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劉士銘:安居樂「食」

2020-12-13 騰訊網

歡迎將企鵝設計設置為星標公眾號

每天都有新發現

設計是對一個空間環境精心布置的過程,因為那裡安放著心靈深處的渴望。人與空間的對話,穿梭於色彩、線條、材質之間,透過物化的呈現,映射出人內心沉默的表達。設計師劉士銘在探索空間時,習慣找尋人的心靈與環境之間存在的關聯,從而在專屬的空間格調中尋求更可能的合理性和美的表達。

01.

湛藍SAPPHIRE

根據屋主對人生的規劃及生活的想望為藍圖,設計師把整體空間打造成一處以成熟的藍色調與內斂的清水墨為主調,輔以深色木質家具,充滿品味質感的單身居所。

在有限的空間中,擴大整體活動範圍成了設計重點之一。屋主期望能在此接待客戶與朋友、透過家的樣貌展現個人魅力。

因此設計師在規劃初期不斷與屋主溝通,最終對作品的設計規劃達到共識——透過大膽的配色為整體空間打造出如紳士般的舒適環境。

不同於一般常見的明亮居家風格,作品呈現的深色loft樣貌更顯屋主的個人魅力。

基地座落於象徵青壯且充滿活力的臺北都會區,絕佳的地理位置透過空間的設計構劃展現屋主穩重細膩的個人特質。

作品結合人的心理面貌與地理性格,藉由專屬的個人格調,理性且溫暖地展開空間對話。

項目平面圖

02.

秘方Meet Fun

業主希望能夠通過《秘方》傳遞優質餐飲文化,因此,設計師以尊重當地環境景觀的理念與現代簡潔的設計手法,打造出一個明亮通透用餐環境。

為達到將此作的空間門面融入當地環境的目標,設計師在規劃初期透過不斷的溝通,了解業主對室內設計風格的想法,再以化繁為簡的方式,梳理出業主對理想商業空間的樣貌。

在對店面進行設計的同時,亦對空間未來可發展的營運模式提出建議,讓基地的格局不需要因未來商業模式擴增而再度進行調整。

此作的設計核心在於「傳承」。設計師除了試圖將此作的空間融入區域中的街景地貌外,還從業主與父母兩代相傳的收藏中不斷地挖掘適合拿來運用的材質,以老物再利用的方式打造獨一無二的空間質感,賦予空間「傳承」意涵。

不管是入門天花所使用的柚木、地板上的六角形地磚還是用餐區用到的燈飾、桌椅配置,施工過程使用到的材料皆是從業主的倉庫中搜集而來的物品。

設計師將這些收藏品重新修繕改造,以老物再利用的方式打造舒適的用餐環境。同時,寬敞靈活的用餐環境能滿足各種不同聚會所需的條件,場地的機能性也增強。

設計師以利落的線條、通透明朗的視覺、溫潤的空間氛圍,打造出明亮寬敞的義式餐廳,加深業主健康與自然的原則。

項目平面圖

關於設計師

劉士銘

築士設計 設計總監

設計師劉士銘對於全球設計趨勢與風格頗有研究,設計風格未特別限定,一切以用戶的活動狀況與基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性為依據,透過分析為使用者提出適切空間規畫建議。擅長以簡潔創新的手法,表現當代的設計面貌。

本文由企鵝設計獨家策劃

統籌:Grace

策劃:塘清

編排:倩儀

校對:小P老師、Clara

案例來源:築士設計

相關焦點

  • 展覽預告|出走與回歸——劉士銘雕塑藝術展
    >劉士銘1926年出生於天津。《麻雀》青銅 / 8.6×22.3×11.3cm / 2004年有一個夏天我看見一隻大鳥(麻雀),趴在窗臺上,還有一隻短尾巴、圓身子翅膀很小的小鳥(麻雀)也站在窗臺上,大鳥一邊叼食一邊往小鳥嘴裡放,就看那小鳥歪著頭張著大嘴就等著那大鳥餵食。
  • 劉士銘:「以中國做法」呈現普通民眾生活
    9月16日,中央美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項目正式開啟。會上,中央美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介紹,劉士銘雕塑藝術館於2018年6月在中央美院小營校區成立,旨在以終生立足中國民族雕塑的藝術家劉士銘的雕塑藝術研究為基點,以重點梳理中國現代雕塑發展史中那些立足中國民族雕塑藝術並進行現代轉換的藝術家及藝術現象為主線,梳理中國百年雕塑發展中不同於西方現代性敘事的具有中國特色、立足中國傳統文脈,以及將本土化經驗進行現代轉換的中國自身現代性敘事
  • 劉士銘自己說 他是個玩泥巴的人
    劉士銘自己說,他是個玩泥巴的人。會玩兒泥巴的人,不少;玩兒得好的人,不多;玩兒得能夠戳人心尖兒的,鳳毛麟角。
  • 源於生活的藝術――雕塑家劉士銘
    劉士銘近影少女頭像劉士銘先生195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早在學生時代,他的作品《丈量土地》就成為新中國第一件送往國外參展的雕塑作品,並被捷克國家博物館收藏。這件作品在當時和日後美術評論家都給以高度評價,也作為那個年代的代表作而載入史冊,這件作品的作者就是劉士銘。但他從不張揚這些成就,數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眼觀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體驗世界,是一位敢於追求夢想的人。他在藝術上不重功利,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天真而又浪漫,洞徹人生哲理。他的藝術是崇高精神的升華,是心智的結晶,是他全部的生命。
  • 「中國做法:劉士銘雕塑藝術國際巡展」在紐約啟動
    中新社紐約10月28日電 (記者 廖攀)「出走與回歸——劉士銘雕塑藝術展」28日在紐約亞洲文化中心舉行,作為「中國做法:劉士銘雕塑藝術國際巡展」的首個展覽,展覽通過3個板塊近40件作品詮釋劉士銘在雕塑藝術理念上的「中國做法」。
  • 中國已故雕塑家劉士銘作品展華盛頓開幕
    近日,中國雕塑家劉士銘雕塑藝術國際巡展的第二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隆重開幕,展出劉士銘40多件陶塑、青銅和木質雕塑作品。本次活動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聯合主辦,由美國亞洲文化中心承辦,邀請到了中美各界人士的參與。
  • 央美首展劉士銘90餘件雕塑作品
    已故雕塑藝術家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1946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學習雕塑,畢業後曾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雕塑工廠任教、創作,並參加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工作,早年代表作《丈量土地》《劈山引水》等曾獲得廣泛好評。1961年,劉士銘主動申請調離北京,在河南、河北地區工作了十幾年,為日後創作積累了豐富素材。
  • 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啟動 全球巡展即將開啟
    年度劉士銘雕塑藝術館的工作計劃包括:專題性劉士銘雕塑藝術展及國際巡展、中央美術學院小營校區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館展、出版計劃、劉士銘檔案資料庫等。美美與共——劉士銘雕塑與中國戲曲專題研究展策展人:紅梅展覽以作為雕塑家的劉士銘與作為豫劇表演藝術家的「豫寶」馬金鳳之間惺惺相惜,美美與共的藝術人生之路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劉士銘雕塑藝術中中國傳統地方戲曲對他藝術觀念形成的深刻影響及意義。
  • 新中國第一代雕塑家劉士銘藝術巡展亮相華盛頓
    當地時間11月14日,「仁者愛人——劉士銘雕塑藝術巡展」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開幕。 陳孟統 攝中新網華盛頓11月14日電 (記者 陳孟統)「仁者愛人——劉士銘雕塑藝術巡展」14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開幕。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1926年生於天津,2010年去世,享年84歲。1946年,劉士銘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前身——北平藝專,師從中國留法雕塑名家王臨乙、滑田友等人。此次展覽按照四大板塊,展示了劉士銘40餘件陶塑、青銅和木質雕塑作品。活動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美國亞洲文化中心等協辦。
  • 「戳心尖尖的泥巴 拉話話的魂——劉士銘雕塑藝術展」籌備散記
    不過中央美院小營校區的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內,工人們正幹得熱火朝天,這種叮叮咣咣的施工場面已經持續了半個多月。下午兩點,「劉士銘雕塑藝術展」的工作人員齊聚,並邀來幾位媒體人,一起探班布展情況。展覽將於12月13日正式開幕,這是劉士銘的兒子劉偉專門看過的好日子。
  • 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啟巡展,讓鄉土味兒的中國民族雕塑走向世界
    「農家院子」「趕集」「拉煤土」……在中國雕塑界,劉士銘是一位另類藝術家,雖然是在中央美術學院接受系統的西方雕塑教育,但最終走出了一條完全異於西方現代雕塑的道路。9月16日,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發布展覽學術項目計劃,已故雕塑藝術家劉士銘作品將開啟國際巡展,並將於今年在國內舉行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館展。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雕塑家,其雕塑藝術被譽為反映中國普通民眾生活的「百科全書」。
  • 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辦
    ,探討劉士銘對中國本土雕塑藝術的激活和轉換在現當代藝術發展中的意義。劉士銘 三頭驢 1984 陶(4)、美美與共——劉士銘雕塑與中國戲曲專題研究展策展人:紅梅展覽以作為雕塑家的劉士銘與作為豫劇表演藝術家的「豫寶」馬金鳳之間惺惺相惜,美美與共的藝術人生之路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劉士銘雕塑藝術中中國傳統地方戲曲對他藝術觀念形成的深刻影響及意義
  • 「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布會舉辦
    「劉士銘雕塑藝術館的學術定位及三個品牌展」王少軍副書記談到,「劉士銘雕塑藝術館」於2018年6月28日在中央美術學院小營校區成立,旨在以終生立足中國民族雕塑藝術並進行現代轉換的藝術家劉士銘的雕塑藝術研究為基點,以重點梳理中國現代雕塑發展史中那些立足中國民族雕塑藝術並進行現代轉換的藝術家及藝術現象為主線
  • 【展覽信息】「去往從來」展覽藝術家——劉士銘
    劉士銘劉士銘(1926-2010),出生於天津。1946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作為徐悲鴻先生親自招錄的該校第一批雕塑系學生,師從王臨乙、滑田友等。《窯院平圖人物位置》手稿《開風氣之先——劉士銘的雕塑藝術》(節選)邵大箴假如說劉士銘的早期作品,如《丈量上地》(1949)、
  • 食安風波 連勝文呼籲頂新退出臺北101大樓董事會
    東南網10月28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食安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也重創頂新魏家形象。臺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表示,食安風波後,很多民眾都認為臺北101的股權有調整必要,未來若就任後,將利用財經專業知識,全力協助「財政部」促成。
  • 臺北食記│天香樓
    好慚愧,出了廣東省的地方我只去過湖南的張家界,那還是大學時候的事情了(捂臉);又說他們品嘗了東坡肉……聽罷,我的「為食筋」早就蠢蠢欲動。 杭州菜我是吃過的:在香港的天香樓,在臺北的天香樓——恰恰還沒有在杭州嘗本地菜的機會,倒是兩家天香樓的出品都備受讚譽,說是最大限度地呈現了地道的美味。如今,回味一下去年在臺北天香樓吃的那一頓,嘗試著解解饞吧。
  • 臺北重慶南路從書店街變身商旅街 遊客最愛文創旅館
    臺北市重慶南路已從書店街轉型,變成商旅一條街。 (楊竣傑攝)   飛機、捷運、巴士、火車或高鐵上,您常會不期然遇見觀光客,餐廳或小吃攤上,也時常可聽到操著非臺灣口音旅客…。   夜幕低垂,昔日被稱為「書店一條街」的臺北市重慶南路上,已經看不見書店林立,反而被商務旅館攻佔,老字號的「臺灣商務印書館」搬遷後,書店字樣仍鑲嵌在建築物上,門口卻早已掛上「Hotel & Hostel」招牌;在高聳的新光大樓注視下,火車站前商圈已悄悄轉型,成為迎接自由行旅客的「商旅一條街」。
  • 臺北小店|重新愛上臺北的理由
    有點品食見過太多主打白色基調的空間設計,依然被「有點品食」所驚豔。鹹食招牌菜為泰式咖喱雞和臺式麻油松阪豬,誠意滿滿。除了餐飲部分,從今年三月開始,「有點品食」在臺北松隆門市推出了全新的「有點有趣 Pop-Up Store」,販售限量藝術商品,並在每一季推出並分享限定的有趣選品。看得出店鋪為提升自身影響力而做出的積極努力。
  • 早安海峽:柯文哲臺北選戰或對陣鄭麗君 食藥監局發網絡餐飲新規
    早安海峽:柯文哲臺北選戰或對陣鄭麗君 食藥監局發網絡餐飲新規 2017年11月13日 08:49:31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新聞網)  食藥監局發網絡餐飲新規:送餐人員要保證食品不受汙染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並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
  • 情懷|臺北慢
    但在臺北呆久了,性急的我,也欣賞起慢的態度,慢的方式。一次出門正趕上下班高峰,害怕遲到催促計程車司機能不能快點?司機年紀大約30出頭,笑著說,大陸人吧?你們那裡比我們還堵吧?不急!車拐進一條小巷,走得慢但通暢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司機接著說,你看我現在都沒結婚呢,急有啥用,得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