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仰(個人信仰與宗教信仰)

2020-12-18 春年玄學心靈導師

這幾年聽的最多的不少的中國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也有外國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因為幾千年來在人類心裡就是你歸一了佛,拜了菩薩,信了道,入了基督,這就代表這個人有信仰。

信仰到底是不是這樣的?

先說個人信仰,個人對某種事業的一種信念,信心,執著,鍥而不捨奮鬥到底,敢於付出的精神狀態,為個人信仰。

曾經有公務員跟我談起信仰問題,我說過共產黨宣言就是共產黨員的信仰。

每個人都有個人信仰,無關事業大小,一個家庭主婦,只要有為家庭和諧而願意付出的精神,是為個人信仰。

再說宗教信仰,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常常迷失自我,對人生失去方向,而陷入極大的痛苦之中時,那麼造物主(神)就會排一個神性人格來拯救人類,因為人類心靈受到創傷時會造成自然的不平衡,容易引起地球的大災難,這個話題以後我會說。

神性人格出現的確會給人類帶來心靈安慰,所以就產生的宗教信仰。

可是這樣的宗教信仰管不了多久,人類又會陷入另一種痛苦之中,人類到了該認清楚真正的宗教信仰了。

未來的宗教信仰只有一種,那就時人類的創造者(神)也是造物主,造物主與萬物同在,與人人同在。

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造物主賜予,就像你在一個公司上班,你該敬重創造公司之人吧。

未來真正的信仰就是個人與神,未來的宗教信仰也將只有一種。

個人原創

—馬春年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
    很多西方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但他們只是從宗教的情況來看,如果從信仰不等於是宗教信仰來看,中國人的信仰比之西方來說要純潔的多。在這裡不作多論,只分析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信仰並不等於宗教信仰,但包括宗教信仰。
  • 中國人有信仰嗎,政治信仰與宗教信仰
    (這裡的信仰,指廣義上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堅信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的未來社會;共產主義必然實現。民主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想事業之一。既信仰共產主義,也信仰民主。因為二者都對、都好,值得信仰。信仰民主與社會主義。信仰,是自我、觀點;是總認同、總動力。信仰分為宗教信仰與社會信仰。社會信仰,慢慢構成民主信仰、共產主義信仰。
  • 宗教信仰是公民個人私事
    本報拉薩8月3日電(記者董碧水)「在西藏,宗教信仰完全是公民的個人私事。」47歲的藏族婦女次仁對記者說。在西藏,到處都可以看到善男信女懸掛的經幡和堆積的刻有佛教經文的瑪尼堆;各鄉村的大小寺廟或宗教活動點遍布全境,隨處可見年齡不等的信徒舉著酥油燈、搖著轉經筒燒香、拜佛的情景;在通往拉薩的路上,時常會見到磕長頭的藏人,用自己的身體丈量著通往心中聖城的道路。  西藏目前有270萬人口,農牧民佔總人口的80%以上,他們多數有宗教信仰。
  • 怎樣看待宗教信仰
    ■劉建軍  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不僅具有主觀性,而且具有客觀性,不僅作用於個人,而且影響社會。   談信仰,不能不談到宗教信仰。數千年以來,人類信仰領域中佔主要地位的恐怕就是宗教信仰。在當今世界,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佔多數。
  • 新加坡華人的宗教信仰
    在新加坡,近年來基督教徒不斷增加,但華人社會中佔最大比重的仍然是「中國傳統宗教」。這裡所說的「中國傳統宗教」並非僅指源於印度的佛教,而是包括了民間信仰和道教、儒教以及起源於馬來亞固有泛靈論的宗教信仰體系(例如稱為「拿督公」的馬來泛靈論與道教相結合的信仰體系)等,因此信徒必然會不斷增多。 這些中國宗教與其他宗教相比,其特徵是難以把握信仰與日常生活在行動上的關聯。
  • 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嗎?信仰非得是宗教嗎?
    雖然很多人不討厭宗教信仰,但對某些宗教理論還是挺讓人厭惡的。就如基督教,說什麼人必須信耶穌才能得到救贖,不信他的話就只能下地獄。莫非神造人就是為了把一大半的人扔進地獄裡受苦嗎?這樣的神未免心胸也太狹隘了。
  • 共產黨員不能信仰宗教
    在哲學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分野是根本性的,無論對個人還是政黨而言都無法調和與兼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從一開始就在共產主義與宗教之間劃出了明確的界限,不僅指出宗教賴以產生的物質的、現實社會的根源,而且指出無產階級為了求得解放,必須從宗教中解放出來。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徑直從無神論開始的」。
  • 宗教信仰是宗教的教條,在信仰的本質上,屬於複雜的哲學領域
    提到宗教文化,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你曾經注意到媒體常常將宗教信仰描述為「深信」嗎?在晚近政治冷漠、共享價值觀消解和超越私利活動必然失敗的現代文化中,這種表述顯示出了對順應和奉獻的讚美,而在各種宗教及其團體中經常可以發現這種特質。同時,將宗教信仰表達為「深信」也體現了某種程度的教條化、缺乏彈性與實用理性。
  • 生命與宗教信仰
    信仰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天賦的主觀反應,是人類對於宇宙天地命運歷史的整體超越性的意識,也是人類對人自身存在與客觀世界關係的某種反應,是一種形而上的意識形態。而宗教信仰則是所有信仰中的一種,既不是思維也不是行動,而是知覺和情感。它希望直觀宇宙,專心聆聽宇宙自身的顯示和活動,渴望被宇宙的直接影響所抓住所充實。
  • 信仰和宗教到底是什麼關係,信仰等於宗教?國人真的缺乏信仰嗎?
    今天小編看一個節目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宗教的力量真的有那麼的強大嗎?強大到讓人感到害怕,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種力量又是從何而來,不論答案是什麼歸根結底就是信仰,可是信仰就等於是宗教嗎?相信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會覺得小編的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一個問題,信仰不就是宗教嗎?還有其他的表現形式嗎?其實除了宗教,黨派等很多東西都可以當做是信仰,比如某種主張、主義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這些都可以叫做信仰。但是這樣的信仰在大部分人的感覺裡就是瞎胡鬧,沒有任何的意義!
  • 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區別
    【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②】  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區別    在歷史和現實中把馬克思主義宗教化的學者並不少見。  宗教信仰是個人的私事,我們黨保護宗教信仰自由。馬克思主義作為信仰和宗教信仰有本質區別。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以事實為依據的信仰,是建立在規律基礎上的信仰;宗教信仰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的信仰,我「信」因而我信仰。宗教信仰不追問「為什麼可信」,而是「信」;科學學說不是問「信什麼」,而是要問「為什麼可信」。
  • 科學、宗教與信仰-虎嗅網
    提到,在尋求心理疏導的時候,求助於宗教也是一種很常見的行為。我坦白說,我沒有宗教信仰,但對於那些虔誠的信仰者,我也表示尊重和理解。我個人覺得,宗教來自於古人對世界的解讀,在科學和知識不完備的時候,古人先哲們試圖解釋世界的緣由,並為苦難的人生帶來慰藉,從某種意義來說,宗教本身就有安撫情緒和治療抑鬱的功效,從古至今,很多人在塵世中走投無路,或者感到疲憊和厭倦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宗教作為最後的情感庇護。
  • 從憲法文本研究宗教信仰自由
    對宗教信仰自由與憲法的關係的認識而言,筆者認為我國現行憲法第36條的規定在邏輯上是比較完整的。現行憲法第36條共有4款內容,第l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該款規定確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自由權」特性,表述了憲法對公民「宗教信仰」的尊重,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宗教信仰自由」先於「憲法文本」的自然權利特徵。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一個民族,一個文化不可能沒有自己的信仰,可是中國的確不像西方國家那樣,有一個統一的、有神論宗教信仰。那麼,東方中國的信仰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許多人壓根沒有想明白。當然,按照現存的西方人邏輯思維,習慣定式去想問題找解釋,信仰必須有統一的教堂經書和教義,有一群篤信獻身的牧師傳教士,和一大批虔誠追隨的教徒。
  • 談談「信仰」與「共產主義信仰」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現代化的艱難進程中實現,現代化則要靠全民族的堅實信仰來支撐和推動。   如何看待宗教信仰者的信仰   問:但具體談到重塑、重建信仰,我們費了那麼多勁,似乎總不如宗教信仰者的信仰,來得執著和持久。   答:宗教信仰的確也是一種執著的精神追求。
  • 世界信仰最隨意的國家:同時信仰多個宗教而相安無事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民眾都有宗教信仰。如歐美國家的民眾多信仰基督教、猶太人信仰猶太教、中東地區很多國家和印尼等國信仰伊斯蘭教、印度等國信仰印度教。對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民眾來說,宗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他們對一個宗教基本上從一而終,就是開始時信仰哪個宗教,到死一直是信仰這個宗教。對於他們來說,改變宗教信仰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在歷史上,也經常會為宗教發生戰爭。然而在世界上就有一個國家的民眾,對宗教非常隨意,可以信仰多個宗教而相安無事。這個國家,就是咱們中國。
  • 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②: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區別
    原標題: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②: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區別   【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②】   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區別   作者:陳先達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 卓新平:當代中國的信仰理解與信仰包容
    卓新平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宗教理論、基督教神學。出版個人學術專著12部,主編及合著10餘部,發表論文80餘篇。代表著有《宗教起源縱橫談》、《宗教與文化》、《尼布爾》、《世界宗教與宗教學》、《當代西方新教神學》、《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宗教理解》、《基督宗教論》、《基督宗教研究》、《聖經鑑賞》等。
  • 中國的信仰與宗教
    人類最早有兩種原始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後來,信仰擴展到對思想、宗教、人物、事物的信奉敬仰。信仰最後發展成為國家文化與宗教文化。信仰往往不能用科學來解釋,也找不到答案,但信仰的力量不僅確存在,而且還十分強大。
  • 藏區宗教信仰:從世代沿襲到尊重個人選擇
    在西藏,民眾的宗教信仰呈現出一種明顯的不同特徵,它既是精神的,又與實際生活密不可分。藏語中間有很多宗教方面的專門語彙,這些東西作為西藏人是心知肚明的,不需要解釋,而一旦請求他們將之譯成漢語,往往就遇到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困難。可能因為藏文的創造也與當地的宗教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與一個人談論他的宗教信仰,多少是在挑戰人與人之間言談的邊界。