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可謂是才大如海,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而且他的那些文學作品,每一首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另外他作品中有很多唯美的詩句,或者是詞句,到現在也都轉換為了成語,我們在日常的口頭用語,還是在書面用語中,那都是會頻繁地引用。這也正是蘇軾的偉大之處,他不僅在文學上有著超高的成就,另外他身上的那種精神,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自從「烏臺詩案」之後,蘇軾的人生便是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並且還差一點丟掉性命,雖然他最終撿回了一條命,可這個時候他的人生再也不復從前,先是被貶到了黃州,他在那裡過了幾年清貧的日子,隨後又是被貶到惠州,最後又是儋州;縱觀他的一生可謂是顛沛流離,便即使是這樣,他依舊保持了一位文人風骨,從來沒有沒有低過頭,也正是這一種精神,使得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那說起蘇軾的詩,很多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例如他的這一首《題西林壁》,可能這首詩在初讀的時候會覺得過於平淡,但是蘇軾寫得很有深意,也非常的抒情,讀來更是朗朗上口,從而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了他最經典的一首詩,並且這首詩也是頻頻地入選小學課本,成為了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首詩。
《題西林壁》宋代: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的詩作裡自有一種震撼人心,以及深刻的哲理,他的這首詩看似就描寫了廬山,可是他的這一首詩與別的詩人又有所不同,他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寫了一首詩而已,在這首詩中,蘇軾更多的還是提出了一種哲學問題,所以讀了這樣的作品之後,人們立馬是會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這也正是此詩所不同之處。
歷名關於描寫廬山的詩作,可謂是比比皆是,其中最為著名的還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雖然李白的這首詩大氣磅礴,但卻是缺少了蘇軾的那種深沉,可能我們在讀了李白的這首詩這後,立馬會想要去廬山看一看,那裡不是真的有這麼一道瀑布?可是讀了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後,我們更多的還是會去思考,這也正是蘇軾與李白所不同的之處。
應當這麼說蘇軾看事物更加的全面,李白只不過是比較片面而已,當然這也是與兩人性格不同,李白是天生的樂觀派,他活得極為瀟灑,可是蘇軾就不同,他的後半輩子極為苦,有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上,所以他對於人性,以及人世,有著更為深刻的解讀。
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其實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也是非常好理解,它無非是描寫到了廬山的奇、高、險、深;但是在結合他的背景,以及他當時的生活狀態,我們就會發現這麼樣的一首詩,其實是別具一格,他更多的還是傳遞出來一種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
宋詩與唐詩也正是在表達方面有所不同,很多的唐詩,它只是注重於抒情,可是宋詩不一樣,它除了抒情之外,更多的還是哲理,一些詩人在創作時,更多的還是會融入自己的思想,這也使得他們的作品顯得別具一格,不僅很抒情,同時還有哲理。那蘇軾的這首詩,也正是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篇雖然很抒情,但是也還充滿了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