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舟丨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院長
我們這個時代談主題性繪畫創作,它包含了歷史題材的創作,作為我自己來講,感觸比較深的就是在2006年到2009年之間,參與了由文化部主辦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和黃髮祥老師合作了《啟航——中共一大會議》這幅油畫。
何紅舟 黃髮祥 啟航 270×550cm 布面油畫 2009年
確定主題的過程
2006年參加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時候,前期的稿子是我在畫,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想去畫中共一大會議這個主題。因為當時我在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的第四工作室,我所在的第四工作室叫多維表現繪畫工作室,是油畫系裡表現相對開放的帶有實驗性的一個工作室,所以當時來講,既然在這個工作室裡面,考慮到要根據工作室的研究方向選擇合適的題材來表現,當時想到的題材一個是「中國加入世貿」,還有一個是「中國女排」,感覺可以利用類似攝影中蒙太奇的手法使畫面的形式變得更新穎。但是剛畫出小稿,學校在往上報的時候就直接被否掉了。時任院長許江覺得我應該畫中共一大會議這個主題,他覺得雖然我在第四工作室,但是我畫畫的方式,對形象的塑造能夠達到一定的程度容易讓人接受,不至於太過於表現。
《啟航》定稿2-1
後來我就轉而構思以中共一大為主題的稿子。一大的會議是先在上海召開,後因租界密探的幹擾最後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閉幕的。根據這一史實,我選擇表現一大在嘉興南湖進行為主要內容。幾天後就提供了2張稿子,《紅船行天下》是其中一張,畫了13位代表,根據他們在黨史紀念館裡面的頭像,想像他們的身體動態,這樣創作的人物形象真實感容易把握,容易讓人辨認。稿子用一種象徵性的三截式構圖,把人物橫向紀念碑似地在中間排開,上面畫的是紅船行天下,下面畫的神州大地。然後同時完成的還有一張稿子《啟程》,以紀實的手法表現一大會議結束後,代表們依依惜別的場景。2006年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要求非常明確,需要寫實性的繪畫佔主導。兩張稿子交上去,《紅船行天下》立馬就被否定掉了,另一張《啟程》雖然稿子並沒有完全通過,但是明確了這個創作方向是可以的。
《啟航》定稿2-2
由此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對繪畫主題的把握不僅跟題材有關,同時與在這個題材裡面選取的角度,包括表達的所謂中心思想相關聯。更進一步,繪畫的主題,其實呈現的時候它不僅僅是題材,也不僅僅是要表達的所謂中心思想,還有對於繪畫的理解,包括繪畫本身發展過程當中所整合起來的對視覺感染力這麼一種形式上的探索,它們都可以構成繪畫主題的內容。所以在這個階段,要從主題選取的瞬間,來確定整個主題的表現,這是至關重要的,當然過程也是很痛苦的。
稿3《啟程》
稿6《啟程》
稿7《啟程》
我後來接二連三畫了好多稿子,都是叫《啟程》,還不叫《啟航》,換了很多角度畫代表們從紅船上面下來行走的場景,基本上以寫實的方式去構圖,但是感覺並沒有真正地抓住要表達的主題。直到有一天許江院長對我說,不能叫《啟程》,一定要叫《啟航》,要畫上船。其實之前也有很多歷史學家,包括有些很有創作經驗的老師也在提醒我,會議還沒開完怎麼啟航?要往哪裡去?大家站在各自的角度提出質疑。我們在創作重大歷史題材作品的時候,應該不僅僅是還原事件本身,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我們今天回望歷史的時候,會對事件的發生在思想認識上有所提升,所以後來我從一種歷史回望的意義上去挖掘和把握繪畫的主題,開始轉變思路畫上船,這時候我很明確了,一定是啟航,不是啟程。進一步確立了該畫的主題思想以及與之相關的情節安排,確定以《啟航》為題來緊扣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細節的反覆推敲
初期小稿
我前面的稿子一開始很注重大場面的氛圍營造,後面逐漸意識到對這個事件的表達未必需要很大的氣氛,開始越畫越小,調整的過程是很糾結的。這時候還面臨著關於畫面中心的問題。當時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大釗和陳獨秀都沒有出席一大會議,而會議的主要的組織者是上海的共產主義小組的兩個代表李達和李漢俊,一大會議的時候他們是中心,但我們在回望這段歷史的時候,知道堅守到最後的是毛澤東和董必武。這兩組人物在構圖關係上面怎樣去平衡?我始終在表現代表們上船行進過程當中所呈現出的一種姿態,後來就把組織者李達、李漢俊、張國燾他們放在船頭,把毛澤東和董必武畫成是在上船的過程當中回望。如此一來,毛澤東幾乎是在畫面的中央,從視覺上看,雖然是突出了他,因他是在行進過程當中,其實是很自然的一種狀態。這個轉換基本上確定好了畫面的形式,大家也基本上認可了。創作過程中,董必武的登船姿態比較不自然,感覺像在上樓梯,當時詹建俊先生看到就說,這樣走上船沒有人扶一把會掉下去的,這無意當中提醒了我,因為旁邊人物和他缺少應和,詹先生已經覺得畫面中人物的不舒服,我馬上做了調整,讓後面的人伸手扶了董必武一把,在人物的神態和姿態上面不斷地推敲,在其中產生相互顧盼的關係。這個時候還有個問題,就是董必武往船上走的過程中,身姿看起來還是像在上臺階,儘管小船到大船是一個臺階,但感覺像是地面上很正常的一個空間關係,不太舒服,於是我在後來的創作中轉換成人物後背側過來多一點,這樣董必武的身體整個就回過來一點,感覺自然許多。細節畫得對不對其實觀眾一眼就能感覺到,畫家在經營畫面的過程中,要很費思量地來回推敲。畫面中我對有爭議的人物做了隱藏處理,但是仔細看都有。
稿1《天下紅船》
學校不斷地組織看稿,包括在正稿的創作過程當中,大家相互間交流是非常頻繁的,最後一次看稿的時候,我把天空做了調整。我當時還有張稿子,是和前一張同時畫的,也是表現上船,但兩張構圖不一樣。前一張表現的是一大代表乘小船陸續登紅船,這一張則是表現代表們從湖邊的跳板登船的場景。拿到北京去參加最後終審的時候,浙江省正好也在組織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北京多數評委認同從小船上大船這張草圖,正好就明確了,北京選一張,另外的一張作為浙江省重大題材創作用起來。
我覺得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在非常具體的創作經驗上,對有些關鍵性的話題的認識得到了不斷提升。比如,主題性繪畫創作,一開始要明確畫面形式究竟往哪個方向去,再一個,首先要強調一個核心,就是藝術家個人的體驗與自己民族或者國家記憶相融合,兩者結合得好,作品才更容易完成。圍繞這個核心,我們所展開的無論是繪畫主題的尋找,還是主題產生後的資料收集,以及創作過程當中對藝術語言的把握等等,都會變得非常具體。畫面明確了主題,然後在細節上的不斷反覆推敲,這個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註:圖文來自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