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邊陲咽喉:茶馬古道的「靈魂」——古茶樹文化

2020-10-04 楓橋墨客

古代歷史上的茶馬古道最早源於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隨著川藏的西南馬市的興盛,商人和手工業者在中原政府開明的民族政策的支持下開始修建茶馬古道,從甘肅、河西走廊、沿長城下陰山,過陝西,渡黃河,進入中原腹地,而以南從川藏、滇南深入南亞、泰國(歷史上叫暹羅)等邊疆地帶,甚至發展到中亞、東非沿海。

而在唐宋時期茶馬古道日漸成熟,它與西南地區古茶樹文化聯繫在一起,經過不斷發展,它至明清之後茶馬古道的貿易活動和滇川的古茶樹文化達到興盛的高峰期。古茶樹與茶馬古道文化促進了中原與西南民族的文化經濟交流,兩者互為紐帶,相互影響。

茶馬古道上的古茶樹: 西南地區對外商貿與文化交流的紐帶

1.古茶樹與茶馬古道的文化的發展

古代的茶馬古道從西南邊陲的川藏、滇桂地區到印度、尼泊爾、越南邊境,茶馬古道放射性地從四周延伸,然後輻射至中亞及西北陸上的古絲綢之路,以中原地區的王城為中心,茶葉、駱駝、馬匹和商隊為媒介,將中原的經濟文化與西南、西域、中亞民族的文化聯繫在一起,相互交流與融合,共同促進,相互影響。

用於商業的各式綠茶、發酵茶等、用於貴族及宮廷中的貢茶及平民百姓家的普通茶葉……各種各樣的西南古茶樹及民族茶業、茶藝滿足了古代各民族、各階級的飲茶需求。

自隋文帝統一漠北、西南邊疆後,由於北方人口開始陸續向江浙、西南地區遷徙,南方大片土地得到開發。隋唐時期政府的移民政策也影響著西南地區的社會發展斷提高,尤其制茶工藝,這為茶市商品貿易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加之兩宋時期發生了兩次大規模北人南遷,直接導致了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全國的經濟重心全在南方,而貴州四川一帶因此成為了古代西南地區茶貿經濟的中心。

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種茶平原使得茶葉在長江下遊遠近聞名,雲南的古茶樹種植的覆蓋面積已到瀾滄江流域。

而南宋都城南京應天府就在江南,西南民族的茶馬古道在開明的中原王朝的政策支持下,那些比較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不斷在西南滇藏一帶傳播,江南和西南地區的制茶的手工工廠最先在這裡出現,大量的勞動力進入西南、甘藏等地,而全國領先的工業技術促使滇藏、西南地區的茶商經濟繁榮昌盛。

2.茶馬古道的古茶樹滇藏貿易文化

西南地區興起了大批工商業性的茶馬古道,川、貴地區的長途販運貿易十分發達。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以及完備齊全的道路基礎建設工程、中原地區由於移民所帶來的耕作技

、以及由於人口南遷和戰爭等因素從北方等地帶了大量先進的生產工具外,養蠶葉和採茶業等普及也促進了貴州、四川、雲南等地區農工業及經濟商貿的發展。

盛產茶葉的滇南地區和西雙版納地區日益成為古茶樹文化的代表圈,這裡是茶馬古道區域的起始點。雲南地區與川藏的古茶樹成為滇藏茶葉文化的代表。譬如滇南巴達鄉的大茶樹,這裡出產有大批著名茶葉和傳統貢茶,諸如雲南普洱、茯磚茶、女兒環等。

在茶馬古道、古居民茶葉種植區、茶貿重鎮、伊斯蘭教、佛教等古寺經文裡,茶樹文化在茶馬古道延邊區域的各個文學、宗教、中醫藥、傳統日常飲食、商業經濟與西南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相交融

「馬幫」、「茶馬驛站」、「古茶樹」——滇藏茶樹與茶馬古道的關係

早在神農時代,茶就已經被發現,茶在春秋魯公時得以聞名。漢之後,隨著茶葉和茶樹的種植及馬匹、絲綢、陶瓷與茶葉貿易的發展與興盛,古茶樹在西南地區發展迅速。而在宋代茶文化發展到了極盛時期,西南的茶葉在茶馬古道的運輸下走向中原。漢朝至唐宋時期,國民經濟水平穩步提高,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

除此之外,隋唐時代社會民風較為開放,統治者注重國民的文化生活,政治、文化制度清明寬鬆,隨著鄉村人口茶葉商販的增多,市鎮繁榮發展,以及農業、家庭手工業與商品貿易的結合促進了西南地區茶葉販運和茶業重鎮、古茶樹市坊村鎮的發展與繁榮。

作為對外進行商業活動的貿易通道,茶馬古道已經擁有千年的歷史傳統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茶馬古道便已經萌芽,馬幫和駱駝商隊是茶葉運輸的貿易載體,古茶樹文化是維繫西南民族和中原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的紐帶。

在滇藏周邊茶樹文化的優勢發展區,中原陸路和河渠交通的發展和西南等地運河水渠的開鑿促使西南地區水陸交通的更為便利,驛站及古道的建設縮短了西南區域的城鄉之間的距離,各地販賣茶葉的集市和城鄉的聯繫更加緊密、人流往來和物資交流得以加強

而就在這茶馬古道之上,就有許許多多的古茶樹。歷史上,由於中原漢族政權與西南、西北等少數民族政權割據戰爭不斷,軍隊需要大量軍費開支,而政府財政緊張使得朝廷支持茶馬貿易的發展,因為茶稅的徵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而後,西南地區的黔茶樹文化、川滇茶樹產業、甘陝絲茶商貿迅速發展,十幾萬棵古茶樹從茶馬古道走上古代絲綢之路,古代深厚的茶文化底蘊促進了西南古茶樹文化的發展,也維持著這條茶馬古道。

結語

中國古代的茶樹文化和茶馬古道是歷史上中原與邊疆地區進行茶馬貿易、經濟文化相互交流與影響的見證與民族記號。

茶馬古道起源和發展於古代中國的西南地區,在中國古代漢族人民與西南各族人民進行文化商貿交易和交融的通道和走廊,茶馬古道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以古茶樹為文化符號,西南茶商、馬商在向中原、南亞等地運送茶葉、特產品等過程中,在這個集民間、國際於一體的商貿通道上代代流傳,使西南民族的茶馬文化和茶樹文化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歷史中的茶馬古道》

相關焦點

  • 中國大西南茶馬古道上的十大古鎮
    茶馬古道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是中國古代大西南邊疆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延伸入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境內,是中國西南各民族文化和經濟交流的走廊。雲南·臨滄·魯史古鎮魯史古鎮是滇西茶馬古道第一鎮,在瀾滄江、黑惠江之間,位於雲南臨滄市鳳慶縣東北部,呈圓狀分布,是滇西至今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有著濃鬱宗教文化特點的古建築群,至今還保留著一條將古鎮一分為二的青石板茶馬古道。
  • 茶馬古道雕塑,在歷史久遠的茶馬古道上傾聽馬幫的鈴聲漸響
    說到茶馬古道,人們總會想到茶馬古道的古茶樹,湯色紅潤,香氣誘人,回味甘甜種種。殊不知其更要深刻的意義:它見證著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來因茶而締結的血肉情感;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它為人類尋找永恆的家園提供了許多實證茶馬古道是佛教東傳之路;茶馬古道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
  • 歐亞大陸遠徵古道的轉型,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
    學界經常提到的人類走出非洲之路、族群遷移古道、遊牧線路,以及古鹽道、玉石之路、貝之路、銅鼓之路、陶瓷之路、荔枝之路、銅之路、鐵之路、酒之路、香料之路、香水之路、漆器之路等,和絲綢之路相比,這些都是臨時古道或局域古道。絲綢之路的出現是很多早期臨時古道、局域古道相互連接或定型的結果,絲綢之路也激活了這些局域古道。
  • 葉尖上的行者小課堂——茶馬古道
    雲南區域早起種植茶樹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2700年前(所在地普洱市鎮沅縣九甲鄉千家寨,此結論為官方公布)。只是當時種植的茶樹並未用普洱茶製作工藝制茶。目前有機構發現最老的茶樹年齡為3200年(但這結果並未被官方認可) 「茶馬古道」,明初,政府為拉攏少數民族,允許雲南少數民族茶葉自由貿易,當時既有當地剪刀粗茶流出,也有川茶進入。清代,雲南藏銷茶主要經麗江進入西藏。
  • 探討茶馬古道與茶馬貿易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茶馬古道以馬幫為載體是連接我國西南地區的紐帶, 不僅加強了藏族、傈僳族、景頗族以及彝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經濟聯繫, 而且還增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與藝術交流。從這一角度來說, 茶馬古道對於古代西南地區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其實, 茶馬古道應追溯至西南邊疆的茶馬貿易, 唐宋年間我國漢族人民以茶與西南邊境少數民族交換馬匹, 是一種物物交換的貿易形式。
  • 「西南茶馬古道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召開
    8月14日,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的「西南茶馬古道學術研討會」順利召開。來自雲南、西藏、四川、湖北等地的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共同探討西南茶馬古道的概念、路線,研究範式和方法。會議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餘西雲副院長主持。
  • 茶馬古道雕塑,文化內涵深厚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茶馬古道分陝康藏(川藏線)、滇藏線兩路。茶馬古道雕塑,馬駝貨物銅雕,馬幫人物雕像
  • 茶馬司是茶馬古道最佳見證
    自1986年開始,30多年來,李旭幾乎不間斷地行走於茶馬古道,不僅參與了茶馬古道開創性考察和命名,還持之以恆地進行了深入的探訪和研究。雅安作為川藏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見證著茶馬古道的歷史變遷,當然是他書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  「茶馬互市」成藏漢貿易重要方式  史籍記載,在古代巴蜀地區,早在西周初年就有人工種植的茶園存在。
  • 紀錄片丨《茶馬古道》合集
    茶馬古道,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
  • 茶馬古道位於中國西南地區,來看看茶馬古道主題雕塑都有哪些?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上,以大篷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貿易通道,它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分為川藏線和滇藏線。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西南邊境的茶馬互市,它興盛於唐宋,興盛于于明清,它興盛於二戰中後期,茶馬古道分為陝甘、陝康藏和滇藏航線,連接四川、雲南和西藏,延伸至不丹、錫金、尼泊爾和印度,直至抵達西亞和西非的紅海海岸。
  • 《說史》茶馬古道中的上津
    漢江南北兩岸的古道多為羊腸小道,因茶馬運輸交易而開闢,集民間商道、民間文化交流通道、匪道等於一體,主要是私販茶馬的東西向通道。明朝時,當時荊州所屬的黃州(今黃岡)、武昌(今屬武漢)等地是重要產茶區,產出的茶有相當一部分由船從漢陽(今屬武漢)運進漢江,至襄陽,分多路銷售。
  • 幽幽古道,茶葉飄香,追尋歷史的見證與感受馬幫的底蘊,茶馬古道
    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國為不同的文化,其間也發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現如今茶樹在世界各國都有廣泛種植,而目前的產茶大國有中國、印度、肯亞、斯裡蘭卡等國,這也形成了茶產業,茶貿易,茶也真正地走入了千家萬戶。
  • 踏上麗江茶馬古道,感受西南馬幫文化,騎馬的樂趣自然不言而喻
    茶馬古道其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作為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而且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也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麗江茶馬古道位於麗江市拉市鎮海北段拉市海溼地公園,這個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也成了我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 僑鄉不止在福建廣東,在西南這一座邊陲小鎮,也有著濃濃僑鄉文化
    不過,僑鄉也不單單只是存在廣東和福建地區,位於祖國西南邊陲上的這一座小城,也同樣存在著獨特的「僑鄉文化」。「山間鈴響馬幫來」:「馬背上駝來的」騰衝「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古代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與這兩條重要的通道息息相關。
  • 束河古鎮,是麗江納西族聚居地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茶馬古道重鎮
    說起雲南的麗江,很多人都知道麗江古城,它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茶馬古道重鎮,可能絕大多數來麗江旅遊的人首先去的就是麗江古城吧?但是你知道嗎,「麗江古城」1997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實是三個古鎮的合稱,包含了大研、束河和白沙三大古建築群,我們今天先說其中之一:束河古鎮。
  • 古道西風瘦馬——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風景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陸路上開闢了兩條對外通道,一條在北方,就是大家熟知的絲綢之路;一條在南方,被稱為「亞洲的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自古以來,地處高寒的康藏地區不產蔬菜,藏民族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高脂肪,高熱量,需要喝酥油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熱,補充維生素。
  • 茶馬古道,我國古代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歷史文化交流的走廊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悠久的國家,具有強烈的歷史色彩,今天,我將通過書向大家介紹茶馬古道:我國古代民間國際商務通道,歷史文化交流的走廊。在我國西南地區有這麼一條商貿通道,有一個非常古色古香的名稱叫做茶馬古道。
  • 群山 | 白仲才:茶馬古道上的旅途頓號
    自踏上茶馬古道那一刻起,我的思維就開始錯位,莫名其妙地升騰起一種蒼涼沉重的感覺,我無論如何深切地體驗和想像,卻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條地處邊陲穿梭於濃濃的樹蔭、亂石和隨風飄搖的狗尾巴草之間,猶如長蛇般的小徑,便是西南的「絲綢之路」。
  • 普洱茶文化之源一一茶馬古道
    什麼是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將茶葉以及當地特產運送至其他地區。全長近四千多公裡,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繫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茶馬互市」是當時漢族和藏族等少數民族間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的貿易往來。
  • 揭秘雅安茶馬古道千年藏茶製作工藝
    茶馬古道上傳承千年的藏茶是如何一片一片由「綠」變「黑」的呢?7月2日,記者跟隨雅安市雨城區兄弟藏茶傳承師傅們,見證了製作傳統藏茶的技藝。作為最具特色的藏文化飲品,是養育藏民族的民生之茶,是世界上工序最複雜的茶,是孕育自雨城雅安的茶,擁有極其包容的口感,含有近500種對人體有益的有機化合物、30多種礦物質及多種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