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思想,百年傳承
——船山學刊的故事
1991-1992年的《船山學刊》基本延用1984年以來的欄目體例,並增設了新欄目,發表了一批有價值的船山佚文和有相當思想深度的論文。(資料圖片) 湖南日報記者 田超 翻拍
周發源
郭齊勇
王澤應
朱漢民
湖南日報記者 陳薇 湯霞玲
8月20日,由湖南省社科聯主辦,衡陽師範學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衡陽縣人民政府協辦的「《船山學刊》創刊百年暨船山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長沙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14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盛況空前。
千百年來,在三湘大地,湧現了一大批「領風氣之先」的傑出人物。王船山,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船山何人?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
王船山,名夫之,字而農,號姜齋,湖南衡陽人,生於公元1619年,卒於公元1692年。
王船山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下,以石船山自號,故後世學者以「船山」稱之。他生於明清之際的大動蕩時代,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潛心著述40年,留下著述百餘種,400餘卷,800餘萬字,思想博大精深,論述別開生面,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王船山以「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擔當精神,對中國歷史脈絡、現實狀況和未來發展,予以全面系統的總結和闡發,形成了體系完備的學術思想,同時還開創了清代以來的新學風。湖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周發源認為,王船山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源頭,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集大成者,同時,他也是民族復興的啟蒙先聲。
但是,周發源也認為,船山逝世後,船山思想很長時間湮沒不彰。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危機,渴望尋找救國救民真理和志在匡復華夏文明的志士仁人,逐漸發現了船山思想這座精神富礦,並使船山思想重新光耀於世。
「船山的思想被發現與活化,與他自己所預言的兩百年以後基本吻合。他真是位有先知卓見的奇人。」周發源不由得發出感慨。
百年學刊,三度復刊風雨堅守
為光大船山精神、激勵國人奮起,1915年湘籍學者劉人熙(改革志士譚嗣同的老師)在創建船山學社的基礎上,又創辦了《船山學報》(後更名為《船山學刊》)。百年風雨中,刊物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呼吸,與時代社會共發展,期間歷盡艱難,三次停刊,三次復刊。
「所幸,船山先生『歷憂患而不窮。處死生而不亂』的精神一直貫注其中,刊物總能在各方鼎力相助下屢僕屢起,並在曲折中前行。」身為《船山學刊》現任主編,周發源對該刊物頑強的生命力敬佩不已。
流傳下來的幾段故事,似乎讓我們看到了《船山學刊》在歷史風雨中的光亮。
上世紀30年代,《船山學報》曾給個人、圖書館、黨政機構,社團組織等贈閱刊物。不少人在獲贈《船山學報》後,被其內容所吸引,從而正式訂閱。如湖南桑植縣立第一小學的校長王承讓在收到《船山學報》第一期後,認為學報「材料豐富,裨益後學,良非淺鮮」,他並寄上伍角錢,合此前寄的一共一元五角,訂學報全年。其中,也不乏有讀者來書商討某個問題的。《船山學報》得到廣泛傳播,產生了思想共鳴。
儘管刊物命途多舛,但國內學界從未停止過對於船山精神的研究。1962年,湖南、湖北兩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舉辦了「紀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學術討論會」,這是全國學術界的一次盛會,武漢大學校長李達等倡導並主持,出席者有馮友蘭、嵇文甫等大家。
始終弘揚愛國主義,維護民族獨立,倡導優秀中華文化、湖湘文化和船山精神,正是這些因素,才使得《船山學報》書寫百年傳奇。
船山精神,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源頭
作為中國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潮的哲學代表,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王船山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關於王船山,有這樣一個故事。據說,當年王船山到北京去趕考,結果考試期間,清兵入關,他親眼看到國家的滅亡,作為一個讀書人,他痛心疾首,痛不欲生。所以他要做孤憤之人,他房屋中堂有一副對聯:「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意思是說「六經這樣的文化在責備我,督促我打開新的局面,我這個七尺身軀已經隨從明朝的那個天走了,現在我可以把我活埋了。」當時,他萬念俱灰,最終,他還是堅持活下來。他立志要救這個國家的文化,讓國家的文化得到新生。
「船山思想」涵蓋歷史、哲學、美學諸多領域,隻言片語,並不能完全概括它的內涵。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認為,船山思想主要是解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他引用了我國著名哲學家熊十力先生評價船山的八個字:「尊生、明有、主動、率性」來闡釋船山思想和人格的特點,即:尊重生命;強調有,反空泛;講現實,主動,強調事物的變化和創新,與時俱進;理欲合一,體用不二。
郭齊勇總結道:「可以說,船山思想是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是充滿民族精神和學術精神的一座精神富礦,是滋養一代又一代湖湘學人的一個學術家園。」
但是,由於歷史的局限性,船山思想也有其本身需要革新的部分。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分析稱:「在弘揚和傳承王船山思想精髓時,我們也需要辯證看待。例如,他對於商人的價值看法就有待商榷。王船山認為『農人力而耕之,賈人詭而奪之』,他只認可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製造價值,沒有看到商品流通帶來的社會價值,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
回顧百年,傳承弘揚「船山精神」在當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新的時代下,船山思想也好,湖湘文化也好,中國傳統文化也好,都被賦予了新的使命。
當下,我們究竟要如何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當代社會文化建設呢?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說:「文化在街道上,在家庭裡,要關注當下,關注世界,關注未來,書院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抓手。」
他以山東的尼山書院為例,山東依託全省153個縣和市,每個縣市建一個尼山書院,邀請教授、專家到書院講課,不是《弟子規》背誦,沒人去吆喝,老百姓們自發來聽,老頭、老婆婆們帶著小凳子、小椅子來聽,婦女帶著孩子來聽。從開講之後,不少村子面貌改變了,民風變了,婆媳不打架了,不孝的現象也大量減少了。湖南有很豐富的書院文化資源,同時也有很好的利用書院講舍等傳播船山思想的傳統,湖南應當繼續堅持這一傳統,創新弘揚形式,讓船山思想走進街頭巷陌,浸潤人心。
《光明日報》國學版主編梁樞在參觀完湘西草堂、衡陽船山研究基地、石鼓書院等地後感慨:「『船山文化』的影響,就像漣漪,是一圈一圈從內往外擴散的,可以源源不斷向外提供力量。」同時,他也建議湖南要利用好「船山學」這個精神資源,同時要推動「船山學」、「湖湘學」、「中國國學」學科建設,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到實處、落地生根。
郭齊勇補充道,船山精神的傳承還應該結合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特點,可製作成話本、歷史劇、小故事、微視頻等,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
《船山學刊》執行主編、湖南師範大學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長王澤應說:「在每個時期,《船山學刊》都被歷史賦予了新的使命,在紛繁複雜的當代,年輕人更要深入學習像「船山精神」這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紮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我們才能有足夠的定力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
■連結
《船山學刊》百年曆程
一:創刊階段(1915年8月——1917年8月)由劉人熙(譚嗣同的老師)創辦《船山學報》,他在發刊詞中闡明辦刊宗旨:「願廣船山於天下,以新天下」。
二:首次復刊階段(1930年5月——1938年6月)停刊13年後復刊。共出版15期,後因抗日戰爭爆發而停刊。
三:第二次復刊階段(1984年3月——1989年11月)《船山學報》再次復刊,至1989年11月共出刊14期。這一時期發刊詞指出:「提倡在實事求是的原則下,全面地、科學地研究船山的生平、著述和思想,揭示其內在的邏輯體系,弄清其學術源流,探討其歷史地位,總結其思維經驗教訓,以做到古為今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1989年底,因全國進行報刊整頓而再次停刊。
四、第三次復刊階段(1991年12月至今)1991年,在省內外許多學者的奔走呼籲下《船山學報》復刊,並正式更名為《船山學刊》,由湖南省社科聯主辦。經過努力,該刊多次獲得各種榮譽,並成為中國出版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