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 聚焦煤炭期刊高質量發展

2020-12-16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2020年11月27日,由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與煤科總院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暨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換屆會議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煤炭學會理事長劉峰,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總工程師、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院長張彥祿,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資源建設部副主任劉筱敏,中國電科院期刊中心副主任韓蕾,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潔淨煤技術》主編解強,煤科總院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朱拴成,中國煤炭學會綜合部主管趙奇及來自煤炭行業各期刊編輯部的7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助理代豔玲主持。

張彥祿院長代表期刊工作委員會掛靠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為大會致辭,他指出煤科總院以其主辦/承辦的20種期刊為基礎,在過去5年多時間裡,為工作委員會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同時指出,行業刊群發展壯大需要進一步提升期刊服務能力,目前期刊數字出版還沒有真正深入到科研創新的核心過程,今後,要繼續建設完善中國煤炭行業知識服務平臺和中國智能煤礦網,為科研人員提供高效精準的知識服務,推動科技期刊數位化轉型升級。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總工程師、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院長 張彥祿)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煤炭學會理事長 劉峰)

劉峰會長在講話中指出,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始終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自煤炭行業第一本期刊《煤礦設計》創辦以來,66年來50多本煤炭期刊在發布和記錄煤炭行業科研成果、推動學術交流、倡導學術爭鳴、激發創新思維、引領學科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造就高水平煤炭科技人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煤炭工業科技進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科技期刊在記錄發布科研成果的同時,也要在建立新型科技評價體系,淨化學術風氣,弘揚科學家精神,建設優良科研生態圈,宣傳行業科技成就,講好煤炭故事等方面承擔更多的社會職責。同時,煤炭期刊編輯要珍惜新時代,擔當新使命,練好內功,搭建好平臺,做好橋梁和紐帶,力爭實現煤炭期刊建設的高質量發展,為不斷增強煤炭科技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推進我國從煤炭大國向煤炭強國邁進做出更大貢獻。

(煤科總院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 朱拴成)

專家主題報告和辦刊經驗交流中,劉筱敏研究員以《信息素養培養助力期刊發展》為題,指出信息素養是編輯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流的信息素養推動一流的編輯素質,講述了提升編輯信息素養的方法及對期刊出版工作的促進作用。韓蕾主任以《新媒體下期刊集群的融合發展》為題,以中國電科院6本期刊辦刊實踐為例,介紹了其在期刊多元化宣傳、期刊服務、刊群影響力提升等方面的做法及成效。解強教授以《提高煤炭中文期刊辦刊能力及完善期刊服務的思考——以「潔淨煤技術」的辦刊工作為例》為題,分享了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提升舉措和途徑,唯有守住學術期刊的本源和「初心」,特色化、分等級、差異化辦刊,保持定力,遵守辦刊規範,期刊定能實現紮實地發展。

會上,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舉行了換屆儀式。第一 屆委員會秘書長朱拴成作《第一屆學術期刊工作委員工作總結及第二屆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換屆籌備工作報告》。趙奇主管宣讀《中國煤炭學會關於第二屆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的批覆》文件。與會領導、嘉賓為新委員頒發了聘書。第二屆委員會相比第一屆委員會,隊伍更加壯大,期刊由原來的43種發展到54種,委員人數有53人增加至73人,象徵著煤炭期刊事業蒸蒸日上。

會議期間對第二屆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加盟的54本期刊進行了展覽展示。座談交流環節,由副主任委員田水承教授主持,與會代表圍繞期刊辦刊能力提升與 「十四五」期間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發展規劃展開了充分的交流討論。今後將在建立煤炭科技期刊質量審讀體系,制訂發布行業科研誠信與期刊出版倫理規範等團體標準,定期發布《煤炭科技期刊發展年度報告》,開展中國煤炭工業優秀學術論文代表作評選活動中積極作為,充分發揮科技期刊在服務行業科技創新及學術評價中的作用。

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自2015年成立以來,圍繞編輯出版新模式、學術質量提升與期刊管理、學術交流平臺搭建、集群化數字出版與知識服務平臺建設、科技期刊服務模式創新、優秀期刊評選、編輯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多項工作,實現了刊群的良發展,有效發揮了期刊學術引領作用,有效支撐了行業科技創新工作。明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也將在中國煤炭學會的領導下繼續帶領行業刊群探索實踐期刊高質量發展之路。

編輯整理:郭曉煒

審核:常 琛

End

往期精彩

謝和平,吳立新,鄭德志:2025年中國能源消費及煤炭需求預測

錢鳴高,許家林:煤炭開採與巖層運動

袁亮:煤及共伴生資源精準開採科學問題與對策

康紅普,王國法,姜鵬飛,等:煤礦千米深井圍巖控制及智能開採技術構想

謝和平:深部巖體力學與開採理論研究進展

康紅普,尹丙鼎,高富強,等:中國煤礦井下地應力資料庫及地應力分布規律

聯繫我們

聯繫人:郭曉煒

電話:010-87986411-811

郵箱:guoxiaowei@chinacs.org.cn

網址:www.mtxb.com.cn

版權聲明:

本平臺刊登的《煤炭學報》所有稿件均按照國家版權局有關規定支付了相應稿酬,《煤炭學報》享有稿件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煤炭學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中國期刊高質量發展峰會暨第九屆上海期刊論壇在上海大學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9月22—23日,中國期刊協會、上海市出版協會、上海市期刊協會、上海大學聯合主辦,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作為支持單位,上海大學期刊社承辦的「中國期刊高質量發展峰會暨第九屆上海期刊論壇」在上海大學召開。
  • 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在京召開
    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平臺服務了數以萬計的學者公眾,全力推進我國科技論文的傳播利用與科技期刊的開放共享。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為推動科技期刊開放共享,使廣大創新主體更多受益於學術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聯合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於11月2
  • 10大領域,2609種期刊!《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最新發布
    ,突破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瓶頸,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進行良性可持續發展,推動建設適應世界科技強國需求的科技期刊體系,助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中國科協經過統一部署,2018年起,開展了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發布工作。
  • 2020年「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名單出爐|《煤炭學報》連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於12月17-18日以網絡形式舉行,發布了由中國學術文獻國際評價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圖書館研製、中國知網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20版)(以下簡稱《年報》)。
  •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也感嘆:「以化學化工領域為例,國際大刊的論文其中30%來自中國,但國內期刊卻吸引不了本土的優質學者。」顯然,能夠發表介紹高水平論文,從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已成為國內科技期刊的追求與夢想。
  • ...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
    為助力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https://doaj.istic.ac.cn)已於近期完成升級改版,並將於11月25日在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的「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上全新亮相。
  • 《煤炭學報》2019世界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進入Q1區!
    日前,在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聯合召開的「2019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發布了《世界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WAJCI年報》。
  • 17大領域,3915種期刊!《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最新版
    為探索認定發布供我國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學術文獻成果評價參考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推動同等水平的國內外期刊等效使用,體現應用實踐類科研成果的應有價值,引導國內科技工作者將更多優秀成果在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首發,突破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瓶頸,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進行良性可持續發展,推動建設適應世界科技強國需求的科技期刊體系
  • 【資訊快遞】17大領域,3915種期刊!《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
    為探索認定發布供我國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學術文獻成果評價參考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推動同等水平的國內外期刊等效使用,體現應用實踐類科研成果的應有價值,引導國內科技工作者將更多優秀成果在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首發,突破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瓶頸,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進行良性可持續發展,推動建設適應世界科技強國需求的科技期刊體系
  • 視點|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也感嘆:「以化學化工領域為例,國際大刊的論文其中30%來自中國,但國內期刊卻吸引不了本土的優質學者。」顯然,能夠發表介紹高水平論文,從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已成為國內科技期刊的追求與夢想。
  • 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也感嘆:「以化學化工領域為例,國際大刊的論文其中30%來自中國,但國內期刊卻吸引不了本土的優質學者。」顯然,能夠發表介紹高水平論文,從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已成為國內科技期刊的追求與夢想。
  • 2020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期刊工作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36位來自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期刊的代表參加了本次研討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陸大明出席會議並講話。本次會議旨在發揮學會期刊集群優勢,搭建學會期刊交流平臺,促進學會期刊發展。會議由陳超志副秘書長主持。
  • 科學網—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中科院期刊工作會議召開,要求各級辦刊主體——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本報訊(見習記者韓揚眉)近日,中科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中科院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應邀出席。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主持會議。 會議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研究討論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與會代表就辦刊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辦刊單位代表籤訂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工作管理責任書》。
  • 「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中州學刊》創刊40周年座談會...
    「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中州學刊》創刊40周年座談會」在鄭州舉行 2019年06月18日 18: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玲 字號 內容摘要:2019年6月15
  • 《煤炭科學技術》入選CSCD核心庫!
    據悉,2019-2020年度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收錄來源期刊1231種,其中中國出版的英文期刊229種,中文期刊1002種。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分為核心庫和擴展庫兩部分,其中核心庫908種;擴展庫323種。
  • 關於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規範化問題
    摘 要:本文分析了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規範,介紹了有關標準化的基本常識,尤其是與科技期刊編輯校對關係較為密切的標準,並列舉了不符合有關標準的常見例子,提出了在深化期刊出版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對於不同期刊的實際辦刊環境,在重視提升期刊的學術、技術質量的同時,也要注意不斷提高期刊標準化、規範化水平,認為科技期刊必須認真執行國家標準和規範
  • 中國科協「新一代數位技術對科技期刊出版業態的影響」學術研討會...
    本網訊 由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承辦、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電子」)協辦的「新一代數位技術對科技期刊出版業態的影響」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
  •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升我國在國際期刊界的話語權
    然而,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還存在國際影響力有限,小散弱問題突出、缺乏自主平臺,沒有話語權和評價權等問題,如何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如何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期刊作用,將創新成果記錄留在中國?近日,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辦,多位院士、專家為此建言獻策,本刊現摘登部分發言。
  •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我國在國際期刊界的話語權
    然而,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還存在國際影響力有限,小散弱問題突出、缺乏自主平臺,沒有話語權和評價權等問題,如何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如何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期刊作用,將創新成果記錄留在中國?近日,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辦,多位院士、專家為此建言獻策,現摘錄部分發言。
  •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據悉,「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將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業界和公眾開放。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平臺服務了數以萬計的學者公眾,全力推進我國科技論文的傳播利用與科技期刊的開放共享。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