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上海油畫雕塑院"↑免費訂閱上海油畫雕塑院最新活動資訊!
劉士銘
《小背筐》 陶 20×15cm 1980年
《午睡》 陶 11.4×20.7×15.5cm 1983年
《後臺演員》 彩陶 20.9×17.5×13.5cm 1996年 (左)
《媽媽回來了》 彩陶 33×10.9×8.6cm 1993年 (右)
《駱駝母子》 陶 21.8×22.8×13.8cm 1984年
《創作小議》(節選)
劉士銘
中國傳統的藝術和表現手法給我的印象特別深,秦代雕塑非常寫實,秦俑那種寫實的程度,比我們今天作品交代的還清楚,譬如手的關節,甚至指甲蓋都要作出來,不僅眼睛鬍子,甚至腳上系的鞋帶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甲冑每片的結構都交代的很清楚,而且每個戰士的個性、面貌不相同,可以看出士兵的種族特徵。
《黃河魚鷹》 陶 30cm 1982年
但是到了漢代,則重在精神上的誇張,漢俑的作法不是把東西看得那麼複雜,把什麼東西都搞得那麼寫實。漢代《說書俑》給我的印象特別深。《說書俑》整體動作的感覺和臉部表情那麼誇張,那麼生動到位觀察那麼深刻精到,骨骼筋肉解剖以至眉毛表情、皺紋誇張到位,甚至連腳指頭豆都有表情,但胳臂、手則很簡單概括。我還複製過一臺元代磚雕,一個伴有吹口哨的戲曲人物,還有宋代的美人磚浮雕,做飯的女人做的非常精彩。
《說書俑》速寫稿
《河南開封街頭印象》 陶 12.1×32.1×2.1cm 1993年
《外來打工妹》 陶 12.7×36.5×1.2cm 1980年
由土改到大躍進,以後的河南10年,河北3年,那時深入生活,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深感生活是基礎,否則沒有形象積累。陝西窯洞,河南風土人情,腦子裡有了生活感受的東西,放一小炮,就引燃了。
《黃河船工》 陶 12.5×42×22cm 1980-1990年
我喜歡民間地方戲,河南梆子,山西梆子,地方皮影戲和收集皮影人,我在創作過程中反覆做,做不出來就覺得不過癮,做不出來乾脆就把它毀掉重做,那腔調要喊出來喊得到家,喊不到家就覺得不過癮,勁兒就不夠。安塞腰鼓,那麼宏偉震撼人心的場面,黃土飛揚,鼓聲激昂,我要把鼓的聲音做出來,叫人感到聲音,嗩吶也要吹得讓人感到那種激昂的聲音,感到內心的愴涼和悲哀。
《地下塬》 白陶 50×50cm 1997年
《窯院平圖人物位置》手稿
《開風氣之先——劉士銘的雕塑藝術》(節選)
邵大箴
假如說劉士銘的早期作品,如《丈量上地》(1949)、《劈山引水》(1958)是嘗試在學院藝術造型中吸收民間藝術滋養的話,那麼改革開放之後,他的藝術方向越來越明確:走民族傳統雕藝術之路。
《濟公戲酒》 陶上釉 16.2×26.8×15.9cm 1985年
《豹》 陶 15.4×31.1×3.1cm 1986年
80年代,劉士銘專注於陶塑藝術,進入創作的高潮期。創造對他來說,是一種樂趣。他充滿激情,全力以赴地投入,精神高度集中又自我放鬆,在刻意追求和不經意之間,馳騁自己的才能。在創作過程中,他注意運用「一以貫之」的方法。即胸有成竹地以快速、連貫的動作做完作品,以達到一氣呵成的效果。他謹慎地追求「完整」和「完美」性,注意掌握「適可而止」即「不做夠」的原則,以保持在創作過程中顯示出的激情與生動性。
手稿
《想飛的人》及手稿 陶 12×18.4×8cm 1988年
劉士銘借鑑的是古代陶塑手法,再現的卻是當代的生活。他塑造的是他看到過的、經歷過的、觸動過他感情的人物和情景。他寫船工、農民、牧人、老嫗、娃娃,生動地刻畫出他(她)們的神態和性格,他(她)們生活的情景,但沒有一點醜化和矮化,也沒有一點獵奇的味道。
《自塑像》 陶 12.7×15.6×15cm 2002 年
表面上看他對這些人物和情景不作褒貶,他在平和地敘述,在客觀地呈現。不過被他敘述或呈現的,都經過他的選擇和提煉,只是他悄悄地把自己藏在作品的後面,把自我融在他的極有生活趣味的作品裡,把自己樸素和真摯的感情融在他塑造的形象和陶塑的語言之中。不像有些人在作品中突顯和張揚自我,猶如蹩腳的演員,在舞臺上只想到自我表現,忘掉了他正在扮演的角色。他沒有刻意追求作品的現代感,但時代的感覺自然地流露了出來。
劉士銘
開幕時間:2015年8月23日(周日)15:30
展覽時間:2015年8月25日 至 2015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