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上,以大篷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貿易通道,它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分為川藏線和滇藏線。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西南邊境的茶馬互市,它興盛於唐宋,興盛于于明清,它興盛於二戰中後期,茶馬古道分為陝甘、陝康藏和滇藏航線,連接四川、雲南和西藏,延伸至不丹、錫金、尼泊爾和印度,直至抵達西亞和西非的紅海海岸。
保存完好的是祥雲縣、祥雲縣和那柯裡,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族屬於高山地區,海拔三四公裡以上,糌粑,牛奶、黃油、牛羊肉是藏族人民的主食。
在高山地區,人們需要吃高熱量的脂肪,但沒有蔬菜,桑巴又熱又幹,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茶不僅能分解脂肪,還能防止乾熱,因此,藏族人民在長期生活中養成了飲用酥油茶高原生活的習慣,但在藏區卻沒有茶。
在內地,無論是公務員還是遠徵軍,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境地區則出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就這樣,藏、川、滇邊區生產的德式、毛皮、藥材、茶、布、鹽、生活用具,以及四川、雲南、內地生產的茶、布、鹽、生活用具,在橫斷山區的山川峽谷中,從一地流向另一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他們變得越來越繁榮,形成了一個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至民國時期,漢藏交流茶馬而形成的一條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具體來說,茶馬古道主要分為兩條路,即滇藏道路和川藏路,滇藏道產自茶區的洱海、雲南西部、麗江、中甸、德欽、芒康、察雅到昌都,然後從昌都到衛藏地區。
川藏道則起源於今天的四川和雅安地區的茶區,它首先進入康定語,自康定時代起,川藏道分為兩個支路:北線起於康定的向北,經過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到達昌都,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是從康定的向南出發,經過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到昌都,然後從昌都到衛藏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