高校新媒體傳播的五個轉變
    關鍵詞:後疫情時代;新媒體;在線思政課堂;輿論引導新冠疫情深度改變了世界。近年來,教育宣傳戰線深入開展「主題教育」,2019年的主題為「我和我的祖國」,2020年的主題是「使命在肩,奮鬥有我」。新媒體「在線思政課堂」全年要圍繞大主題展開年度策劃,精心準備在線教育。每周也要圍繞全年「大主題」,根據重要節點確定「周主題」,一周重點解決一個思想困惑問題。第二,全員為師資,倡導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