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為什麼窮人一直很節省?

2020-10-17 眉力村

阿比吉特·班納吉 (Abhijit V.Banerjee) / 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 / 景芳 / 中信出版社 / 2013-4-1 

好的(經濟學)書籍教你的不是思考什麼,

而是如何思考。


當被問及如何緩解全球貧困時,經濟學家通常會分為兩個陣營。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外國援助對於幫助人們擺脫「貧困陷阱」至關重要它可以通過幫助窮國在關鍵領域投資、提高它們的生產率來啟動一個良性循環。有學者說,如果富裕國家在2005年到2025年間每年向外國提供1950億美元的援助,貧困就可以在這段時期結束時完全消除。這一觀點在英國政界引起了共鳴;實際上,英國國際發展部78億英鎊的總預算是少數幾個未受政府削減赤字措施影響的部門之一。

但也有其他同樣直言不諱的人認為這是錯誤的。不同的聲音認為,援助就像給斷腿打石膏一樣有效:它可能會讓受傷的人感到有人在照顧他,但它不會讓他重新行走。更糟糕的是,援助會阻止人們尋找自己的解決方案,同時腐敗和破壞當地機構。因此,窮國的最佳選擇是依賴於一個簡單的想法:當市場是自由的,激勵措施是正確的,人們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於那些在這個問題上沒有那麼強烈的觀點,但仍然關心建設一個沒有貧困的世界的人,我推薦《貧窮的本質》這本書。

本書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著,可讀性強,講述了8年來他們在印度、摩洛哥、肯亞、印度尼西亞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實地研究。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避開了「大問題」,而是調查了窮人難以置信的多方面和複雜的生活,並想像了可能產生真正影響的政策。

貧窮經濟的成就與其說是展示了能夠終結貧困的一攬子政策,不如說是讓我們注意到困擾發展援助的兩個不光彩的問題。首先,援助的有效性往往根本沒有得到評估。即使在評估援助時,評估方法也往往有偏差,比如前後分析,沒有考慮到與援助本身無關的因素。發展援助如果沒有可靠、可信的證據,就註定要失敗。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對窮人說什麼、做什麼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肯亞農民知道,如果他們使用化肥,他們的作物產量會更高,超過化肥的成本,但他們卻不使用化肥。實驗表明,簡單的步驟——比如在收穫季節之後而不是播種季節前不久發放優惠券——往往會對窮人的生活產生影響。接受人類本性中存在的短期非理性,而不是與之抗爭(或忽視它),是貧窮經濟學的眾多潛在政策信息之一。

班納吉和迪弗洛還解釋了為什麼窮人一直很節省;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去學校,但經常不學習;為什麼他們拒絕免費的免疫工作但有錢買毒品等等。

如,為什麼讓農民使用改良的農業方法如此困難——比如化肥、灌溉和改良的種子——它們可以使產量翻倍或三倍。每一種方法都需要預先投資,但即使農民能夠負擔得起(通過補貼或低成本貸款),他們也往往會拒絕。為什麼?因為農民知道農業有多危險。作物歉收的代價——無論是出於上帝的使然,還是不熟悉新的做法——當你投入了所有的資源或借來的錢時,其破壞性要比勉強維持低產量的代價更大。

經濟學是一門很容易被黨派術語和偽理性主義偏離正軌的學科,所以我總是對我讀到的每一本經濟學新書保持警惕。本書的兩位作者在整本書中嚴肅地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對全球貧困人口的援助往往會使情況變得更糟,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沒有外部(通常是政府)的大力幫助,貧困人口就無法增長。針對不同的情況和情況,他們不動聲色地指出了各自的優點和缺點。通過對一種方法為何成功或失敗的每一種解釋,你就能更好地理解窮人的經濟學是如何運作的。作者普遍使用了實證研究,並為每一個提供了有意義的分析。

為了改變人們對貧窮的偏見,兩位作者不僅探究了有多少人陷入了經濟危機,還探究了其中的原因。它們表明,決策者、經濟學家和慈善家都未能理解導致貧困的獨特問題;因此,試圖根除它往往是錯誤的

作者寫道,窮人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住房;他們需要一些項目來賦予他們真正的、奮鬥的機會。通過實地觀察、社會實驗和心理分析的結合,班納吉和迪弗洛展示了他們對貧困陷阱及其潛在解決方案的廣泛理解。

他們讚揚諸如小額儲蓄和小額信貸等做法的優點,這些做法削減了使人衰弱的利率和掠奪性放債者。但即使是這些解決方案也存在問題,包括對貸款人缺乏信任和不願承擔風險。作者還主張增加計劃生育的機會,因為家庭規模往往是許多人承受經濟負擔的主要原因。他們還調查了為什麼許多人放棄免費或低成本的醫療保健或教育。

這本書清晰明了,結構良好,反對標準的貧困方法,雖然是為學者和在基層工作的人寫的,但應該可以給任何讀者提供必要的喚醒。


貧窮 研究 | 為什麼貧窮?

相關焦點

  •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還不了貧窮?——窮人更「擅長」浪費錢
    ② 研究成果,引人啟發其中,阿比吉特與埃絲特合著一本經濟學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
  • 貧窮的本質是什麼?貧窮研究專家:「貧窮陷阱」讓窮人越來越窮
    世界著名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為了研究出「貧窮的本質」,他們曾對全球最窮的50多個國家進行了研究,並得出了驚人的結論:世界平均貧窮線為每人每天16印度盧比。就當時而言,16盧比相當於36美分,但由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物價水平較低,如果窮人以美國的物價水平來購物,則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錢——99美分。
  • 薦書|《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他們曾被說成是白人的負擔,是弱國劣政的犧牲者。數萬億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們於水火之中,他們,依然深陷貧窮的陷阱,前路不明……為什麼貧窮,為什麼窮人擺脫不了貧窮?這是《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探討的主要問題。《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的兩位作者在本書中探討: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
  • 評《貧窮的本質》:窮人經濟學與變革政治學
    然而讀完《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一書,也許會覺得我們個個是晉惠帝。  窮人很難,理解和消除貧窮似乎更難。該書第二作者、法國人埃斯特·迪弗洛6歲時,就知道有一個叫加爾各答的城市,非常擁擠和貧窮。他24歲作為一名研究生來到這個城市,在乘計程車前往市區的路上,只見一棵棵樹木、一塊塊空草坪和獨單的人行道。他竟一時找不到窮人。窮人在哪裡?
  • 《貧窮的本質》:貧窮的思維,比貧窮的狀態更可怕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的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納吉與埃斯特·迪弗洛 ,是一本經濟學著作。兩位作者為了弄清為什麼會產生貧窮,貧窮又會導致哪些特定問題,從而不斷讓窮人陷入無法逃離「貧窮陷阱」的怪圈,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等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
  • 讀書筆記:《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一)
    書中最核心的思想,概括成一句話,便是:貧窮是結果,而不是原因。貧窮的國家之所以貧窮,往往是因為環境因素而陷入到了「貧窮陷阱」之中。從前人們以為,貧困是因為窮人缺乏資源,有了資源他們就能變富。但隨著對貧窮的深入研究,學者們漸漸發現,其實貧窮的深層原因是,窮人沒能有效地把資源用到自身和家庭的發展之中。
  • 5分鐘速讀《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無法擺脫貧窮
    一提到窮人,我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那些又懶又饞、不思進取的人,那些人因為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工作,才變的貧窮。這隻就是文學作品上對窮人的描述而已,真正導致貧窮的原因,要比我們想像的複雜。今天推薦的書是《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是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貧窮的本質是什麼?
    最近在搬家,比較忙,也有點累,昨天曾少薦書《貧窮的本質》,這本書之前有看過。今天抽個時間碼點字做個分享,我將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得到的感悟,和大家好好聊聊這本書。ps:這本書跟《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一書有些觀點類似,兩本書可以結合在一起看。
  •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班納吉:怎麼擺脫貧窮,貧窮的本質是什麼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頒發給了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及哈佛大學教授麥可·克雷默,因為他們三人合寫了一部著作叫《貧窮的本質》。他們在本書中探討: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 《貧窮的本質》——人有近憂,必無遠慮
    《貧窮的本質》的作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關於貧窮,我們的第一想法都是窮人總是吃不飽,餓肚子沒力氣幹活,映入腦子的畫面也是我國民國時期那種悽慘生活,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可實際是,現代社會即使是非常貧窮的人,也能吃飽飯,缺糧並不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他們貧窮的問題出在其他地方,他們沒有資本。
  • 人暫時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有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是指太看重「沉沒成本」,不懂得及時止損;用時間換錢,而不是用錢換時間。然而比「窮人思維」更值得我們注意和警惕的,是局限了你視野的「窮人認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一個環境裡面待久了,你的認知會被環境同化。很多公司裡,存在很多幾年下來還只是個基層員工,薪水三年一漲,每天8小時,下班之後無事可做。
  • 「貧窮的本質」:看清這四點,有些人窮的很穩定
    前言前段時間,網上有一本書,非常的火,叫做《貧窮的本質》。兩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走訪了全球幾十個國家,深入到很多貧窮的地方。最後寫出了這本書。其實這本書,並不好讀,裡面有許多專業的術語,我相信大部分人,即使買了它,也不一定能讀完。
  • 《貧窮的本質》選讀一:限制我們的不是命運,是我們將命運限制
    《貧窮的本質》只是因為我想要知道為什麼會在貧窮的邊緣徘徊。因此也有幸來閱讀這本書。《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文章在開始部分就引出一個名詞--貧窮陷阱。只要沒有能力擺脫這個陷阱的人,最終都會淪為貧窮。
  • 電子書下載|《傲慢與偏見》《逆流》《貧窮的本質》《日本的細節》
    於斯曼借這位反英雄的主人公之口詮釋了他的頹廢美學,斬斷了和自然主義文學的聯繫,奠定了19世紀邪典之作的地位……▼【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類型:經濟學數萬億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們於水火之中, 他們,依然深陷貧窮的陷阱,前路不明…… 為什麼貧窮?為什麼他們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 拒絕人生一眼望到底:比起貧窮,你需要擺脫「窮人式思維」
    「窮人的窮來自於思維本質不是「物質」上面的窮,兩者是相輔的關係。我在網絡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窮人滿懷信心的開始奮鬥,可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過得很艱難。並且思考方式一直存在於「我以為」,「我以前」怎麼樣,不敢接受新的挑戰和承擔的方式,叫做固定性思維。
  • 窮人為什麼難以擺脫「一輩子的窮命」?經濟學教授終於道出實情
    其實再多的幫扶窮人方法都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窮人現在的命運,是因為沒有真正做到「對症下藥」,只有抓住根本,才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窮人為什麼難以擺脫「一輩子的窮命」?經濟學教授班納吉終於道出實情,經過多年的苦心研究,終於誕生了《貧窮的本質》,才讓更多人開始了解「貧窮」!
  • 《貧窮的本質》:光努力不行,你要摒棄這 6 種思維才能脫離貧困
    疫情期間,有人歡喜有人憂,有人開開心心在家度假,有人看著信用卡還款帳單愁眉苦臉,陷入了「貧窮陷阱」,生怕開工遙遙無期。那麼,為什麼窮人的生活會如此艱難?為什麼有人越努力越窮?作者班納吉·迪弗洛在《貧窮的本質》這一書駁斥了貧窮源自於不努力的謊言,深入剖析了18個國家窮人的經濟生活,並在其中找到了貧窮的本質。
  • 貧窮陷阱:貧窮是如何偷走一個人的未來?
    這個充斥著非理性行為的世界,就是窮人的遊樂場和墓地,他們在這裡一邊狂歡一邊忍受著饑寒交迫。正如《貧窮的本質》中所說的:貧窮就像一道陷阱,讓深陷其中的人無法逃離。窮人沒資格享受生活,也許這才是對窮人最大的誤解。《貧窮的本質》提到過,「窮人的首要選擇顯然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兒乏味。這可以是一臺電視機,也可以是一點兒特別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
  • 貧窮陷阱:貧窮是如何偷走一個人的未來?
    窮人沒資格享受生活,也許這才是對窮人最大的誤解。《貧窮的本質》提到過,「窮人的首要選擇顯然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兒乏味。這可以是一臺電視機,也可以是一點兒特別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為了一臺62英寸的電視,他們寧願冒著被驅逐出門的危險。
  • 《貧窮的本質》,「村幹部」寫的1本書,憑什麼獲得了諾貝爾獎?
    1全世界最底層的窮人,到底有多窮?全世界最底層的約10億貧窮人口,每天只有不到十元錢,不夠買一個雞腿!更可怕的是,不到5歲便死亡的兒童,在最窮的人中,每年有900萬。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產婦的死亡率,是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