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對於不同的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就比如這過年到底是回男方家過還是回女方家過呢?
如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每年臨近年關問題就來了,究竟是回娘家過年還是回婆家過年,成了困擾他們的一大難題。針對此事我們就走上了西安街頭,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朋友,來聽聽這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待這個問題的看法差距究竟有多大?
九零後觀點
第一位男士:當記者問到今年過年你是回男方家還是女方家?男子直接被問懵了,「嘿嘿」完之後表示:因為媳婦是嫁過來的,所以就得聽老公的。
第二位是一對夫妻:男士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記者,你是給我們來製造矛盾的嗎?女士則表示她肯定想回她家過年。
第三位女士都表示:應該各回各家,如果要妥協也是相互的,這次她妥協了,下次男方應該妥協,不可能她一直妥協在婆家過年。如果男方不妥協,那要這樣的男朋友幹嘛用,還留著回家過年嗎?
第四位女士表示:對於這個問題她肯定不會妥協,肯定是回娘家過年,因為她父母生她養她也不容易,如果過年都不回去,覺得對不起家人。
第五位是一對閨蜜,她們則表示:要回娘家過年。記者問到如果對方因為這事要分手呢?沒想到她們是這樣回答的:「拜拜就拜拜,下一個會更乖」……
這90後的主流觀點相對來說比較自我一些,主要分為兩種:要麼就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要麼就是,拜拜就拜拜,下一個會更乖!那麼其實到了八十年代,對於這個問題上可能會相對緩和一些。
八零後觀點
第一位女士表示:她覺得這個事情主要是靠雙方溝通吧,溝通好了一切都不是問題。
第二位女士表示:如果兩方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回家過年,多陪陪他們,那他們就分開過年。
第三位女士表示:她覺得這個問題就是兩個人協調的問題,不應該存在爭吵。
那八十年代的人呢,普遍還是比較注重溝通和理解的,哪怕像今年在男方家過,明年到女方家去過,這樣子就比較公平,在我看來這個意見還是比較中肯的。
那麼接下來出場的六七十年代的人,他們可能又會是另外一種說法了!
六零七零後觀點:
第一位男士表示:他們都是在男方家過年的,這個事情根本不需要商量。
第二位男士表示:肯定在男方家過,女方一臉嫌棄地說:她老公是典型的陝西老古董,年年都在他家過,這就是做媳婦的悲哀。
男方還說:這是中國一種傳承文化,不能因為幾千年的文化,到九零後這裡就給改變了,不能因為時代變了就把傳統文化丟了。
記者隨後問到這位男士:如果您的兒子和兒媳婦到時候因為這事情鬧矛盾了,您該怎麼辦?這位男士回答說:如過兒子真娶到這樣的兒媳婦,那就不太好了。
對於這樣的事情,小編是這麼想的:如果夫妻雙方有一方是獨生子女,那應該去對方家過年,因為留下一對老人獨自過年,的確很悽涼;不是獨生子女的這一方,就算你去對方家過年了,你的父母身邊仍有兄弟姐妹陪著,老人不會孤孤單單,這樣是最合情合理的選擇!
如果雙方都是獨生子女,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接到一起過年。如果不方便的話,可以今年回他家,明年去你家,總之,既然是夫妻,多為對方考慮考慮,學會換位思考。其實很多事那都不是事,所有人都希望能一家人一起過個團圓年,所以我們一定要互相體諒,互相理解!
今年您在婆家過年,還是回娘家過年呢?歡迎評論留言,說說您的看法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