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舉辦

2021-02-08 中央美術學院


2019年9月16日,「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多功能會議室舉辦。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殷雙喜,美術館館長張子康,造型學院院長、油畫系主馬路,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呂品昌,造型學院副院長、壁畫系主任唐暉,美術館理論出版部主任紅梅,中央美術學院小營校區管理處副主任程華,劉士銘先生之子劉偉,北京銀宏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寧欣然等學院各院系、各研究機構代表及多位專家學者與會。



「劉士銘雕塑藝術館的學術定位及三個品牌展」


王少軍副書記談到,「劉士銘雕塑藝術館」於2018年6月28日在中央美術學院小營校區成立,旨在以終生立足中國民族雕塑藝術並進行現代轉換的藝術家劉士銘的雕塑藝術研究為基點,以重點梳理中國現代雕塑發展史中那些立足中國民族雕塑藝術並進行現代轉換的藝術家及藝術現象為主線,以梳理中國百年雕塑藝術發展中呈現出的不同於西方現代性敘事的具有中國特色、立足中國傳統文脈、本土化經驗進行現代轉換的中國自身的現代性敘事。



這種對中國特有的現代性敘事的重視和研究,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方案」在文化和藝術領域的踐行,也是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踐行。在全球都關注中國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所提供給世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方案」,我們應該在文化和藝術領域為世界奉獻更多的中國智慧,豐富人類對世界、對藝術、對自我認知的寬度和廣度。


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自覺紮根中國傳統藝術,自覺與他所處時代居統領地位的西方雕塑觀念和形態保持清醒的距離,轉而堅持立足中國古典藝術、本土文脈,挖掘中國傳統多種類別的民間美術,繼承中國古代 「塑像」傳統,尤其主張從中國歷代泥塑傳統中汲取養分進行當代陶塑轉換。劉士銘以他自己稱之為「中國做法」的方式,記錄和呈現了他所處時代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可以說,劉士銘的陶塑藝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和發展歷程中,反映普通民眾生活的豐富的視覺畫卷!



劉士銘的創作實踐與研究,探索了一條迥異於西方雕塑觀念和形態的中國本土化雕塑之路,豐富和拓寬了中國現代雕塑發展之路,尤其增強了民族文化自尊和自信,激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為目前我國的文化發展和藝術創新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寶貴經驗。


基於上述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學術定位,相應建立三個學術品牌系列展,分別是:


計劃每年舉辦至少一次專題性劉士銘雕塑藝術展,同時進行海外巡展,為中國現代雕塑發展和研究提供富有學術深度的個案,開拓中國現代雕塑的研究視野。

「發掘歷史」:旨在重新梳理、研究、重視被歷史塵埃掩埋、淡忘、忽略的重視中國傳統文脈、本土化經驗進行現代轉換的那些不同於西方現代性敘事的藝術家及藝術現象。

「發現新人」:旨在支持、幫助那些致力於承繼中國傳統文脈、延續中國民族、民間雕塑進行當代轉換的青年藝術家。


三個品牌系列展集中於劉士銘提出的「中國做法」藝術觀念,以 「中國做法」為生發點,既切入對中國雕塑發展的歷史性回顧以「發掘歷史」,又關注對未來發展可能性的側重以「發現新人」,作為本館的學術定位的具體呈現。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將致力於研究、展示、出版、傳播、推廣、交流中國現代雕塑藝術,梳理和呈現中央美術學院的雕塑創作實踐、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彰顯中央美術學院幾代雕塑家所做出的獨特貢獻。



發布會現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理論出版部主任紅梅介紹了2019-2020年度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將開展的若干項工作計劃。


 展覽計劃及系列出版物 



題目:出走與回歸——劉士銘雕塑藝術展

策展人:紅梅

時間:2019年10月28日—11月8日

地點:美國紐約亞洲藝術中心 


 3個學術板塊 

通過在國際藝術之都紐約展出中國第一代本土雕塑家劉士銘獨樹一幟的雕塑藝術,傳播他提出和開創的「中國做法」雕塑觀念, 以此讓美國乃至全球藝術界及社會公眾欣賞和了解劉士銘立足中國民族、民間雕塑傳統並進行當代轉換的藝術史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央美術學院以及中國現當代雕塑家為世界雕塑藝術所做出的獨特而鮮明的歷史貢獻;了解中國百年雕塑藝術發展中呈現出的不同於西方現代性敘事的具有中國特色、立足中國傳統文脈、本土化經驗進行現代轉換的中國自身的現代性敘事,豐富世界現代藝術史的多元敘事;加強中美兩國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題目:仁者愛人——劉士銘雕塑藝術展

策展人:紅梅

時間:2019年11月14日下午17:30開幕—11月27日

地點:美國華盛頓亞洲藝術中心 


 4個學術板塊 


策展人:紅梅

時間:2020年1-3月

地點:澳大利亞雪梨—墨爾本、雪梨美術館

策劃中


通過在一直重視本土文化發展的澳大利亞首都及重要城市的核心廣場地帶展出劉士銘大型雕塑作品,探討劉士銘對中國本土雕塑藝術的激活和轉換在現當代藝術發展中的意義。


策展人:紅梅


展覽以作為雕塑家的劉士銘與作為豫劇表演藝術家的「豫寶」馬金鳳之間惺惺相惜,美美與共的藝術人生之路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劉士銘雕塑藝術中中國傳統地方戲曲對他藝術觀念形成的深刻影響及意義。在長達60餘年的藝術生涯中,無論從題材、主題, 雕塑藝術語言的構成,還是從藝術觀念、審美趣味、藝術境界追求等方面,處處可見中國傳統戲曲與劉士銘雕塑藝術血肉相連的密切關係。某種程度上說,劉士銘的雕塑藝術實踐溝通了靜態的造型藝術與動態的舞臺藝術之間的橋梁,為中國現代雕塑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視角和可能性。


展覽計劃在劉士銘曾常年生活過的河南鄭州—洛陽—開封等地進行巡展。



在國內,中央美術學院小營校區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館展擬於2019年12月13日舉辦《戳心尖尖的泥巴拉話話的魂——劉世銘的雕塑世界與境界》,策展人為曹慶暉教授。


策展人曹慶暉表示,展覽將依託劉士銘陶塑遺作精品120件左右、已整理文獻資料與物品並藉助音樂編輯及紀錄片編輯等視聽輔助手段,擬分以下若干方面展示劉士銘雕塑世界與境界的特殊性。


①岸彼岸:扳動光景的渡船;②人家自家:箍在心頭的土院;③難活好活:平凡世界的人啊;④家的哲學:父母妻兒的世界;⑤生活寓言:相親相愛的生靈;⑥日常以外:怪力亂神的意義。圍繞上述作品單元的展示,展覽還將根據展線和空間的實際情況,規劃突出實物文獻和人生重要階段關係的年表傳記單元「說來話長」、文獻筆記單元「摶泥心得」、遺物影像單元「三輪鈴聲」等。


濟公戲酒 1985 陶上釉


現有劉士銘檔案包含:作品、草圖、文稿、便條、日記、書信、錄像錄音、照片、剪報、藏書等共計16大類,近萬件。目前部分檔案仍在整理中,將逐步上傳資料庫。




與會專家學者們聽取了「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介紹後,進行了自由討論。其中,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殷雙喜教授指出: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對劉士銘雕塑藝術的研究,這次應該是第三次集中研究,此次在小營校區成立了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此次深入研究劉士銘的藝術和價值,以劉士銘的研究為基礎,帶動和推動對中國現代雕塑,特別是研究民族、民間藝術這條脈絡上的藝術家和藝術現象的支持和鼓勵。二、梳理中央美術學院高瞻遠矚、中西融合,面對全球化時期關注自身的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脈絡,這是民族文化自信和新的百年的立足點與出發點。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指出:在中國雕塑界,劉士銘是一位另類藝術家,雖然是在中央美術學院接受的系統的西方雕塑教育,但最終走出了一條完全異於西方現代雕塑的道路。他用最簡單的雕塑材料泥巴,用隨手找到的生活用具如冰棒棍兒,用手捏不大的獨具個人語言特色的作品,製成陶塑, 形成他的雕塑世界。現在成立劉士銘雕塑藝術館,是中央美術學院作出的有意義的舉措,以「中國做法」為題來做三個學術品牌展覽系列,以豐富和拓展中國現當代雕塑的研究,並向中國當下的雕塑發展提供一種方案,這種方案將面向全球、走向世界,以彰顯我們的文化自信。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在聽取了工作團隊介紹及學者們討論發言後,進行了致辭。 



範院長在致辭中談到:在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之時,美術界都在回顧新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認識幾代藝術家付出的不懈探索與作出的重要貢獻。此時召開「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既是向媒體介紹相關活動,也兼有學術研討的意義。 



新中國雕塑藝術的創作研究和人才培養具有豐富的成果。劉士銘先生在1950年即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之年畢業後,在學院藝術家群體中參加了許多重要的創作活動,也形成了他在雕塑藝術上的學術追求,其藝術創造有兩個突出特點:


一是始終關注生活,深入生活,以刻畫普通勞動者為己任。如他1950年代初創作的《丈量土地》,以及1958年創作的大型雕塑《劈山引水》,都可以看到他對重大主題特別是現實題材的創作熱忱。在改革開放熱潮中,我們對西方藝術的了解願望迫切,借鑑和吸收了西方藝術的許多優長。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劉士銘先生抽身而去,返身獨處,以他純樸的農村情懷、鄉土情懷,沉浸在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生活這一主題的表達上,塑造了大量生動的鄉土風情和農民形象。



二是他堅持研究和繼承民族民間藝術,將民間泥塑的藝術形式轉化為自己的藝術語言,達到了得心應手、信手拈來的境界。這種樸素的追求和發自內心的藝術語言使他的作品自成一家風格,是一條與眾不同的藝術研究道路,今天,我們尤其能感受到他堅持探索中國雕塑之路這一藝術目標的難能可貴。藉由他自己的話,我們梳理出稱之為「中國做法」的學術主線及系列學術研究項目。這些系列學術活動,也體現了中央美術學院對老一輩藝術家進行再認識、再研究、再推廣的學術宗旨。


經過7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我們愈發認識到,今天中國文藝家要進一步堅定文化理想和文化自信,立足中國大地,表現中國主題,展現時代風貌,體現中國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劉士銘先生的藝術研究無論是在美術界,還是在中央美術學院,都需要放在推動新時代中國美術繁榮發展的背景下展開。     


劉士銘照片


劉士銘1926年出生於天津,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家學會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榮譽津貼。他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受過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1946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195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班。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雕塑研究生,經王臨乙、滑田友、曾竹韶等名師指導,接受過中央美院雕塑系留法一代雕塑家的紮實的西方藝術教育。1950年,他學生時代創作的作品《丈量土地》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件被送往國外參展的雕塑作品,並被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博物館收藏。1953年他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擔任劉開渠、王丙召先生的助手,參與了《金田起義》等浮雕的塑稿工作。1955年,他調入中國雕塑工廠(後改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作研究所),參與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廣場雕塑、北京工人運動場的主像雕塑等眾多雕塑任務。1959年創作作品《劈山引水》(亦名《移山造海》)代表中國參加了在蘇聯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


自1961年起,劉士銘離開北京,在河南、河北等地工作和生活,曾先後任職於河南開封師範學院藝術系(現河南大學藝術系)、河北保定群眾文化藝術館,並多次借調到河南省博物館參與展覽工作。在這段與中國社會底層民眾相處的日子中,劉士銘看到了人民對生活的達觀和人性的真誠。他的藝術發生了重大的轉折,更深入地探觸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表現了一個中國雕塑家的人文情懷,在劉士銘的作品中,最可貴的就是這種平靜達觀的生存境界與人性的溫暖。


黃河船工 1996 陶


1974年後,他提前退休回到北京,其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從事了十餘年的文物修復工作,使他有機會直接接觸到一大批中國傳統雕塑的文物原件,對劉士銘的作品風格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980年劉士銘重返中央美院任教,這極大地激發了他的創造熱情,進入了一個創作的高峰期。


後臺演員 2002 陶上釉


受到在歷史博物館工作的影響,劉士銘的雕塑借鑑的是古代陶塑手法,再現的是當代的生活。他塑造的是他看到過的、經歷過的、觸動過他感情的人物和情景,無拘無束,有感而發。劉士銘在創作時幾乎不畫速寫,更不使用照片,而是反覆回憶和提煉記憶中印象深刻的形象或場景,快速的用泥塑造出來,幾乎一次成型,手法簡潔明快,點到即止,注重作品的生氣和神韻。所以他的作品大多質樸古拙,感情充沛,有一種天真的趣味。


主編 | 吳瓊

編輯 | 何逸凡




相關焦點

  • 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辦
    2019年9月16日下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多功能會議室舉辦「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會議由中央美術學院副書記王少軍教授主持,學院各院系、各研究機構代表及多位專家學者與會,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教授致辭。
  • 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啟動 全球巡展即將開啟
    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現場2019年9月16日下午3:00,「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多功能會議室舉行。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現場以「中國做法」為生發點 設立三個學術品牌展
  • 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啟巡展,讓鄉土味兒的中國民族雕塑走向世界
    「農家院子」「趕集」「拉煤土」……在中國雕塑界,劉士銘是一位另類藝術家,雖然是在中央美術學院接受系統的西方雕塑教育,但最終走出了一條完全異於西方現代雕塑的道路。9月16日,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發布展覽學術項目計劃,已故雕塑藝術家劉士銘作品將開啟國際巡展,並將於今年在國內舉行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館展。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雕塑家,其雕塑藝術被譽為反映中國普通民眾生活的「百科全書」。
  • 今日·ART 丨劉士銘國內外展覽即將開啟,意在發掘歷史,關注未來
    2019年9月16日下午,「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多功能會議室舉辦。發布會由中央美術學院副書記王少軍教授主持,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教授致辭,學院各院系、各研究機構代表及多位專家學者與會,並圍繞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的學術定位及三個品牌系列展、2019-2020年劉士銘雕塑藝術館若干項工作計劃等內容展開會議。
  • 劉士銘:「以中國做法」呈現普通民眾生活
    「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自覺紮根中國傳統藝術,與他所處時代居統領地位的西方雕塑觀念和形態保持清醒的距離,轉而堅持立足中國古典藝術、本土文脈,挖掘中國傳統多種類別的民間美術,繼承中國古代『塑像』傳統,尤其主張從中國歷代泥塑傳統中汲取養分,進行當代雕塑轉換。」
  • 展覽預告|出走與回歸——劉士銘雕塑藝術展
    主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展覽時間:2019.10.28——2019.11.08展覽地點:美國亞洲文化中心(美國·紐約)學術主持:王少軍策展人:紅梅劉士銘雕塑藝術展與一個科研項目密切相關王少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負責人2019年9月25日藝術簡介
  • 「戳心尖尖的泥巴 拉話話的魂——劉士銘雕塑藝術展」籌備散記
    不過中央美院小營校區的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內,工人們正幹得熱火朝天,這種叮叮咣咣的施工場面已經持續了半個多月。下午兩點,「劉士銘雕塑藝術展」的工作人員齊聚,並邀來幾位媒體人,一起探班布展情況。展覽將於12月13日正式開幕,這是劉士銘的兒子劉偉專門看過的好日子。
  • 中國已故雕塑家劉士銘作品展華盛頓開幕
    近日,中國雕塑家劉士銘雕塑藝術國際巡展的第二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隆重開幕,展出劉士銘40多件陶塑、青銅和木質雕塑作品。本次活動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聯合主辦,由美國亞洲文化中心承辦,邀請到了中美各界人士的參與。
  • 新中國第一代雕塑家劉士銘藝術巡展亮相華盛頓
    當地時間11月14日,「仁者愛人——劉士銘雕塑藝術巡展」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開幕。 陳孟統 攝中新網華盛頓11月14日電 (記者 陳孟統)「仁者愛人——劉士銘雕塑藝術巡展」14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開幕。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1926年生於天津,2010年去世,享年84歲。1946年,劉士銘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前身——北平藝專,師從中國留法雕塑名家王臨乙、滑田友等人。此次展覽按照四大板塊,展示了劉士銘40餘件陶塑、青銅和木質雕塑作品。活動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美國亞洲文化中心等協辦。
  • 【展覽信息】「去往從來」展覽藝術家——劉士銘
    劉士銘劉士銘(1926-2010),出生於天津。1946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作為徐悲鴻先生親自招錄的該校第一批雕塑系學生,師從王臨乙、滑田友等。《小背筐》 陶 20×15cm 1980年
  • 「中國做法:劉士銘雕塑藝術國際巡展」在紐約啟動
    中新社紐約10月28日電 (記者 廖攀)「出走與回歸——劉士銘雕塑藝術展」28日在紐約亞洲文化中心舉行,作為「中國做法:劉士銘雕塑藝術國際巡展」的首個展覽,展覽通過3個板塊近40件作品詮釋劉士銘在雕塑藝術理念上的「中國做法」。
  • 「2020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術周」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承辦的「2020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術周」暨「2020廣州 雕塑與公共藝術論壇」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校區900座報告廳開幕。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謝昌晶,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廣州美術學院原院長黎明,中國雕塑學會顧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隋建國,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東北師範大學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殷小烽,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張偉,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
  • 央美首展劉士銘90餘件雕塑作品
    已故雕塑藝術家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1946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學習雕塑,畢業後曾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雕塑工廠任教、創作,並參加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工作,早年代表作《丈量土地》《劈山引水》等曾獲得廣泛好評。1961年,劉士銘主動申請調離北京,在河南、河北地區工作了十幾年,為日後創作積累了豐富素材。
  • 源於生活的藝術――雕塑家劉士銘
    劉士銘近影少女頭像劉士銘先生195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早在學生時代,他的作品《丈量土地》就成為新中國第一件送往國外參展的雕塑作品,並被捷克國家博物館收藏。劉士銘以大樸無華為一生追逐的目標。他的藝術遠離矯揉造作,完全沒有雕琢的痕跡,為當代中國雕塑藝術帶來一股清新的鄉土味和純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真誠的平民藝術家。劉士銘先生崇尚中國傳統文化、傳統雕塑和民間藝術精華,並從中吸取營養,終生受益。他追求作品中的形、神、意境的表達。
  • 2020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學術周拉開帷幕
    來自廣州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等多所藝術院校和藝術創作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嘉賓代表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雕塑史論教研室主任韓小囡主持。從12月14日至12月18日舉行了為期5天的學術周活動內容包括學術論壇、講座和專題展覽。
  • 展覽丨「呼吸——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青年教師提名展」在大都...
    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馬路、黨總支書記兼造型學院副院長王穎生、版畫系主任兼造型學院副院長王華祥、雕塑系主任兼造型學院副院長呂品昌、壁畫系主任兼造型學院副院長唐暉、以及基礎部主任兼造型學院副院長張路江共同提名,展出造型學院教師曹暉、陸亮、裴詠梅、康蕾、王長興、孔亮、盧徵遠、董卓、賀鵬琪九位藝術家的油畫、版畫、水墨、雕塑等70餘件作品,代表了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科各專業的青年學術力量。
  • 「藝術南京」2015國際藝術博覽會新聞發布會成功舉辦
    2015年7月7日上午,「藝術南京」2015國際藝術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召開,此次藝博會由南京百家湖國際文化投資集團聯合新華社江蘇分社共同發起,由南京布羅德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南京布羅德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北京中藝易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 走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系列活動項目
    2017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北京地區高校學生走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系列活動項目如下:    一、主線展覽    1.卡塞爾文獻展(2017年3月1日—2017年3月31日)    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
  • 展覽丨傳統重塑:中央美術學院·臺南藝術大學博士生交流項目作品展展出
    丨傳統重塑」中央美術學院·臺南藝術大學博士生交流項目作品展
  • 「2020•廣美雕塑與公共藝術學術周」在廣美大學城校區舉辦
    ,中國雕塑學會顧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隋建國,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東北師範大學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殷小烽,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張偉,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董書兵,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譚勳,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餘晨星,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教授沈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