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軌道三部曲」首次合集出版,他對未來的預言來自現實

2021-01-08 北京日報客戶端

知名科幻作家韓松今年將其長篇小說代表作《地鐵》《高鐵》《軌道》修訂再版為「軌道三部曲」。這些作品近日重裝面世,它們以寓言式的文本預警宇宙文明,重現了一位中國觀察者的思考。近日,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韓松,聽他暢談多年的科幻創作經歷。

在「軌道世界」裡思考世界

傳說中的韓松是幾乎不睡覺的工作狂。他常常是在凌晨4點到5點之間、上班之前的那一小片刻,或者在出差途中,飛機上、高鐵裡寫作,即便現在他也依然乘坐地鐵穿行於軌道世界裡。

「軌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地鐵》出版於10年前,在書的後記裡韓松寫道,「當時的科幻出版不太容易,《地鐵》一開始被一家知名出版社拒絕了。」10年後的今天,《地鐵》《高鐵》《軌道》三部書得以首次集合起來修訂再版,這當然是韓松未曾想到的。

韓松1989年第一次來北京,第一次坐地鐵,從北京火車站出來,走進地鐵2號線,「人特別多,一秒鐘之內,人好像從一側車門一下子被推到另一側車門,就好像一張紙一樣貼在那個地方。」他說,那種令人窒息的感覺,有點像空間摺疊一樣,讓他感覺到地下存在著另外一個世界,和地面世界一樣擁擠。頓時,韓松產生了好奇,在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與地面世界有什麼不一樣。

而另一次難忘的經歷發生在2001年,北京下了一場罕見大雪,地面交通全部被阻斷,似乎所有人都湧入了地鐵,那種人潮洶湧的壯觀場面,觸發了韓松的靈感,促使他寫就《地鐵驚變》。

事實上,韓松寫的地鐵故事起初並不被出版商認可,「他們覺得那部《地鐵》市場不好,而且說我寫的寫作比較曖昧、晦澀。」後來韓松是在在科幻界朋友姬十三、姬少亭、楊越江等的幫助下,《地鐵》才得以出版。

對未來的感受來自於現實

在1990年代中期創作的長篇小說《火星照耀美國》裡,韓松預言了美國世貿大廈將被恐怖分子炸掉,他寫道,「人群中開始流傳關於大樓就要塌掉的消息。世貿中心建於上個世紀,遭到過三次炸彈襲擊和一次飛機撞擊,早已搖搖欲墜。」

關於韓松式預言,網友們連連稱奇,「真沒想到,韓松居然預言了『9·11』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風暴。」而韓松回答道,所有這些預言都絕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現實的思考和觀察。

韓松說,多年前,他在搜集資料過程中,在美國訪問的過程中,已強烈感受到美國種族衝突非常嚴重,美國的傲慢招致了反感。當諸多因素疊加在一起時,他恰好登上了紐約世貿大廈,「作為美國象徵的世貿大廈,說不定有可能會不復存在。」韓松在那一剎那產生了如此強烈的感受,「我對未來的想像都來自於對現實的感受。」

今年人類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韓松說:「關於人和生物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以及全球化問題、人類是外向化還是內向化等問題,都會在未來的科幻作品中反映出來。」不過,韓松直言,今年所遭遇的這一切對作家們而言也並不新鮮,作家王晉康在《十字》裡呈現過,畢淑敏也寫過《花冠病毒》,而他自己也寫過類似小說。

韓松白天在新華社對外部從事新聞工作,業餘時間幾乎都用來創作科幻小說。「新聞和科幻兩者是有機統一,科幻寫的是未來的歷史,新聞寫的是會變成未來的歷史。兩者都在寫歷史。」在韓松看來,科幻是把未來發生的事情,儘可能以新聞筆法寫出來。而新聞寫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的事情,但也要有想像,要腦洞大開,再在實地求證的基礎上,找出新聞背後各種可能性關聯度。「科幻不是胡思亂想,科幻和新聞都有邏輯性,都是從事實出發,都要遵循科學規律。」

想像力比知識還要重要

韓松與劉慈欣、王晉康、何夕一起,被列入當代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他的《紅色海洋》,軌道三部曲《地鐵》《高鐵》《軌道》,醫院三部曲《醫院》《亡靈》《驅魔》等,在讀者中享有口碑。

他回憶,自己的科幻啟蒙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西方科幻湧入中國,很多孩子迷上了《少年科學》《飛碟探索》《奧秘》《科幻世界》《科學文藝》等雜誌,「這些讀物帶來另外一個更大的世界,小朋友們對自然、對宇宙奧秘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

上初二時,韓松發表了第一篇作品,這個大熊貓被送上太空的故事,刊登在了《紅巖少年報》上。當年,聯合國向全球發起國際空間年的徵文,主題為太空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全國有13座城市的中學生參與,大家紛紛以科幻形式進行表達,而韓松的處女作正源於此。

即便上大學後,韓松的科幻寫作從未停止,他開始給《科幻世界》投稿,他清楚記得,自己寫的是中國人今後也會登上月球,中國人不是為了爭奪霸權,不是為了太空競賽,而是將中國製造的產品賣到太空上去,「那是1984年時寫的,後來中國製造的產品真的在全球暢銷了。」

多年以後,韓松依然為自己曾經的特殊經歷而感到慶幸。他認為,想像力對於作家而言至關重要,而他所經歷的一切保護了他的想像力。上世紀80年代,上大學的競爭已經很激烈了,有的學校不讓看《科幻世界》,甚至有的老師會點火燒掉。而他讀高中時身體不好,曾一度休學,後來也無法完整上課。「正因為我沒有完整參與過應試教育,在家裡看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想一些天馬行空的事情,反而學習還有了動力,也為後來的寫作打下基礎。」韓松認為,他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學考上了武漢大學,而這其實是有啟示意義的。

「今後的競爭不一定是分數的競爭,中學就要培養孩子的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想像力。」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還重要,韓鬆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這個說法。

創作最艱難的時候是現在

最近幾年,很多地方組織了少兒科幻徵文,今年『星雲獎』還設置了少兒科幻星雲獎。」韓松欣喜發現,尤其是發達地區孩子參加踴躍,其作品想像力甚至超過了不少科幻作家。

韓松和許多科幻作家一樣,會找一切機會和科幻迷們在一起。最近接觸到一個夏令營,很多家長帶著孩子睡帳篷,儘管條件很艱苦,但孩子喜歡得不得了。韓松發現,在夏令營,孩子們計算經緯度,計算水源在哪裡,還安裝衛星信號接收裝置,「這些都需要物理、天文、數學各方面的知識,這些孩子很自豪,他們的學校知識學得好,為他們探索宇宙奧秘做了很好的鋪墊。」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看到日本人把西方科幻小說翻譯過來後,很是吃驚。他說,西方人在做上天入地登月的夢,而中國人在做升官發財、封妻蔭子的夢,他認為這是中國文化上的缺陷,一定要改變。」韓松說,他去北京師範大學,會佇立在魯迅像前浮想聯翩,「魯迅作為大作家去翻譯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他致力推動科學普及,推動中國人的科幻夢。」韓松由此感慨,科學普及、科幻推廣其實到今天還沒完全完成,中國人的科學素養、想像力還沒有完全起來,所以科幻作家必須要繼承前人的傳統,繼續科學普及事業。

儘管如此,韓松認為:「現在科幻的主題和內容比上一世紀更加多樣化豐富化,在深度上和廣度上都有巨大拓展。」在他看來,《三體》把對宇宙最根本的關注,和人類的興亡結合在一起,提出了哲學上和社會學上的思考,這比以前的科幻創作有很大的突破。此外,韓松認為,近些年科幻作家人工智慧的描寫,更有複雜性。而未來的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國際關係問題,也受到作家們的巨大關注和強烈反映。「作家們對現實關注也更加強,提出了科幻現實主義,讓科幻更加接地氣。」

「我寫作以來最艱難的時候是現在,如何創新,如何突破,這是擺在我面前的難題。」韓松說,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需要作家有更強的綜合能力、聯繫能力、思考能力,「過去有人說科幻是點子文學,但現在光是點子還不夠,還要有寬大的視野。」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路豔霞

編輯:金力維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他構想的「銀河帝國」預言科技未來
    在科幻文學圈,他與阿瑟·克拉克、海因萊因並稱為科幻界不可逾越的「三巨頭」的大師級作家。阿西莫夫也廣泛地影響著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吳巖、韓松等都是阿西莫夫的忠實讀者。阿西莫夫以其作品表現出的卓越的想像力,啟發著越來越多的人,有著歷久彌新的經典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阿西莫夫在半個多世紀之前的作品中提出的一些創想,都已經成為或正在成為這個世界的發展趨勢。
  • 專訪星雲獎最佳長篇得主韓松:新作《亡靈》即將出版
    原標題:專訪星雲獎最佳長篇得主韓松:新作《亡靈》即將出版  11月19日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宋慶齡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行。來自中國大陸各省、港臺地區及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日本、韓國、哈薩克斯坦、新加坡等海外地區的作家、產業實業家、科幻愛好者參加了本次盛會。  韓松長篇小說《驅魔》獲得第八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
  • 《給孩子的科幻》出版,劉慈欣和韓松:對未來迷茫、焦慮
    因為一本《給孩子的科幻》的出版,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詩人北島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世紀同框」!2018年10月28日,《給孩子的科幻》新書首發式在西西弗書店北京長楹天街店舉行。除了這四位重量級嘉賓,新生代青年科幻作家趙壘、滕野也參加了這場活動。
  • 毛丹讀韓松「軌道三部曲」︱盛世危言與中西分野
    韓松軌道三部曲,韓松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引言我做了個夢。夢裡遭遇了另一個宇宙中的另一個我,反觀自身,驚出一身夢中的冷汗。讀文學作品而產生立竿見影的副作用,或者說「反噬」,這還是頭一次親歷。我說的正是韓松的「軌道三部曲」:《地鐵》《軌道》與《高鐵》。不敢說我完全讀懂了這個科幻系列。
  • 讓現實照耀科幻-虎嗅網
    他曾寫到自己第一次坐地鐵的情景:1989年春天,韓松第一次來到北京。剛上地鐵,就被後面的人群擠到了對側車門,紙一樣扁扁地緊緊貼著,他感到有些不安:「都是些什麼人啊,發生了什麼事啊?」 定居北京後,同樣的事日復一日地重複下去。後來他以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創作了「軌道交通三部曲」:《地鐵》《高鐵》《軌道》。
  • 韓松又得了一個獎,因為這個時代需要他
    我無法解讀韓松的作品,真正有深度的文學作品都是無法解讀的,只能感覺。」 《驅魔》是韓松「醫院三部曲」的第二部。在現實中的醫院,人們把最寶貴的東西交給陌生人,醫生和神一樣,掌握著別人沒有的技術,而患者像幾個世紀前的信徒一樣,為了多活一秒可以犧牲一切。「自然進化了幾百萬年的複雜生物,就在你眼前消失,這就是科幻本身。」韓松說。
  • 韓松《亡靈》責編:真正好的小說一定是直面社會現實的
    上月,韓松老師的「醫院」三部曲終結篇《亡靈》正式與大家見面啦!   這套被譽為「足以改寫華語科幻小說史」的科幻小說背後的編輯是誰?「醫院」三部曲的內核究竟是什麼?鏡頭前少言寡語的韓松老師日常是什麼樣的?   今天小藝就請來了「醫院「三部曲的責編於晨,為大家逐一解答!   Q1   小藝提問:   在責編科幻小說之前,你是個科幻迷嗎?最喜歡的科幻作家or作品是什麼?
  • 韓松越界求真
    遊走於新聞與科幻現實與超現實之間———◎採寫/本報記者 劉淨植韓松的兩面關鍵詞:身份■用新聞人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超現實的方式思考現實,同時對世界充滿了善意你或許不知道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說《地鐵》,所以你也不一定知道韓松。
  • 專訪|韓松:中國有很多特有現象,都可以用科幻來表達
    8月19日,韓松攜科幻小說三部曲「醫院」系列之二的《驅魔》做客2017上海書展澎湃展臺,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2017年,人工智慧在諸多領域取代影像檢查。2028年,大量醫療崗位被機器替代。2038年,算法視人類每一個成員為病人。
  • 作家韓松:中國科幻離阿西莫夫還有多遠?
    韓松:中國科幻離阿西莫夫還有多遠  2012年4月6日,世界三大科幻作家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去世20周年。早在上世紀阿 西莫夫的科幻小說中文版出版後,就有了一大批的擁躉者,他不僅激發了中國科幻小說的創作熱情,還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作為世界科幻界的裡程碑人物,阿西莫夫 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
  • 對話中國著名科幻作家韓松:今天,我們為什麼讀科幻?
    今年,適逢國際天文聯合會成立100周年、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世界讀書日前夕,在浙江圖書館,被稱為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韓松為讀者展開一場剖析—— 「今天,我們為什麼讀科幻」。在韓松冷峻的眼神和冷靜的闡述中,這個看似不過作家們「自掃門前雪」的議題,很可能關乎著人類的現在與未來。
  • 韓松《驅魔》:科幻映照現實
    《驅魔》韓松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網搜了我倒是想說,讀韓松的小說,不是在讀故事,而是在與他一起進行一場有關人類走向的思考。懂與不懂,都是未來時,只是我們偶爾也會一不小心客串一次書中的人物。這時,我們有了「病人」的標籤。  在時間與空間的大挪移中,我們的主人公楊偉迷迷糊糊地接受了一次被安排的任務。殺死「敵人」取得病人們的相對和平。我覺得這樣介紹 《驅魔》的故事梗概,夠了。
  • 韓松:科幻作品是如何構建世界觀的?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就是鑽入地心,包含著冒險、探險的精神;凡爾納「海洋三部曲」也是遵循這個維度,《海底兩萬裡》的核心命題是探索一個未知東西在另外一個地方建立新世界,或者說建立起的新殖民地。
  • 重慶青少年STEAM科創大賽頒獎 孩子們創作的科幻文學將合集出版
    參與此次科幻文學賽的前一百名晉級選手的文章將以王晉康、韓松兩位科幻文學界大咖推薦的方式合集出版。本次大賽由重慶市科協、市科技局等共同主辦,旨在激發學生科技創新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提高科學素質,力求選拔出一批具有應用特色的項目和具有創新思維和強動手能力的高素質選手。
  • 《驅魔》獲星雲獎,中國科幻需要韓松正如好萊塢需要迪克
    大劉評價道:「韓松與別人確實不同,他的感覺比我們多一維,因而他的科幻也比我們多一維。我無法解讀韓松的作品,真正有深度的文學作品都是無法解讀的,只能感覺。」《驅魔》是韓松「醫院三部曲」的第二部。在現實中的醫院,人們把最寶貴的東西交給陌生人,醫生和神一樣,掌握著別人沒有的技術,而患者像幾個世紀前的信徒一樣,為了多活一秒可以犧牲一切。
  • 專訪|科幻作家韓松:我們都有病,在宇宙這個大醫院尋找解脫
    延續了《地鐵》《高鐵》《獨唱者》的科幻現實主義,時隔四年科幻作家韓松為讀者帶來了又一部反烏託邦之作——《醫院》。韓松的科幻故事常常成為現實的預言。1990年代中期,其長篇小說《火星照耀美國》中就預言未來中國會掘起,美國世貿大廈將被恐怖分子炸掉。書中當時還詳細描寫了世貿倒塌的情形:「像兩座火炬一樣燃燒。上面的人紛紛從上面跳下來,然後兩棟樓轟然倒掉。」
  • 韓松:虛妄中的碰撞與掙扎
    閱讀韓松的困難之處,在於他所挑戰的對象,不僅是當下的日常經驗、環境,以及潛伏在這之後的現代邏輯與宏大敘事,而且他將整個啟蒙文學傳統都納入在內。不過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科幻這一文類,也只有在韓松這樣的作者手中,才能構建起自己所應當承受的歷史使命。韓松的懷疑是根源性的。
  • 《小王子三部曲》簡體中文版首次完整出版
    據讀客圖書透露,《小王子三部曲》簡體中文版首次完整出版,將於4月16日上市。《小王子》是終篇,前兩部是前傳1979年,商務印書館第一次將《小王子》引進中國,由此打開了《小王子》在中國的熱銷之路。39年來,《小王子》已經出版不下500個版本,包括雙語版、三語版、繪本版等。
  • 首屆亞太科幻大會頒出「引力獎」,韓松《驅魔》等作品獲獎
    韓松作品《驅魔》奪得最佳長篇小說獎;最佳中篇小說獎的獲獎作品是陳楸帆的《怪物同學會》;最佳短篇小說獎則有兩位獲獎者,分別是韓松的《十環,或二零三八年,北京四十二分鐘》和晝溫的《沉默的音節》。獲得最佳長篇小說獎的《驅魔》是著名科幻作家韓松「醫院」三部曲之二。《驅魔》2017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此前曾獲得過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評論家宋明煒如此評價此書:「語言的迷宮讓讀者經驗迷離的未來史,意象幻覺後面透露著不可見的真相。韓松又一部新浪潮巨作。」
  • 韓松:科幻是大國雄心的表達方式
    12月29日,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參加了2019年最後一場有關科幻的活動,在家鄉重慶,他見證了釣魚城科幻中心的成立。此前,他還發表了一篇文章——《科幻,中國城市的新名片?》。韓松既是資深新聞工作者,又是科幻作家,雙重身份讓他格外敏感於中國城市對科幻的關注,他將這種關注視為中國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主動面向世界與未來的一種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