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創立的「理學」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明清兩朝,更是把他的「理學」奉為當成主流思想;朱熹也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儒家學說最重要的傳承者,同樣被稱為「聖人」。現在很多的人對於朱熹的「理學」其實是有誤解,認為這一思想體系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其實只要深入研究就會發現,朱熹的所倡導的「理學」思想,以我個人的理解,用一句通俗的話來形容,那就是遵從傳統。
當然今天並不是要談朱熹的「理學」思想,還是來繼續讀詩,所以筆者要推薦朱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春日》,這首詩很多人都讀過,其實並不會陌生,它每年都入選小學課本,成為了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首宋詩;寫得也是很美,儘管只有寥寥數語,但是每一句都如詩如畫,美得令人心醉;其實想要讀懂這首詩,還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沒有足夠的閱歷,可能無法理解其中真正的意思。
我們先來看一看這首詩的原文: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首詩從表面上來看,它就是一首很普通的即興之作,所描寫的無非是春色美景,這樣的理解就太過於隨意了,根本沒有真正理解這首詩的精髓,以及詩人真正所要表達的主題。我們讀這樣的作品之前,還是要先了解詩人的生平和創作背景,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讀懂這首詩。
朱熹,字元晦,又一字晦庵,號紫陽先生,又號雲谷老人,公元1130年生於今天福建省尤溪縣,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儒家學說集大成者,開創了「理學」思想,成為了一代聖人;朱熹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當時北宋早已成為了歷史,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時代背景下,朱熹骨子裡就有著一種家國情懷,所以這首詩所表達的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開篇的兩句可謂是直入主題,並沒有任何的過渡,也沒有做任何的鋪墊,以一種很自然的筆觸娓娓道來;「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春天到了到處都開出了奼紫嫣紅的花朵,美得令人心醉,在這麼美好的日子,我最想去泗水之濱尋覓春景,據說那裡風光很美,無邊無際的風光也是煥然一新。
看上去好像就是在描寫春日美景,還有詩人當時的一種感受,其實這也是朱熹最高明的一個地方,他正是通過這種細膩的描寫,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於孔聖人的追尋,嚮往於當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傳道授業,所以朱熹也希望可以去到那個地方,但是當時北方被金人所佔領,朱熹也只能是表達一種嚮往,其實內心是很傷感,畢竟整個南宋帝國也是搖搖欲墜。
最後兩句更是膾炙人口,也是整首詩最經典的兩句,朱熹寫得就更加唯美,「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到了春天之後,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春的存在,可以看出春天本來的面貌,春風吹過百花綻放,風中都是花的香味,到處都是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象,對於我來說最是喜歡這春色美景。
朱熹這首詩讀來朗朗上口,寫得也是很巧妙,通過一種暗寫的方式,以此來表達一種美好的願望,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想要讀懂這樣的作品,還是要下一番功夫,不僅要了解詩人生平,還就是時代背景,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詩作中的意思,最終讀懂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