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涼山接受了那麼多捐助依然那麼窮?
很多人都提到,彝族人懶惰,不願意做事,這確實是個普遍的事實,但就我個人的看法,懶的根本原因是覺得勤勞不會帶來改變,會這麼想的人,要麼已經滿足了,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改變的必要;要麼覺得再怎麼幹都是無用功。為什麼對於貧窮的彝族人來說,勤勞帶不來改變,我來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從歷史和地理來說。
大涼山現在所謂的家支文化,其實是奴隸制度的殘留。在很早以前,整個彝族分為各個茲莫,可以理解為土司。茲莫是最高統治者,下轄數個諾合,也就是現在說的家支。諾合的統治者就是黑彝貴族,統治著下面的奴隸,也就是娃。
娃子又分為三個階層:
曲諾--百姓娃子,曲諾是白色的意思,也就是清白人,所以也叫白彝。理論上的奴隸階級,歸諾合所有,不能隨意離開家支的土地。曲諾有自己的土地和財產,有一定的經濟獨立性,其中-些還能有自己的奴隸。曲諾階層人口最多,抱團起來實力較強,諾合也不能隨意欺玉。
阿加一一安家娃子,主子家裡家外的人。實際上的奴隸,不能離開主子左右,主子可以賣掉或者轉讓阿加。阿加也沒有婚育權,婚配是主人指定,孩子直接被帶走做奴隸。但還有極少部分阿加能混得不錯,甚至擁有下一級的阿加或者呷西。
呷西--鍋莊娃子,火塘邊的人,最底層的奴隸,來源有破產的曲諾、阿加,家支爭鬥的俘虜,阿加(男) 和呷西(女)的孩子,被擄走的漢、白、苗、土家等外族人。
明代改土歸流之後,茲莫階層衰落,諾合紛紛獨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變成了諾合。茲莫的後代失去了政治經濟的實力,但身份地位仍然最高的。
現在來看發展到這一步的家支文化, 有沒有想起來印度的種姓制度?甚至五個階級都可以對應起來:
茲莫--婆羅門(1%的人口)
諾合- -- 剎帝利(7%的人口佔了70%的土地財產)
曲諾--吠舍(50%左右, 人口最多,不過大部分在雲南)
阿加--首陀羅(33%的人口)呷西一-達利特(10%左右)一模一樣的紡錘形社會結構。
以上是歷史。
下面是地理,彝族聚居地大致可以分為三塊,大涼山、小涼山和雲南。大涼山簡單說就是四川的涼山州,小涼山是大涼山外圍和成都平原雲貴高原之間的地帶,雲南是指楚雄和紅河這兩個州。地理因素導致了三塊地方的人口構成不太一樣。
俗話說,大涼山山小,小涼山山大,大涼山雖然總體海拔較高,但是地勢相對平緩,有比較多的山間平地、河谷之類適合生存的地方,是彝族傳統的地盤(這裡採信彝族是源自古羌人的北來說), 也是家支文化勢力最強的地方。而小涼山正好相反,平均海拔低但是山勢陡峭,生活艱苦,當地人口除了本來就在小涼山安家的諾合,還有很多是不堪大涼山諾合壓迫,歷經苦難逃出來的阿加和呷西。雲南彝族則是源自和漢人接觸較多的白彝,他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慢慢開化,和漢人通婚,有了向外走的願望,再加上黑彝對他們的控制力較弱,於是走出大涼山,向東方和南方的平地越走越遠,紅河的彝族都已經到國境邊上了。
新中國成立後消滅奴隸制和封建制,確實也解放了很多人,至少名義上已經沒有奴隸了。雲南彝族本來就開化得早,前任省主席龍雲都是彝族人,下野後還回老家宣講民主,這方面就沒什麼問題,順便說一下,龍雲出身的納吉家族其實是川滇交界處相對開化的黑彝,按照家族譜系,龍雲彝語名字應該是納吉烏梯,而且他的母親是漢族;小涼山的阿加和呷西翻身做主得解放,對新中國感恩戴德,社會改造相對積極;大涼山則是完全另外- -回事,因為彝海結盟,上層的黑彝幫助過紅軍,作為回報,新政府在政策上有所優待,加上地處偏遠,各種社會改造沒有徹底深入完成。大涼山成為了家支制度最後的堡壘,以前的黑彝,現在是村長,以前家支抱團,現在還是抱團,以前有糾紛了找德古,現在還是找德古雙隸制度的形沒了,但魂還沒散。
回到正題,如果你生在大涼山,是個黑彝貴族的後代,解放後還是貴族,反正都不窮,與本題無關;如果你是白彝的後代,你會努力學習,或者做生意,加上國家的優待政策,也窮不了。
現在窮的還是阿加和呷西們的後代,因為黑彝還在他們頭上壓迫著,原來的老爺還在,只是不亂殺人了,但還是可以買賣自己(以前血汗工廠裡的彝族童工就是被賣過去的),那生活還是老樣子嘛,過一天是一天,何必努力奮鬥呢?解放前還要拼命給老爺們幹活,不然輕則是打,重則砍手砍腳,甚至殺掉;現在只需要給老爺們支應一下,還有扶貧的人送吃的送喝的,好時代,來臨了!混吃等死那就徹底的不用擔心了,時不時抱團了鬧一鬧,還有人給錢,多好。舊有的社會結構把貧窮的彝族人禁錮在家支裡,壓在社會底層無法翻身,讓他們認為自己無法通過努力改變人生; 5一方 面扶貧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溫飽,讓他們達到了底層生活的滿足,而從未走出家支的眼界根本就不知道更高層次的生活是怎樣的。懶惰的兩方面原因在他們身上達成了完美的統一, 扶貧變成了越扶越貧。
在滿足溫飽之後,人總是要尋找更多的快樂,對於沒什麼錢的人,最簡單的快樂是什麼?酒!本題下很多回答都提到了彝族男性酒不離手,因為生活不愁溫飽了,喝酒是他們重要的快樂源泉,喝醉了裹上查爾瓦,找個屋簷躺下睡一
覺,窮人的生活就是這樣美滋滋。然後,扶貧補助來了,手裡有閒錢了,那麼窮的人發現了更簡單粗暴的快樂源泉--毒品...前段時間小區裡貼了四川省公安廳發的對製毒販毒嫌疑人的懸賞通緝,賞金從高到低排序,前五名全是彝族,扶貧扶出來毒販誰能想得到。
改變這種情況,我認為兩個辦法,一個簡單粗暴,建國前三十年拉下的課統統補上,保證解決問題,然而不可能;就只能用另一一個辦法,從下一代開始教育,讓孩子知道老爺雖然還是老爺,但你有辦法擺脫他們,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自己的未來,當年白彝是怎麼走出來的,你們也可以走出來,而不是蹲在大涼山裡面吃著國家的救濟聽老爺們呼來喝去。扶貧教育,知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給他們灌輸希望。
另外,現在實行的易地搬遷扶貧也是個不錯的辦法,一來脫離了山上惡劣的自然條件,以前因為爭奪土地彝族才被迫上山,現在不存在這個問題,大家都到平地.上來是最好的;二來,走出大山的彝族人更容易接觸到外界的信息,睜開眼睛看過世界就會發現原來的寨子那片天地是多麼的渺小和局限;三來,易地搬遷優先搬遷貧困戶,而且是多個鄉鎮的遷出人口集中安置於同一個安置點,這樣也是在慢慢打破原有的社會結構。人走出來,眼睛望出去,這是脫貧的第-步,好好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