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一條人文精神的通道,從久遠的唐代至今,經歷了千餘年的歲月滄桑。
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在經過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長達,3800多公裡。
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馬幫文化是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構成。
如今,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的茶馬古道,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
留印在茶馬古道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仍然在指引著我們對遠古千絲萬縷的探尋和追思。
千裡迢迢,馬鈴聲,聲聲,長長的馬幫,漸行漸遠……
悠長的身影,勾出塵封的以往。
「砍柴莫砍葡萄藤,嫁人莫嫁趕馬人;三十晚上討媳婦,噢,三月尼羅朗,初一初二要出門,阿妹,我的心肝……」
很久以前,在大理彌渡,有一位勤勞美麗的採茶姑娘叫艾月,她家住在一個小山腳下,清澈的溪水從小山潺潺流淌,艾月的父母年事已高,卻一直捨不得把她嫁出去。
山下,常有走夷方的馬幫經過,在叮咚的馬鈴聲中,年輕的趕馬人見到美麗的姑娘們在山上採茶就唱「美麗的姑娘去何方?前方風大路途遠,不如來到火塘邊,和我喝杯茶,再把知心話兒談。」
姑娘們總是謹遵父母的叮嚀,「趕馬人行蹤不定,他們就像浮雲一樣漂來漂去,今天走,不知道哪天回,因此千萬不要和他們來往。」
一天,艾月獨自上山採茶,不小心被蛇咬了。年輕的趕馬人阿光恰經過,他聽到了艾月的呼喊,就立即取出了一顆趕馬人身上必備的蛇咬給艾月服下,接著把艾月背回了家。
艾月養病期間,阿光常常前來探望,還不時送上柴米錢糧,等到阿光的馬幫辦好了貨物準備離開的時候,兩個年輕人已經日久生情,私定終身。
馬幫啟程時,艾月站在茶山上,看到阿光不時回頭遙望,心中肝腸寸斷,不知下次見面是何年何月。當有月亮升起的晚上,艾月總是想起遠方的阿光,不知道在這悽清寒冷的夜晚,他又是露宿在哪裡的簷前樹下,她不由得唱起了一首優美哀怨的歌「哎,月亮出來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遠方,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幽幽……,一陣清風吹上坡,哥啊,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
一年,兩年,三年……歲月在翹首等待中流逝,阿光一直沒有音訊。終於,村裡出門人回來時,告訴艾月,別等了,阿光走了的第一年,馬幫便在怒江邊上遇到了泥流石,人和馬幫都找不到了。
艾月不願相信他們的話,他知道阿光肯定會再次趟過小河來到她身邊,也許就在明天……
她思念她的時候便唱「一陣清風吹上坡,哥啊,哥啊,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
不知道艾月能否等到阿光,馬幫是否有人存活於世,但這首優美的大理彌渡民歌《小河淌水》,馬幫文化,茶馬古道一直流傳了下來,深深打動著人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