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

2020-12-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者按: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深化對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的研究,是包括文史工作者在內的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的重大時代責任。為此,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三屆學術大會暨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大會文學與歷史學專場召開,大會就「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2019年11月12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社科聯、無錫市社科聯主辦,江南大學江南文化研究院、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承辦的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三屆學術大會暨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大會文學與歷史學專場在無錫舉行。來自江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會,圍繞「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這一主題,聚焦理論熱點,跟蹤實踐前沿,開展學術研討,交流最新成果。此次會議共評出獲獎論文40篇,其中一等獎11篇,二等獎29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樊和平、南京大學教授範金民、南通大學教授周建忠等專家在會上作主旨報告。

  江南文化的稟賦特質及內在價值

  「江南文化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使江南地區後發先至、優勢突出。梳理提煉江南文化的精神文化元素,使之更好服務於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獨特意義和人文價值。」江南大學莊若江提出,在近代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江南文化獨具特色的「水文化」特質與厚重的「山地文化」形成鮮明對照與互補。江南文化以其開放善納、靈動機智、探索進取、務實篤行、義利並舉、剛柔相濟等鮮明特質,推動了江南社會全面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江南文化的上述特質得到充分彰顯。這種具有引領性的先進文化,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中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江南文化應與時俱進、與世界同步、與時代接軌,站在更高的歷史方位,對內以廣闊胸襟吸納其他地區優秀文化元素;對外以更開放包容之姿融入世界,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不斷揚棄提升中持續為後世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江南地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蹟。南京曉莊學院徐秋雨認為,海上絲綢之路遺蹟的保護與開發,是一項系統性、持續性的工程。目前,江南地區海上絲綢之路遺蹟的保護與開發工作,缺乏全國全省層面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應確立「重視價值、統籌規劃、保護優先、合理利用、擴大影響」的指導思想,結合實際情況,統籌考慮,科學規劃,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實施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江南大學朱義華提出,吳歌作為江南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入選項目,其構成要素包含文學、藝術與音樂三種樣式及語言、非語言與副語言三種符號,屬多模態話語的典型運用,具有人文研究價值、藝術欣賞價值與社會經濟價值。如何通過外宣譯介來全方位、立體化呈現並傳播吳歌是個大難題。多模態符號特徵使得對吳歌的外宣譯介與對外傳播必須涵蓋語內、語際與符際三個維度,涉及對吳歌視覺、聽覺以及整體感覺與印象維度的符號轉換與審美傳播,需要運用翻譯學、傳播學與民俗學等多學科知識和理論。因此,對吳歌的外宣譯介與對外傳播,能夠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供借鑑。

  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

  江蘇是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產最豐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大運河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南大學史華偉提出,目前在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中,存在社會參與不足、文化資源閒置等問題,應進一步加強大運河文化帶遺產活態傳承和知識教育。為此,可在大運河無錫段的110個物質文化遺產、48個水利工程遺產、9個聚落遺產點中,甄選出有特色的景點串聯成「錫城特色大運河文化帶」旅遊產品,讓無錫市的運河文化遺產構成江南文化的符號與標識。

  常州工學院李凌燕提出,常州吟誦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吟誦調」類別中的唯一項目,在歷史、科學文化、民族凝聚、教育諸方面均具有獨特價值和重要意義,是寶貴的江南文化財富,體現著江南文脈的鮮明特徵。目前,常州吟誦已得到一定的發掘、整理和研究,但整體傳承情況不容樂觀。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外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使常州吟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搶救、傳承這支文脈,必須優化常州吟誦的生態環境,培養專門人才,關注傳承人作用,加強研究和宣傳,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

  江蘇理工學院宿愛雲表示,近年來,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符號實現了從「個人記憶、集體記憶、民族記憶到人類記憶」的連續傳衍過程。在記憶符號的流傳衍變過程中,民族情感、國際政治博弈需求和人類歷史責任感一直在持續不斷地發揮影響。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符號的傳承衍變是時代訴求和記憶方式的「歷時」體現,也是中國國家力量強大、國際話語權提高的標誌。

  江南文化的傳播途徑和方式

  從史料中發掘「他者」視角下的江南文化,對於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具有重要價值。蘇州市職業大學卞浩宇談到,《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67—1941)在1882—1888年間先後刊登過由來華傳教士潘慎文(A. P. Parker)和杜步西(H. C. Dubose)撰寫的九篇文章,重點介紹了蘇州的城市風貌、山水風光、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情況。這些文章以「他者」的視角,較為客觀地描述了當年蘇州的歷史風貌,成為西方人了解蘇州、體驗蘇州風情的一條便捷之路。文中所記內容,一方面可以為蘇州相關地方歷史、文化等研究提供珍貴的外文史料,彌補外文史料缺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為進一步挖掘蘇州歷史、保護歷史古城風貌、開展蘇州文化的海外傳播以及打造蘇州城市國際形象,提供了相關的歷史借鑑和參照。

  揚州大學王澤京提出,2007—2018年,揚州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作,歷經11個春秋,先後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7000餘件清代揚州檔案以編年體例編纂付梓,分別命名為《清宮揚州御檔》(18冊)、《清宮揚州御檔續編》(5冊),凡計16000餘頁。這些檔案涵蓋了清代自順治至宣統10個朝代,涉及政治、軍事、農業、內務、漕運、財稅、水利、文教、城建、賑濟、法律和鹽務等12個方面的內容,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披露。其編纂出版不僅為研究清代揚州社會萬象提供了豐富翔實的史料支撐,而且有助於推進海峽兩岸學術資源的整合和利用,促進海內外學者的學術交流,對研究清代的興衰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傳播學角度研究跨文化戲劇的生產,可以發掘不同民族間文化間性的深度和廣度。」揚州大學賈學鴻認為,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戲劇以其對民族語言的超越性,成為跨文化傳播的綠色通道。肢體語言以其對民族和有聲語言的超越,成為跨文化傳播的最佳方式。

  江蘇大學戴文靜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及中國文化「走出去」政策的鼓勵之下,中國文論的外譯已成為當前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在文學闡釋學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梳理、理論闡釋及微觀細讀,可以發現《文心雕龍》的關鍵詞在傳譯過程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解讀,即誤讀和悟讀。誤讀是主體由於自我理解不足而進行的有目的選擇,而悟讀則拓展了中國文論多元的研究視域及闡釋空間。中國文論關鍵詞外譯應建立在視域重合的詮釋學理論基礎之上,儘可能地追求文學理論翻譯的普效性和廣受度,進而通過中西文論間的雙向闡釋,消解不合理的誤讀,走向合理的悟讀。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社會科學處)

 

相關焦點

  • 如何在傳承歷史中彰顯當代價值?專家學者齊聚江大研究江南文化
    昨天,省社科界第十三屆學術大會暨無錫市社科界第十屆學術大會文學與歷史學專場學術活動在江南大學舉行。來自眾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進行交流研討。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切實提升國家治理的思想文化引領,讓優秀傳統文化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養料,是包括文史工作者在內的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面臨的重大時代責任。江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江南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 常熟舉辦虞山文化論壇:研討「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
    新民晚報訊(記者 唐聞宜)今天上午,「2020虞山文化論壇——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在常熟舉行,來自孔子研究院、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江蘇省區域發展研究會等儒學研究機構、高校的30餘名文史哲研究專家、學者和言氏宗親代表出席論壇,共同圍繞「南方夫子」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主題進行研討交流
  • 傳承徽派文脈 創新當代文化
    大會以「新時代·新徽學:傳承徽派文脈、創新當代文化」為主題,聚集國內外數百位徽學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在徽墨歙硯、徽州竹雕及剪紙營造的獨特風韻中,與會者展開熱烈討論,百年徽學守正創新再出發。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指出,近年來,以徽州文書文獻研究傳統中國已成為相關學術領域的重要趨勢,在精神文化領域和物質文化層面都有突出表現。徽學不僅僅是一門地方學問,它承載和反映的是深厚而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應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力弘揚其中的優秀價值。
  • 嶺南文化「握手」江南文化
    論壇以「對話·互鑑·展望:地域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實踐傳承」為主題,旨在挖掘和利用江南文化和嶺南文化的固有優勢,推動二者交融互鑑,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助推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幕式還舉行了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嶺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嶺南文化重點研究項目招標發布活動。
  • 傳承江南書院文化活水
    今天,雖然多數以「書院」為名的機構、組織並不具有傳統書院的教學、藏書、祭祀及「養士」「議政」等功能,但書院文化蘊涵的士人情懷、教化理念、人文精神,如「源頭活水」般仍在滋養延續中華文明的血脈。  歷史上,江南地區書院的分布密度和發達程度長期高於國內其他地區,不但有力支撐了「人文之盛甲於天下」的區域形象,也促進了民眾對江南文化的普遍認同。
  •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中華文化對於當代中國的價值 中華文明的悠久傳承,是中國道路的深厚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弘揚中華文化,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中,明確肯定了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植根在中華文化之中,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
  • 當代青少年如何傳承文化!
    而像四大名著、四書五經等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經典,其營養價值是極為豐富的,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會感覺枯燥乏味,只有認識到其精髓才能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這就對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青年並未達到認識傳統文化精髓的境界。第二,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有比較濃厚的興趣。
  • 科學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弄清楚傳統文化傳承演進一般規律  歷史是不能割裂的。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總以某種方式影響著當代人的生活,同時也為當代人所傳承並在傳承中演進。弄清楚傳統文化傳承演進的一般規律,是科學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一個認識前提。  文化的演進有自身規律。新舊文化在歷史交替中有傳承、有創新,有些內容古已有之,有些內容則是新形成的。
  • 台州文化研究的歷史傳承和當代使命
    編者按:近年來,台州廣大社科工作者在市委宣傳部和市社科聯的帶領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結合台州本地文化特色,深入研究和合文化、大陳島墾荒精神、浙東唐詩之路、司馬承禎等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努力開創新時代台州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局面。
  • 中華傳統君子文化的歷史發展及其當代價值
    原標題:中華傳統君子文化的歷史發展及其當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會上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 張碧湧:用心傳承挖掘江南文化資源 深化區域文化交流交融
    荔枝特報專稿 記者/周安琪攝影/黃磊江南是中國人的夢裡水鄉,亦是文人墨客的精神故鄉。在今天(10月29日)上午開幕的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開幕式上,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張碧湧圍繞「江南文脈」的傳承發展提出真知灼見。
  • 地域文化的當代價值
    所謂地域文化,就是按照地域界定而出現的一種文化類型,是某一地域由於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而呈現出的一種有別於其他地區文化風貌的一種文化形態。地域文化是最能體現一個空間範圍內人的特點的文化類型。一般來講,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且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它包括在這一地域所產生的經濟體系、社會組織、宗教信仰、民俗傳統、價值觀念等。
  • 當代黃鶴樓人「文化傳承」的使命接力
    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黃鶴樓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她見證著時代變遷,承載著中華文化,她從歷史中走來,早已成為世人心中象徵家國情懷和傳統文化的建築實體。
  • 文化自信與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這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定位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這種自信很大程度上來自歷史、來自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
  • 佛學研究專家聚閩西共商「法眼宗思想傳承與當代文化建設」
    張金川 攝   中新網龍巖11月28日電 (張金川 溫連光)「法眼宗思想傳承與當代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28日在福建龍巖舉行。來自北京、南京、貴州、福州、香港、臺灣等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佛教界參加學術研討。
  •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原標題: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四個講清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地闡述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價值。這個論斷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文化內涵的深刻解讀。 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主流文化道德價值都不會是憑空產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今中國價值觀念的最大公約數,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美德之時代精髓的體現。眾所周知,與世界上其他悠久的大型文明相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倫理性、人文性更強;中華民族不以宗教立國、立人,而是一開始就以德治國、以文化人。
  • 弘揚巢湖文化的當代價值
    巢湖市正在規劃打造有巢氏廣場,弘揚有巢氏文化。這方面的題目很多,有大量工作可做,需要準確定位,統一規劃建設,以形成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二、巢湖文化基因優質,蘊含當代發展的精神財富。歷經數千年的沉澱和積累,巢湖文化中的一些優質元素作為一種基因被不斷傳承延續至今,成為當代發展的重要精神資源。一是創新創造。
  • 地域文化厚重燦爛 探巴文化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我們應按照「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針,大力傳承弘揚巴文化,充分挖掘巴文化優質歷史資源,推動巴文化優秀價值的當代型轉化。  深化巴文化研究,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思想資源。據《山海經》載:「西南有巴國,太皥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巴先民是中華民族的源頭之一。巴文化與蜀文化、楚文化、吳文化有密切關係,影響川渝陝鄂黔滇等地。
  • 文化自信與儒學的當代價值
    原標題:文化自信與儒學的當代價值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充分認識儒學的深刻含義,將儒學有益思想與時代主題相結合,對於構築中國價值、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多元體。今天重新審視儒學,既要探尋其文化基因,回答民族文化「從哪裡來」的問題,更要研究其時代價值,回答傳統文化「向何處去」的問題。
  • 郭鳳志: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文化自信
    原標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並強調要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於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講話精神,前提是要確立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