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銘:「以中國做法」呈現普通民眾生活

2020-12-13 同花順財經

「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自覺紮根中國傳統藝術,與他所處時代居統領地位的西方雕塑觀念和形態保持清醒的距離,轉而堅持立足中國古典藝術、本土文脈,挖掘中國傳統多種類別的民間美術,繼承中國古代『塑像』傳統,尤其主張從中國歷代泥塑傳統中汲取養分,進行當代雕塑轉換。」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範迪安說。9月16日,中央美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項目正式開啟。

會上,中央美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介紹,劉士銘雕塑藝術館於2018年6月在中央美院小營校區成立,旨在以終生立足中國民族雕塑的藝術家劉士銘的雕塑藝術研究為基點,以重點梳理中國現代雕塑發展史中那些立足中國民族雕塑藝術並進行現代轉換的藝術家及藝術現象為主線,梳理中國百年雕塑發展中不同於西方現代性敘事的具有中國特色、立足中國傳統文脈,以及將本土化經驗進行現代轉換的中國自身現代性敘事。基於此學術定位,藝術館將建立「中國做法之劉士銘雕塑藝術展」「中國做法之發掘歷史系列展」和「中國做法之發現新人系列展」三個學術品牌體系。

在「中國做法」學術體系下,藝術館將於今年10月起至2020年4月,於紐約、華盛頓、雪梨、墨爾本、波士頓、洛杉磯等地舉辦劉士銘雕塑國際巡展;在國內,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館展「戳心尖尖的泥巴拉話話的魂——劉士銘的雕塑世界與境界」將於今年12月舉辦,展覽依託劉士銘雕塑遺作120餘件,並輔以文獻資料與物品,展示劉士銘雕塑世界與境界的特殊性。

範迪安說,劉士銘以他自己稱之為「中國做法」的方式,記錄和呈現了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可以說,劉士銘的雕塑藝術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反映普通民眾生活的豐富視覺畫卷。劉士銘歷經半個世紀的創作實踐與研究,走出了一條迥異於西方雕塑觀念和形態的中國化本土雕塑之路,豐富和拓寬了中國現代雕塑發展之路,尤其增強了民族文化自尊和自信,也激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為目前我國的文化發展和藝術創新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寶貴經驗。

來源: 社科院網站

相關焦點

  • 「中國做法:劉士銘雕塑藝術國際巡展」在紐約啟動
    中新社紐約10月28日電 (記者 廖攀)「出走與回歸——劉士銘雕塑藝術展」28日在紐約亞洲文化中心舉行,作為「中國做法:劉士銘雕塑藝術國際巡展」的首個展覽,展覽通過3個板塊近40件作品詮釋劉士銘在雕塑藝術理念上的「中國做法」。
  • 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啟巡展,讓鄉土味兒的中國民族雕塑走向世界
    「農家院子」「趕集」「拉煤土」……在中國雕塑界,劉士銘是一位另類藝術家,雖然是在中央美術學院接受系統的西方雕塑教育,但最終走出了一條完全異於西方現代雕塑的道路。9月16日,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發布展覽學術項目計劃,已故雕塑藝術家劉士銘作品將開啟國際巡展,並將於今年在國內舉行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館展。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雕塑家,其雕塑藝術被譽為反映中國普通民眾生活的「百科全書」。
  • 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啟動 全球巡展即將開啟
    劉士銘以他自己稱之為「中國做法」的方式,記錄和呈現了他所處時代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可以說,劉士銘的陶塑藝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和發展歷程中,反映普通民眾生活的豐富的視覺畫卷。王少軍副書記談到,基於上述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學術定位,將相應建立三個學術品牌系列展,分別是:「中國做法」——劉士銘雕塑藝術展、「中國做法」——發掘歷史系列展、「中國做法」-發現新人系列展。
  • 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辦
    ,以梳理中國百年雕塑藝術發展中呈現出的不同於西方現代性敘事的具有中國特色、立足中國傳統文脈、本土化經驗進行現代轉換的中國自身的現代性敘事。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自覺紮根中國傳統藝術,自覺與他所處時代居統領地位的西方雕塑觀念和形態保持清醒的距離,轉而堅持立足中國古典藝術、本土文脈,挖掘中國傳統多種類別的民間美術,繼承中國古代 「塑像」傳統,尤其主張從中國歷代泥塑傳統中汲取養分進行當代陶塑轉換。劉士銘以他自己稱之為「中國做法」的方式,記錄和呈現了他所處時代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
  • 「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舉辦
    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自覺紮根中國傳統藝術,自覺與他所處時代居統領地位的西方雕塑觀念和形態保持清醒的距離,轉而堅持立足中國古典藝術、本土文脈,挖掘中國傳統多種類別的民間美術,繼承中國古代 「塑像」傳統,尤其主張從中國歷代泥塑傳統中汲取養分進行當代陶塑轉換。劉士銘以他自己稱之為「中國做法」的方式,記錄和呈現了他所處時代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
  • 中國已故雕塑家劉士銘作品展華盛頓開幕
    近日,中國雕塑家劉士銘雕塑藝術國際巡展的第二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隆重開幕,展出劉士銘40多件陶塑、青銅和木質雕塑作品。本次活動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聯合主辦,由美國亞洲文化中心承辦,邀請到了中美各界人士的參與。
  • 源於生活的藝術――雕塑家劉士銘
    劉士銘先生以熾熱的感情長期深入基層群眾生活之中,他熟知人民的生活、情感、歡樂與苦難。他豐富的人生閱歷,深深地影響著他的藝術。他不是簡單機械地摹寫對象,照搬生活,而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他追求、提煉、升華,使其藝術散發著永恆魅力。
  • 央美首展劉士銘90餘件雕塑作品
    已故雕塑藝術家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1946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學習雕塑,畢業後曾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雕塑工廠任教、創作,並參加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工作,早年代表作《丈量土地》《劈山引水》等曾獲得廣泛好評。1961年,劉士銘主動申請調離北京,在河南、河北地區工作了十幾年,為日後創作積累了豐富素材。
  • 展覽預告|出走與回歸——劉士銘雕塑藝術展
    ,作為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我深知劉士銘先生和他的藝術在這個項目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即我們將深究的中國古老藝術長河流經近代與西方藝術相匯之際能依然保持本色,持守內心飽含民族文脈之「中國做法」研究。我們將劉士銘個案研究作為基點,重點研究中國現代雕塑發展史中立足中國民族雕塑藝術並進行現代轉換的藝術家及藝術現象,梳理中國百年雕塑藝術發展中呈現出的迥異於西方現代性敘事的,具有中國特色,立足中國傳統文脈,本土化經驗進行現代轉換的現代化藝術實踐。
  • 「戳心尖尖的泥巴 拉話話的魂——劉士銘雕塑藝術展」籌備散記
    然而,劉士銘的特別之處恰恰在於不走尋常路。1961年,為了理想,也為了愛情,他申請到河南工作。這一去不要緊,誰成想下鄉容易回京難,劉士銘一直在河南、河北工作了十幾年,直到1974年才因腿疾提前退休回京。回北京後,他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做了七年「臨時工」,主要做文物複製工作。十幾年的基層生活經歷,加上七年的傳統文物滋養,使劉士銘對雕塑創作產生了新的認識,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玩泥巴」風格。
  • 【展覽信息】「去往從來」展覽藝術家——劉士銘
    《午睡》 陶 11.4×20.7×15.5cm 1983年自1955年起,先後在中國雕塑工廠、河南開封師範學院藝術系、河北保定群眾文化藝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任職。《駱駝母子》 陶 21.8×22.8×13.8cm 1984年《創作小議》(節選)劉士銘中國傳統的藝術和表現手法給我的印象特別深
  • 臺北劉士銘:安居樂「食」
    人與空間的對話,穿梭於色彩、線條、材質之間,透過物化的呈現,映射出人內心沉默的表達。設計師劉士銘在探索空間時,習慣找尋人的心靈與環境之間存在的關聯,從而在專屬的空間格調中尋求更可能的合理性和美的表達。 01.
  • 劉士銘自己說 他是個玩泥巴的人
    劉士銘自己說,他是個玩泥巴的人。會玩兒泥巴的人,不少;玩兒得好的人,不多;玩兒得能夠戳人心尖兒的,鳳毛麟角。
  • 新中國第一代雕塑家劉士銘藝術巡展亮相華盛頓
    當地時間11月14日,「仁者愛人——劉士銘雕塑藝術巡展」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開幕。 陳孟統 攝中新網華盛頓11月14日電 (記者 陳孟統)「仁者愛人——劉士銘雕塑藝術巡展」14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開幕。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1926年生於天津,2010年去世,享年84歲。1946年,劉士銘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前身——北平藝專,師從中國留法雕塑名家王臨乙、滑田友等人。此次展覽按照四大板塊,展示了劉士銘40餘件陶塑、青銅和木質雕塑作品。活動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美國亞洲文化中心等協辦。
  • 果然,美國對臺的做法,引發了島內民眾的不滿
    美國川普政府為了對中國大陸進行遏制,不斷地打出「臺灣牌」,希望攪動臺海局勢,並以此來對中國大陸進行遏制和挑釁。在連續派出高級別官員對臺灣進行「訪問」之後,美國國會又推出了一系列針對臺灣的「法案」,美國政府則又在推動對臺軍售。這種做法引發了島內許多民眾的不滿。
  • 一旦進入一級戰備狀態,普通民眾應如何自保?專家建議一針見血
    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但不可否認的是,世界上有許多無辜的民眾仍在經歷著戰火紛飛的生活,動蕩不安的局勢可能會極大地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態,當然嚴重的情況下也會影響到該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的生活質量。對此有網友提問,一旦進入戰備狀態以後,普通的民眾將會面臨著什麼,應該如何面對呢?
  • 《鬥牛》:和平生活永遠是底層民眾孜孜不倦的追求
    動亂的時代下,最受傷的永遠是底層民眾:影片講述的是解放前發生在中國農村的故事,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國家積弱不堪。常年的戰亂導致中國的大多數農民食不果腹,艱難的活著。古人云,民以食為天,然而在那個年代,最難的並不是沒有吃的,而是和平的缺失。牛二就是這樣一個活在底層,卻在導演鏡頭下歷經傳奇的人物。
  • 面對疫情,臺民眾做法讓人暖心!
    如此做法明顯就是對大陸疫情落井下石、絲毫不顧及血濃於水的同胞情。這樣的做法在臺灣島內也引起不少人的質疑,像是範瑋琪痛罵臺當局。而有的民眾更是直言當局做法太沒有人性了。兩岸雖然在很多重大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分歧歸分歧,可一脈相承的血脈卻是怎麼也不可能斬斷的。這就像是兄弟關起門來吵架歸吵架,但遇到大是大非的事情,還是要一致對外,因為兄弟就是兄弟,從骨子裡就是一家人。然而,臺灣當局為何表現得如此冷漠無情?
  • 一旦國家進入一級戰備,普通老百姓該怎麼辦?美國做法堪稱教科書
    有人針對國民安全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一旦國家進入一級戰備,普通老百姓應該怎麼辦?在民意調查中,有很多中國的人民表示,一樣要上戰場。國家安危,匹夫有責。我們都知道現在的中國人民是用了多大的勇氣才站起來,近代歷史上,中國留給世人都是被侵略者炮火攻擊的樣子,現在歐美國家能那麼發達,其實還要感謝中國。
  • 杜十三事件呈現民眾對臺當局無奈
    對此,臺灣大學政治系的張麟徵教授在接受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兩岸觀察家》訪問時指出,這一事件呈現出臺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的無奈。  張麟徵教授認為,最近,臺灣知識分子都感到非常得苦悶,特別是民進黨當局完全不尊重法律,打壓新聞自由。TVBS電視臺跟民進黨當局之間的衝突引起了大家很大的關注,也引起民眾非常大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