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時代,片磚只瓦都已火速更新迭代,被林立的鋼筋水泥取而代之。如何在建築現代化的進程中萃取閩南傳統文化的精華,使其得以傳承和優化?林天海,一位有情懷的建築家,正身體力行,將閩南建築風格的表達元素融入他的每一次塑造中。
林天海早年家貧習武,學習修築工藝,身上總帶著一股不服輸的氣勁,幹什麼像什麼。後來趕上改革開放大潮,他開始興辦鄉鎮企業,不僅有了經濟上的積累,在經營經驗上也有了不少收穫。1991年林天海回鄉擔任村書記,帶領當地民眾,從一個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窮」村,發展成為漳州先行示範村。正是這6年的回歸,讓他感受到經濟發展中,鄉土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性。1997年,林天海卸任村委工作,成立了龍文區第一家房地產公司,正式邁開他用建築風格留存鄉土文化的步伐。
用林天海自己的話來說,這是因為他「與家鄉的緣分和感情極深」。在一次一次的拆遷中,他看到了閩南傳統民居成為斷壁殘垣。泥水匠出身的他很清楚這一個個殘破構件裡面的匠心巧思,再不珍惜,以後的子孫就只能從圖片上見到這麼精美的物件了。於是他請來專業的團隊,把待拆遷的大宅考察好,再把一個個構件仔細拆解下來。於是就有了閩南古厝構件博物館。
建築是看得見的歷史,不僅是工匠建造創意的呈現,也是歷史文化的顯性承載。目前,館中裝飾、布展及收集的古厝相關文物展品1200餘件,主要包括木作構件、泥塑構件、彩繪構件、嵌瓷雕構件、石作構件、工具、建材類、圖紙文獻類等。這些藏品品類之完整、藏品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一入館中,有紅磚飛脊、雕梁畫棟、細雨燕歸,可香茗手談、堂前觀魚,如穿越昔日鄉愁光影。足見築者匠心,藏者良心。
閩南的建築風格多樣,單一個屋簷就有各種講究,有鋒芒盡現的燕尾脊,也有溫潤謙和的觀音頭,有就地取材發揮匠人藝心的灰塑,也有「屋頂上的戲出」剪瓷雕。
閩南人的民風民俗在建築上也多有體現,林天海會長特別提到一個關於閩南古建築的「冷知識」。他說古建築用榫不用釘,但在簷板上是一定要用釘的,因為「釘」同「丁」,用釘有「人丁興旺」之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用在簷板上的釘不能釘平了,要留一個頭,寓意「出丁發財」。
作為傳統建築師,林天海很知道這些館藏對閩南建築文化傳承的價值。他擔心的是不僅建築的技藝會隨著老一輩匠人的離去而消失,也憂心這些藏在技藝中的文化也隨之消亡。儘可能留住這些傳統技藝與文化記憶是林天海的堅持。
閩南古建築修築和營造並非易事。這對修復者手法技藝和對傳統文化、地方人文的理解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如何把傳統建築與現代城鎮化進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林天海和他的團隊做的桂溪花園改造項目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桂溪花園是漳州市第一個建起宗廟祠堂的現代化社區。社區中心部位,古榕樹下蔭蓋著土地公廟,廟前是嬉戲的孩童以及閒適聊天的老者,幾米開外的林氏宗祠靜穆地守護一方。傳統與現代在這裡碰撞,但卻絲毫沒有違和感。從農村走出來的林天海深知宗廟對村社文化的重要性,這是維繫一個村社整體精神的所在,這對即將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生活的村民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在現代生活社區核心區建造宗堂和土地廟,不僅完成了城鎮化改造,保留下來的祠堂文化更是給了村社群眾一個心靈寄託。
做這樣的改造不僅需要情懷,更是一種做事態度。當地民眾津津樂道的桂溪花園項目還拿下了「水仙杯」優質工程獎,這對林天海建築的設計和質量都是一項肯定。
林天海對自己的建築團隊在傳統建築技藝上的優勢很感欣慰。這麼多年來,他的古建築營造團隊福建省新龍騰文物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參與了多項古建築修復、營造工程,包括漳州南山寺、扶搖關帝廟、閩南文化生態走廊、漳州市古城改造、閩南水鄉古建工程、「五湖四海」鳳凰閣建設工程、漳州市南山橋景觀提升工程、南靖中山橋改建工程、金峰大橋廊橋工程、福州三坊七巷分部工程、泉州市塗坑申遺文物本體修繕工程、貴州福泉市龍井雙奇旅遊度假區、唐郡文化創意產業園、漳州木棉庵等一百餘項工程。
獨木不成舟,孤樹不成林。林天海的遠見與功勞體現於他不僅一人成就了事業,更重要的是他重視同行,把行業的價值做到了被社會認可,並用官方的方式肯定下來。
2016年3月6日非盈利社會組織「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經省民政廳審批正式成立,林天海任會長。林天海說,成立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的目的不僅是保護更是要傳承。他目睹父輩的古建築工匠一位位離去,後輩對建造工藝又缺乏興趣,感嘆:「如果不再傳承跟保護,就再也沒有了。」
質樸的初心,以及執著的堅守,終於促成研究會成立。研究會匯集包括廈門大學戴志堅教授、莊景輝教授和閩南師範大學的鄭鏞教授、華僑大學的陳志宏院長以及閩南古建築名師林明中先生等十餘名權威專家學者,擁有200餘名會員,業界翹楚濟濟一堂。他說這樣的事業,靠一個人是不行的,他也希望通過一個人的努力感動一伙人,一伙人的努力感動一群人,讓大家一起來推動。
近日,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等有關單位聯手漳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對前期收集的全市從事砌築、木作、灰塑、剪瓷雕等專業的傳統建築工匠進行篩選、認定,已經推選出兩批漳州市傳統建築工匠,其中有7位是非遺傳承人。這一推薦體系將持續下去。林天海用這樣的方式保護手藝人,用介於官方與民間的力量讓文化傳承有了依據,讓民間手藝人的價值得到時代的認可。
林天海心目中的閩南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守舊」,更是「立新」。他希望,閩南建築風格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強的文化生命力。也在積極促成與高校和高職院校合作,讓更多學生通過參觀、交流產生興趣。他認為,只有向年輕人敞開這個研究會的大門,古建築才能有未來。
來源:漳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