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五年,繆瑚瑚與大涼山的不解之緣

2020-12-11 網易新聞

(原標題:歷時五年,繆瑚瑚與大涼山的不解之緣)

瓦吾小學是一所位於大涼山深處的鄉村小學,地處海拔2600米以上的四川涼山昭覺縣阿並洛古鄉洛五阿莫村瓦吾社寨子。被群山環抱的這裡,一年四季時常雲霧繚繞,被當地人稱為「雲端小學」。 彝語的「瓦吾」,意思是「高山腳下的一塊平地」。

2018年1月12日,瓦吾小學的鄉村教師曲比史古獲得了由公益組織頒發的2017年度鄉村教師獎,央視新聞對其進行了報導,曲比史古:一切為了孩子好,感動了無數人。

2019年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專訪曲比史古:讓山村學校成為夢想開始的地方。曲比史古說:「我想讓孩子們在大山深處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同時也讓大山的學校成為孩子們夢想開始的地方。我已經在這裡待了16年,我覺得自己還能再待幾個16年,真正把瓦吾小學打造成一所具有民族特色、教學質量較高的示範性學校,以點帶面地提高民族教育。」

2020年11月17日,新華社發布報導大涼山擺脫「貧困枷鎖」,其中包括昭覺在內的大涼山最為貧困的7個縣,而瓦吾小學就位於昭覺縣。

2020年是國家脫貧攻堅之年,看到大涼山昭覺縣摘掉貧困的帽子,很多人是欣喜的振奮的,這其中就包括那些公益組織、社會團體、捐贈企業、個人等。繆瑚瑚和大涼山昭覺的緣分,始於她最簡單的「感恩、回饋」的發心。2015年10月中下旬,繆瑚瑚發起四川大涼山助學活動,和志同道合的愛心人士一起前往大涼山昭覺縣了解大山裡的教育情況。他們在深山裡呆了十天,深入考察了昭覺縣最貧窮的幾個鄉的小學。孩子們簡陋的教室、宿舍,破舊的書包、文具和衣服,崎嶇的放學回家路,無法想像的貧窮家況,這一切讓繆瑚瑚深深動容。

繆瑚瑚在自己的朋友圈對這裡的情況進行了介紹,短短數日全國各地愛心匯聚而來,40多萬人民幣,以及一些暖冬物資,就這樣開啟了繆瑚瑚至今已經持續了5年的大涼山公益序幕。這五年來繆瑚瑚和她的朋友們根據當地的實際需求開展公益活動。2015年10月,「一對一資助學生」項目啟動,繆瑚瑚個人資助的貧困兒童就有30餘位;2015年10月,暖冬計劃啟動。目前已為昭覺9所鄉村小學的2500餘名孩子送去了近20萬元的鞋服、學習用品等物資;2016年,「一年一座橋」助學公益項目啟動。至今已經建成了3座助學橋,包括昭覺博洛鄉水泥橋、拉一木鄉吾阿覺村吊橋、且莫鄉哈諾姑村吊橋。這些橋梁的建成,徹底解決了當地小學生上下學路上安全隱患突出的問題,還給當地人的出行帶來極大的安全和便利;2016年6月,繆瑚瑚聯合朋友們與昭覺教體局正式籤署捐建校舍協議,瓦吾小學已於2017年6月投入使用,鄉村教師曲比史古就擔任該所學校的校長;2018年6月繆瑚瑚他們繼續捐建了乃拖小學,2019年10月乃拖小學建成投入使用。截止目前其它各類公益助學項目仍在持續進行。

回望這5年的公益歷程,留給繆瑚瑚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剛踏入大涼山時的貧瘠和孩子們上學路上的艱難險阻。不過現在這一切都改善了,國家的扶貧政策深入民心,各社會團體、公益組織也都積極投身這場幫扶行動中來。大涼山脫貧了,不僅是宣揚我們在大涼山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也是對那些像繆瑚瑚一樣的為此地付出過愛心人士的一句慰勉。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月滿寄相思:支教老師對大涼山孩子的思念
    在東勝區第一小學分校萬利小學,今年五月赴大涼山支教的教師郝小雨正在給孩子們上課。雖然回到崗位工作已經兩個月了,但她回憶起剛到大涼山的情形還是歷歷在目。今年,26歲的郝小雨被派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思源實驗小學支教,依託東勝區豐富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育理念,郝小雨和當地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在支教的六十多天裡,她也和大涼山的孩子也結下了不解之緣。
  • 2020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拉開大幕,讓世界「聽見索瑪」
    2020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將以「回歸和凝望」為主題,於11月7日-24日在西昌市舉行。由涼山文旅集團出品、聚焦了大涼山脫貧攻堅歷程的民族歌劇《聽見索瑪》作為戲劇節開幕大戲,在西昌金鷹大劇院連演3場,引發了廣泛關注。
  • 異地支教 助力大涼山「失依少年」求學夢
    精彩觀點 馬鞍山中加雙語學校大涼山彝族『失依少年』愛心班自2015年正式成立來,讓很多來自大涼山的彝族學生圓了求學夢。
  • 篆刻大涼山
    2019年8月,涼山彝族自治州政府邀請四川省詩書畫院多名藝術家前往寫生,大涼山綺麗的風光、樸茂的民風,深深感染了我們。寫生結束不久,我就接到組委會安排,要刻一套印章,內容為大涼山的風光景物。這套印章一共15方,是為「西昌十四景」,還有一方引首「大涼山迴響」。
  •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在和貧困告別的同時,大涼山也需要用另一種面貌,向世界說一聲,你好。大涼山舊貌新顏的彝族村寨而第二屆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如約而至。在第一年以令人驚豔的方式橫空出世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如期舉辦,又一次吸引了各方的目光。從立冬開啟的戲劇節雖已落幕,但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卻成為一個始終會伴隨其成長的話題。
  • 歷時五年,當代「魯班」與他的榫卯天壇
    終於,在開工的第五年,王震華完成了四代祈年殿。一共7108個零件,74個大部件,最小的零件寬度僅有兩毫米,不會變形,不用膠水,無需編號,比原比例縮小了81倍。雕花、結構、數量等細節,與原型一模一樣,每個零件都可以拆卸再組裝,每扇手指大小的門均活動自如。
  • 陝西安康富強機場正式通航 歷時五年建設
    中新網西安9月25日電 (黨田野)25日15時50分,從廣州飛往陝西安康的CZ5269航班順利抵達,標誌著歷時五年建設的安康富強機場正式通航。據介紹,安康富強機場屬於國內4C級支線機場,是全國運輸機場序列的第239個成員,也是陝西省第5個大型民航機場,可滿足波音737、空客320、國產C919等中型客機起降。
  • 羅天:舞出大涼山的生命律動
    近日在湖南衛視推出的頂級青年舞者競技秀《舞蹈風暴》中,來自大涼山的青年舞者羅天帶來的現當代舞《彝山之子》,把彝族的民族特色與現代舞結合,刷新了觀眾對彝族舞蹈的認知。「最開場的那個後背,其實我設想它像一座父愛的山,那座山承擔了很多的愛。」羅天說,希望通過這個舞蹈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對父親那雙曾經擁抱過自己的手那種溫度的眷戀。
  •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驚豔全球
    11月16日,在西昌特有的冬日暖陽下,置身微波蕩漾的邛海邊,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第一發起人、藝委會藝術總監、著名戲劇演員濮存昕在接受採訪時言語中儘是自豪。作為迄今為止我國西部唯一的國際戲劇節、世界冬季戲劇節,於11月7日啟動的2020 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正在火熱推進。
  • 四川有個大涼山!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
    四川有個大涼山!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在四川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彝族居住地:大涼山。在川滇交界處,六萬多平方公裡的面積,幾乎都是山區。這裡居住著230萬的彝族同胞,他們多數人常年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上。
  • 暖暖大涼山,灼灼戲劇節
    《環球》雜誌記者/劉娟娟  所幸,冬日的大涼山,暖意融融。  2020年是全球戲劇人的寒冬,劇院停擺,演出取消,阿維尼翁戲劇節、烏鎮戲劇節等都沒能如期舉行。但就在11月7日立冬這天,第二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如期開幕。  除了為戲劇提供大舞臺,大涼山本身就是個充滿戲劇性的地方。
  • 可憐大涼山的老人和孩子,6幅圖直擊風雪大涼山,查爾瓦難御嚴寒
    當你穿著溫暖的羽絨服逛街的時候,你想到過大涼山那些風雪中的老人和孩子嗎?本期圖文我們聚焦大涼山,一起來看看那裡的老人和孩子。圖為一位大涼山母親抱著娃娃行走在風雪中,走累了沒地方坐,就那樣蹲在雪地裡歇息一會兒。大涼山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內,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大涼山屬於高寒地區,由於氣候寒冷、土地貧瘠,即使辛苦耕種一年,到手的糧食也是微乎其微。
  • 大涼山裡辦起國際戲劇節
    北京日報記者 牛春梅「我不是月亮,看不見山外;山外那座山,我渴望看見……」作為第二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開幕大戲,歌劇《聽見索瑪》講述了涼山「懸崖村」從山腰搬到山下的故事,這幾句唱詞抒發著當地彝族人想要看到更大更美好世界的渴望,也回答了許多人的疑問:為什麼當初還未摘下貧困帽子的大涼山要舉辦一個國際戲劇節?因為要讓大涼山看到世界,也讓世界看到大涼山。
  • 大涼山為什麼難扶貧?
    為什麼大涼山接受了那麼多捐助依然那麼窮?很多人都提到,彝族人懶惰,不願意做事,這確實是個普遍的事實,但就我個人的看法,懶的根本原因是覺得勤勞不會帶來改變,會這麼想的人,要麼已經滿足了,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改變的必要;要麼覺得再怎麼幹都是無用功。
  • 蔡志忠歷時五年打造《武聖關公》點映口碑獲贊
    《武聖關公》是蔡志忠歷時五年時間打造之作,影片中的三國人物形象在長相特色上非常考究,由專業團隊精心設計的分鏡頭也展現了獨特感染力,場景環境、武打場面表現了濃鬱的中國古典特色。此外,該片電影配樂由林海創作。本次國際動畫藝術展中特別設立的《武聖關公》親子場超前點映,30餘位小朋友和家長共同搶鮮觀看了影片。
  • 四川大涼山也是愛滋病高發區,於是這些人深入病人當中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四川大涼山首先要解決的是脫貧問題。其實愛滋病對那裡的百姓侵害更是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日前,國家衛健委領導及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在大涼山為多家基金會、企業頒發「涼山州愛滋病防治公益行動」榮譽銅牌,感謝他們在「愛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貧三年攻堅戰」中配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四川省政府。
  • 大涼山為什麼這麼窮?四川大涼山貧困原因分析
    大涼山貧困,但為什麼貧困?為什麼這麼多年仍然貧困?問題並不簡單。》》推薦閱讀:為什麼大涼山不需要捐款印象大涼山  中國最後消除奴隸制的地方  網傳的「最悲傷作文」    種地還用木製農具  大涼山的彝族母親  據有關資料顯示,涼山彝族地區的農業生產基本上是以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的方式進行的。  以旱地耕作為主,山地墾殖採取休耕輪歇的方式,實耕地一般一年只種一季,土地輪歇時間長、利用率低。  農業生產工具也很簡陋,普遍使用木製農具。
  • 宋劍光的速寫——大涼山
    那一年,我去了大涼山。也許,就是這有稜角的肩扛起的大涼山吧。我的大涼山,現在,你好吧?相信這個世界可以越來越好的。
  • 最真實的大涼山,這樣的大涼山你見過嗎!
    大涼山留給外界最深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而這些如今也成為大涼山的代名詞。也正因為如此,吸引了大量慈善機構和攝影人,給平靜的大涼山,平添了些許漣漪。但是,你要深入體驗他們的生活,用另外一種角度去思考時,卻發現生活在這裡的他們幸福指數卻非常高,每天無憂無慮的生活著,沒有過多的煩惱。。。
  • 大涼山:戲劇沃土成戲劇熱土
    民族歌劇《聽見索瑪》場場滿座,喝彩聲不斷;濮存昕主演的話劇一票難求,觀眾久久不願退場;廣場街頭的露天劇場人頭攢動,濃鬱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這是發生在不久前閉幕的第二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場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舉辦殊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