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與女性之爭何去何從?

2021-01-07 騰訊網

[摘要]今日,女性的確遇到了種種問題,儒家站出來提供解答的思路。但同時,無論是儒家還儒家的批評者,都必須對涉及到的問題做更加深入、理性的探索,互相的對話更應該堅持理性,最起碼不要斷章取義。

孔子(圖源網絡)

8月12日,大陸新儒家蔣慶關於儒家與女性的訪談《只有儒家才能安頓現代女性》引起了巨大反響。輿論基本一邊倒,批評、諷刺佔上風。8月15日,呂頻發表評論《儒家如何才能令當代女性信服?》回應蔣慶的觀點。我反覆閱讀了兩篇文章,覺得總體上反駁文章針對性很強,也抓住了蔣慶的一些要點,但也不乏誤解之處。一定程度上令人遺憾的偏離了作者主張的以理服人的立場。

先說說誤解之處。回應文章說:「蔣慶也給了女人一個重要承諾,就是儒家將要求男人「忠」、「義」,維護家庭穩定,說白了就是不離婚,糟糠之妻不下堂。他講述和感嘆男人輕易離婚和拋棄妻子的故事,難得地顯示出對世情還有點了解。不過他的感嘆中所流露的道德感膚淺甚至輕佻:『意思是說現在這個新妻子比他前妻好。我想肯定的嘛,他前妻比現在的這個妻子大二十多歲,人家辛辛苦苦把你們的小孩帶那麼大,已經老了,現在新妻子年輕漂亮,你當然要說這個話嘍。』」

在此,呂頻的重點是肯定當代社會家庭不穩定,離婚容易,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受傷害。對此,蔣慶也是同意的。甚至,他就是因為有見於這些世情而提出了要讓儒家來安頓女性,其實就是要讓儒家來保護女性。我們來看看蔣慶的原話:

現在有個詞叫「閃婚族」,就像我那個朋友,一年離一次婚,你說他那些妻子幸福嗎?又比如丈夫是個大學教授,突然有哪個女博士看上他了,他回家就對太太不高興了,不高興就離婚嘛,很簡單的事情。可當時結婚正是她自己做主的啊。所以,自己做主的婚姻就一定幸福嗎?顯然不是。現在有些女性,一旦找到一個有能力的男性,心理就開始不踏實了,因為隨時可能有第三者插進來,男方一旦動心,婚姻就結束了。相反,古時候婚姻要穩定得多,離婚是沒有意志自由的,不像現在離婚可以沒有理由,合不來就行了。古時候的「七出」大家都知道,達不到這些條件就不準離婚。

我有一個朋友,他原來的妻子我認識,是一個很優秀的高中老師。突然一次他打電話對我說他剛剛又結婚了,我感到驚奇,心想肯定是出問題了。後來我們見面,他說:「我現在才體會到什麼是婚姻。」意思是說現在這個新妻子比他前妻好。我想肯定的嘛,他前妻比現在的這個妻子大二十多歲,人家辛辛苦苦把你們的小孩帶那麼大,已經老了,現在新妻子年輕漂亮,你當然要說這個話嘍。哎,這就是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所謂的「現在才知道什麼是婚姻」。

之所以這麼大段地引用蔣慶的原話,目的在於更加清楚的說明,蔣慶舉這些例子時並沒有道德上的膚淺甚至輕佻。蔣慶的言語中不乏對因為另覓新歡而離婚再娶現象的諷刺。他由此試圖說明的是「古代禮法中規定了離婚的條件,有很高的門檻,對婦女是一種保護。現在結婚自主了,離婚自由了,沒有條件限制了,結果給弱勢的一方帶來了悲劇。」

竊以為,這裡面甚至有點道德上的崇高。即便我不同意蔣慶的其他觀點,就在這裡他的表現而言,在道德上他是正確的。相反,回應文章斷章取義,一方面固然令不明真相的讀者對蔣慶恨得要命(以我為例,在剛剛讀到回應文章的時候,我還以為蔣慶自己主張喜新厭舊,居然還說出新婚妻子年輕漂亮,當然比前妻的年老色衰更能讓強勢的男性體會婚姻的真諦這樣的話,簡直大逆不道!);另一方面,卻無端的削弱了自己的理性說服力。因為,如果有讀者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找出蔣慶的訪談認真閱讀,就會發現回應文章的歪曲,從而對作者的立論表示懷疑,中正的立場就喪失了闡明自己的機會。認真的讀者也許忍不住暗暗說一句:不管是大陸新儒家還是現代主義派,都不是好東西。——此時豈不是冤枉?!

由此,回應文章的另外一些話是否能夠成立也成為了問題。文章說,蔣慶「同意『年輕漂亮』是女人的價值所在,『老了』被拋棄無奈。」我不知道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由於蔣慶是在批評拋棄「老了」的妻子的做法,他的言語當中難免帶有一定的反語的色彩,以此來證明他對女性價值的認可就是年輕漂亮,未免薄弱。事實上,就全文看,蔣慶恰恰認為女性的價值不在這裡,而在成為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這一些與年輕漂亮無關。

至於回應文章說,蔣慶「他不明白這種故事恰恰就是他所鼓吹的女性固守家庭職責的下一幕,是模範『好女人』的悲劇。然而他卻聲稱他可以拯救女人的婚姻不安全」,作者大概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要素-結構的誤置。這個詞語是我的發明。它的意思是,把相同的要素置於不同的結構中會發生難以想像的錯誤。「做固守家庭的好女人」是一個要素,但是,這個要素在古典時代和現代其後果是不同的。在古代,由於有其他社會制度的相應的安排,固守家庭職責的好女人是會有好的結局的。但是,在現代,情況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是傳統社會結構的打破,另一方面,新的社會結構尚在生成之中;這就導致傳統的要素在新的結構中會發生蛻變。現代社會,女性也被要求或者自我要求著走上社會,同時,男性得到了法律保障的婚姻自主、離婚自由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固守家庭的好女人也許真的極易被道德上不可靠的男性所拋棄。但是,不要忽略一個事實:蔣慶同時呼籲對社會結構進行改變。具體而言,女性回歸家庭的同時,不僅男性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以保障女性的生存,而且,強硬的社會制度也會保障女性的權益,男性不可隨意離婚。現在的問題恰恰在於,一方面是女性回歸家庭,另一方面相應的制度沒有推進,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很可能發生固守家庭的好女人不得善終的事情。但這只是男性不道德的後果嗎?非也。這是整個的社會制度建設沒有做出匹配性調整的結果。而我們注意到,蔣慶的想法是系統性的。因此,就其思想而言,的確有前後呼應、自成一體的感覺。忽略這個蔣慶思想的整體框架而展開批評,未必是切中肯綮的。

因此,我們的批評的視野必須更加廣大。依我之見,蔣慶的訪談的要害是兩個:1、歷史上,儒家和女性究竟什麼關係?2、如何正確的理解女性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對於第一個問題蔣慶是有著清晰的認識的。他一再的剝離傳統社會中女性受壓制的歷史與儒家義理對女性的態度,而且,他的確舉了很多儒家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比如,許多儒學大家不納妾。這些例子是不容否認的。我們對他的反駁也必須照顧到這些真實的例子。有的評論說,蔣慶將蘇東坡寫給妻子的詩誤送給了小妾。這的確是一個硬傷。不過,蔣慶由此想證明的是,丈夫與小妾也有很深的感情,而且,在法律上妾的地位也是受到保障的。這恐怕沒錯。但是,我們如何證明歷史上女性的悲劇都是儒家犯下的?這的確是一個富有挑戰的課題。老實說,這還真的不是靠記憶就能解決的問題。這裡的關鍵在於,必須辨析清楚傳統社會與儒家思想之間的關係。儒家是傳統社會的主流,不錯;但請記住,還有另外的話:「外儒內法」,「三教合流」,八十年代還興起過一個說法:大傳統和小傳統:意思是,儒家是大傳統,但是,在民間,還有其他許多小傳統。我不敢保證儒家和女性的壓迫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我敢說,有許多慘無人道的事情還真的不是看上去那麼回事。

對於第二個問題,蔣慶卻沒有認識到。他毫無反思的認為女性的自然屬性就是容易年老色衰,就是應該固守家庭,而她的社會屬性在現代是被虛構出來的,應該回歸傳統。問題在於,《第二性》的作者波伏娃明確說過,女性是被造就的。換而言之,女人不是天生的就是女人,而是在社會中被規馴成女人的。如果我們的歷史眼光足夠長,就會發現,在母系社會,女性就是女漢子。現代的田野調查也表明,存在著一些21世紀的母系社會,在那裡,男性會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在家呆著,一個不如意還會哭鼻子。這些有力的質疑了所謂的女性自然屬性說。

以上兩個問題,回應文章也注意到了。我表示肯定。不過似乎在第一個問題上說得還不夠清楚,故此略為續貂。總體上,我的意思是,在今日女性的確遇到了種種問題,儒家願意站出來提供解答的思路,這是不容否定的。但同時,無論是儒家還儒家的批評者,都必須對涉及到的問題做更加深入、更加理性的探索,互相的對話更加應該堅持理性,最起碼,不要斷章取義。先不說這樣做對儒家或者儒家批評者的好處,我們還是記住:無論如何我們是在為女性辯護,任何不恰當的論辯都會帶來事與願違。

(文/蔡志棟)

相關焦點

  • 異想天開的「新儒家」:將價值之爭變成了種族之爭
    葛兆光在文中對大陸新儒家的做出尖銳批判,他指出,近年來新儒家在大陸思想文化界的種種行動顯現引人矚目的思想轉變,不可不謹慎對待。葛兆光指出,以唐君毅、牟宗三、張君勱等為先導的海外新儒家儘管痛心於傳統文化的飄零,還是基本肯定民主、自由、人權等現代價值,並在學理上致力發掘傳統中國儒家思想與其匯通之處。然而大陸新儒家卻認為,承認這些價值,本質上便是「自我夷狄化」。
  • 超越「大陸新儒家」與「港臺新儒家」之爭
    超越「大陸新儒家」與「港臺新儒家」之爭   作者:曾暐傑   來源:《原道》32輯   也就是說,當僅有唐牟徐一脈儒學系統之時,理所當然將之稱為「當代新儒家」自然沒有問題;但是當儒學的形式與系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今日,這就成了問題了!就好比牧場中只有一批馬時,稱之為「馬」毫無問題,人人都知道所指何物。但是當牧場裡的馬多了,就必須加上屬性──白馬、黑馬、棕馬、花馬,沒有任何一匹馬可以順理成章稱之為「馬」。這不是個名號之爭,而是在現實意義下所必須。
  • 都是口音和秦始皇惹的禍:儒家的「古今文之爭」是怎麼產生的?
    自從孔子開宗立派以來,儒家學派就成為中華文明中的顯學之一,在漢朝時成為文明主流。正因為儒家學派影響巨大且規模龐大,所以儒家發展出了很多思想分支並產生了許多爭論。而在兩漢時期,儒家最大學術爭論就是「古今文之爭」。
  • 孔子及儒家女性觀再辨析
    而孔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女性觀一直備受爭議,《新女學周刊》特邀專家梳理孔子及儒家經典中的代表性觀點,理性解析儒家傳統性別思維,為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提供思考和借鑑。■ 張紅萍孔子是否歧視女性,公案還是他說過的那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遜),遠之則怨。」
  • 名教和自然之爭 儒家和道家相互融合的過程
    所以說魏晉南北朝的玄學並非是單純的老莊思想,而是儒家和道家以及佛教三者融匯而出的東西。在這個階段裡以門閥所代表的的「名教」和竹林七賢所代表的「自然」有過一段紛爭,也就是名教與自然之爭。先說結論,這次名教與自然之爭的結果就是齊一儒道,然後
  • 觀點:打倒孔家店後,儒家文化又該何去何從
    儒家在現代中國何去何從,論其核心是解決「中西古今」的問題,而究其根本就是如何面對現代性的挑戰。對於此一挑戰,前賢有「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概括,足見挑戰之激烈,遠非魏晉佛教和晚明基督教傳入可比擬。原因無他,此前的佛教和基督教對中國文化之挑戰並未撼動中國的政治制度和中國人的價值信念。
  • 儒家是否能解放現代女性?(組圖)
    儒家核心思想是「仁」,也是其最高道德標準,孔子關於「仁」的闡釋表述出儒家關於「人」的價值指認,即人是關係中的人,「仁」的美德必須在關係中踐行,而關係的起點便是最基本的單位——家,因此儒家表現出比任何學說都濃厚的建構家庭倫理的旨趣。但是儒家「仁」的道德標榜卻與女性受到的壓迫及殘害的生活真實之間構成矛盾。所以,儒學之中是否真的有女權主義存在的空間?
  • 為何西漢會出現「經今古文之爭」?簡析儒家思想的發展史
    對此,孔子希望各諸侯國相互能夠以禮相待,並且針對當時已經十分尖銳的社會矛盾實行仁政,不要為了一己之私慾而陷天下人於水火當中。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不反對當時的分裂局面,他只是要求各諸侯內部實行仁、禮就可以了。之後的孟子,更是豐富了儒家思想的內容,孟子在原來仁、禮的基礎上強調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和地位,將當時發展戰爭的諸侯王進行批評。
  • 儒家與墨家的「愛之爭」
    比如兩家都提出「愛人」的口號,墨家說「兼愛」,即不分等級親疏地愛所有人;儒家則說「愛有差等」,要按照親疏貴賤而去施捨不同的愛。或許正是因為有了爭論,人類的思想才能迸出更多的火花。儒家主張有差別的愛(仁愛)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孔子認為,最重要的愛是親親之愛,即愛自己的親人。
  • 和十二年前那場讀經之爭相比,儒家進步了嗎?
    某當紅儒家名角兒曾在公開場合聲言,儒家群體是「關起門來怎麼爭都可以,打開門則要一致對外」。這次由《新京報》引起的儒家話語態度上的微妙轉向,可謂此語之最佳註腳。讀經已成共識,如今只是「讀經方法之爭」了嗎?柯小剛。
  • 司馬遷是今文派,班固是古文派——你不知道的儒家今古學派之爭
    別著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儒家學說中一些有趣的概念,大家且耐心向下看。然而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成為顯學、官學之後,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反而有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之爭。一、今文學派戰國七雄裡面的秦國,經商鞅變法一躍成為強國之後,奮六世之餘烈,最終完成了大一統。無論是商鞅,還是包括後來秦始皇十分器重的韓非、重用的李斯,都是法家人物。
  • 專訪| 大陸新儒家領袖蔣慶:只有儒家能安頓現代女性
    面對這些問題,在佛、道兩家那裡很難找到女性的價值依憑,儒家注重社會人倫,提出了男女有別、各正其位的主張,對女性的保護具有積極意義。不過,由於「五四」以後對儒家負面價值的渲染,嚴重傷害了當代女性對儒家的感情。如何使當代女性尤其是知識女性從生命信仰的意義上認同並親近儒家,使她們可能在儒家文化復興的過程中建立依託感和歸屬感?
  • 儒家學派:古文經、今文經之爭
    李斯上書秦始皇說:「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嬴政準了。
  • 孔子歧視女性嗎?從男女平等論儒家
    孔子很少論及女性,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讓人懷疑孔子和儒家似乎歧視女性、強烈主張男尊女卑。女性在經濟上難以獨立,導致人格上也很難獨立,心智和視野難免狹小,才會出現「難養」,難以相處的情況。因此,孔子的話只是在描述一種事實和現象,而非一種帶有歧視性的價值觀判斷。儒家最重家庭和孝道,孝道從不區別父母,怎麼可能歧視女性?「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真實意思前面說了是在描述一種現象,更在於強調女子和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 從真假《尚書》之爭看儒家千年撕逼の路||非常硬核~慎點
    儒家千年歷史,既是罷黜百家的歷史,也是內部不斷洗牌,爭奪道統的歷史。這一情況衍生下去,就是不同派系之爭。另一個結果是漢初儒生在整理典籍時,大多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書寫整理,即是所謂的今文。然而還有個別死板儒生堅持用古文(籀文、小篆)傳道,加之後續各種古文典籍被各種「詭異」地發現,導致派系之爭又夾雜了今文古文經之爭,儒家內部的爭鬥愈發激烈。在儒家一系列今文古文經之爭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是《書》。
  • 黛釵的愛情之爭,實則是家族權力之爭,更是兩種文化的博弈
    紅樓夢塑造了很多女性,但是她們卻只是這部書的配角,因為她們都是這個塵世的某個片段。只有賈寶玉才是唯一的主角,他攜玉而來,他來經歷這個世界的悲歡聚散,感受這個世界苦痛虛幻,他歷劫的一生,才是紅樓夢的主脈絡。所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真實思想,必然寄托在賈寶玉這個人物身上。
  • 儒家思想也分新舊?從西漢的社會背景入手,簡述經今古文之爭始末
    儒家思想在每個歷史發展階段都有著新的內容融入進去,所以說儒家思想並不是孔子提倡的簡單的仁和禮,當然仁和禮同樣還是在儒家思想不斷發展過程中的核心要義之一。《孟子》載:"。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有人於此。
  • 今古文經之爭
    先說今古文經之爭,有機會再聊聊《左傳》《公羊傳》與《榖梁傳》三家之爭,《竹書紀年》的證偽考據,又或《季氏將伐顓臾》等《論語》中最喜歡的幾篇。這一情況衍生下去,就是不同派系之爭。另一個結果是漢初儒生在整理典籍時,大多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書寫整理,即是所謂的今文。然而還有個別死板儒生堅持用古文(籀文、小篆)傳道,加之後續各種古文典籍被各種「詭異」地發現,導致派系之爭又夾雜了今文古文經之爭,儒家內部的爭鬥愈發激烈。在儒家一系列今文古文經之爭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是《書》。
  • 今古文經之爭
    PS不要錢 可以恰了~      先說今古文經之爭,有機會再聊聊《左傳》《公羊傳》與《榖梁傳》三家之爭,《竹書紀年》
  • 思想界|從冠姓權之爭到《美國夫人》:女性為何為難女性?
    中國婦女報的文章《「冠姓權」,究竟爭的是什麼?》也指出,「冠姓權」看似是兩性之爭,其實卻是「兩姓」之爭。「宗」「姓」的傳承不僅被看作是血脈延續、傳宗接代,還表現為家族財產的延續。今天,男女雙方雖然在法律上享有決定子女姓氏的平等權利,但還必須面對姓氏背後文化、利益、制度設計等影響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