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自覺紮根中國傳統藝術,與他所處時代居統領地位的西方雕塑觀念和形態保持清醒的距離,轉而堅持立足中國古典藝術、本土文脈,挖掘中國傳統多種類別的民間美術,繼承中國古代『塑像』傳統,尤其主張從中國歷代泥塑傳統中汲取養分,進行當代雕塑轉換。」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範迪安說。9月16日,中央美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項目正式開啟。
會上,中央美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介紹,劉士銘雕塑藝術館於2018年6月在中央美院小營校區成立,旨在以終生立足中國民族雕塑的藝術家劉士銘的雕塑藝術研究為基點,以重點梳理中國現代雕塑發展史中那些立足中國民族雕塑藝術並進行現代轉換的藝術家及藝術現象為主線,梳理中國百年雕塑發展中不同於西方現代性敘事的具有中國特色、立足中國傳統文脈,以及將本土化經驗進行現代轉換的中國自身現代性敘事。基於此學術定位,藝術館將建立「中國做法之劉士銘雕塑藝術展」「中國做法之發掘歷史系列展」和「中國做法之發現新人系列展」三個學術品牌體系。
在「中國做法」學術體系下,藝術館將於今年10月起至2020年4月,於紐約、華盛頓、雪梨、墨爾本、波士頓、洛杉磯等地舉辦劉士銘雕塑國際巡展;在國內,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館展「戳心尖尖的泥巴拉話話的魂——劉士銘的雕塑世界與境界」將於今年12月舉辦,展覽依託劉士銘雕塑遺作120餘件,並輔以文獻資料與物品,展示劉士銘雕塑世界與境界的特殊性。
範迪安說,劉士銘以他自己稱之為「中國做法」的方式,記錄和呈現了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可以說,劉士銘的雕塑藝術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反映普通民眾生活的豐富視覺畫卷。劉士銘歷經半個世紀的創作實踐與研究,走出了一條迥異於西方雕塑觀念和形態的中國化本土雕塑之路,豐富和拓寬了中國現代雕塑發展之路,尤其增強了民族文化自尊和自信,也激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為目前我國的文化發展和藝術創新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寶貴經驗。
來源: 社科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