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一座「閩南古厝構件博物館」!留住閩南建築最美的表達

2020-10-15 漳州生活

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時代,片磚只瓦都已火速更新迭代,被林立的鋼筋水泥取而代之。如何在建築現代化的進程中萃取閩南傳統文化的精華,使其得以傳承和優化?林天海,一位有情懷的建築家,正身體力行,將閩南建築風格的表達元素融入他的每一次塑造中。


用博物館留住歷史與文化


林天海早年家貧習武,學習修築工藝,身上總帶著一股不服輸的氣勁,幹什麼像什麼。後來趕上改革開放大潮,他開始興辦鄉鎮企業,不僅有了經濟上的積累,在經營經驗上也有了不少收穫。1991年林天海回鄉擔任村書記,帶領當地民眾,從一個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窮」村,發展成為漳州先行示範村。正是這6年的回歸,讓他感受到經濟發展中,鄉土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性。1997年,林天海卸任村委工作,成立了龍文區第一家房地產公司,正式邁開他用建築風格留存鄉土文化的步伐。


用林天海自己的話來說,這是因為他「與家鄉的緣分和感情極深」。在一次一次的拆遷中,他看到了閩南傳統民居成為斷壁殘垣。泥水匠出身的他很清楚這一個個殘破構件裡面的匠心巧思,再不珍惜,以後的子孫就只能從圖片上見到這麼精美的物件了。於是他請來專業的團隊,把待拆遷的大宅考察好,再把一個個構件仔細拆解下來。於是就有了閩南古厝構件博物館。


建築是看得見的歷史,不僅是工匠建造創意的呈現,也是歷史文化的顯性承載。目前,館中裝飾、布展及收集的古厝相關文物展品1200餘件,主要包括木作構件、泥塑構件、彩繪構件、嵌瓷雕構件、石作構件、工具、建材類、圖紙文獻類等。這些藏品品類之完整、藏品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一入館中,有紅磚飛脊、雕梁畫棟、細雨燕歸,可香茗手談、堂前觀魚,如穿越昔日鄉愁光影。足見築者匠心,藏者良心。


閩南的建築風格多樣,單一個屋簷就有各種講究,有鋒芒盡現的燕尾脊,也有溫潤謙和的觀音頭,有就地取材發揮匠人藝心的灰塑,也有「屋頂上的戲出」剪瓷雕。


閩南人的民風民俗在建築上也多有體現,林天海會長特別提到一個關於閩南古建築的「冷知識」。他說古建築用榫不用釘,但在簷板上是一定要用釘的,因為「釘」同「丁」,用釘有「人丁興旺」之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用在簷板上的釘不能釘平了,要留一個頭,寓意「出丁發財」。


作為傳統建築師,林天海很知道這些館藏對閩南建築文化傳承的價值。他擔心的是不僅建築的技藝會隨著老一輩匠人的離去而消失,也憂心這些藏在技藝中的文化也隨之消亡。儘可能留住這些傳統技藝與文化記憶是林天海的堅持。


在現代建築中融入傳統文化


閩南古建築修築和營造並非易事。這對修復者手法技藝和對傳統文化、地方人文的理解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如何把傳統建築與現代城鎮化進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林天海和他的團隊做的桂溪花園改造項目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桂溪花園是漳州市第一個建起宗廟祠堂的現代化社區。社區中心部位,古榕樹下蔭蓋著土地公廟,廟前是嬉戲的孩童以及閒適聊天的老者,幾米開外的林氏宗祠靜穆地守護一方。傳統與現代在這裡碰撞,但卻絲毫沒有違和感。從農村走出來的林天海深知宗廟對村社文化的重要性,這是維繫一個村社整體精神的所在,這對即將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生活的村民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在現代生活社區核心區建造宗堂和土地廟,不僅完成了城鎮化改造,保留下來的祠堂文化更是給了村社群眾一個心靈寄託。


做這樣的改造不僅需要情懷,更是一種做事態度。當地民眾津津樂道的桂溪花園項目還拿下了「水仙杯」優質工程獎,這對林天海建築的設計和質量都是一項肯定。


林天海對自己的建築團隊在傳統建築技藝上的優勢很感欣慰。這麼多年來,他的古建築營造團隊福建省新龍騰文物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參與了多項古建築修復、營造工程,包括漳州南山寺、扶搖關帝廟、閩南文化生態走廊、漳州市古城改造、閩南水鄉古建工程、「五湖四海」鳳凰閣建設工程、漳州市南山橋景觀提升工程、南靖中山橋改建工程、金峰大橋廊橋工程、福州三坊七巷分部工程、泉州市塗坑申遺文物本體修繕工程、貴州福泉市龍井雙奇旅遊度假區、唐郡文化創意產業園、漳州木棉庵等一百餘項工程。


讓匠心得到時代的認可

獨木不成舟,孤樹不成林。林天海的遠見與功勞體現於他不僅一人成就了事業,更重要的是他重視同行,把行業的價值做到了被社會認可,並用官方的方式肯定下來。


2016年3月6日非盈利社會組織「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經省民政廳審批正式成立,林天海任會長。林天海說,成立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的目的不僅是保護更是要傳承。他目睹父輩的古建築工匠一位位離去,後輩對建造工藝又缺乏興趣,感嘆:「如果不再傳承跟保護,就再也沒有了。」


質樸的初心,以及執著的堅守,終於促成研究會成立。研究會匯集包括廈門大學戴志堅教授、莊景輝教授和閩南師範大學的鄭鏞教授、華僑大學的陳志宏院長以及閩南古建築名師林明中先生等十餘名權威專家學者,擁有200餘名會員,業界翹楚濟濟一堂。他說這樣的事業,靠一個人是不行的,他也希望通過一個人的努力感動一伙人,一伙人的努力感動一群人,讓大家一起來推動。


近日,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等有關單位聯手漳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對前期收集的全市從事砌築、木作、灰塑、剪瓷雕等專業的傳統建築工匠進行篩選、認定,已經推選出兩批漳州市傳統建築工匠,其中有7位是非遺傳承人。這一推薦體系將持續下去。林天海用這樣的方式保護手藝人,用介於官方與民間的力量讓文化傳承有了依據,讓民間手藝人的價值得到時代的認可。


林天海心目中的閩南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守舊」,更是「立新」。他希望,閩南建築風格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強的文化生命力。也在積極促成與高校和高職院校合作,讓更多學生通過參觀、交流產生興趣。他認為,只有向年輕人敞開這個研究會的大門,古建築才能有未來。



來源:漳州新聞網

相關焦點

  • 7公頃閩南古厝留住「山頭記憶」
    7公頃閩南古厝留住「山頭記憶」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舉辦《守望·山頭村》影片首映禮「2005年,當我們確定在這裡辦廠後,我們看到了這片佔地約7公頃的閩南古厝。當面臨拆除或保留的抉擇時,我們最後選擇在極富科技質感的現代廠區裡保留山頭村的記憶。」彭雙浪介紹,當年他們就請了專家來對古厝進行修整。如今,山頭16號、山頭14號和山頭11號,經過細緻修繕及精心布置,已成為閩南文化歷史的呈現展廳。
  • 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建築古代宗法制度
    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以磚石構建的牆體,不僅堅固耐用,還能防潮防火防蟲害,冬暖夏涼,對於氣候潮溼的福建地區,非常具有實用意義。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起源於曾為世界第一大港所在的泉州,曾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以磚石構建的牆體,不僅堅固耐用,還能防潮防火防蟲害,冬暖夏涼,對於氣候潮溼的福建地區,非常具有實用意義。
  • 紅磚古厝:準備「申遺」的閩南建築
    紅磚古厝,閩南的一抹富有溫度的紅。如果翱翔閩南大地,你會發現星星點點,似乎天上落下的花瓣,又似渲染了大地的斜陽。這是一座座具有古代皇家宮殿的樣式建築,它們外表以條石為基,紅磚為牆,赤色琉璃為瓦。或三或五院落,中為庭院廳堂,兩側有護厝,對稱格局,穩重厚實,古典華麗。
  • 西濱村保有傳統閩南建築 將有望成為推廣地
    它們不僅鐫刻著數代西濱人的艱辛創業歷程,也蘊含著豐富的建築藝術和文化內涵。近日,記者了解到,閩南文化博物館綜合體項目建設已初步達成選址馬鑾灣西濱村的意向。未來,這裡將有望成為集中展示閩南文化的推廣地,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新華社福州9月1日電(記者褚萌萌、鄧倩倩、趙雪彤)在福建晉江的喧囂市區,高樓環抱內有一片紅磚厝組成的街區。
  • 古厝裡的閩南元素 泉州建築文化你知道多少?
    「這些閩南元素你都認識嗎?」近日,有263萬粉絲的微博大V「V遊福建」轉發了一組閩南元素照片,這組照片風格清新,九張圖片裡有八張與閩南建築相關。這條微博獲得了不少網友的關注,然而能完全說出這些閩南元素名稱的人卻不多。記者特地聯繫上這組照片的拍攝者——知名草根微博達人「咱厝人-陳陳」,向他了解照片裡的故事。
  • 古厝新語——廈門創新傳承弘揚閩南文化剪影
    (記者 林銘鴻攝)臺海網12月27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這幾天,位於中山路的蘭琴古厝又有了「新喜」,一對東北來的新人入住到蘭琴古厝中,他們正在古厝中取景拍攝婚紗照,並準備在這百年閩南古厝中舉行婚禮。「廈門是一座迷人的城市,在古厝中定終身,這一定會是一場浪漫詩意、值得回味的婚禮。」「95後」新郎陳臻誠說。隨著旅拍行業的興起,廈門也成為旅拍的熱門地。
  •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新華社記者 褚萌萌 攝新華社福州9月1日電(記者褚萌萌、鄧倩倩、趙雪彤)在福建晉江的喧囂市區,高樓環抱內有一片紅磚厝組成的街區。古色古香的磚紅色中,花木扶疏處,一座名為「涴然別墅」的二層紅磚小洋樓幽然而立。「『涴然』是我爺爺的別號。」
  • 閩南文化是臺灣古厝的源頭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閩南建築文化在臺灣也融入了地域特色,譬如由於島內不宜開採片石,以粗砂粒為主要原料的「洋灰洗」工藝得到更廣泛運用。
  • 航拍福建五店市:在紅磚古厝群中讀懂閩南風情
    五店市傳統街區全景,獨具特色的閩南紅磚古厝形成龐大聚落蔚為可觀。新華網發 肖和勇 攝新華網福州12月19日電(肖和勇)在福建泉州晉江市老城區五店市,保留著成片的閩南古厝群。紅磚古厝一幢接一幢漸次鋪開,錯落有致又流光溢彩,猶如一座座宮殿。五店市,意為「五家店鋪發展起來的集市」,作為古代集市和商旅中途暫息驛站,這裡自唐起至今已走過1300多年的歷史。
  • 丁建南:」閩南古厝「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創意和商品並重  在提案中,丁建南提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創意化與商品化」保護紅磚古厝:要求政府對老房源進行摸底調查,並且接受房主的申請,對保存完整、有文化根源的古建築進行保護、修繕、包裝。其次,對於古厝維護資金問題,建議政府統一協助屋主系統開發「以房養房」工程,通過吸引兩岸文化藝術界名人入住創收,例如辦博物館、吸引兩岸文化藝術界名人入住、開設創意產業工作室等。  「以較優惠的條件吸引兩岸文化藝術界名人入住閩南古厝,這樣就可以把兩岸文化資源與藝術創作、研究、交流結合起來。不僅能帶動廈門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強兩地文化交流,還能保護閩南古厝的原有風貌。」丁建南表示。
  •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在南安市豐州鎮燕山舊街,有一座典雅的閩南古厝,她有一個古雅的名字叫燕山小築。跟大多數古厝的命運一樣,因為無人居住,而閒置多年。但是,燕山小築又比大多數古厝幸運,因為有一群心懷夢想、極具家鄉情懷的「70後」抱團發起,租下燕山小築,改造成文創基地。
  • 一座閩南古厝的傳奇:歷經70載風雨依舊美輪美奐
    一座閩南古厝的傳奇 「搬進福興堂之後,我們發現幾十年沒有維護的大院有了許多破損之處。」李鴻良的兒子李明亮說,他們開始一點一點地修補,「雖然我們不太懂這些木雕、石雕、磚雕,但是它們肯定是難得的藝術品。我們李家人有責任保護這座古厝,將先人樂善好施、愛國愛家的品行世代傳承下去。」
  • 古厝·唐山丨閩南文化是臺灣古厝的源頭
    咾咕石牆與玄武巖建造而成的閩南式古厝,是澎湖二崁聚落獨有的景致。就地取材是閩南古厝建造中的一大特點。咾咕石牆與玄武巖建造而成的閩南式古厝,隱約響起四句哼唱而成的褒歌,歌曲用閩南語哼唱顯得格外逗趣,這是澎湖二崁聚落獨有的景致。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泉州晉江的五店市,不愧是閩南古厝博物館!
    在五店市的時光裡你永遠成不了第一位或最後一位客人而這裡的閩南古厝自建成之日起已經留下了無數遊人的足跡唐朝開元年間蔡姓七世孫5人在青陽山下的官道開設五間餐飲店酒旗招風,飯菜飄香,聲名遠揚被譽為「青陽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成為青陽的別稱這一凸顯閩南古厝風格的街區
  • 晉江梧林這百幢古厝洋樓 盛滿閩南華僑的鄉愁
    這裡曾有大批下南洋的華僑,他們曾回國建造了大量精美的建築,在戰爭年代他們以先國後家的報國情懷投身抗戰,部分民國時期未完工的洋樓,便是當年他們支持抗戰的歷史見證。這裡現存有雄偉壯觀的古羅馬式、哥德式洋樓11幢,南洋風味的番仔樓12幢以及極富閩南特色的官式紅磚大厝60幢,石頭結構建築14幢,堪稱華僑歷史博物館和閩南文化後花園。修養樓這近百幢古厝洋樓裡,盛滿了閩南華僑的鄉愁。新生與歷史的交融中,訴說著閩南華僑深沉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