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 Kentzhu : 我欣賞的產品是「克制」與「收斂」的

2020-12-13 網易科技

【寫在前面的話】

上周,我們推出了「人物產品集」專欄,每周一個人物,用更加輕量的視角去打量「人」與「產品」的互動。

因為我們相信,賦予一個「產品」個性與生命力的,是生活中的「人」。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對產品有著狂熱追求與品味的 NEXT 用戶,和那些已經或者正在打磨著下一個驚豔產品的人們,進行思考上的連接。

相信許多業內的產品經理同筆者一樣,在 Kentzhu 的博客裡收穫頗多成長。本周,就邀請到這位圈內有名的移動飯醉團團長分享他常用的網際網路產品。Kentzhu 的產品集中,有 PM 工具 POP、Swarm、「這個時代裡唯一一個可以做到讓你看不到他在變重的產品」Twitter...不過,產品永遠是最表層的,它所折射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是這篇文字最大的價值。

1.在你給出的產品清單裡,並沒有看到效率、日曆類產品,您平常會使用效率工具輔助自己的時間管理嗎?

關於時間管理,我其實不太相信工具,曾經有位朋友跟我說,當你事情特別多的時候,被你忘記的事情,說明是不重要的,這就是一種最簡單的篩選。也曾經有我的同事問我,每天要處理的事情特別多,是怎麼做到狀態一直很好的,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我拆分了事情,同時投入的時間比別人多,所以看起來我比別人輕鬆,如是而已。

正因為我不認為工具能解決時間管理的問題,所以,我儘可能的使用最普通的時間管理工具。我用的日曆產品就是Web的 Google 日曆,他包含日曆以及 task。在 iOS 上使用默認的日曆工具,同步 Google 日曆。

Google 日曆裡通常都是會議記錄,但是經常你會發現,當會議很多的時候,記錄不記錄是沒什麼意義的,你還是會挑選最重要的來參加。當會議很少的時候,不記錄你也會記得。而 Google 日曆裡的 task 基本都是我的「靈光一現」的散點。

2. 你帶領團隊時常用的協作工具是?

團隊協作管理工具,因為我們團隊不同角色,所以分為 3 種。

1、作為 PM 跟 UE 內部,他們使用的是我們自己搭建的 wiki,用來存放團隊積累的文檔、分享、規範等等,基本上屬於知識庫的概念;

2、作為 PM 與 UE 演示用,他們使用的是 POP,因為他能完整在手機端演示,並且帶有基本的交互,這是一個基於移動端做前期需求溝通演示最好的方式了;

3、作為項目協作,他們使用的是 tower。

關於工具的使用,其實沒什麼特別因素,大概就是其中一個人使用了這個,大家還都能接受,於是就約定俗成的都用這個了。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很少較真,關鍵是看大家能不能用的方便,並都能習慣。

3. 能分享一下你管理項目和團隊的方式嗎?

就我個人而言,其實沒有太多值得分享的團隊管理經驗,就幾個方面吧:

1、目標明確可執行

2、放權,允許每一位團隊成員犯錯,但是不允許重複犯錯

3、團隊內部信息透明。當面溝通,立即執行;每個會議都要有紀要,事後跟蹤;抄送告知,相關角色互相通氣,包括需求變更、項目上線等等

4、傳幫帶,有完整的文化傳承。我在內部實行的文化是,如果你有問題,主動找我請你吃飯,我來和你聊聊。我也會不定期的跟每一個成員1on1,話題很寬泛,隨便聊點什麼都可以。

5、在計劃進行一半的時候提前review風險點。包括一個項目,一個月度計劃,一個季度計劃,而不是到最後的時候才發現問題

3.印象筆記幾乎是我訪談過的所有業內人士共同的選擇,但有意思的是,每個人的用法又很不一樣。您使用最頻繁的是印象筆記的哪幾個功能?主要運用到哪些生活和工作場景裡?

其實,我只拿印象筆記來做密碼管理工具以及發票抬頭顯示工具.....當然,也有較多的時候,是我跟別人共享一份我寫的相對簡短的信息的時候。

4.和你一樣,Feedly 也是我最常用的 RSS 工具。作為產品經理,你對自己的學習和閱讀有什麼要求?你進行閱讀和學習的場景通常是?

我覺得自己並不聰明,又加上我所從事的行業發展非常之快,所以,我有一種很強烈的危機感,於是我會逼迫我自己不斷的想辦法去獲取信息。但是,後來我發現,只獲取信息是沒有意義的,我需要的是信息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所以,微博、知乎我現在都很少看,我偶爾會發。

最終我對信息的獲取主要分成了幾種,讀書、較長的文章閱讀、非常短的信息快餐。

每周會用周末的一天來讀書,差不多可以消化一本書;我堅持上班地鐵,一方面不用煩惱堵車,另一方面是可以有閱讀時間。

5.能與我們分享和推薦幾個你的 Feedly 裡值得閱讀的訂閱源嗎?

國內幾個優秀的 UED 團隊的博客是我一直閱讀的,比如騰訊CDC;另外有一位cz7120的同學一直堅持翻譯國外的優秀產品文章,很值得欽佩,內容也很棒;還有就是最近簡書這個網站上積累了比較多優秀的內容。

6.驚喜地發現 Swarm 是你的一枚常用應用。籤到也是您的一種生活方式嗎?您平常都會在什麼場景下玩籤到應用?

籤到算是一種延續下來的習慣吧,當我發現自己籤到了那麼多地方之後,我決定堅持這個習慣,把自己的足跡都記錄下來。這屬於我個人「整理癖」的一種外在表現,哈哈。

反正現在用 4sq 籤到的人非常少了,不像早年那麼瘋狂,所以,我也不用太擔心什麼信息洩露的問題。

7.「不重」 ,「功能收斂」,「克制」是你在描述產品時最常提到的詞彙,這也是你最看重的產品氣質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好產品的不同評判標準。

就如同我寫在我所創建的「我心目中的優秀 APP」的豆列中的話,我評判一個好產品,按照優先級排序是這樣的:能實際解決一個問題,有用;功能克制,即使做不到功能克制,也要做到外在克制,是好用的;外表優雅,交互自然。

有很多人推崇 Clear 這個產品,但是我不喜歡,因為他太炫了,反而在核心功能上做的不太好。facebook 也發布過幾款很炫的產品,但結果看,市場反饋都不是很好。

目前為止我心目中最好的 APP 依舊是微信,他的功能目前看非常多,但是,你感受不到他的複雜,他非常克制與收斂,同時他也沒有高級的交互,所以你使用起來非常的自然,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另一個與微信比肩的產品是 twitter,發展了這麼久twitter 依舊是那麼優雅克制,即使是加入了一些商業的元素,依然很棒,而微博一直在添加功能,總是會用力過猛。

我特別喜歡的兩本書,一本是《簡約至上》、一本是《看見》,這2本書總結起來看就是,平淡無奇的反而會呈現出最巨大的殺傷力,而執迷與抖那些水袖功夫的,往往只有花拳繡腿。

在《三體》的小說裡,地球人對星際戰爭的猜想與預期一直都是「大」,所以建造了無數巨大的星際戰艦,結果,三體人派了一個平淡無奇且很小的水滴,毀滅性的幹掉了幾乎全部星際戰艦,這真是最大的反差與諷刺了。

8.你如何理解「產品」和「人」的互動?

首先,產品必須是要與人互動的,不然,那不是一個產品。

就像 New Balance 的廣告所說,「之所以有作品,是為了溝通。透過作品去告訴人家心裡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樣子,所在意的,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

從這個角度看,產品與人的互動就很明了了。

你的互動,必須是有效的;你的互動必須是真誠的;你的互動最好是直接的,你可以抖一些機靈玩點雜耍,但是,這只是點綴的佐料。

在《三體》的小說裡,地球人造的星際戰艦非常之龐大,但是針對艦長的操作臺確極其簡單,它的理念是要讓艦長專注在他該做的事情上,其他的技術都被隱藏了。從這個角度看,《三體》作者所表達的「互動」理念非常棒。

Kentzhu常用的產品及評價:我心目中的優秀APP

------------------------- 我是傲嬌的 NEXT 分割線 -------------------------

【快問快答】

  1. 起床後用的第一個APP?

微信

  1. 睡前用的最後一個APP?

微信

  1. 在路上最喜歡用的APP?

iBooks

  1. 說出一個生活中你沒有被解決、希望有相應產品來滿足的需求

在線交水電煤費用

  1. NEXT 本周榜單中你最喜歡的產品?

Fun-圖片社交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果子]

本文來源:36氪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網易產品經理評價小程序:這是一個「禁慾」的產品
    文 | 網易產品經理  二狗我是二狗,一隻來自豬廠的產品策劃。這一點我相信,他可能確實沒有想過克制,但他確實是用實際行動搞出了一個相當克制的小程序……從現有的小程序規則中就不難發現,小程序在「傳播」這件事上就表現得十分克制。
  • 「產品需求文檔」不是個好詞——論「需求」到底是什麼?
    就在剛剛,我才發現:「產品需求文檔」不是個好詞。且聽分解。做產品大概1年時,突然一臉懵逼:「需求」到底是什麼?別看天天掛在嘴邊,一旦認真思考,還真答不上來。很顯然,經濟學中的需求並不是我們常說的「需求」。於是,我去翻英文字典,一翻就發現更多「需求」——demand, need, want, requirement……你看,「需求」的概念夠多吧。
  • 「ONE·一個」產品分析報告
    一般來說,內容類的產品做好內容聚合,同時靠廣告流量獲得部分盈利。前期「ONE·一個」會在首頁或者文章內部會插入少量精選的廣告,但是筆者在體驗最新版本產品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現產品上有廣告的痕跡,甚至連啟動頁也沒有廣告,這就給用戶帶來了極好的體驗。根據目前對產品的了解,「ONE·一個」產品的主要的盈利模式是出版圖書。
  • 騰訊推出閱讀軟體「立讀」,這是我見過最像「即刻」的產品
    今天騰訊開放了一款小產品的內測,本以為這是終於要和今日頭條分庭抗禮了,可這產品本身卻立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信息過載時代如何閱讀?今日頭條用的是機器推薦,讓信息流推送更精準;微信推出了公眾號,讓每個人訂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即刻、輕芒基於興趣來定製內容...... 最近,騰訊也推出了首款效率閱讀軟體「立知」。
  • 騰訊推出閱讀軟體「立知」,這是我見過最像「即刻」的產品
    今天騰訊開放了一款小產品的內測,本以為這是終於要和今日頭條分庭抗禮了,可這產品本身卻立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信息過載時代如何閱讀?今日頭條用的是機器推薦,讓信息流推送更精準;微信推出了公眾號,讓每個人訂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即刻、輕芒基於興趣來定製內容...... 最近,騰訊也推出了首款效率閱讀軟體「立知」。
  • 微信產品經理:我的產品之器——Sketch
    John的產品之器系列最近會持續更新,產品經理們可以繼續關注雷鋒網,或者移步其知乎。最近看知乎的時候發現了一篇很棒的文章,特地拿過來與大家分享,尤其推薦給產品經理或想成為產品經理的你。以下是原文:算上創業,我做產品差不多三年。我一直在問自己,做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
  • 任務型產品設計,是「搶單」好還是「派單」好?
    產品設計中,什麼時候用到「派單」,什麼時候用到「搶單」?兩者的特點和應用場景有何不同?讓作者來一一解答。「派單」和「搶單」的定位是什麼?派單的目的是:下派任務,指明任務目標。派單解決的問題是:在一個長鏈條的任務流中,提供可視化的流程引導,降低用戶思考成本。派單的內容明確任務下發的後續節點,指引用戶按照既定的流程扭轉。派單是通過線上的流程化,結合線下實際流程的標準化,充分發揮系統的優勢,提高傳統運作效率。
  • 產品「任務功能」分析報告
    (3)功能目標「推薦活動」提供豐富的鍛鍊目的,區別於「訓練計劃」中單純的健身目的減脂、塑性、增肌,「推薦活動」給到用戶運動的目的更加廣,如培養習慣、夏日美腿、像孩子一樣奔跑等;keep內有很多部位的鍛鍊課程,大多數課程的使用率並沒有那麼高,「推薦活動」不會刻意要求某種運動方式或運動時間,而是給予用戶一個目的
  • 「千問網絡」要做實體商戶的「產品經理」
    「千問網絡」創始人蘭顯波告訴36氪:「疫情來臨之前,不少實體商戶已有轉型線上的意識,但是沒有足夠的動力,因為轉型需要成本。疫情之下,讓他們感受到了做線上的迫切性。」 因此,蘭顯波說,相比「有贊」「微盟」這類成熟的模板化的系統,「千問網絡」提供的系統更靈活,能夠根據商戶需求定製開發。並且,蘭顯波認為「千問網絡」在服務中的角色不是「程式設計師」而是「產品經理」——不只為商戶提供SaaS系統,也為他們提供運營解決方案。 作為創始人,蘭顯波本人有15年的網際網路產品運營經驗,曾是豬八戒網的聯合創始人之一、豬八戒網前三號員工,並做過5173的運營負責人。
  • 產品思維實戰:「你今天真好看」你用過嗎?
    本文作者按照自己總結的產品分析方法論,對「你今天真好看」和「肌膚秘訣」這2款產品進行對比分析,並得出了相關結論,一起來看看~「人工智慧沒能讓人類失業,搞人工智慧的人先失業了。」這本是一句調侃,卻在2019年成為現實,諸多AI獨角獸都傳出融資失敗和規模裁員的負面新聞。
  • 冰鑑科技CEO顧凌雲:AI金融產品是「雞肋」還是「雞腿」?
    金融科技這一行,存在兩種「偽AI產品」。一種是溫室花朵,產品性能在實驗室和小數據場景中表現優越,然而一旦放在槍彈雨林的複雜業務環境中,系統立馬崩潰。好比碰到歐美球隊的中國男籃。為此,雷鋒網《AI金融評論》策劃了「AI能否解決金融剛需問題」系列選題,借同一個話題,對不同背景的受訪者、產品和客群各異的企業們進行採訪,期望在不同的商業和技術認知下捕捉觀點碰撞的火花。本系列選題的第一篇文章,由冰鑑科技CEO顧凌雲講述他眼中AI和金融之間的關係。
  • ...中國房地產企業產品力TOP100 「錦繡系」榮膺「2020年十大輕奢...
    2020年11月27日,由克而瑞研究中心與築想科技共同舉辦的第二屆產品力發布會「產品原力——中國房地產企業產品力TOP100發布會」在上海召開。華宇旗下「錦繡系」摘得「2020年十大輕奢精品產品系」榮譽獎項,華宇集團獲得「2020年中國房地產企業產品力TOP100」殊榮。
  • 微信產品經理眼中的微信價值觀:產品如人
    大家想像一下:如果你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和他熱情地聊了一整夜,正當你感到相逢恨晚之時,那人跟你來了一句,「兄弟,聽說過安利嗎?」此刻你是什麼感覺?相信這樣的感受,與我們在產品裡被循循善誘後,點進了一個廣告是一模一樣的,惱怒之情是相通的。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做一個產品,也要有產品的原則。
  • 「幫你讀書」的時代,怎麼看待這些讀書產品?
    主要有三種:後臺也不斷有讀者問我:怎麼看待這些讀書產品?它們有價值嗎?適合什麼樣的人?那麼,在這個「乾貨」盛行,各種大咖忙著「幫你讀書」的時代,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我們還有必要自己去讀書嗎?今天沒有乾貨,就純粹聊聊我的看法。首先,談一個誤區。
  • 一個項目帶你走進產品經理的世界(3)從用戶需求到產品功能
    如:fenng 大大的產品「Readhub」,可通過小程序訂閱每天早報,但目前還不支持定製。目前,還沒有通過定製的方式滿足我的需求的產品。所以,為了提高自己的效率,我決定為自己做這個產品。二、確定產品形態:小程序?App?公眾號?網頁端?
  • 「嗅覺經濟」千億市場之下,「AROMAG」要用「迎合中國審美」的香水...
    36Kr最近接觸到的「AROMAG」是創立於2017年的商業香水品牌,主打「致世界以東方之韻「,向市場輸出「中國式」高端商業香水。其明星產品「松煙黛墨」售價 230元/15ml ,單年銷售1萬隻,自然復購率為12%。
  • 10個問題,窺探產品經理的2020
    有產品經理說,真羨慕孩子們旺盛的好奇心啊:「關於好奇心,我覺得這是一個產品經理最底層的內驅力,也是創造力的源泉。數據和經驗,往往是宏觀的、面向過去的。而好奇心帶來的思考以及行動,是微觀的、個體的、面向未來的。」2021年的開始,我們決定來盤點一下「2020年,產品經理關心的十個問題」。
  • 看日本茶品牌「Lupicia」是如何把產品做到極致的?
    「Lupicia」創立於1994年的日本東京,寓意是「美麗的茶葉」,中文名稱「綠碧茶園」。他家自己不生產茶葉,只進行調味和包裝,卻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茶葉品牌之一。目前「Lupicia」已在全球開設了160多家分店,收穫好評一片。
  • 「造作」辦公室半日遊:看「造作」如何「造作」
    極開闊的空間擺放著「造作」的新產品,陽光透過落地窗照射進來,在深藍色的「大先生沙發」上歪著看一本書,會是一個不錯的周末上午。再往裡面走,就是「造作」各個部門的工位了。說是工位,卻到處充滿了活力。一樓是產品部、運營部、攝影部和後勤部門,二樓是技術、供應鏈部門和舒為的辦公室。
  • 為什麼科技公司這麼愛用「X」來命名產品?
    科技公司中的「X」因素關於名中帶「X」的科技產品,這半年聽得最多的莫過於 iPhone X,而在去年 9 月 13 日發布前,幾乎沒有人猜到蘋果這部十周年旗艦會跳過 8 和 9 叫 iPhone X。不過這種解讀更像是中國企業喜好的風水命名之術,但我也相信  iPhone X 不只代表羅馬數字 10, 而有著某種雙關含義。在 iPhone X 之後以「X」來命名的旗艦機似乎多了起來,從最近風頭正盛的 NEX 和 Find X,到傳言明年發布的摺疊屏手機 Galaxy X ,手機圈颳起了一股「X 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