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大涼山深處的「扶貧列車」

2021-01-18 新華社新媒體

2021年1月10日,成昆線上攀枝花市開往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的5634次列車,穿行在大涼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間,近半個世紀風雨無阻接送彝族同胞。20餘年堅持票價不變,全程353公裡票價僅25.5元,最低票價僅2元。沿途近30個站點,逢站必停。車廂裡除了乘客,還經常載有家禽牲畜,以及蔬菜水果、農用物資等,被喻為大涼山孩子們的校車,彝族同胞的趕集車、民族團結進步的連心車、扶貧車、致富車。

↑成昆線上攀枝花市開往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的5634次列車。CICPHOTO/劉國興 攝

↑成昆線上攀枝花市開往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的5634次列車,乘客上車的場景。CICPHOTO/劉國興 攝

↑成昆線上攀枝花市開往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的5634次列車內部。CICPHOTO/劉國興 攝

↑人們乘坐成昆線上攀枝花市開往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的5634次列車。CICPHOTO/劉國興 攝

↑成昆線上攀枝花市開往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的5634次列車,乘客上車的場景。CICPHOTO/劉國興 攝

↑人們乘坐成昆線上攀枝花市開往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的5634次列車。CICPHOTO/劉國興 攝

↑人們乘坐成昆線上攀枝花市開往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的5634次列車。CICPHOTO/劉國興 攝

↑人們乘坐成昆線上攀枝花市開往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的5634次列車。CICPHOTO/劉國興 攝

編輯:王丹

相關焦點

  • 穿行在呂梁山的「扶貧列車」
    焦桂蘭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坐上8834次列車。十幾年來,她每天都要拿上自家榨的胡麻油,乘著這趟車到鄰縣叫賣,再坐當天對開的8833次車返回,扣除4元票錢,一天能掙30多元。靠著日日往返賣油的收入,貧困戶焦桂蘭供出3名大學生。  「沒有這個車,咱家裡過不上今日的光景。」焦桂蘭說。
  • 穿行大涼山的「希望車」 !穿越崇山峻岭看成昆線上小慢車
    可以說,它是大山深處無數人心中的趕集車、致富車、求學車。接下來我們首先跟隨記者的鏡頭到「小慢車」上去看一看。成昆線上小慢車 穿行大涼山的「希望車」其實,「小慢車」經過的大小涼山,是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也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 穿行大涼山的「希望車」!穿越崇山峻岭看成昆線上小慢車
    可以說,它是大山深處無數人心中的趕集車、致富車、求學車。接下來我們首先跟隨記者的鏡頭到「小慢車」上去看一看。 成昆線上小慢車 穿行大涼山的「希望車」 其實,「小慢車」經過的大小涼山,是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也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 大涼山為什麼難扶貧?
    下面是地理,彝族聚居地大致可以分為三塊,大涼山、小涼山和雲南。大涼山簡單說就是四川的涼山州,小涼山是大涼山外圍和成都平原雲貴高原之間的地帶,雲南是指楚雄和紅河這兩個州。地理因素導致了三塊地方的人口構成不太一樣。
  • 授漁計劃公益助力「大涼山」:教育扶貧,一個人都不能少!
    涼山深處的地門妹妹不想放棄上學的機會,為此,只有15歲的她每天起早貪黑去山上打筍子,早出晚歸拼命幹活攢了1200元錢,家裡賣了值錢的牲口,終於湊夠了她上學的費用。初中畢業時,18歲的她再次面臨輟學。經過當地政府部門、授漁計劃及項目學校的審核,她順利地成為「授漁計劃」的資助對象,以後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  加多阿合是一個稚嫩的肩膀上肩負著自己未來和家人希望的孩子。
  • 致敬扶貧人| 華美牙科公益助力·大涼山扶貧金章紀念卡敬意發布
    他們堅守使命,在信念的驅使下,隻身走進陌生的大山裡,十年如一日的為當地的脫貧事業奮鬥,他們被稱為扶貧人。今年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為了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承諾,廣大幹部群眾頑強奮鬥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他們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大涼山之貧大涼山坐落於四川省西南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自治區。
  • 四川有個大涼山!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
    四川有個大涼山!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在四川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彝族居住地:大涼山。在川滇交界處,六萬多平方公裡的面積,幾乎都是山區。這裡居住著230萬的彝族同胞,他們多數人常年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上。
  • 助力大涼山「千人貧困村」脫貧攻堅 美大控股探索精準扶貧新模式
    (中壩文瀚小學課堂)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黃興利 北京報導大涼山深處的中壩村,位於四川省喜德縣東南部,是全國88個超千人貧困村之一,也是喜德縣唯一一個超千人的貧困村。在這個大山深處的小村莊,一個最新的美大書屋成了孩子的新樂園。11月中旬,一直踐行「產業扶貧、文化助殘、教育扶貧」的美大控股集團現身中壩村,在向中壩文瀚小學捐贈了價值58萬元的愛心物資同時,美大控股集團與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中壩文瀚小學共建的「美大書屋」也正式揭牌。
  • 大涼山深處 睡通鋪的女援建隊員
    □本報記者 宋開文 雷倢  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城郊的一座兩層小樓,是什邡市扶貧協作喜德縣的前線指揮部所在地。樓下是食堂和工具間,樓上,居中的是辦公室,幾張辦公桌,十幾臺電腦。緊鄰辦公室兩邊的,分別是援建隊員的男女宿舍。  去年9月以來,根據省裡安排,什邡扶貧協作喜德縣,30名來自什邡各單位的援建隊員就此齊聚這大山深處。
  • 讓希望之花綻放在大涼山深處
    ▲學院黨委書記李漢成一行赴越西縣指導扶貧工作 在三年時間裡,中飛院黨委班子成員帶頭17次深入當地指導扶貧工作,陸續派出兩名副教授、一名主治醫師和一名工程師參加越西縣扶貧工作
  • 大涼山印記·梁勇精準扶貧攝影藝術展在淄成功舉辦
    ·梁勇精準扶貧紀實攝影作品展」在淄博市博物館開幕。他說:梁勇是具有人文情懷的紀實攝影家,他深入大涼山二十次,傾力創作一個專題,難能可貴。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了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截至去年底,我國已有930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大涼山就是脫貧攻堅戰中的重中之重。
  • 爸爸封開縣扶貧,兒子大涼山支教
    其中時年52歲的中山橫門旅遊公司總經理鄧錦華第一時間主動報名參加扶貧工作。在他的影響下,兒子阿朗主動到四川大涼山做公益支教志願者,並將半年支教計劃改為一年。2016年4月,鄧錦華任駐新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全新的工作,陌生的環境,對52歲的鄧錦華是個全新的挑戰。為更好開展幫扶工作,工作隊將新進村當成第二個家,吃、住、辦公都在村裡。為不影響貧困戶白天勞作生產,鄧錦華帶領工作隊晚上走訪入戶,與每個幫扶對象親切交流,摸清摸透每戶狀況,為他們出實招、謀實事。
  • 把愛深深根植在大涼山深處——記瀘縣公安局援涼民警杜金華
    在金陽縣的依莫合鄉,一位援涼民警利用近三年的時間,踏遍了堵日洛、吉鋪、古梯三個極貧困村,他把愛深深根植在大涼山深處,和當地幹部群眾一起,讓身處腹地的村民看到了希望,日子有了奔頭。 杜金華是瀘州市瀘縣公安局的一名宣傳民警。如今,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援涼民警。
  • 大涼山深處再次響起的口弦
    少女時代,她喜歡坐在故鄉大涼山腹地金陽縣寨子鄉的蕎麥田邊,撥著口弦,看老牛犁地,看羊兒迴圈,看漫天繁星在夜空中眨眼。解開繞在口弦上的細繩,將簧舌置於兩唇之間,指尖來回撥動口弦的尖端,柔和的旋律便流淌出來,音色空靈悠遠。但自從20歲嫁人,她就很少撥口弦了。
  • 大涼山深處,搬出來的幸福新生活——「彝族老家」喜德縣脫貧見聞
    新華社成都1月30日電題:大涼山深處,搬出來的幸福新生活——「彝族老家」喜德縣脫貧見聞新華社記者 董小紅 鍋裡臘肉熱氣騰騰,門口春聯紅彤彤喜氣洋洋,59歲的麥吉車古剛放下廚房的活兒,又忙著打掃庭院,「過幾天還要來一場大掃除
  • 扶貧路上堅守初心 大涼山盛開索瑪花
    扶貧路上堅守初心 大涼山盛開索瑪花 2020-10-16 1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人精準「滴灌」金融「活水」潤澤大涼山
    人民網扶貧頻道記者近期對一線扶貧人進行了採訪,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的故事。   當前,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支撐,而資金是發展扶貧產業的重要支撐。  來自大涼山的彝族女孩蔡裡吉,於2009年進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工作,現在是郵儲銀行四川省涼山州雷波縣支行綜合業務部經理。工作十年來,蔡裡吉堅守崗位、兢兢業業,為推進普惠金融和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被人民銀行涼山州中心支行評為「金融精準扶貧先進個人」。
  • 歷時五年,繆瑚瑚與大涼山的不解之緣
    (原標題:歷時五年,繆瑚瑚與大涼山的不解之緣) 瓦吾小學是一所位於大涼山深處的鄉村小學
  • 四川大涼山:脫貧路上有「活水」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四川大涼山:脫貧路上有「活水」-中新網新華社成都12月6日電題:四川大涼山:脫貧路上有「活水」新華社記者胡旭走近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東和鄉瓦爾新村的一戶人家,迎面的大露臺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香腸和臘肉。
  • 天主教修女安玉蘭:奉獻在大涼山深處
    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在四川大涼山深處有一個叫安玉蘭的修女為麻風病人服務,被當地評為十大「感動」人物。不久前,我去大涼山調研,四處打電話,終於輾轉與安玉蘭修女見了面。她講述自己的經歷思路清晰,看著大大咧咧的人,卻是內心細膩,她給我看了她的部分日記,字跡清楚,記錄下她在大涼山工作生活的感受。我很欽佩,忍不住讚揚她,可她馬上講了自己在生死關頭發現自己信德不夠的經歷。她說:「我們的信德若有芥菜籽那麼大就好了。想到沒有信德等於零,就覺得自己差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