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虛妄中的碰撞與掙扎

2020-12-14 中國數字科技館

閱讀韓松的困難之處,在於他所挑戰的對象,不僅是當下的日常經驗、環境,以及潛伏在這之後的現代邏輯與宏大敘事,而且他將整個啟蒙文學傳統都納入在內。不過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科幻這一文類,也只有在韓松這樣的作者手中,才能構建起自己所應當承受的歷史使命。

韓松的懷疑是根源性的。藉由對宏大敘事本身的懷疑,外在於經驗的「意義」,自然成為了止於敘事和概念的一套語言範式而已。如何在這樣充滿遊移與不確定的世界裡尋找一個穩固的錨點,便成為貫穿在韓松整個創作歷程的母題。

「死亡」意象及其拓展

在韓松的諸多探索當中,死亡是最早集中出現,並多角度深入描寫的核心意象。在科幻小說裡,個體死亡的意象往往被拓展到群體、文明、物種乃至宇宙本身的消亡當中。

韓松對這一意象的早期描述,集中體現在《宇宙墓碑》當中。小說分為上下兩篇,主人公一為醉心宇宙墓碑的考古學家,一為墓碑的營造者。兩者人格頗為相似,也都有著名為阿羽的女性伴侶。小說中的墓碑是死亡這一概念的具象化呈現,但凝結在這些之上的「人類存在的意義」,卻始終是主人公們所質疑的對象。下篇主人公是最後的墓碑營造者,作者將他關在自己營造的天鵝座α星的狹小墓穴當中。這是對上篇故事的補充,又反過來直指人類關於死亡的荒誕神話。不同星球中各種宏大的墓碑設計成為人類精神的種種象徵,因而墓碑本身以及營造的過程,甚至與它相關的社會工作,都成為了一種儀式感的延伸。

我們發現,《宇宙墓碑》中的死亡意象已經逐漸演化成一種宏大敘事的「缺席」。在毫無確定性的現代人類社會當中,我們需要抽繹出「死亡」、「愛情」這樣的理念,作為提供生活意義與現世價值的基本錨點。但他們又往往是以自身的缺席來彰顯其存在的,圍繞著這樣的缺席之物,我們演化生發出種種具有實在形體的儀式或事物。韓松關於死亡的推演,毫不留情地將這種割裂暴露在了我們的眼前。作者著力書寫的正是在一片虛無當中的生命狀態——下篇中墓碑之內的敘述讓我們想起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但在韓松所持有的普遍絕望映照之下,墓碑之外的星空反而使人覺得逼仄、孤立與空虛,而墓碑之內倒暈染上了自由、舒適以及預先明確了虛妄本相的希望。

汶川地震之後,死亡在《再生磚》裡得到了重新闡釋。「再生磚」本是建築師劉家琨所營造的一種低技術產品,主要是使用災區的廢墟材料和麥秸、泥沙等混合製作成磚塊。這一實踐思路,在韓松的筆下成為「墓碑」之後「死亡」的另一形象。原本物質性的廢墟材料,被韓松賦予了「屍體」的基本內涵:作者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讀者這些「磚塊」當中所埋葬、隱藏的死亡記憶。儘管在更多的時候,得到體現的是磚塊本身的物質屬性,對相關記憶與意義的忘卻成為了惟一可能的生活狀態。但這種忘卻並不徹底,它更像是對死亡的暫時懸置,其離去之後留下的空位反而成為消解「忘卻」、喚回記憶的道標。小說中,當逐漸走向日常和瑣碎的故事情節推演至平淡之致時,韓松向我們揭示了徘徊在每一塊磚頭之中的死亡記憶。

「死亡」的意象在韓松這裡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它的核心敘事模式,是以其缺位而彰顯其存在。但得到彰顯的,又僅僅是本身並不構成意義的「缺位」本身,韓松頗為殘忍地向我們揭示了這種缺位被賦予意義的各種過程——一個個龐大的外部世界、價值系統把這種空虛納入到他們自己的話語方式之內,其中不少根本就是以對這種空虛的確認作為基礎:啟蒙以降宏大敘事的荒誕性,在此時得到了最深刻的表露。

「鐵屋子」敘事結構

由死亡意象導出的,是與魯迅「鐵屋子」相似的敘事結構。由於它的反覆出現,這一結構也成為韓松的一個具有標誌性的意象。在韓松的小說中,鐵壁消失了,但道路並未出現,反而在主體所能把握的內部空間與作為終極意義來源的外部世界之間,產生了不可逾越的隔離。

在韓松的筆下,由「鐵屋子」所分隔開的「內部空間」與「外部世界」,呈現出一連串各不相同的書寫方式。《宇宙墓碑》當中,墓碑內外的兩個敘事空間就已經出現,《沒有答案的航程》(1995)可以看作是這種模式的總提綱。小說中展現了兩種意義上的隔絕狀態,迷失在太空旅行中的飛船當然是一種在物理上再明了不過的「鐵屋子」,而主角彼此之間在溝通和情感上的隔離,又在「意義」的範疇裡搭建起了厚壁障。

與後來我們所習慣的、關於絕境中「求生存」的諸多科幻作品不同,韓松小說的第一推動力是對現實經驗尋求解釋的衝動。作品中,讀者所身處其中的外部意義世界,仍舊是以其缺席來彰顯自身存在的,但它的存在畢竟並未得到太多的直接間接書寫,讀者往往是隨著結尾的到來,才真實地感受到《宇宙墓碑》中所展現的恐怖星空:實際上,這種對於奇觀的展現、強調,在作者後來的作品中越來越鮮見了。

在《春到梁山》(2000)、《乘客與創造者》(2006)以及收錄在短篇集《獨唱者》(2015)中的許多短篇作品中,「外部空間」在「內部空間」中的投射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書寫,主人公們也從單純的迷茫者變得更加多樣化。既有在一片迷茫中憑藉零散的傳聞和信息試圖向外部突破的行動個體,也有誤入狹小世界而不得其門的外來者,其共同的特徵,即是「求不得」的普遍痛苦。

《暗室》(2009)是一部顛倒了這種模式的作品,敘述的重心被放置在了「鐵屋子」外部。韓松一方面展現了類似劉慈欣《山》的異世界(「胎兒文明」)奇觀,另一方面則將「子宮」塑造為一個牢不可破的「鐵屋子」。打破「鐵屋子」的嘗試,便成為一系列與孕婦死亡直接相關的極端暴力行動。生存、共存則總是導向對鐵屋子本身的強化,這種強化又導致了壓迫與徵服。

這種對成人與孩童關係之荒誕性的揭露,成為我們觀察韓松「鐵屋子」意象的絕佳場所。韓松著重展示的,往往是來自孩童、幼兒的徹底抗拒與嘲諷。偶爾,韓松也把這種關係拓展到更廣泛的社會空間當中,例如《潛艇》中的城中村、《連狐妖也沒有了,太難受了》中的縣城、《赤色幻覺》中的酒店。在這些作品中,人類皆如從《暗室》中孵化出的孤獨個體,「共同體」不過是虛無的幻象。

《地鐵》《高鐵》《軌道》三部曲中,內外空間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複雜。在這些交通工具上,人們割裂了與外部世界的聯繫,新的語言模式和意義表達系統逐漸生成,但在它們的演化過程中,人和世界本身又不得不繼續使用來自外部的宏大敘述。當作者把筆觸細化到每一個具體的個體、每一瞬間的生存體驗時,交通工具之外的整個話語系統反而呈現出一種全然荒誕的底色,韓松式的迷茫與焦慮於此呈現出來。

構建新系統

即便在這樣徹底荒蕪的廢墟之上,韓松卻依舊有著一個構建全新話語系統的潛藏願景。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詩詞文化的應用,貫穿著韓松的整個創作。在《柔術》《驅魔》等作品中,韓松往往以系列辭句作為章節的標題,在行文中也穿插讀者耳熟能詳的詩詞典故。這些辭章喚起了文本之外的龐大文化和語義系統,但這種系統在韓松作品中又呈現為一種自我諷喻——不過,這些話語模式,至少在作品出現的當時,依舊存在著進行自我詮釋乃至自我發展的力量。

這一結構很容易讓我們想起《紅色海洋》的第三部分「我們過去的過去」。韓松在小說前兩個部分中,已經向我們揭示了徹底野蠻、混沌和遺忘的「現狀」,而讀者在第三部分中,才觸及此前人類文明為了自我延續和生存作出的種種努力。這種努力以及蘊含在其中的崇高特質,早已預設了遺忘與失敗的結局,這正是韓松作品力求向我們揭示的絕望與虛妄的世界。但對於其中尚在努力和掙扎過程當中的個體,虛構的希望、已逝的話語模式,以及身處這種虛妄當中人們的衝撞與掙扎,卻依舊能夠催生出片段式的、稍縱即逝的,但又明確存在的另一種意義。(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金城武的《不夜城》,在夾縫中掙扎,所謂愛情,只是虛妄
    1.健一 夾縫中掙扎健一,日本侵華戰爭留下的所謂「殘留孤兒」第二代,身為臺灣與日本人的混血兒,被叫作半唐番,既不為日本人所接受,亦不為臺灣人社會所容納,這樣的身份註定其無法象小文希望的那樣,「脫離黑社會的世界」,成為地上一個日本良好市民,也無法在地下中國幫派群立的黑社會裡佔有一席之位,而只能如飛舞於夜空的蝙蝠
  • 韓松越界求真
    身處國家通訊社兩個要害部門領導職位的韓松,無疑置身於中國新聞的最前沿,對這個國家的現實、決策和新聞形象有最直接的了解。人們對於他的想像,大概也離不開嚴謹、嚴肅、識大體、顧大局、宣傳紀律等等。但工作之外的韓松卻擁有一個奇特的異想世界,當然他不像美國報導中說的那樣「晚上寫作」,他的夜晚通常容易被繁忙的工作佔去,他在早上寫作,他起得很早。
  • 科幻小說家韓松的書房
    韓松坐在遮天蔽日、混亂無章的書的茂林裡,一手做新聞,一手寫科幻,一副「時人不知餘心樂」的怡然自得。 韓松現任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副主任兼中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他的另一重更知名的身份是科幻作家,與劉慈欣、王晉康、何夕並稱中國當代科幻「四大天王」。 他讀書涉獵寬泛,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文學……無所不包。
  • 韓松 - 韓松_大設計_太平洋家居網
    韓松  社會職務:深圳市昊澤空間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及設計總監  聯繫電話:13066909040  (2008-2009年萬科樣板房精裝修設計戰略合作夥伴)  畢業學校:湖北美術學院  個人特長:  學習及工作經歷:  韓松:1997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環境藝術及室內設計系;  博客網址:http://blog.cnmd.net/?
  • 對話中國著名科幻作家韓松:今天,我們為什麼讀科幻?
    世界讀書日前夕,在浙江圖書館,被稱為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韓松為讀者展開一場剖析—— 「今天,我們為什麼讀科幻」。在韓松冷峻的眼神和冷靜的闡述中,這個看似不過作家們「自掃門前雪」的議題,很可能關乎著人類的現在與未來。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2018年末,「韓松精選集」問世,收入他科幻創作早期至今的重要作品,中短篇集《冷戰與信使》《苦難》和兩部長篇《紅色海洋》《火星照耀美國》之外,還有隨筆集《我一次次活著是為了什麼》、詩集《假漂亮和蒼蠅拍手》,呈現出韓松的科幻寫作全貌以及科幻之外的文字世界。出版六卷本作品集,在國內科幻作家中並不多見,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韓松的科幻寫作無論數量還是水準都到一個值得總結的階段。
  • 韓松:科幻是大國雄心的表達方式
    12月29日,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參加了2019年最後一場有關科幻的活動,在家鄉重慶,他見證了釣魚城科幻中心的成立。此前,他還發表了一篇文章——《科幻,中國城市的新名片?》。韓松既是資深新聞工作者,又是科幻作家,雙重身份讓他格外敏感於中國城市對科幻的關注,他將這種關注視為中國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主動面向世界與未來的一種折射。
  • 朋友圈裡看不見的社會,都藏在韓松的小說裡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韓松的科幻小說創作所表現出的獨特而詭異的風貌,使其作品極具話題性,並在讀者群中產生了持久的爭議。喜愛其創作特徵的粉絲親切地將這位小說家稱作「韓大」,並熱情地在網上散布「不能不吃飯,不能不看韓松的文」[2]這樣的戲謔之談;而反感韓松小說風格的讀者則表示完全無法卒讀,甚至會產生出某些生理上的反應,於是在上面那句網上流傳的「段子」後面加上「也不能在吃飯以後馬上看韓松的文」[3]。
  • 韓松又得了一個獎,因為這個時代需要他
    《驅魔》是韓松「醫院三部曲」的第二部。在現實中的醫院,人們把最寶貴的東西交給陌生人,醫生和神一樣,掌握著別人沒有的技術,而患者像幾個世紀前的信徒一樣,為了多活一秒可以犧牲一切。「自然進化了幾百萬年的複雜生物,就在你眼前消失,這就是科幻本身。」韓松說。
  • 韓松閱讀新著《驅魔》
    韓松閱讀新著《驅魔》 石軼君 2017-08-19 10:34 來源:澎湃新聞
  • 儒豹韓松博士受邀蘇州大學開講座
    【IT168 資訊 】近日,受蘇州大學計算機學院邀請,儒豹(roboo.com)創始人兼CEO韓松博士在蘇州大學計算機學院和廣大莘莘學子做了一場「面對面」的交流,分享了20多年來學習、工作和創業的心路旅程。  當天晚上,韓松博士從自身經歷講起,暢談自己的創業之路與創業感悟。
  • 專訪|科幻作家韓松:我們都有病,在宇宙這個大醫院尋找解脫
    延續了《地鐵》《高鐵》《獨唱者》的科幻現實主義,時隔四年科幻作家韓松為讀者帶來了又一部反烏託邦之作——《醫院》。韓松的科幻故事常常成為現實的預言。1990年代中期,其長篇小說《火星照耀美國》中就預言未來中國會掘起,美國世貿大廈將被恐怖分子炸掉。書中當時還詳細描寫了世貿倒塌的情形:「像兩座火炬一樣燃燒。上面的人紛紛從上面跳下來,然後兩棟樓轟然倒掉。」
  • 韓松&馮象:馴服AI,還是與人類共存
    「活字文化」公眾號對韓松、馮象進行了小專訪,和他們一同回顧2018 ,展望未來的新世界。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如果像您在書中提到的,將AI馴服為共產主義新人,是否就能規避第二種可能呢?馮象:「十分遙遠」,即我講的「天國」的無限延宕,那是真正的信仰的考驗擺脫投機主義或交易/契約關係的前提條件。至於私有制,永遠在完善中的、號召進行到底的那一種,很可能是兔子尾巴,長不了了。不,AI不可能被「馴服」。
  • 韓松「軌道三部曲」首次合集出版,他對未來的預言來自現實
    知名科幻作家韓松今年將其長篇小說代表作《地鐵》《高鐵》《軌道》修訂再版為「軌道三部曲」。這些作品近日重裝面世,它們以寓言式的文本預警宇宙文明,重現了一位中國觀察者的思考。近日,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韓松,聽他暢談多年的科幻創作經歷。在「軌道世界」裡思考世界傳說中的韓松是幾乎不睡覺的工作狂。
  • 《驅魔》獲星雲獎,中國科幻需要韓松正如好萊塢需要迪克
    迪克的平行世界寫了德國佔領下的美國,韓松的平行世界中長城遍布世界;迪克的火星是郊區生活的噩夢,韓松的憂山是都市男女的困局;迪克的核戰隱喻著傳統的分崩離析,韓松的紅海提醒著人類本能的可怕;迪克的電子羊拷問身為人類的本質,韓松的冷戰信使剖析活在當下的虛假。
  • 【專訪】韓松:比郝景芳寫得好的作品也有不少
    韓松:醫院變成宇宙,這是一種很現實的問題,一個人要生病了去醫院,醫院對他來說就是整個城市、整個宇宙,他的家人也就都拴在這個病上了。這更是一種科幻的想像:飛速發展的技術和資本讓「生命健康」成為我們當代社會的主宰和中心話題,這個話題不斷繼續擴散,滲入當代思想和哲學中。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休息萬事」與「絕學『無為』閒道人」中的無為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行住坐臥,都還是有的,但不是什麼事都不必做了,而是心中沒有什麼事可以讓自己牽掛的,所以默照,是承認一切都有,如果忽略現象的有,那就沒有照了。所以說禪法是心法,主要的意思是心中不會受到任何事情幹擾。
  • 韓松《驅魔》:科幻映照現實
    《驅魔》韓松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網搜了《驅魔》,似乎有很大一部分人說沒看懂,甚至出了「閱讀指南」。我倒是想說,讀韓松的小說,不是在讀故事,而是在與他一起進行一場有關人類走向的思考。懂與不懂,都是未來時,只是我們偶爾也會一不小心客串一次書中的人物。這時,我們有了「病人」的標籤。  在時間與空間的大挪移中,我們的主人公楊偉迷迷糊糊地接受了一次被安排的任務。殺死「敵人」取得病人們的相對和平。我覺得這樣介紹 《驅魔》的故事梗概,夠了。
  • 韓松與王小柔4月23日將於北京單向街舉辦沙龍
    主題:世界奇妙物語 地鐵別有天地——韓松與王小柔講述生活中的不可思議嘉賓:韓松 王小柔主持人:小姬時間:2011年4月23日(周六)15:00-17:00地點: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公園路6號院藍色港灣11號樓rs-16號單向街書店電話:010—
  • 鄭州一中校長韓松當選河南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省人大代表、鄭州一中校長韓松在河南省第十三屆人大會上。(本網訊 通訊員 葛芳)在剛剛閉幕的河南省「兩會」上,省人大代表、鄭州一中校長韓松當選為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並進行了憲法宣誓。從2018年1月21日至31日,歷時10天,韓松履行職責,會同其他教育界代表提出了保護教師權益、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素養等建議。作為教育人,韓松將目光重點放在如何開展高考改革、統籌教育資源上,並針對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提出了具體的落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